铁布自然保护区梅花鹿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250.06 KB
- 文档页数:8
梅花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梅花鹿是一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
由于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狩猎,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为了保护梅花鹿这一珍稀物种,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研究,探索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梅花鹿的生态习性、生存环境和数量分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梅花鹿种群状况和面临的主要威胁,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在梅花鹿主要分布区域进行野外调查,记录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和繁殖状况等数据。
2. 采集样本:采集梅花鹿的粪便、毛发等样本,进行DNA分析和基因测序,研究其遗传特征和种群遗传多样性。
3. 生态调查:通过生态学调查,研究梅花鹿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和食性选择。
4. 威胁分析:对梅花鹿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分析,包括栖息地破坏、狩猎和非法捕杀等。
四、研究结果1. 梅花鹿种群数量:根据野外调查数据统计,梅花鹿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已经丧失了原来的栖息地。
2. 遗传多样性:DNA分析结果显示,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存在基因流失和遗传漂变的风险。
3. 生态习性:通过生态调查发现,梅花鹿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对栖息地的要求较高。
4. 主要威胁: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和非法捕杀等是梅花鹿面临的主要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五、研究建议1. 加强保护:建立梅花鹿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护管理,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杀行为。
2. 恢复栖息地:采取措施恢复和修复梅花鹿的栖息地,保障其生存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科学研究:加强对梅花鹿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公众宣传:加强对梅花鹿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梅花鹿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
六、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梅花鹿是一种珍稀的野生动物,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需要加强保护措施,避免其灭绝。
附件二: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昆虫物种资源调查——第三部分:两栖爬行类物种资源调查——第四部分:鸟类物种资源调查——第五部分:兽类物种资源调查——第六部分:畜禽动物资源调查—73—第一部分:总 则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动物物种资源调查任务以及调查程序和质量管理,包括工作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质量检查和成果归档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2008)《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007)《海洋调查规范 第一部分 总则》GB/T 12763.1—19913调查任务调查任务是查清全国或区域动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受威胁因素等,客观反映动物物种资源数量、利用和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动物物种资源的数量消减动态及原因,提出动物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议。
4调查的基本程序4.1调查准备4.1.1 明确调查目的与任务接受调查项目后,承担单位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的要求,在调查工作开始前,明确调查目的与任务,确定项目负责人。
—74—4.1.2 确立调查区域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据此收集相关资料。
4.1.3 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要进行调查的对象、范围或区域,收集整理现有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调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农林业以及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建筑设施等。
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了解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为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编写奠定基础。
4.1.4 组织调查队伍,确定调查技术负责人充分了解参加人员的专业背景,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人员,确保其有能力真实、准确地完成某一地区或某一类群物种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
调查组人员组成要做到精干、专业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并确定调查组技术负责人。
4.1.5 编写调查方案或计划,包括:(1)任务及其来源;(2)技术方案设计;(3)人员组织;(4)时间安排;(5)保障措施;(6)经费预算。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定量技术的评估指标及评估内容介绍如下:
1.物种多样性指数:通过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情
况,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重要性指数等。
可以
使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来量化物种多样性。
2.物种丰富度变化:评估不同时间段内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物种丰
富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年份或不同地点的调查数据,以确
定保护成效。
3.濒危物种保护情况: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濒危植物物种的保护情
况,包括其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种群动态等。
可以使用濒危
物种红色名录等评估指标。
4.植被覆盖度: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植被的覆盖度,可以使用
遥感数据或野外调查数据进行评估。
5.外来物种侵入情况:评估自然保护区内外来植物物种的侵入情
况,包括外来物种的数量、分布范围、对本地物种的影响等。
6.栖息地质量评估:评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栖息地的质量,包括
植被结构、土壤条件、水资源等因素的评估。
7.社区参与和教育成效:评估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参与保护活动和
教育宣传的成效,包括社区参与程度、教育活动覆盖范围等。
以上是评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的一些常见指标和评估内容。
具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保护区的特点和可行性等因素进行确定。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丹东市2023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二)注意)JI :项:生物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磁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篱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囚。
一、单项选择题2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l我国发菜多产于西北草地和荒漠,有固氮和|抗早能力,在极度干旱条件下能存活数十年,复吸71(后仍可恢复代谢活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发菜细胞中O i 是在炎褒体薄膜上产生的B发菜的固氮l'jf;J基因位于拟核的染色体上C在发;菜细胞中,参与固氮酶合成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发莱复I吸水的动力是液泡中的细胞液与外界的渗透压差2.右图为某O NA分子中a 、b 、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11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定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 NA片段B.圈中b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分别饺子I 、日中C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种类及排列顺序之中D. a、b、c三个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囚的自由组合定律• n ll• •b c 3较长剖间的徒步会使肌肉酸痛,甚至脚掌磨出“7,Kl'包飞但几天后“7K泡”会消失。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较长时间的快速徒步会导致肌肉酸痛,这是肌细胞进行乳酸发酵的结果日’自锵肌周围的氧气浓度关系是血浆<组织液<管锵肌细胞内浓c. Ki 包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1J11管和毛细淋巴管中D.长时间的快速徒步会使人体散热章大于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憧定4月东鸭绿江口湿地公园是我(;i l l现阶段保存比较完整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我国第二大混地公园,金也;界)\.条飞禽迁移线中的一条。
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一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
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为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草地、森林、山地、湿地、河流等自然环境,以及陆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处理、调查报告等。
具体内容如下:一、调查对象本规程涵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等。
调查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界中所有野生动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物和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物。
二、调查方法(一)野外实地调查野外实地调查是调查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巡查、定点观察、标本采集、录像、声音记录等。
调查人员要具备必要的野外生存能力和野外领域知识,熟悉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和生态环境,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准确地调查野生动物资源。
(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是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重要补充方式,主要包括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摄像监测、GPS定位、遥感技术等。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注意收集有关的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数据,以及野生动物数量、分布、种群生态、遗传及保护状况等信息。
三、调查数据处理调查数据处理是调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整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
要采用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和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体系,并且采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为后续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调查工作中的重要成果,应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调查结果和情况。
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调查方法和技术;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数量状况;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和生境需求;野生动物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主要威胁;野生动物保护建议等。
总之,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规范和规范化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并提高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024年环保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题)一、单选题1.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统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B、国家环境保护总局C、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参考答案:B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的首都。
A、泰国B、瑞士C、肯尼亚D、美国参考答案:C3.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
A、地球日B、节水日C、爱鸟日D、世界环境日参考答案:D4.新环保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A、生态保护B、新能源C、垃圾分类D、环境保护参考答案:D5.中国近些年,不分季节爆发的雾霾其主要成份是?()A、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B、一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C、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D、PM2.5、三聚氰胺、尘土E、废气、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参考答案:C6.根据国际上对水资源紧缺指标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可更新的人均淡水供应量每年在()以下,为极度缺水。
A、1700-3000m3B、500-1000m3C、500m3以下D、400m3以下参考答案:C7.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属于()。
A、国家所有B、集体所有C、个人所有参考答案:A8.我国于()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1980年12月25日B、1980年9月26日C、1980年5月22日D、1980年3月25日参考答案:A9.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为宜,放得过多和过少都费电。
A、100B、60C、50D、80参考答案:D10.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2021高考地理5月训练—自然保护区(2021·浙江百校联考)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
亿利资源集团了综合近30年保护、引种、训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基础,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支持下,2015年在库布其沙漠地区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
完成1~2题。
1.库布其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是()A. 濒危沙生植物B. 耐寒植物C. 沙生乔木D. 水生植物2.库布其种质资源库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生态技术输出。
其生态技术输出的重点地区可能是()A. 新疆塔里木生态修复工程B. 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C. 吉林长白山生态修复工程D. 贵州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2021·浙江百校联考)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其供给区域(贡献区)和消费区域(受惠区)存在下图的四种关系模型。
完成3~4题。
3.与图中甲、乙、丙、丁模型相符合的生态服务吻合的是()A. 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B. 自给农业、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C. 自给农业、风暴潮防御、固碳服务、水源保护D. 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水源保护、固碳服务4.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须()A. 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B. 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C. 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D. 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2021·宜宾一诊)野生东北虎是世界级濒危物种,上世纪80年代,小兴安岭地区一度宣布东北虎绝迹,而该区域的太平沟自然保护区中黑熊、棕熊数量却明显增加。
近几年,随着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推进,多次发现来自俄罗斯的野生东北虎在黑龙江两岸之间迁徙,频繁出入该区域。
2020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了该保护区黑熊被东北虎猎杀的新闻。
下图示意黑龙江局部流域。
据此,完成5~7题。
5.野生东北虎在黑龙江两岸之间迁徙的主要原因及最可能出现的季节分别是()A. 繁殖春季B. 温度夏季C. 水源秋季D. 觅食冬季6.野生东北虎进入太平沟后,可能会使()A. 林区原本食物链保持不变B. 该区域动物总量明显增加C. 该区域生态系统最终平衡D. 该林区提供的食物量锐减7.针对野生东北虎在中俄之间迁徙的现象,我们可以()A. 减少人类活动干扰B. 兴建野生东北虎迁徙通道C. 干预虎熊种间竞争D. 投放食物"挽留"东北虎(2021·安徽蚌埠第二次质检)红豆树别名鄂西红豆,是中国特有种,国家II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主要分布于浙、闽、赣、苏、皖、鄂、湘、陕、川、渝、黔等地。
四川省德阳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质量检测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B.珊瑚虫C.机器人D.钟乳石2.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重要中转站和冬栖地。
如图表示该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食物网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共有 3 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是:草→鼠→蛇B.青蛙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影响食草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是草和青蛙、蜘蛛D.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和蛇,则该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3.渭南市洽川风景名胜区有“伊尹故里,诗经之乡”的美称,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此处描述的生态系统是()A.湿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4.小明为了探究邵水河中有哪些微生物,用显微镜下观察了一滴河水,发现其中有一些能动的绿色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A.有细胞结构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在水中游动D.体小且绿色5.经过观察,某小组发现学校附近的农田生态系统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运用学到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C.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D.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6.“水波飘荡野鸭戏,两岸杨柳轻掠水。
”这是成都锦城湖公园早春景色的真实写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锦城湖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通过食物链(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影响湖中野鸭生活的生态因素有光照、水等D.锦城湖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7.在一块农田中,螟虫吃植物,蛙吃螟虫,蛇吃蛙,猫头鹰吃蛇,这些生物之间构成了( )A.食物网B.食物链C.生物圈D.生态系统8.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智能机器人B.石头上的青苔C.变形金刚D.不断变大的钟乳石9.造礁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为其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而造礁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
基于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以四
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为例
陈玥;潘业田
【期刊名称】《森林防火》
【年(卷),期】2024(42)2
【摘要】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
通过对四川梅花鹿栖息地现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设计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基础设施、社区发展等方面内容。
实施规划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四川梅花鹿栖息地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种群得以进一步壮大,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保护区。
【总页数】4页(P132-134)
【作者】陈玥;潘业田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2
【相关文献】
1.铁布自然保护区梅花鹿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测定
2.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梅花鹿夏季栖息地选择
3.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现状
4.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以黑龙江红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5.基于鸟类栖息地季节性变化的自然保护区动态分区管理——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