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成就目标量表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2
caq量表评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CAQ量表评分标准CAQ量表主要分为六个维度,包括:1. 创意成就总分:即个体在创造性表现上的总体得分。
2. 创意成就得分:包括个体在绘画、音乐、写作、科学等领域的具体得分。
3. 创意过程:即个体在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意产生等方面的表现得分。
4. 创意风格:包括个体在创造性表现中所展现出的风格和特点得分。
6. 创造性影响:反映个体在创造性团队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得分。
以上各项维度分数综合评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通常得分越高则表明个体在创造力方面的表现越突出。
1. 个体评估:CAQ量表可用于评估个体在创造性表现方面的水平,帮助了解其在绘画、音乐、写作等领域的表现情况。
通过对个体得分的综合评定,可以帮助指导其在创造性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2. 团队评估:CAQ量表也可用于评估创造性团队或创意工作室中个体的创造力水平。
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评估,可以帮助团队建设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团队文化,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
3. 教育评估:在教育领域,CAQ量表可用于评估学生在创造性表现方面的水平,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了解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情况。
可以通过对学生得分的监测和分析,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和课程,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提高。
CAQ量表评分标准是一种评估个体创造力水平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各项维度的综合评定,可以帮助了解个体在创造性表现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CAQ量表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个体评估、团队评估和教育评估等领域,对于提高创造性和创新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CAQ量表评分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在进行CAQ量表评分时,需要根据个体的回答情况,依次给予相应得分,最后得出总分。
下面是CAQ量表评分标准的介绍:第一维度:创造性自我效能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在创造性任务中能力的信心程度。
该维度包含了个体对于自身创造性能力的认知和信念,对于个体在创造性任务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成就目标定向
Button&Mathieu(1996)编制、徐方忠等人修订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该问卷把成就目标定向分为绩效目标和学习目标定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6道题,共12道题。
采用5点记分,分数越高,表示该成就目标取向越强。
绩效目标:
1、我宁愿做那些我做得好的事,而不愿意做那些我做得差的事。
4
3、当我从事我知道自己不会出差错的事情时,我感到非常开心。
4
5、我最喜爱的事,是我做得最好的事。
5
7、如果我做事不出任何差错,我会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4
9.我喜欢做那些我以前做得好的事。
4
11.如果我在某些事上比其他大多数人做得更好,我会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4
学习目标:
2、有机会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4
4、如果不能完成某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那么在下次做此任务时我会更努力。
4
6、我愿意做可以使我学到新东西的任务。
4
8、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4
10.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我会尽可能地提高自己。
4
12.拓展能力的机会,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4。
伦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 1903.08.05-1981.09.03]美国教育家和组织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夏延(Cheyenne),逝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Ann Arbor)。
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
利克特早先就读于密歇根大学,起初学的是工程学,但最后却在 1922 年获得了社会学和经济学专业的文学士学位。
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2 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其里程碑式的学位论文《态度测量方法》发表于《心理学档案》杂志。
这篇学位论文成为利克特量表的基础(利克特量表是社会学家们的一种标准工具)。
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和简(Jane Gibson)相识,并于几年后在他攻读博士期间结婚,婚后他们有两个女儿。
1930-1935 年,利克特任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之后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任人寿保险机构管理研究协会董事,在此期间,他采用面谈和书面问答的形式对 10 家最佳的和 10 家最差的保险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信心与机构管理》(与 J.M.威利茨合著)丛书中。
这项研究为他后来继续开展组织领导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39 年,利克特受聘于农业经济局下属位于华盛顿的计划调查处,在该处工作时他发展了谈话、编码和取样调查等方法,成为当今社会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战时情报处工作,研究公众态度、公众体验和公众行为等课题。
他与爱荷华州立大学合作研究制定了一套家庭取样调查的方法,即人们现在所知的概率取样调查。
他还与其他人一起对战争债券、外国侨民和战时轰炸的影响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1946 年,利克特受密歇根大学之邀,为该校建立了社会调查研究中心。
不久,该中心与后来增加的三个中心一起合并为社会研究所,利克特担任该所所长,一直到他 1970 年退休为止。
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两本主要著作:《新型的管理》和《人类组织》,他的管理理论在日本极受欢迎,影响波及近代日本各地组织。
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摘要:以29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学习自我效能感及三个相关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在学习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有显著差异;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各因子间存在显著关联;掌握—趋近能极其预测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关键字: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自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后,很多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确认: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能力的信念,对学生目前与将来的学业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是个体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研究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及相关因素,并对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行有效指导与干预有重要意义。
现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家庭教养方式、学业归因、目标设置、学习兴趣、学习和考试焦虑、自我调节这些重要的学习变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且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有一定出入,特别是学习效能感与四分成就目标之间。
本研究希望就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其三个相关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四分成就目标)进行探究,为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正确养成提供实践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工具本调查中用到的问卷有:《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边玉芳,2003)《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岳冬梅等,1993)《多维度多归因量表》(lefcourt等,1979)《四分成就目标量表》(刘惠军,2003)。
以上四个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本调查选取了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初一、二年级的共计295名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四个量表为一份,共发放295份,有效回收284份,有效回收率96.3%。
二、数据分析本研究对初一、初二年级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进行了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1)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四个量表间的差异比较;(2)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四个量表间的相关分析;(3)分别对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以学习效能感为因变量,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
伦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 1903.08.05-1981.09.03]美国教育家和组织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夏延(Cheyenne),逝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Ann Arbor)。
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
利克特早先就读于密歇根大学,起初学的是工程学,但最后却在 1922 年获得了社会学和经济学专业的文学士学位。
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2 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其里程碑式的学位论文《态度测量方法》发表于《心理学档案》杂志。
这篇学位论文成为利克特量表的基础(利克特量表是社会学家们的一种标准工具)。
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和简(Jane Gibson)相识,并于几年后在他攻读博士期间结婚,婚后他们有两个女儿。
1930-1935 年,利克特任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之后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任人寿保险机构管理研究协会董事,在此期间,他采用面谈和书面问答的形式对 10 家最佳的和 10 家最差的保险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信心与机构管理》(与 J.M.威利茨合著)丛书中。
这项研究为他后来继续开展组织领导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39 年,利克特受聘于农业经济局下属位于华盛顿的计划调查处,在该处工作时他发展了谈话、编码和取样调查等方法,成为当今社会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战时情报处工作,研究公众态度、公众体验和公众行为等课题。
他与爱荷华州立大学合作研究制定了一套家庭取样调查的方法,即人们现在所知的概率取样调查。
他还与其他人一起对战争债券、外国侨民和战时轰炸的影响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1946 年,利克特受密歇根大学之邀,为该校建立了社会调查研究中心。
不久,该中心与后来增加的三个中心一起合并为社会研究所,利克特担任该所所长,一直到他 1970 年退休为止。
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两本主要著作:《新型的管理》和《人类组织》,他的管理理论在日本极受欢迎,影响波及近代日本各地组织。
小学生班级心理环境、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作者:汪琼余易达来源:《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21年第01期摘要为了分析小学班级心理环境、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对武汉市某小学20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班级心理环境、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小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且小学生班级心理环境在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班级心理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 G62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83-04一、问题的提出传统上,学校社会心理环境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学校的层面,二是在班级或者课堂的层面。
在班级(课堂)层面,西方学者大多集中注意于学科课堂环境,很少涉及班级环境。
但在中国的学校制度下,班级环境却有着特别的价值。
[1]班集体作为小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而班集体所具有的班级心理环境,主要指班级里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具体包含人际环境、组织环境和情感环境。
这些社会心理环境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国外学者Pintrich等人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成绩之间虽无直接的显著关系,但它可能通过学习策略等中介因素影响学业成绩。
[3]国内学者杨舒文等人对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双向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对随后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随后的掌握回避目标与成绩回避目标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双向关系。
[4]综上所述,本文以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为基础,结合更符合中国情境的班级心理环境,研究小学班级心理环境在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是否起调节作用,希望以此帮助班主任重视班级心理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目标定向,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常用心理测量评定量表一、心理健康量表: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焦虑自评量表(SAS)3、抑郁自评量表(SDS)4、康奈尔医学指数(CPI)5、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二、人格测试量表: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2、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3、大学生人格问卷(UPI)4、卡氏16种个性因素测试(16PF)5、气质量表6、中国人个性量表(CPAI)7、青年人格问卷(CPI)8、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9、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三、智力测试量表:1、瑞文智力测验2、韦氏智力测验(成人)3、韦氏智力测验(儿童)4、比内-西蒙智力测验四、心理状态测量量表:1、成人人际关系量表2、成人心理压力量表3、社会适应能力量表4、心理适应性量表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心理年龄量表7、生活事件量表8、应对方式问卷9、情商(EQ)测试10、Olson婚姻质量测试五、学习专用量表1、学习价值怀疑量表(SVL)2、学业成就责任问卷(IAR)3、成就目标取向量表(ADG)4、成就动机量表(AMS)5、考试焦虑量表(TAS)6、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SEIS)7、学业求助量表(HSS)8、自我妨碍量表(SHS)六、人力资源管理量表1、职业能力倾向测试2、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3、心理发展状态测验4、行动潜力测验5、个人风格测评问卷6、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测评7、成功商数测试8、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9、员工健康状况测评10、员工素质测评11、工作环境测评量表12、职业满意度量表13、婚恋测试量表14、婚姻质量测试七、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1、艾森克性心理健康测验2、恋爱方式测验3、夫妻生活健康测验4、婚姻安全界线检测问卷八、儿童用心理测验与量表:1、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RUTTER儿童行为问卷3、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4、亲子关系与父母角色测量量表5、亲子关系诊断测验6、托马斯婴儿气质问卷7、儿童韦氏智力测验8、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9、幼儿智力测验量表10、康纳尔父母量表(CONNERS)11、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父母或教师用)12、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九、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1、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2、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4、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
不同学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摘要:采用问卷法,代写论文对初一至初三年级168名学业高分组和170名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1)学业高分组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而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2)学业高分组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显著高于学业低分组学生,而学业低分组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显著高于学业高分组学生。
关键词:不同学分组学生;成就目标;学业求助一、成就目标和学习求助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1]。
近年来成就目标理论的新进展是 Pintrich和Elliot等人在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四分目标定向的理论结构,四种目标分别是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2]。
Pintrich等认为,在掌握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任务的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在掌握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在成绩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以表明自己最聪明,最棒;在成绩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
四分法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
大量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学业求助作为一种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学习策略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
学业求助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2],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业求助都有利于学业。
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学业求助分类的研究,力图深入揭示学业求助存在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为提高个体学业成就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诸因素中,成就目标、学业求助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的四分结构框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业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探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有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和教师、家长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发展的研究回顾与展望1 引言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对行为起着使动作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而学习动机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1.1 成就目标成就目标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种,成就目标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Ames(1992)认为成就目标指的是成就行为的目的,是能力信念、成败归因和情感三者的整合模式; Urdan(1995)等人认为成就目标是学生对开展学习任务原因的一种知觉; 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结果”; Pintrich (2000)认为成就目标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的的认知表征”。
由此可知研究者对于成就目标的具体定义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所从事某一成就任务的目的或原因的认知。
Midgley(2001)认为成就目标是一种个体感知到的抑或行为的目的,涉及与胜任力有关的情景。
Elliottt(2005)认为成就目标指个体在特定的成就环境和成就任务中希望达到的目的,用于引导和维持起行为的目的(张承芬, 宿淑华, 李丽, 2004)。
我国学者方平(1999)认为成就目标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
1.2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研究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目标自身特性的研究,例如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难易程度、个体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其二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类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它重视内部动机的维持与增强,强调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对动机的影响。
目录一、心理健康 (1)二、人格特点 (7)三、能力兴趣 (18)四、临床诊断 (21)五、学习 (25)六、社交 (29)七、自我 (32)八、生活应激 (34)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此类量表可用于鉴别心理处于边缘或异常状态的个体,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帮助和治疗。
测评项目1\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有90个项目,包括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有无该症状做评定。
它主要应用于临床研究、心理咨询、精神科门诊,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该量表测的是个人某段时间内的症状水平,往往易受生活事件的影响。
该量表测得受试者在9个方面的分数,称为因子分。
因子名称为:(1)躯体化: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
(2)强迫症状: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3)人际关系敏感: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抑郁:反映与临床上的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行为表现。
(4)(5)焦虑:反映与临床上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6)敌对: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反应受试者的敌对表现。
(7)恐怖:反映传统的恐怖状态或恐怖症的内容。
(8)偏执: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
(9)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该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
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2\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Achenbach T. M. 等在1970年编制,后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该量表用于测查4~16岁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由家长根据孩子半年内的情况作出分级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