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单元练习题学习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蒸发和沸腾是的两种方式。
右图中甲、乙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是沸腾时的情况。
2.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高温火焰将会__________。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__________形成的。
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第3题图第4题图4.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如图所示.可以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
5.家用电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是由灯丝中的钨升华后在灯的内壁上而成的。
6.日常生活中,炸麻花用油,煮饺子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__不同,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
7.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
有一种新型环保冰箱就是用环戊烷替代氟里昂进行工作的。
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就会,流到冷凝器就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9.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密闭的气体总是充满整个容器就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液体和固体却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而不会散开,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这是由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0.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南昌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11.下图中,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1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通风的地方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C.晒粮食的时候,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且把粮食摊开D.在缺水地区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13.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状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14.在下图中,描述晶体的熔化图象应为( )A B C D15.在下列过程中,—定要放热的是(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16.下列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 B.冻冰的衣服变干C.清晨,花草上出现露水 D.水结成冰17.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有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18.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 )A.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 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19.大气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用来表示大气的潮湿程度,它是许多天气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
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雪的形成B.露珠的形成C.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D.铁块变成铁水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4、下图中,正确描述巴中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凝固阶段温度变化的是()A.B.C.D.5、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有些是人工制造。
其造雪原理是: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液滴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这些小液滴在落到地面前会变成小冰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工造雪过程中,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华B.人工造雪过程中,气温必须达到0℃或0℃以下C.人工造雪过程中,小液滴需要吸收热量D.人工造雪过程中,水不会蒸发,喷出的水与形成的雪质量相等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冬天水管被冻裂是由于水发生了______;春天,地板上出现“冒汗”的现象,这是由于发生了______。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1、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在高山上烧水,水温低于100℃就沸腾了,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这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C、衣柜里防蛀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D、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会有湿润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2010毕节)小明在加油站看见两条标“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
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
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A.汽化B.液化C.凝华D.升华3、(2010宜昌)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液化C.凝固和凝华D.汽化和升华4、(2010宜昌)南极科考队员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A.沸点低B.凝固点低C.密度小D.比热容大5、(2010济宁)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
图2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6、(2010北京)5.图4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7、(2010河池)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B.夏天,雨笼山峦A.春天,雾绕群峰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冰封雪飘图2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D.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8、(2010莆田)下列做法是为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B.洗头后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C.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D.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人冰箱冷藏室9、(2010滨州)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春天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1)(2)B、(2)(4)C、(1)(3)D、(3)(4)10、(2010杭州)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千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千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11、(2010泰州市)在雨、露、雾和霜这些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是A.雨B.露C.雾D.霜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2、(2010成都)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或“可能升高”)。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蒸发和沸腾是的两种方式。
右图中甲、乙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是沸腾时的情况。
2.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高温火焰将会__________。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__________形成的。
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第3题图第4题图4.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如图所示.可以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
5.家用电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是由灯丝中的钨升华后在灯的内壁上而成的。
6.日常生活中,炸麻花用油,煮饺子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__不同,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
7.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
有一种新型环保冰箱就是用环戊烷替代氟里昂进行工作的。
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就会,流到冷凝器就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9.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密闭的气体总是充满整个容器就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液体和固体却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而不会散开,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这是由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0.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南昌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11.下图中,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1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通风的地方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C.晒粮食的时候,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且把粮食摊开D.在缺水地区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13.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状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14.在下图中,描述晶体的熔化图象应为( )A B C D15.在下列过程中,—定要放热的是( )A.凝华 B.汽化 C.升华 D.熔化16.下列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 B.冻冰的衣服变干C.清晨,花草上出现露水 D.水结成冰17.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有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18.下面是小丽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 )A.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 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19.大气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用来表示大气的潮湿程度,它是许多天气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同步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如下图中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B.C.D.2、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雾的形成②蜡烛滴“泪”③冻衣服晾干④露珠的形成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3、“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对于摩托车驾驶人来说,头盔就是“救命盔”。
天气变冷后,妈妈骑电动时头盔面罩会起雾变模糊影响视线如图,于是小丽查阅资料将洗洁精涂抹到头盔面罩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于面罩起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妈妈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汽化形成的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C.空气中的水蒸发形成的D.水雾的形成需要放热4、如图所示是粤北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A.雪的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B.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雨夹雪时气温一定是0℃以下D.当天夜里的温度最高可达5℃5、如图为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所描述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熔化C.汽化D.凝固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
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_______ 。
2、小红夏天喝可乐时喜欢加些碎冰块,这样喝起来感觉更凉爽,原因是______;她爸爸站在电风扇前吹风感觉凉爽,其原因是______。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达标测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某时刻甲、乙两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第1题)(第5题)2.体温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小明用体温计测量了体温后用力甩了几下,随后将其放在阳台上,晚上放学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是36.2 ℃,他以此断定这个温度是今天的________(填“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或“平均温度”)。
3.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分布有一定规律,例如南方的芭蕉树叶子比较宽大,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加快水分的蒸发,利用蒸发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作用,从而适应南方的炎热湿润气候。
4.我国用“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
“胖五”以液氧、液氢为主要“食材”,常温状态下的氧气和氢气通过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
已知液氧的沸点是-183 ℃,液氢的沸点是-253 ℃,在-200 ℃的环境中,氢处于________(填“固”“液”或“气”)态。
5.将一杯盐水放入冰箱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分析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盐水在第15 min时处于__________(填“液体”“固液共存”或“固体”)状态。
6.煮鸡蛋时,水开了后,爸爸建议用大火加热,而妈妈认为水已经开了,用小火同样能将鸡蛋很快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答:________的想法更合理,因为锅内水剧烈沸腾后,温度将________(填“不再”或“继续”)升高。
7.如表为水银和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表,根据表格回答,酒精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
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 ℃357 ℃酒精-117 ℃78 ℃8. 春夏之交,安徽江淮一带常常阴雨绵绵。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提升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图中的物理现象属于凝华的是()2.如图2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3.如图3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50 ℃B.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4.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中,如图4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A B C D图45.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图3 图56.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5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液化B.先升华,后凝华C.先汽化,后液化D.先汽化,后凝固7.生活处处皆物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严冬,堆成的雪人变小——熔化B.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液化C.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汽化D.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8.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B.冬天,人们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凝固而成的C.家庭用瓶装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液化而来的D.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表面上附着的一层霜粉是升华而形成的9.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①冰雪消融②积水干涸③滴水成冰④霜满枝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11.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图6中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图612、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填空(每空1分,共29分)13.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在于__________________.14.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下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反应的一个共性是_________.15.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已知酒精和水银的熔点和沸点如图所示,北方漠河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54℃,测此地冬季最低气温应选温度计,测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应选温度计.(选填“酒精”或“水银”)16.写出下列物质在1标准大气压下放热时发生的变化(选填“降温”或某种物态变化)(1)0℃的冰________;(2)18℃的水_________;(3)0℃的水________;(4)100℃的水蒸气__________.17.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形成的,干冰在空中迅速吸热变为干冰蒸气,这是_________过程;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小冰粒,这是_________过程;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粒变成水滴,就形成了雨,这是____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的名称)18、图7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
4.1从全球变暖谈起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某温度计的示数是-2℃,正确读法是()A.零下摄氏2度B.负摄氏2度C.负2摄氏度D.以上读法都不对2.实验室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 B. C. D.3.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4.0℃的冰与0℃的水比较()A.冰冷B.水冷C.水与冰冷热程度一样D.以上判断都不对5.下列关于体温计用法正确的是( )A.直接放置在口腔或腋下测量B.测量前须拿住体温计上部向下甩几下C.测体温前无须先用酒精消毒D.读数时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6.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B.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C.如图体温计所示温度属于人的正常腋窝温度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7.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8.小明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0.7℃,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的读数是102.3℃。
(1)当它指示的气温是-6℃时,实际的温度是______;(2)它在温度为______时,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计使用。
9.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_____同学,水的温度是_________℃。
10.人们常用的体温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若在红色的玻璃泡上包上潮湿的酒精棉球,过一会儿其示数会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B.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C. 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D.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2.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蒸笼周围冒出的“白气”B.冬天草木上出现“霜”C.冬天湖水结成“冰”D.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3.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A. 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 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 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D. 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4.通常情况下,被质量相等的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开水烫伤更严重的原因是()A. 水蒸气的温度比开水的温度高B. 水蒸气汽化过程需要放出大量的热C. 水蒸气液化成同温度的水要放出大量的热D. 水蒸气液化成同温度的水要吸收大量的热5.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面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形成C. “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表面D.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6.下列自然现象中的“水”物质,都表现为固态的是()A. 雨、露B. 雪、雹C. 霜、雾D. 冰、露7. 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不同时间观察到水中气泡产生情况如图.其中表示水沸腾现象的是()A. B. C. D.8.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A. 0℃B. 2℃C. 4℃D. 6℃9.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任何液体的沸点都是固定不变的B. 在高山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沸点也升高C. 同一种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升高而降低D.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10.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晶体的图象是()A. B. C. D.11.如图所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A. B. C. D.12.雪天路面有积雪,为了使积雪很快熔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因为()A. 盐水使冰雪的熔点降低B. 盐水使冰雪的熔点升高C. 盐水使冰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D. 洒上盐水后,使冰雪变成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而使冰雪熔化二、填空题13.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发生侧翻,发生泄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液氨________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汽________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惊现湿棉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14.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_的缘故.15.小英同学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温度,其错误之处是________.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液体温度为________℃16.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以及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有关.为了通过实验探究蒸发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三组实验,每组实验中分别滴在两块玻璃板上的酒精质量相等.请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回答问题:根据丙组实验可以判定,当液体的表面积、________相同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有关.17.小华同学在学习了《汽化和液化》一节后,在家中用酒精棉球涂于自己的手背上,她发现,手背上感到凉凉的,一会儿后,酒精消失了。
酒精消失,说明它从________态变成了________态。
小华根据此观察得出结论:酒精汽化需要吸热。
你认为小华做出该结论合理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18.干冰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某工厂储气罐中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气体,若要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让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金属氧化物,然后再采用________的方法把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制成干冰.在食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使用干冰能起到防腐和保鲜的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19.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将0~100℃之间划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将32~212℉之间划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是F=________ ℉.20.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它是________ 形成的。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________ 形成的。
接着雾气会消失在空气中,它是________ 的结果。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1.在大自然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下同)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________成小冰晶.2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出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现象.三、实验探究题23.如图所示是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规律的实验.(1)实验中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从而间接为研究对象(海波和蜂蜡)加热,这样做能确保研究对象________ .实验中,在记录加热时间的同时还需观察记录的现象有________ ________(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得出冰熔化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 形成的.24.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____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3)根据上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4)由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将________.四、综合题2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1)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2)当它指示气温是5℃时,实际温度是多少℃.26.在炎热的夏天,将茶叶包装后放入冰箱,用低温的方法储存,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1)如图所示,看漫画、读信息,回答问题,解释图中茶叶包装表面“汗”产生的原因.(2)过一会儿,发现茶叶包装表面的“汗”又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3)寒冷的冬天,外面气温﹣20℃以下,但室外的雪人慢慢地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A不符合题意;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需要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才可以进行,B符合题意;C、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C不符合题意;D、温度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一,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B【分析】A、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B、蒸发与沸腾的区别,蒸发是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C、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但蒸发和沸腾不属于物态变化,提到物态变化只能说汽化;D、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空气流速3、液体表面积;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答案】A【解析】A. 蒸笼周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而液化形成的小液滴;A符合题意;B. 冬天草木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B不符合题意;C. 冬天湖水结成“冰”,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C不符合题意;D. 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3.【答案】D【解析】A、用电吹风吹头发,加快了头发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蒸发,不合题意;B、用扫帚把积水摊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不合题意;C、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提高了粮食的温度,加快了蒸发,不合题意;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减慢了空气流动,同时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据此分析判断.4.【答案】C【解析】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为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遇到相对温度比较低的人体,就会液化,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同温度的水烫伤更厉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由此分析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开水烫伤更严重的原因.5.【答案】D【解析】:A、“雾”是液态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冬天,“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雾”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错误;D、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玻璃内表面,故D正确.故选D.【分析】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粒.可见液化和凝华的发生条件都需要遇冷,即高温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冬天室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玻璃处于交界处,温度低于室内,高于室外,可见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雾或“窗花”都会出现在内表面.6.【答案】B【解析】:雪、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固态.雨、雾、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态.冰、雹是由水凝固而成的,是固态.故选B.【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叫凝华.7.【答案】D【解析】: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故选D.【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8.【答案】C【解析】: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热水的温度差:100℃﹣50℃=50℃2、错误的温度差为:96℃﹣50℃=46℃3、假如温度计的一大格表示1℃,则46℃需46格,它表示的真正温度差为50℃,也就是一大格表示℃4、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差为:100℃﹣0℃=100℃5、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在温度计上的刻度为:100℃÷℃=92格6、温度计的错误读数为:96℃﹣92℃=4℃故选C.【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再难的题也有一定的解题规律.首先分析真正的温度差是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100℃减去热水的真实温度50℃为50℃,而错误的温度差为96℃减去50℃为46℃,假设温度计的一大格表示1℃,则为46格,也就是一大格表示℃,这是第一点.其次要分析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100℃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的温度差为100℃,而每一大格表示℃,则需要100℃÷℃=92格,这是第二点.再次,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间有92格,而错误的读数是一格表示1℃,这样,92格就是92℃,可以计算错误的温度值为96℃﹣92℃=4℃.9.【答案】D【解析】D在高山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沸点会降低,同一种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升高而升高,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一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发生变化,故选D10.【答案】B【解析】【解答】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D、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11.【答案】D【解析】【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此方法错误;B、把温度计拿离液体读数,此方法错误;C、读数时中,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此方法错误;D、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此方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