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PDCA品管圈汇报PPT 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
- 格式:ppt
- 大小:88.12 MB
- 文档页数:12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调查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制定活动计划并设计查检表调查笔者所在科室改进前后小儿输液外渗实际发生率,规范小儿输液标准要求。
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改进笔者所在科室小儿留置针输液品质,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从13.8%降至6.4%。
结论:利用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方法值得推广。
标签:品管圈;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小儿静脉输液通常是儿科最主要的治疗工作。
输液外渗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造成软组织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1]。
输液外渗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积极正确的预防输液外渗的发生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2]。
为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6月-2013年12月开展了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前期工作于2013年6月在全科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了圈名为“棒棒糖”的活动小组。
选出一名圈长负责小组会议、培训及资料整理汇总等工作。
1.2 中期工作1.2.1 现状把握及要因分析于2013年8月用自行设置的查检表的调查的方式调查笔者所在科室172例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情况和原因调查。
QCC 成员通过对调查结果汇总发现,笔者所在科室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部位是腕关节处,主要造成输液外渗的用药是红霉素等刺激性药物,发生输液外渗的时间一般是第3天,发生输液外渗的年龄多见于2岁以下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