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PPT参考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6
市政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一、路肩、边坡的作用及质量要求路肩的作用是保护路基稳定和路面完整,对边坡进行防护和加固,可以保护路肩的稳定,防止水侵蚀路基.要求路肩要碾压密实,横坡适度,边缘顺直平整。
不允许出现积水、沉陷等问题。
由于路肩是道路的备用通行空间。
因此,不允许有堆积物。
边坡要求坡面平整、坚实、稳定,不允许边坡出现冲沟、缺口、及坍陷等现象。
二、路肩、边坡的质量通病及防治(一)路肩、边坡松软1.现象:路肩松软,一经车轮碾压,即下陷出车辙。
边坡呈松散状态,稍触外力,边坡土下溜。
2.原因分析:(1)填方路基碾压不到位,使路肩和边坡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2)填方宽度不够,最后以松土贴坡.松土填垫路肩,又不经压实。
(3)路基填方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所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差。
3.危害:(1)路肩松软,会危及路面边缘结构的稳定性,路面易造成掰边损毁.(2)路肩松软,会使走在路肩上的机动车轮下陷。
严重时会造成翻车。
(3)边坡松散易造成冲刷、风蚀,使路基变窄。
(4)路肩边坡松散,高填方路段,易发生滑坡。
4.治理方法:(1)填方路堤分层碾压,两侧应分别有20~30cm的超宽,最后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如有个别严重亏坡,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
路肩的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以上。
(2)路基填方如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其边坡应予护砌或栽种草皮、灌木丛以保护,或加大边坡坡率,一般应大于1:2(3)路面完工后,所填补的路肩亏土,必须碾压或夯实,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以上。
(4)采用石灰土或砾料石灰土稳定路肩。
(5)在路肩外侧,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肩带。
其最小宽度≥200mm.(6)铺条形草皮或全铺方块草皮进行边坡植被防护。
前者用于一般路堤边坡,后者用于坡长8m以上的高填方边坡。
(7)采用片石,卵石或预制块铺砌在边坡表面,用以加固边坡.(二)边坡过陡1.现象:主要指填土路堤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坡率,即土质边坡小于1:1。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路基回填压实质量通病及防治序号质量通病预防措施一超厚回填①加强技术培训,使施工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熟悉分层压实的意义。
②向操作者做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不超过有关规定。
③严格操作要求,惩戒有意偷工者。
二倾斜回填在路基总宽度内,应使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路基地面的横坡或者纵坡大于1:5时应作成台阶。
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等高于压实厚度,台阶宽不小于1m。
三夹带大块回填①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讲明夹带大块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觉遵守。
②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大石块、大砼块要挑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要打碎。
四夹带有机物或者过湿土回填①属于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杂草、淤泥等。
过湿土、含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
属于沟槽回填应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②过湿土要通过晾晒或者掺加干石灰,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摊铺压实。
五带水回填①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疏干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②如有降水措施的水槽,应在回填夯实完毕,再停止降水。
③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除干净,再分层回填片石或者沙砾,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夯实。
六路肩、边坡松软①填方路基分层碾压,两侧应分别有30~50cm的超宽,最后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
②路面完工后,所填补的路肩亏土,务必碾压或者夯实,密实度达到90%以上。
七路床土过湿或者有“弹簧”现象不加处理①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
挖方地段当日挖至路槽深度,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填方地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
遇雨浸湿的土,要经晾晒或者换土。
②路床土层避免填筑黏性较大的土。
③路床上碾后如出现弹软现象,要完全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合的土。
八路基排水不顺①认真学习图纸,加强图纸会审,对排水出路不明确的要提出补充设计。
②严格按设计要求的开挖断面与纵断面高程开挖、修整排水沟。
一、道路工程二、1.路基施工质量通病1.1 现象①路基未经压实即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②路基尚未完全化冻即进行施工,留下质量隐患。
③压实度控制不严格,纵、横断面高程及平整度超差。
1. 2 原因分析①施工单位对路基的重要作用及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严格按技术规程施工。
②有意偷工减料,只图省工、省时、省机械。
③抢工期,不顾工程质量。
1. 3 预防措施①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施工时做好工序技术交底。
②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期。
③要按照路基施工工序的要求,严格控制各项检测项目,避免结构层出现薄厚不均和密实度及强度不均匀的现象。
2.路基过湿或有“弹簧”现象,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到位2.1 现象①路基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大面积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
②深处理不到位,和底基层一并碾压时,压实厚度过大,整体密实度差,强度低。
2.2 原因分析①由于地下水位高或浅层滞水渗入路基土层。
②路基土层内含有保水性强、渗透性差的粘性翻浆土。
③设计图纸只规定处理厚度20~30cm,含水量过大的路段,碾压后肯定出现“弹簧”现象,与底基层一并碾压,加大了压实厚度,虽然表面不弹软,但仅有15cm左右密实度能达到要求。
④雨季路基施工时,临时性渗水措施不完善,雨水浸泡路基。
2.3 预防措施①在道路结构设计中,增设一道排水层(防水层)或级配碎石(砂砾)。
②对含水量大的路基土应进行挖开晾晒处理。
③掺石灰或水泥降低路基土的含水量,提高其强度。
④必要时进行换土处理。
⑤土基深处理层和下基层应分别进行碾压。
3.基层(灰土)施工质量通病3.1石灰土现象①掺灰计量不准确。
②土块过多、过大。
③灰土过干或过湿。
④灰土色泽不均、有轮迹、鼓包。
3.2 原因分析①石灰质量差,钙镁含量低,达不到三级灰≥50%和60%的要求。
②拌和不到位,不均匀。
③管理人员未经试验计算或虽经试验计算但对操作者交底不清。
④土料粘性大、含水量大、结块,不打碎即拌和灰土。
⑤灰土拌和过程中,含水量控制不好;或是拌和后存放时间过长,摊铺碾压不及时,含水量蒸发过大;或是所取土料过湿、遇雨,在含水量超大的状态下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