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彩、颜色(8)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34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彩现象,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色散现象,观察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掌握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通过某种介质(如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现象。
白光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验证光的色散原理。
三、实验器材1. 三棱镜2. 白纸3. 太阳光或人造光源4. 刻度尺5.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三棱镜立放在白纸上,调整三棱镜与白纸的垂直距离,确保三棱镜的底面与白纸平行。
2. 将太阳光或人造光源照射在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使光线垂直射入三棱镜。
3. 观察三棱镜后方白纸上的光斑,调整三棱镜的倾斜角度,直到观察到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带。
4. 使用刻度尺测量七色光带的长度,记录数据。
5. 重复实验,改变三棱镜的倾斜角度,观察光带的长度变化,记录数据。
五、实验现象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调整三棱镜的倾斜角度后,观察到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
2. 分析:根据光的色散原理,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带。
红光折射率最小,紫光折射率最大,因此七种颜色的光带依次排列。
六、实验结论1.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光的色散现象可以由三棱镜实现,通过调整三棱镜的倾斜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颜色的光带。
3. 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分解成七色光带。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三棱镜的底面与白纸平行,以便观察光带。
2. 实验时,光线应垂直射入三棱镜,避免产生误差。
3. 调整三棱镜的倾斜角度时,要缓慢进行,以便观察光带的变化。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介质(如水、玻璃等)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影响。
3.1光的色彩颜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3〕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尝试用实验比照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科学知识打下根底。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色光的混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白天太阳光给我们温暖,晚上洁白的月光让我们产生无限遐想。
光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些光的知识。
导语一师: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太阳日出景象、落日余辉、闪电、五光十色的舞台灯光变幻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什么是光源【做一做】学生利用自备器材〔蜡烛、火柴、手电筒、打火机等〕发光。
【点拨】师:像这类点燃的蜡烛、翻开的手电筒等“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假设蜡烛没有点燃、手电筒没有翻开,它们是不是光源?【小结归纳】〔板书〕〔1〕光源:——光源是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强调:光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有光发出;②是自身发光。
【思考】下面物体哪些是光源?萤火虫、放映幻灯片的银幕、太阳、月亮、恒星、点燃的蜡烛等。
并思考什么是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归纳】天然光源就是自然界存在并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恒星、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人造光源就是在人为条件下使其发光的物体。
初二物理光的色彩知识点
一、光的色彩颜色。
(一)光源。
1. 定义。
-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等。
2. 分类。
- 天然光源:像太阳、萤火虫等自然界中本身就能发光的物体。
- 人造光源:像电灯、蜡烛等由人类制造出来的发光物体。
(二)光的色散。
1. 实验现象。
- 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这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 彩虹的形成。
-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折射)而产生的现象。
(三)色光的混合。
1. 色光的三原色。
-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所以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例如,红光和绿光混合可以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可以得到品红;绿光和蓝光混合可以得到青光;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就得到了白光。
(四)物体的颜色。
1. 透明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例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光。
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例如,红色的衣服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
3.1光的色彩颜色一、单选题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B.恒星C.萤火虫D.霓虹灯【答案】A【解析】月亮自身不能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夜间闪亮的萤火虫、恒星、霓虹灯自身可以发光,属于光源;故答案为A。
2.下面实例说法不正确的是()A.太阳光是复色光B.红光和蓝光合在一起的光是复色光C.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D.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自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答案】D【解析】A. 太阳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复合而成的,是复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 根据复色光的概念,红光和蓝光合在一起的光是复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 光第1 页共23 页第1 页共23 页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有七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2)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单色光,由多种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复色光.(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下列色光中,不属于三原色光的是A.红光B.黄光C.绿光D.蓝光【答案】B【解析】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后可以产生其它任何色光。
故选B。
4.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图所示中的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点燃的生日蜡烛B.璀璨宝石C.点燃的奥运火炬D.太阳第2 页共23 页第2 页共23 页【答案】B【解析】ACD.点燃的生日蜡烛、点燃的奥运火炬和太阳都能够发光,所以它们都是光源,故ACD不符合题意;B.宝石只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它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符合题意.5.下列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的现象的是()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B.电视机画面五彩缤纷C.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D.色彩丰富的山水画【答案】C【解析】A.霓虹灯的五光十色是因为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不是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B.五彩缤纷的电视画面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混合而成的,不是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符合题意;D.色彩丰富的水彩画是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调和而成的,不是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6.小明想拍一张雨后晴空的照片,小华建议他加一块滤色镜,小明应选择( )A.红滤色镜B.黄滤色镜C.蓝滤色镜D.绿滤色镜【答案】C【解析】第3 页共23 页第3 页共23 页小明想拍一张雨后晴空的照片,也就是只能看见蓝盈盈的天,所以应该加一蓝滤色镜,只能让蓝光透过.故ABD错误.故选C【点睛】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决定的.7.如图所示,在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上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光呈在最上面B.红光呈在最下面C.若换成黄色的光屏,就看不到黄光,其余颜色光仍呈在光屏上D.若换成蓝色光屏,什么光也看不见,屏幕是黑色【答案】A【解析】AB.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3.1光的色彩颜色【知识梳理】一、光源1.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等)、人造光源(灯泡、火把等);自然光源人造光源二、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的发生的原因:不同颜色的光穿过三棱镜时的偏折角度不同,红色光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光偏折程度最大。
2.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拓展: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色光称为单色光,光的色散分解出的七色光都是单色光;复色光: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3.光的色散现象:彩虹日晕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三原色光本身是不能用其他的色光混合而成的。
等量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白光。
光的三原色颜料三原色拓展: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其他颜料的颜色可以由这三色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光的三原色的应用:手机、电视屏幕手机、电视屏幕是由若干个像素点组成的,每个像素点都由红、绿、蓝三色发光点组成,这些发光点在电路的控制下发出不同强度的三原色光,从而产生不同的色彩。
三、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的透明体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的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四、光能光具有能量。
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把光能转化为电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把光能转化为内(热)能。
【易错点】1.月亮等自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一、光的色彩颜色
一、设计思想
本节是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五个内容:光源、光的色散、色光混合、物体的颜色和光具有能量。
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进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由于教学的素材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设计中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声现象和物态变化两章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刚接触的光现象的认知仍然比较浮浅。
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
从这一点上来说,本节内容不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应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
如何让学生成功地观察到实验现象,顺利地完成本课的几个探究活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如果教学当天的天气不佳,就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对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不利。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预先准备好投影仪(至少两台),利用投影射出的白光代替太阳光进行实验。
如果学校没有投影仪,可以利用两度较高的手电筒发出的光代替。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三棱镜、手电筒、红色、绿色、蓝色的玻璃纸、放大镜
三、教学流程
1 / 13
2 / 13
3 / 13
4 / 13
5 / 13
6 / 13
7 / 13
8 / 13
9 / 13
10 / 13
11 / 13
12 / 13
13 / 13。
光的色彩颜色【教材解读】本节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有光的色散(实验),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和光具有能量,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光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通过大量的光源图片引入,展示生活中多彩的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光源的概念,并对它们实行分类.通过对太阳光的分解活动,理解太阳光是复合光,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再让学生从获取单色光入手,进一步探究色光的混合.学生理解物体的颜色可能难度较大,应让学生理解相关实例,并加以讨论,如了解滤色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物体的颜色最后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理解光是具有能量的。
【课程标准分析】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初步了解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读:(1)学生设置实验,能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2)通过实验分析现象,总结出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光具有能量.前两个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究得出.所以,如何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色光,及确定物体颜色是本节内容的中心。
【教法分析】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所以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协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明显,不必在这个探究中作过多纠缠,而要把主要精力花在探究物体的颜色上,教案从实验探究和生活实际两个不同角度入手,系统地探究和验证了物体的颜色这个光学性质实用简洁,表现方式自然,学生易于理解。
【学法分析】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协作精神,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在实验探究后,能沉下心来冷静地分析实验现象.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顺利地得出结论.【教学目标】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2.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4.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重要方法.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2.通过亲自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3.通过探究性物理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的活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彩颜色》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彩颜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光源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三、拓展延伸物体的颜色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七、作业布置。
第09讲光的色彩颜色1.知道太阳光可以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2.知道三原色光,知道有三原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得其他各种色光3.能解释生活中与光的色彩有关的现象4.了解物体的颜色。
一、光源1、光源概念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类天然光源太阳及其他恒星、萤火虫、微微发光的水母等人造光源篝火、发光的手电筒、霓虹灯、荧光棒等对光源的理解光源是指本身发光的物体,而有些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但由于他们能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好像他们也在发光一样,但是这一类物体不是光源,如月球,行星等2、光源的判断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关键看物体自身是否发光。
如月亮、钻石等都不是光源。
二、光的色散1、实验探究2、归纳:(1)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偏折,红光的偏折程度小,紫光的偏折程度大。
3、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4、生活中的实例:天边的彩虹。
三、色光的混合1、通过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只能通过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如当太阳光照射红色玻璃时,只能通过红光,其他颜色的色光被吸收。
2、色光三原色人们把红、绿、蓝叫作光的三原色。
四、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
比如: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光,其余光被吸收。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能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比如:绿纸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反射绿光,其余光被吸收。
(1)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光,不发射光。
(2)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光,不吸收光。
五、光具有能量光具有的能量叫作光能。
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电能、内能等。
地球上的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
考点一:判断光源例1.五彩缤纷的世界由各种光源点缀而成,下列属于人造光源的是()A.皎洁的明月B.萤火虫C.发光的电灯D.太阳【答案】C【详解】A.月亮本身不会发光,而是反射了太阳光,则皎洁的明月不是光源,故A不符合题意;BD.萤火虫、太阳本身会发光,且是自然存在的,都属于自然光源,故BD不符合题意;C.发光的电灯是人工制造的,属于人造光源,故C符合题意。
光的色彩颜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色彩颜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光的色彩颜色”这一内容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光的本质和光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以及色光的混合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光的特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反射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例如,教材通过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引入光的色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光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光的色彩和颜色的本质还缺乏科学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直观的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3)掌握色光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物体颜色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及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了解摄影中五种光源的颜色每个光源都有一种颜色,虽然我们第一眼看时未必能将其识别出来,但是它对光环境的氛围和情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
即使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光是白色的,它在照片中也是明确可见的,有时还能够形成非常强烈的色彩失真。
通过数字白平衡你在拍摄时可以随时考虑光的颜色,使之符合图像的色彩或者便于事后对其进行修正。
光源颜色一、自然光阳光的颜色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多次变化:清晨时阳光是蓝色的,日出时阳光会变为橙黄色,之后则会变为灼热的红色。
接近正午时,光线会越来越接近蓝白色;日落时,光线会从深红经橙色向深黄色过渡;太阳快落山时,光线会重新变为深蓝色,随后便会消失于暮色中。
根据不同的月相,夜晚有时会笼罩着苍白的月色,有时会是一片黑暗—这在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造光源会把黑暗的夜空照亮。
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内,照片会包含不同的色彩以及感情深度:所谓“蓝色时分”的蓝色光线会使照片显得昏暗、冷漠、神秘而不可接近;日出和日落时的橙色光线会改变图像的颜色,使其产生一种温暖、炙热、暖融融的效果;正午时拍摄的照片色彩非常饱满—夏天时会非常亮,冬天时则显得有些阴暗、苍白。
如果你想在日光下拍摄,除了考虑时间因素之外,还要考虑主题周围的环境,因为环境可以影响或反射阳光,从而使拍摄主题的颜色发生变化。
因此,穿过树叶的阳光会带有绿色、经过有色墙壁反射的光线会带有墙壁的颜色,这会使主题染上相同的颜色。
即使是很小的颜色变化也能在观赏者的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图像的整体效果。
图片说明关于日光都有哪些颜色这个问题是无法明确回答的,就像以上这几张照片所展现的那样。
日光有着非常丰富的颜色,作为摄影的光源它永远都不会让人觉得单调。
绿色的树荫下拍摄黄色的墙壁前拍摄以上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只相差几分钟,它们为我们展示了环境是如何改变日光的:上边的照片是在绿色的树荫下拍摄的,下边的照片是在黄色的墙壁前拍摄的。
二、人工光源照片观赏者往往会通过光色来辨别照片中的光线是人工光还是自然光。
3.1光的色彩颜色✓知道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掌握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利用色散知识解释常见现象;➢物体的颜色;➢通过滤色镜观察到的颜色;光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作。
分类:光源分为光源和光源。
天(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等;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等。
光的色散现象: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偏折后照到白屏上,被分解成七种色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从上至下依次是。
光的三原色;、、叫作光的三原(基)色。
色光的混合: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他的色光混合得到。
物体的颜色: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的色光决定的。
当白光照在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
比如白光照射在红色的图片上时,红色的部分反射光而吸收色光,因此我们看到这部分为红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他色光;考点一光源例太阳、月亮、放映电影时的银幕、烛焰中,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烛焰B.银幕、烛焰C.月亮、银幕D.太阳、月亮【答案】A【解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考点二光的色散例2如图,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置于三棱镜后面的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此现象()A.叫光的分解B.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最早通过实验研究的C.彩色光带中红光位置在最下面D.五彩缤纷的烟花形成的原因与它相同【答案】B【解析】该现象叫做光的色解,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变式1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的灯光B.公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C.五彩缤纷的节日的烟火D.雨后天空的绚丽彩虹【答案】D【解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考点三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例3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A.红、绿、蓝B.红、黄、蓝C.红、黄、紫D.黄、绿、紫【答案】A【解析】红、绿、蓝叫作光的三原色。
1.光的色彩颜色1.看到物体什么颜色就表示有什么颜色光进入眼睛(黑色无光)2.看到一个物体,就是物体上有光线进入眼睛,亮表示光线强,暗表示光线弱。
3.光源指正在发光的物体。
要求:①在发光②自行/自身发光4.光源的分类:①天然光源:自然界存在并能自行发光的物体②人造光源:在人为条件下使其发光5.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牛顿最早完成光的色散实验)6.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有其它色光混合而成的色光。
7.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会向底边偏折,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能力最大。
8.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利用光的三原色可混合出各种颜色的光,但却不能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出三原色。
9.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
无色透明物体可透过任何色光。
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
白色物体可反射任何色光,黑色吸收任何一种光。
10.光能:光具有能量。
光能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光能→内能太阳能汽车:光能→机械能2.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太阳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
2.红外线特点: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3.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向外辐射红外线;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
4.紫外线:太阳色散区域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
5.紫外线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灭菌。
3.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关于光线:①光线是一根带箭头的直线,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②光是真实存在的,但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光线是为理解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而构建的物理模型。
③画光线时,箭头应该由发光物体发出指向眼睛的3.小孔成像(照相机):①成像性质:倒立的实像(上下、左右都相反)②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
③像的大小由物体的大小、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决定。
(物体远离小孔时,像变小;物体靠近小孔时,像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