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30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确立:商鞅变法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税根本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3、原因(1)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4)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4、抑商表现(1)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2)发展官营商业。
加强对经济控制(3)对私营工商业加重赋税征收5、评价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二、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原因: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清:应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3、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封建统治消极:(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了世界,近代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原因:中国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2、时间、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率先出现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4、实质:雇佣关系5、特点:(1)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中,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2)受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6、发展落后的原因资本:大量商业资金买田置地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市场:国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国外:闭关锁国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思考:“本”、“末”分别是指什么?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经济政策?2.材料: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记·货殖列传》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政府抑商的原因。
3.材料:“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①。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②,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③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思考:材料反映出重农可以产生怎样的作用?4、抑商政策的表现:①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例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这些事例表明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②实行______制度,限制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例如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③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赋税。
例如: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即“重租税以困辱之”。
历代往往有多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④_____以前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
宋以前,商品交换场所---市(包括草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⑤明清时期实行“_______”政策,严格限制民间海外贸易。
5、影响:(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②政治上:有利于____________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商鞅首先提出,历代推行。
)2、产生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3、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4.评价⑴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①经济上: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⑵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重税(汉初)、“市”的严格管理、以官营工商业抑制;盐铁官营(汉武帝)•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三、“海禁”政策1、原因:(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3)统治者盲目自大2.含义:⑴明初海禁: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对内的防范实质: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⑵清代的海禁: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实质:真正的闭关锁国(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3、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直接原因:对付沿海抗清斗争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①充足资金的作坊主、商人②自由的劳动力3.萌芽的概况:时间:明代中后期地区:江南部门:手工业部门4、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5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1)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独立、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的社会形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农业、商业、货币、税收和贸易等层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主要支柱。
古代的中国,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农业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制度、赋税政策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土地制度是农业政策的基础,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对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在土地赋予政策方面,政府采取了土地赋予和耕地保护等政策,以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开发土地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商业政策方面,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商业发展,如统一市场、鼓励城市建设、商业税收等。
为了保障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政府设立了市场管理机构、市场监管法规和市场准入制度等,以确保商业的有序运行。
货币在古代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等方面。
货币发行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货币主要以铜钱为代表,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
此外,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对外贸易等手段来控制经济的发展。
税收是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政策主要包括赋税制度和税收征收等方面。
古代的税收主要依靠农民的赋税来支持国家的开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贸易是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领域之一。
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进出口政策、关税政策和贸易监管等方面。
国家通过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扩大国际影响力,并通过贸易政策来调节进出口的平衡,保护国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农业、商业、货币、税收和贸易等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来调节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或促农措施)●知识梳理▲经济政策:1、春秋:(略)。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文帝、景帝继续实行。
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5、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6、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7、南北朝:刘宋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8、唐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生产。
9、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的交流。
10、金:金世宗推行一些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故道屯田;减免受荒地区的租税。
11、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12、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同时实行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禁止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认识1、以农立国思想的原因分析:①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统治地位。
②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③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④农业有利于稳定人员,保证兵源,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2、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对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
③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状态,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就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广泛涉及农业、商业、税收和贸易等方面。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以了解这些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农业政策古代中国一直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发展。
首先,他们采取了农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粮食和蔬菜。
其次,他们实施了减税和免税政策,以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增加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统治者还颁布了农业技术和灌溉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土地的利用率。
二、商业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商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商业政策。
他们设置了交易市场和商业中心,为商人提供了交流和贸易的场所。
此外,他们颁布了商业法规,以确保商人的财产和权益得到保护。
还规定商业税收和关税政策,既融资国家开支,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三、税收政策税收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起到重要的角色。
统治者通过税收来融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税收政策包括苛捐杂税、农业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
这些税收政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税收加重了农民和商人的负担,导致了社会不安和经济萧条。
另一方面,税收又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支持,促进了政府的运作和社会的发展。
四、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贸易政策主要集中在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贸易两个方面。
在海外贸易方面,统治者通过设立港口和贸易站点,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同时,他们还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外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
在丝绸之路贸易方面,统治者积极倡导和支持丝绸之路的发展,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涉及农业、商业、税收和贸易等多个领域。
这些政策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然而,也有一些政策对农民和商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