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 格式:ppt
- 大小:582.00 KB
- 文档页数:18
生物试题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途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植物能够完成光合作用的前提。
本文将围绕“水分进入植物体内途径”这一主题,阐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植物如何保持水分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是巨大的,水分不仅是构成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质。
同时,水分还可以通过运输作用,将植物体内分布不均的养分和有害物质等有机物从根部运输至其他部分。
植物体内的水分需要通过根系吸收和吸引力等途径进行补充。
其中,根系吸收是植物体内水分进入植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植物在吸收水分时,还会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氧气等其他物质,并利用它们完成营养代谢。
通过这种吸收和利用,根系还可以调节土壤和植物之间的水分、气体和矿物质交换,高效地提高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促进了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途径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途径主要包括根系内的移动和整个植物体内的输送。
在植物体内的流动过程中,植物维持水分运输的平衡状态,保证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有效运输。
根系内的移动根系内的移动是指水分在根系内的吸收和转化过程。
当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时,水分会通过细胞间隙、活细胞墙、细胞膜和植物根系内的导管等途径向上进行运动。
同时,植物细胞壁的涂层和金属离子的影响,也会影响水分在根系内的吸收和传输。
在根系内,水分不仅可以通过根毛的吸收作用进入,也可以经由根瘤菌在植物根系中进行化学转化。
根瘤菌为植物提供了一些生长环境和有机物质,植物在根瘤菌的帮助下,能够更高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整个植物体内的输送整个植物体内的输送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向上输送和向下输送。
向上输送是指水分在整个植物中向上运输,以供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进行代谢活动,以维持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其中,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向上输送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动力。
于是,向上输送过程可以细分为蒸腾作用、照相合成、原生质囊作用等等过程。
初二生物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试题答案及解析1.“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这句农谚说明了植物生长需要A.水B.无机盐C.水和无机盐D.水和维生素【答案】C【解析】(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说明了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故选:C.【考点】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2.北方冬季常绿植物体内无机盐的运输减弱或迫于停止,主要原因是()A.吸收作用减弱B.蒸腾作用减弱C.光合作用减弱D.呼吸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植物体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北方冬季常绿植物的叶较小,叶的表面有蜡质层覆盖,气孔很少,又因北方冬季环境温度较低、干旱少雨,植物为了保温、保水,故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小,几乎停止.导致植物体内无机盐的运输减弱或近于停止.【考点】蒸腾作用的意义3.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纵切开来,用放大镜可看出哪一部分被染红了: ()A.韧皮部中的筛管B.木质部的导管C.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D.韧皮部中的导管【答案】B【解析】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促进蒸腾作用),片刻后将枝条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考点】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4.高达百米的参天大树,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可以向上输送到树的顶端,这动力主要来自于()A.输导组织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输导组织是构成导管和筛管的结构;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植物体内由要根吸收的水分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主要的意义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和无盐机的运输,提高空气的湿度,促进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因此,高达百米的参天大树,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可以向上输送到树的顶端,这动力主要来自于蒸腾作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蒸腾作用一、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植物体内水分,凭借着根压和蒸腾拉力,主要在木质部中的导管、管胞等输导组织中进行运输。
水分的运输途径为:土壤中水分→根毛→根的皮层→根的中柱鞘→根、茎、叶的导管或管胞→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室→气孔→空气中水汽。
除了这种向上运输之外,还有侧向运输,如沿着维管射线顺辐射方向运输,或围绕茎部顺导管或管胞的壁孔作切线方向运输。
但后者的运输速度都比前者要慢得多。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方式可分两种:第一种是渗透运输。
它发生在运输距离较短的两段活细胞之间,如自根毛到根导管,从叶脉导管到叶肉细胞,这种运输方式虽然距离短,但因为水分在活细胞间运输,故阻力大,速度慢,在1个大气压条件下,运输速度仅为10~3厘米/小时,它主要靠细胞间的水势差进行,故称为渗透运输。
第二种是液流运输。
它发生在长距离的死细胞之间,如根部导管或管胞经过茎干和枝条到叶脉的导管或管胞。
这种运输方式阻力小,速度快,运输速度可达3~45米/小时,故称液流运输。
在植物体内,这两种运输方式必须配合进行,才能完成水分运输的全过程。
二、蒸腾作用1.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除少量用于代谢外,绝大部分都散失到体外去。
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液体状态跑到体外的,即吐水现象;另一种是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即蒸腾作用。
其中,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形式。
它基本上是一个蒸发过程。
但由于它与植物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特性有密切关系,所以受植物本身生理活动所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蒸腾作用是植物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性,对植物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它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和矿质养分的主要动力。
尤其是高大的乔木,如果没有蒸腾产生的拉力,较高部位的水分就得不到供应,矿质养分也不能随蒸腾液流而分布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及叶面的温度。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2.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过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里,从小没有接触农业生产等活动,对植物的种植普遍缺乏经验,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因此在学习中对于根吸水还是叶吸水产生歧义,需要教师对于吸水的前概念要在教学中进行阐述。
同时,在本节学习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一生》时,已经认识了叶、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效果分析本节课我以水分如何进入植物体内为主线,由探究水对于植物体的作用一探究吸水的主要器官一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这样环环相扣,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两个重点内容展开的。
在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如我们给植物浇水的部位是根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但是也有同学提出叶片也能吸水,引入了观察小麦的根和冬青的叶片,通过对比两者结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分析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进一步探究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通过实际观察和估算小麦幼根根毛的数量,结合小资料,思考分析大量根毛对根部吸水的意义。
该环节不足是探究过程时间有点紧,总结完师友交流整理效果会更好。
环节二水分的运输途径,课前帮助学生准备好冬青枝条,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横切和纵剖,有利于学生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感知导管贯穿于植物体的各器官。
环节三用文字箭头写出水分到达植物体内的途径,水一根毛一根的导管一茎的导管 -叶、花、果实。
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掌握。
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材分析关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植物通过根吸水,引起学生探索植物根吸水的具体部位的兴趣。
然后,通过实际观察和估算,确定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始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做好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什么?”也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就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设计探究方案,并亲自动手做一下,证实“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挂图,模型、切片或计算机课件等,进一步了解植物(草本和木本)茎中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及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其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运用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分的结构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与此相关的一些现象;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断能力。
3.情感目标:(1)根据大量根毛能够吸收大量水分、以及通过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有利成功。
(2)通过对筛管在茎中的生长部位和功能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将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
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
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
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
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知识点总结水进入植物体内是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是维持植物体内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水分在根系内的运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利用等方面,对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根系进行的。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它由根尖、根毛和根白等组成。
根尖位于根系的顶端,在根尖的保护下进行吸收;根毛则分布在根尖的附近,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场所;根白起到吸收水分和传导水分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主要包括渗透作用、浸渍作用和利用渗流流动的压力等。
其中,渗透作用是由于根毛细胞内贮水囊泡中的溶质浓度较高,使得水分由较低浓度到较高浓度的方向进行渗透,进而引起水分的吸收;浸渍作用是根毛细胞通过与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并且根毛细胞表面吸附有相互吸引的离子,从而导致土壤水分向根系浸渍;利用渗流流动的压力是由于根系活动造成的水分流动,使得植物能主动吸收到根系外的水分。
二、水分在根系内的运输在植物根系内,水分的运输主要通过根毛的吸水力、导管的毛细作用和根压力驱动。
根毛的吸水力是由根毛细胞内的贮水囊泡所产生的,当贮水囊泡内溶质浓度较高时,会产生较大的渗透作用,进而引起水分的吸收;导管的毛细作用是由于导管内水分的上升,产生了一种毛细管效应,使得水分能够顺利向上运输;根压力则是指根部的根压力所给水分带来的压力,促使水分流向植物体上部。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利用植物体内的水分在分布上呈现出亲水性、亲疏水性和极亲水性的特点。
亲水性的水分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部的胞液中,并在细胞中起到溶解物质和传导物质的作用;亲疏水性的水分主要存在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中,起到维持细胞形态和调节物质的运输和代谢的作用;极亲水性的水分主要存在于根毛细胞内,通过根系的吸收作用进入植物体内。
植物在利用水分时,主要通过蒸腾作用和输送作用进行。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一、概述植物对水的需求非常大,水分进入植物体内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吸水过程。
二、水的输送途径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根、茎和叶子三部分进行输送。
其中,植物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部位,茎和叶子则起到传导和蒸散的作用。
1. 根部吸收水分植物根部主要由根冠、根尖、侧根和根毛四个部分构成。
水分从根毛进入根尖的毛细管内,随后运输到更高的部位,如茎、叶等组织。
其具体的吸收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渗透压差利用:由于土壤中含有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有机物等,其浓度高于根内液的浓度,形成渗透压差,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分会自然地向根内液移动。
•活动转运:根内液中存在着许多对植物生长十分关键的物质,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这些物质通过活动转运进入根内液中,同时还会将根内液中多余的物質排出到外面。
•水分压力:根组织中的水分压力可以推动水分在根内向上运输,这种机制常见于耐旱植物中。
2. 茎部传导水分当水分从根部进入到茎部后,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传导到其他的组织。
一般认为,有两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输水机制,分别为:•蒸腾作用:细胞内部及间隙空气含有的水分,被渗透压作用推向茎,而这些水分已经失去了根毛吸收时的推动力,这时利用蒸腾作用将水分从叶子上部输送到干燥的根区;•管系作用:管系作用即为若干不同的水分输送机制集合体:比如毛管管系、压力流管系和筛管管系等。
3. 叶片蒸腾叶片蒸腾是水分从植物体内流出的主要途径之一。
蒸腾作用通常是指植物在运输过程中,通过蒸发的方式将水分从植物体内输送到空气中,分为下列两种机制:•通过气孔蒸腾:叶子表面有不少气孔,通过气体交换及对需求水分的控制,气孔可作为从叶子上部丢失进水的途径之一;•通过叶肉表面蒸腾:叶肉表面也存在且有较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部分蒸发进入空气中,也使得植物失去了部分水分。
三、结论综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主要包括了:根部吸收、茎部传导和叶片蒸腾。
初中生物之水分进入植物的知识点3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愿你从容不迫,待你潇洒凯旋。
中考不退却,逆袭全世界。
今日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生物之水分进入植物的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生物知识点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1、植物主要靠根吸水,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大量的根毛能增加吸水的面积。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土壤溶液→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花、果实、种子的导管→气孔→大气。
3、茎的结构:外部是韧皮部,韧皮部内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内部是木质部,内有导管,能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中间是形成层,它能不断的分裂(属于分生组织)产生的细胞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使茎能逐年加粗,没有形成层的茎,不能逐年加粗(如竹子)。
4、保证移栽植物成活的措施有:(1)固定树干,减少晃动;根部带土坨(保护幼根和根毛)(2)选择阴天、雨天、或傍晚移栽;剪去一部分枝叶;给植物遮荫(降低蒸腾作用)(3)及时、适当浇水中考生物复习资料: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的成熟区。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根冠:起保护作用成熟区及其上部结构:根毛脱落,失去吸收功能,出现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3)根适于吸水的特点:1)成熟区有大量根毛,使根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2)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3)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白柳初中徐仕双[教材简析]《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属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二节的内容。
第三章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之一。
在前一节介绍完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后,教材重点选项取了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有关的结构知识,此外还有形成层及筛管等内容。
可见,植物通过根吸收水,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送等内容实质上是为后面第三节的学习作知识的储备,也是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内容。
根据本节课在第三章中的地位,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关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的教学,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植物通过根吸水,引起学生探索植物根吸水的具体部位的兴趣。
然后,通过观察"根尖的纵剖面图",找出成熟区与其它部位的不同之处--成熟区有很多根毛,进而引导学生计算一株小麦根毛的总长度和总表面积,并与操场等学生熟知事物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大量的根毛对吸水的意义。
[设计思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课有两个内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与水分的运输途径。
关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的教学,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植物通过根吸水,引起学生探索植物根吸水的具体部位的兴趣。
然后通过实际观察和估算,确定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做好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什么?”。
让学生就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设计探究方案,并亲自动手做一下,证实“植物体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
教师再将导管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并以人体的血管比喻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筛管的知识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树环割后会长瘤子?”自然的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筛管的存在,最后再对导管和筛管的功能进行比较和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理解。
七年级生物上册《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是设计本节课最基本的出发点。
本课突出学生的兴趣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采用"问题--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学生未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进行对课堂的期盼性和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了解和掌握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一个起点,对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和激发、培养学生保护、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体吸水的意义和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技能目标: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说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难点:能把学习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绘图法、例证法、串讲法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回顾根尖纵剖图问:A_____B______ C_____D______学生回答:教师提问:D 成熟区有什么特点?(在图形上给以引导)(设计意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看图回答:引出课题:“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为根尖的成熟区,原因它有大量根毛(设计意图:突出知识点)学生们提问: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观察与思考:总结:大量的根毛可大大增加根吸收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即增加单位时间的吸水量。
学生问:水分的运输途径是什么呢?教师活动:了解学生们课前所做实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