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药浴
- 格式:pdf
- 大小:188.53 KB
- 文档页数:5
中药药浴的诊疗常规和操作流程
中药药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中药材煮制药汤,浸泡在温水中,来治疗各种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中药药浴的诊疗常规和操作流程如下:
1. 诊断:在进行中药药浴之前,医生会通过检查、问诊和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情分析,确定适合的中药组合和煮制方式。
2. 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材进行药浴。
中药材可以根据不同的疗效分为补益、秘病、消肿等不同类型。
3. 材料准备:医生根据选好的中药材,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包括药材、水、药锅和其他必要的器具。
4. 药材煮制:将中药材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煮制要求,火候、时间进行煮制,煎煮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5. 药汤准备:待药材煎煮后,过滤掉渣滓,保留药汤。
6. 药浴操作:将药汤倒入浴盆或浴桶中,加适量的温水或热水调节温度,浸泡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7.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药浴时,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材和浸泡时间。
8. 监测效果:在药浴过程中,医生应时刻观察患者的舒适程度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水温和药浴时间。
9. 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疗效和反馈情况,医生可以评估中药药浴的疗效,并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药浴具有一定风险性,不适合所有人群。
因此,在进行中药药浴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编号:SATCM-2015—BZ〔294〕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项目工作成员:吕静、潘宇、曲雷鸣、岳丽、郑海鹰、邓丽、沈艳、张继阳、宇文博、杨美慧、宋丽娜、吕冬梅、韩诗雨、吴祺、宇文萧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工作简况 (2)标准编制 (7)一致性评价 (16)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18)重大分歧意见处理 (18)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27)贯彻标准的建议 (27)附件1 会议纪要 (28)附件2 专家调查问卷报告 (29)附件3专家共识会总结 (32)附件4患者意愿调查总结 (34)附件5一致性测试评价总结 (36)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目前我国的中药药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及养生保健行业,并逐渐受到推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在推广中药药浴技术时,缺乏统一技术规范的问题也突显出来,且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所以制订技术操作规范刻不容缓,只有在统一的行业标准下,才能规范市场,使中药药浴技术健康有序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及人民的卫生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31号),立项开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项目修订工作,其中包括《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项目,属于中医治未病标准技术操作组项目之一,本项目归口单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起草单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项目负责人为吕静。
2 协作单位协作单位主要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市中医院、云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本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药浴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浴疗法是利用草药的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改善健康和促进身体恢复。
以下是中药浴疗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中药材:选取适合自己需要的中药材,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
可以选择一种中药或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
传统常用的中药包括菊花、红枣、茶叶、当归、川芎、白芷等。
2. 熬制中药水:将选取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水中,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5-20分钟,再用文火继续加热约30分钟。
待中药水放凉后即可使用,也可以事先熬好一些,保存在一个干净的容器中。
3. 准备浴盆:将中药水倒入一个浴盆中,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37-42),可以用温度计进行准确测量。
4. 准备身体:在使用中药浴疗法前,先洗净身体,待身体干燥后再进行浸泡。
5. 进入浴盆:慢慢进入浴盆,确保全身都能浸泡在中药水中,保持舒适的姿势。
6. 泡浴时间:根据个人情况和中药种类的不同,泡浴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在泡浴过程中,可以适时用手或毛巾将中药水沾湿身体,增加中药成分的渗透效果。
7.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浴疗法时,切记不要让中药水进入眼睛、口腔和内伤口等敏感部位。
如果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8. 完成浴疗:泡浴结束后,用干净的浴巾擦干身体,穿上干净的衣物。
如果打算休息或入睡,可以在浴后半小时内进行,不要受凉。
请注意,中药浴疗法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和使用中药材,并且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浴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浴疗法是指用药物浸泡于浴缸中,通过皮肤渗透将药物吸收入体内,达到治疗或保健的方法。
以下是中药浴疗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药材:选择与需要治疗的疾病相对应的药材,一般需要20-30克。
2.装药袋:将药材装进纱布袋中,并用绳子扎紧。
3.烧开水:将一定的水量烧开,加入需要浸泡的药材袋。
4.泡药时间:待药材浸泡10-20分钟后,关掉火源,等药汁略微温热后,开始入浴。
5.入浴:泡浴时水温适宜,水深达到腰部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6.浴后保温:浸泡结束后,取出药材袋,水温不可过快下降,及时用毛巾包裹身体,保温15-20分钟。
7.清洗:浸泡后再用温水沐浴,以去除残留的药粉或药性。
注意事项:
1.浸泡的水温及时间应适宜。
2.不宜空腹浸泡。
3.感冒、发烧、高血压、贫血、急性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应避免中药浴。
4.孕妇、小儿、老人等需要谨慎使用。
中药药浴操作规程培训中药药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材浸泡在热水中,并将浸泡后的药水用于洗浴或泡脚,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身体的作用。
中药药浴操作规程是进行中药药浴的必备知识,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药药浴操作规程的培训内容。
一、中药药浴的基本原理1. 中药药浴的作用机理:中药药浴通过浸泡中药材并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水渗透至皮肤表面,进而通过汗液和排泄物排出体外,以达到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的目的。
2. 中药药浴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中药药浴时,应先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伤。
二、中药药浴的准备工作1. 中药材的准备:按照中药药方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按比例进行配方。
2. 水的准备:准备充足的热水,并控制好水温,一般在38℃-42℃之间,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环境的准备:确保中药药浴的环境卫生、安全,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药浴。
三、中药药浴的操作流程1. 清洗:先用清水将身体洗净,确保身体干净。
2. 浴前水浸:将中药材按方剂要求放入浴缸中,加入适量的热水,让中药材浸泡一段时间,使其中的药效慢慢释放。
3. 浸泡:当中药材充分浸泡后,开始浸泡,将身体放入药水中,尽量让中药水覆盖全身。
4. 轻轻按摩:在浸泡的过程中,用手轻轻按摩身体各个部位,帮助中药水更好地渗透皮肤。
5. 调节水温:根据个人体验和舒适感,可以适当调节水温,但不宜过热。
6. 浸泡时间: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控制好浸泡的时间,一般建议20-30分钟。
7. 浸泡后处理:浸泡结束后,将中药水排出,用清水冲洗身体,将残留的中药成分清洗干净。
四、中药药浴的注意事项1. 中药药浴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来选择药方和用药量,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2. 对于孕妇、老年人和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慎重选择中药药浴。
3. 药浴过程中,要注意水温的控制,避免烫伤或受凉。
4. 在进行中药药浴前,应充分了解中药材的功效和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药浴的诊疗常规和操作流程中药药浴的诊疗常规和操作流程导语:中药药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广泛应用于身体调理、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养。
它通过将中药煮制成药汤,浸泡在温水中,使药性渗透入皮肤,起到温经通络、祛湿化瘀、活血化痰等作用。
本文将从诊疗常规和操作流程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中药药浴的应用。
一、诊疗常规1. 确定适用人群:中药药浴适用于各类亚健康人群,如经常疲劳、失眠、肩颈慢性疼痛、关节炎等。
也适用于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如慢性鼻炎、皮肤瘙痒等。
使用中药药浴前,最好咨询中医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宜进行中药药浴疗法。
2. 中药材选择:中药药浴所使用的中药材应根据不同的病症和调理目标来选择。
治疗肩颈慢性疼痛可选用蓉草、川芎、红花等;改善失眠可使用菊花、柠檬草、白芍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药浴不同于内服中药,应选择具有一定温和性质和效果的中药材,以免对皮肤造成过多刺激。
3. 温水温度调节:中药药浴的温水温度要适宜,一般在38℃左右为宜。
温度过高可能烫伤皮肤,温度过低则影响中药药性的发挥。
最好在使用中药药浴前测试温度。
4. 泡浴时间控制:中药药浴的泡浴时间要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初次使用者可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20-30分钟,根据个人体感和舒适程度来调整。
同时要遵循适度原则,不可过久泡浴,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过度疲劳。
二、操作流程1. 材料准备:准备所需的中药材和温水。
根据所选中药材的比例和使用量,将中药材煮沸后,放入浴盆或浸泡袋中。
2. 浸泡过程:将准备好的中药药剂放入温水中,搅拌均匀。
确保水温适宜后,可以开始浸泡。
浸泡过程中,可以使用拇指按摩或轻轻搓揉浸泡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和药性渗透。
3. 调整水温:在浸泡过程中,中药药浴的水温可能会逐渐降低。
可根据个人感受和需要,适时添加热水或重新调节温度,以保持合适的温度。
4.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药浴时,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类,以免影响中药药性的发挥。
咸宁市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操作规范治未病科二零一零年目录一、推拿 (1)1、推法 (1)2、擦法 (2)3、揉法 (3)4、揉捏法 (4)5、搓法 (4)6、按法 (5)7、摩法 (6)8、拍击法 (6)9、抖法 (7)10、运拉法 (8)11、拿法 (10)12、滚法 (10)13、刮法 (11)14、掐法 (12)15、弹筋法 (13)16、拨法 (13)17、理筋法 (14)18、捏法 (14)19、扳法 (15)20、拉法 (15)二、足疗 (17)三、火罐 (18)四、刮痧 (20)五、熏蒸 (22)六、药浴 (24)七、冬病夏治敷贴 (25)八、针刺得操作规范 (29)九、灸法基本操作技术 (37)一、推拿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得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与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得开始与结束时,以及插用其她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得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得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得大小,可分为轻推法与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得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1、轻推法时用得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得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得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得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2、擦法用手得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得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得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与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她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中药药浴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引言中医药浴是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煮沸后加入浴缸中,让患者全身浸泡其中,以达到舒筋活络、祛湿驱寒、促进血液循环等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浴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准备材料•中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中药材,常见的有花椒、当归、川芎、艾叶等。
•温水:准备足够的温水,水温一般控制在40℃-45℃之间,以个人感受为准。
•浴缸:选择适合自己的浴缸,大小宽敞,边缘安全,能够容纳足够的水量。
•毛巾或浴巾:用于擦拭身体。
操作步骤1.先将足够的中药加入适量水中,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煎15-20分钟。
2.在中药慢煎的过程中,可以先准备好浴缸,往浴缸中注入足够的温水。
3.将煎好的药水过滤掉渣,将药水倒入浴缸中,并充分搅拌均匀。
4.检查水温是否适宜,水温过高可能会烫伤皮肤,水温过低可能不会产生良好效果,调整至适宜温度。
5.脱下衣物,进入浴缸中,全身浸泡,可以用手轻轻搓捏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6.在浴缸中浸泡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根据个人需求和感受适当调整。
7.浸泡结束后,用毛巾或浴巾擦干身体,保持温暖。
注意事项1.禁忌人群:孕妇、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皮肤有创伤或炎症的人群不宜进行药浴,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2.水温控制: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应注意调整水温至适合自己的舒适温度。
3.用药量:中药药浴的用药量应根据个人情况来确定,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疗效。
4.风湿气候:湿气较重的天气,人体容易出现湿气,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祛湿化气的中药材。
5.饮食调理:中药药浴后,身体可能会透出一些药性,建议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来调理身体。
6.个人卫生:在进行中药药浴前,应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汗渍、油垢等污物影响疗效。
结论中药药浴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合理使用中药材,并注意相应的注意事项,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2015年7月目录第一章艾灸 (3)第二章拔火罐 (7)第三章推拿按摩技术操作规范 (10)第四章针灸 (12)第五章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4)第六章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6)第七章热熨 (17)第八章耳穴压豆 (19)第九章熏蒸 (20)第十章药浴 (22)第一章艾灸1.作用和适应范围1.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1.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3.操作方法3.1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3.2常见操作方法3.2.1温和灸(1)操作步骤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中药药浴操作规程最新版中药药浴操作规程1. 前期准备(1) 确保操作室的环境整洁,通风良好。
(2)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工具,确保其干净、无杂质。
(3) 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如药炉、药包、药勺等。
(4) 给患者提供洗浴用具和干净的毛巾。
2. 患者准备(1) 患者在进行中药药浴之前应先洗净身体,确保皮肤清洁。
(2) 患者应将身体的敏感部位遮盖好,如伤口、破溃等处。
3. 中药药材准备(1) 根据中医理论,选择适合患者的药材组合。
药材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配方。
(2) 将所需的药材放入药包中,并扎紧口。
(3) 检查药包中的药材是否干燥、无虫害。
4. 药浴水的准备(1) 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重确定药浴水的用量。
(2) 将适量的水放入药炉中,加热至50-60摄氏度。
(3) 当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后,将药包放入药炉中,浸泡约10-15分钟,使药材有效成分充分溶解。
5. 中药药浴操作(1) 将药炉放置在患者使用的药浴桶旁边,确保药炉稳定。
(2) 患者将双脚浸入药浴桶中,使双脚完全浸泡在药浴水中。
(3) 患者逐渐将全身放入药浴桶中,直至达到胸部位置。
在进行全身浸泡时,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和舒适程度。
(4) 在患者浸泡期间,可以适当按摩患者的穴位,促进经络的通畅。
按摩时要轻柔,避免刺激患者的皮肤。
(5) 药浴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根据患者的体力和病情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6) 药浴结束后,患者可以用清水冲洗身体,去除药渍,然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皮肤。
6. 注意事项(1) 患者在进行中药药浴前应先咨询医生,了解适合自己的中药配方和方法。
(2) 药浴水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皮肤。
(3) 患者在药浴期间应保持身体的舒适,不宜过度疲劳。
(4) 药浴后患者应适当休息,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对操作室、药炉、工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中药药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改善人体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 毫针操作规范2. 电针操作规范3. 灸法操作规范4. 拔罐操作规范5. 头针操作规范6. 刮痧操作规范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9. 温针操作规范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毫针操作规范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
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
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
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2.根据病情,选用穴位,一般选用3-5对穴位为宜,一对穴位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近或过远,同时禁止一对电极之间的回路通过心脏,防止意外发生。
中医秘技:中药浴法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汤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蒸气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
药浴时,除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外,主要是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从体表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可起到舒通经络、活血化痰、驱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
现代约理研究也证实,药物的气味进入人体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药浴的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
据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佩兰煎汤洁身。
宋明期间,香汤浴传入民间,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且形成一定的习俗。
如春节这天用五香汤(兰香、荆芥头、零陵香、白檀香、木香)沐浴,浴后令人遍体馨香,精神振奋;春季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沐浴,“令人肌肤光泽、不老不病”;夏天用五枝汤(桂枝、槐技、桃枝、柳枝、麻枝)洗浴,可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
及至清代,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一、使用方法药浴形式多种多样,常用有浸浴、熏蒸、烫敷三种。
作养生保健用,以浸浴多见。
(一)浸浴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加清水约10倍,浸泡20分钟,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浴水内,即可浸浴。
一剂药可用2~3次,每次浸浴20分钟,每日一次。
可全身浸浴也用局部泡洗。
(二)熏蒸将药物置纱布袋中,放入较大容器中煎煮,用煎煮时产生的热气熏蒸局部;或用蒸气室作全身浴疗。
通常,趁药液温度高、多蒸气时,先熏蒸后淋洗,当温度降至能浸浴(一般为37℃~42℃)时,再浸浴。
(三)烫敷将药物分别放入两个纱布袋中,上笼屉或蒸锅内蒸透,乘热交替放在局部烫贴,可加上按摩,效果更好。
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2~3周为一疗程。
多用于治疗与康复。
二、药浴举例香药澡豆方(《太平圣惠方》)“大豆五升,赤小豆四合,苜蓿五两,零陵香五两,冬瓜仁六分,丁香二两,麝香半两(细研),茅香三两,猪胰五具。
(细切)上九味,捣细罗为散,与猪胰相合,捣均匀。
中药浸浴疗法操作标准
中药浸浴疗法是一种利用中药的药效,通过浸泡身体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疾病或养生保健的方法。
以下是中药浸浴疗法的操作标准:
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中药。
选用的中药应具有治疗或保健作用,并且对皮肤无刺激性。
2. 药物制备:将选好的中药进行加工处理,如清洗、切碎、煎煮等,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根据药物的性质,可以将其制成药液、药粉或药膏等不同形式。
3. 浸浴前准备:准备好浸浴所需的器具和用品,如浴盆、浴巾、水温计等。
同时,调节好浴室的温度和通风情况,确保环境舒适。
4. 浸浴操作:
调节水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需要,调节好浴水的温度。
一般来说,水温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不宜过高或过低。
浸浴时间:将患者浸泡在药液中,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浸浴时间。
浸浴方式:可以采用全身浸浴或局部浸浴的方式。
全身浸浴时,患者将整个身体浸泡在药液中;局部浸浴时,则只将身体的某一部分浸泡在药液中。
5. 浸浴后处理:浸浴结束后,用浴巾轻轻擦干身体,避免受凉。
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浸浴疗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但并非人人适用。
在进行中药浸浴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是否适合进行中药浸浴。
同时,在浸浴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避免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中药药浴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6751- 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ZYYXH/T 342~361–2012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GB/T ╳╳╳╳╳的本部分。
中药药浴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ated bath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选择方药,将药物制成中药药液或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裹,然后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温度稀释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药液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 liquor 将药材饮片或粗末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供使用的液体剂型。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局部药浴适用于四肢末端及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的患者。
4.1.1治疗器械与用品中药药液、清洁浴具(盆或桶)、一次性浴套。
4.1.2 核对姓名、药物,询问患者进食、既往史等情况。
4.1.3 清洁浴具,套上一次性浴具套。
4.1.4根据医嘱调配中药药液,加入温水至浴具的1/2-2/3;根据不同疾病和皮疹情况选择水温,水温一般为35℃-42℃左右。
4.1.5局部浸泡15-20分钟,每日1至2次。
4.1.6药浴完毕,无需清水冲洗,擦干皮肤即可。
4.1.7 倒出中药药液,取下一次性浴具套,清洁浴具。
4.2全身药浴适用于全身泛发多部位皮疹的患者。
4.2.1治疗器械与用品中药药液、清洁浴桶或浴缸、一次性浴套。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中药药浴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用于指导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进行全身药浴。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更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2015.12.1第十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GB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国中医药发〔2009〕3号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中药药浴herbal bath of TCM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中药煎汤浴洗或浸泡全身,发挥药物与水(蒸汽)的双重作用,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3.2全身浴balneum to the skin应用中药浴液对全身进行浴洗或浸泡的一种药浴方法。
3.3中药浴液TCM bath liquid中药煎出液与水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形成的溶液。
用于进行药浴治疗。
3.4浴器implement进行中药药浴的器具。
包括浴桶、浴池等。
3.5晕浴fainting在过程药浴中的异常症状。
表现为轻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甚至晕厥等。
4操作步骤与要求4.1施术前准备4.1.1中药饮片4.1.1.1中药饮片的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4.1.1.2中药药液的煎煮方法及场地应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规定。
4.1.1.3预先制备中药煎液备用。
根据干预人群及目的选择中药饮片(九种体质及优势病种的中药选择参考附录B和C),疾病人群中药饮片最小用量为260g,亚健康人群中药饮片最小用量230g,健康人群中药饮片最小用量200g。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蒸气浴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中药蒸气浴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场所中药蒸气浴的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中医药学名词(2004)》《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国中医药发〔2009〕3号》《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现行)》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中药蒸气浴Vapor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用中药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气熏蒸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
注:熏蒸引用《中医药学名词(2004)》3.2全身蒸气浴Vapor Therapy for the Whole Body(except for the head-face)用中药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气熏蒸全身,以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
3.3局部蒸气浴Vapor Therapy for the Local Body用中药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气,对躯干、四肢或头面部熏蒸,以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
3.4晕蒸Dizzy steamed受术者在接受中药蒸气浴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气短,重者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脉微欲绝。
4操作步骤与要求4.1施术前评估依据中药蒸气浴注意事项及禁忌,对受术者进行心理与身体状况评估,明确其是否符合中药蒸气浴条件。
4.2施术前准备4.2.1选择熏蒸器根据受术者的熏蒸要求与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熏蒸器。
注:常用熏蒸器的种类及使用参见附录B4.2.2消毒依据《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规定,对所选熏蒸器进行消毒。
注:引用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现行)4.2.3制作中药熏蒸液4.2.3.1根据受术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各类中药处方。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中药药浴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用于指导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进行全身药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更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2015.12.1第十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
国中医药发〔2009〕3号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中药药浴herbal bath of TCM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中药煎汤浴洗或浸泡全身,发挥药物与水(蒸汽)的双重作用,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3.2全身浴balneum to the skin
应用中药浴液对全身进行浴洗或浸泡的一种药浴方法。
3.3中药浴液TCM bath liquid
中药煎出液与水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形成的溶液。
用于进行药浴治疗。
3.4浴器implement
进行中药药浴的器具。
包括浴桶、浴池等。
3.5晕浴fainting
在过程药浴中的异常症状。
表现为轻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甚至晕厥等。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中药饮片
4.1.1.1中药饮片的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4.1.1.2中药药液的煎煮方法及场地应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规定。
4.1.1.3预先制备中药煎液备用。
根据干预人群及目的选择中药饮片(九种体质及优势病种的中药选择参考附录B和C),疾病人群中药饮片最小用量为260g,亚健康人群中药饮片最小用量230g,健康人群中药饮片最小用量200g。
4.1.2器材准备
选用规格:长*宽*高为1.5m*0.6m*0.8m木质或竹质浴桶。
浴区应配有水温调节装置及温度测量设备。
4.1.3体位选择
取坐位或半卧位,液面应在颈部以下。
受术者感觉舒适,施术者便于操作、观察。
4.1.4环境要求
4.1.4.1药浴机构应有相对独立的接待区、更衣区、休息区、浴区、中药煎液制备区。
4.1.4.2配备急救人员、急救设备及药品。
4.1.4.3配备防滑设施与防跌倒标识。
4.1.4.4环境宜安静,避免噪音。
室内干净、舒适、无异味,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光线柔和,光照充足。
4.1.4.5室内温度32±3℃,湿度60±10%。
4.1.5消毒
可参考《公共浴室卫生标准GB9665-1996》的相关要求。
4.1.6施术前评估
施术前应进行施术前评估,根据受术者一般情况、药浴适应症及禁忌症进行适应性评估。
告知受术者药浴注意事项。
4.2施术方法
4.2.1浴桶内注入400mm深的清水,根据受术者需求初始水温设定在40±2℃。
将预制好的中药煎液缓缓倒入浴桶内调和,制备中药浴液。
4.2.2受术者应先淋浴洁身后,进入浴桶。
取坐位或半卧位泡浴,液面可至颈部,以舒适为宜。
入浴期间受术者可根据需要自行调节水温,以舒适为宜。
单次泡浴时间20±10min,单次泡浴过程中受术者可根据需要离开浴桶休息,单次泡浴过程中受术者可根据需要适量饮水。
药浴结束后,宜缓慢起身,离开浴桶。
药浴以隔日1次为宜,3周1疗程。
4.2.3宜在尊重受术者隐私和保证受术者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巡视。
4.3施术后处理
4.3.1药浴后,可温水冲洗。
4.3.2药浴后,应到更衣区适度休息,无不适症状,方可离开。
4.3.3药浴后,皮肤多会发红,属正常反应。
4.3.4药浴后,应注意休息、保暖,避免感受风寒。
4.3.5药浴后,宜适量补充水分和少量易消化食物。
5注意事项
5.1应在餐后1~2小时内进行。
5.2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药浴者,药浴时间宜短。
5.3饮酒、大量出汗、过度劳累后不宜进行药浴。
5.4皮肤过敏、破损者慎用。
5.5严格做到一人一浴。
有传染性疾病者,应加强消毒工作。
5.6高龄、孕妇、温度感应迟缓、局部麻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者慎用,如必须使用,应有专人全
程陪护。
5.7有出血倾向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慎用。
5.8泡浴过程中不应使用沐浴液等日化产品。
5.9如出现晕浴、烫伤、汗出过多及药疹瘙痒等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可参考附录A)。
5.10泡浴过程中应注意防滑跌倒。
6禁忌症
6.1女性月经期禁用。
6.2不明原因疼痛、高热者。
6.3患有严重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或低血压(血压≤90/60mmHg)者禁用。
6.4重度精神性疾病、癫痫及抽搐等处于发作期,癔症及不合作者禁用。
6.5有不明原因肿块及局部水泡者禁用。
6.6大范围感染性病灶并已化脓破溃、感染及皮肤有开放性创口者禁用。
6.7软组织损伤者48小时内禁用。
6.8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低下者禁用。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药浴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症状及处理方法
A.1晕浴
A.1.1临床表现
在药浴过程中,轻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甚至晕厥。
A.1.2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药浴,将受术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安静平卧,注意保暖,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必要时采用急救措施。
A.1.3预防措施
A.1.3.1对于初次接受药浴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A.1.3.2对于有初次就诊或晕厥史受术者,应选取适宜体位,水温不宜过高,药浴时间不宜过长,药浴过程中可离开水面休息。
可在受术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水温,延长药浴时间。
A.1.3.3饥饿、过饱、劳累、醉酒、极度紧张时不应进行药浴。
A.1.3.4在药浴过程中应有专业人员巡视。
随时注意观察受术者的神色、询问受术者感觉,一旦出现头晕、恶心等表现,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A.2汗出过多
A.2.1临床表现
药浴时或药浴后,受术者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不能自止,严重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A.2.2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药浴,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