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成熟期
- 格式:pdf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56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绪论二、生成期三、转折期四、全盛期五、成熟期一六、成熟期二七、终结期八、基础知识绪论:园林的定义园林的四要素园林的造景风格园林的功能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园林特点答案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造园著作:无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洛阳:芳林园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私家园林: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洛阳:西苑、上阳宫私家园林: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成熟一期:宋代(公元960—1271年)背景:重文轻武,小农经济空前繁荣、儒>力理学、佛>完全汉化的禅宗、绘画顶峰期造园著作:造园种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人园林、公共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东京:大内御苑:艮岳、后苑、延福宫行宫御苑:东京四苑“琼林园、宜春园、玉津园、金明池“临安:大内御苑:后苑行宫御苑:德寿宫私园:洛阳私家园林较多宅园: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独建游憩园:独乐园、董氏东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文穆园、张氏园、吕以养花为主:归仁园、李氏任丰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江南私家园林以临安为代表,各种文献记载临安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大部分集中在西湖一带,其余在城内和钱塘江畔。
一、发展简史(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中国园林艺术发展达到成熟阶段是在什么时期中国明清园林建筑形成的文化背景园林的产生时期— — 阴、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史上还没有所有类型的自然园林皇家园林的主流历史(2)园林的功能已逐渐转变为后期的游憩和观赏阶段(3)自然在人们的头脑中仍然保持着强烈的神秘感2.过渡时期— — 魏晋南北朝中国古典园林的三种类型开始形成皇家园林以寺庙园林为主题的两宋园林,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巅峰。
5、成熟期(c) 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d) 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e) 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二)— — 元、明、清初a)石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带动了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高峰b)明末清初,江南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建设者,民间造园活动频繁。
6.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一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阶段,二是解决问题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决定了后者。
现场分析是设计初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过程,对问题全面透彻了解后,基地的功能和设计内容自然清晰,对问题全面透彻了解后,基地的功能和设计内容自然清晰。
中国明清园林建筑形成的文化背景中国园林发展到明清,可说已经是成熟时期。
在封建社会历史阶段,也到顶点了。
园林之盛,既超越前人,事出必非无因。
当然与社会背景、市民生活,不可分割,此二者促使园林艺术得到新的成就。
中国园林发展到明清,可说已经是成熟时期。
在封建社会历史阶段,也到顶点了。
园林之盛,既超越前人,事出必非无因。
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
庙台戏演出,市民空巷往观。
1、当然与社会背景、市民生活,不可分割,此二者促使园林艺术得到新的成就。
2、明清官僚到了晚年,告老还乡,必置田宅,悠游岁月,尽声色泉石之乐,故戏曲盛行,园林兴建。
3、而此两者未能孤立言之,同时文学、书画又为造园之立意源渊。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宋代●一、总说: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到来的背景(为何说中国古典园林成熟于宋代?)●1.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2. 政治●国势羸弱,人们处在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中,沉溺享乐,从而兴造园林●3. 科技●科技迅猛发展●(1)建筑技术的发展:形式功能多样化,李明仲(李诫)的《营造法式》,喻浩的《木经》●(2)园艺技术的发展:栽培技术提高●(3)叠石技术的发展:出现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如吴兴“山匠”、苏州“花园子”●4. 社会●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文官执政,文人园林兴盛●5. 文化●文化空前繁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开始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补充●李诫的《营造法式》:古代世界内容最完整的建筑著作之一,总结了历代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为以后建筑业制定了楷模●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记载了200多品种的观赏花木●郭熙林泉高致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苏轼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式的艺术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完全确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倡以“泊、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宋代品茶有斗茶和分茶两种方式●描述梅花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东京、临安●1. 东京都城规划●(1)三重城垣●宫城(大内)、内城(旧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2)都城规划●沿袭北魏、隋唐以来的皇都模式,以宫城为中心,由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3)中轴对称格局●御街——宫城——御苑●(4)街巷制●居住区取消坊里制采用街巷制●(5)水系●蔡河、汴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流贯穿东京城●2. 临安都城规划●(1)前身为杭州,是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最大的商业都会●(2)采用“倒骑龙”布局●(3)西湖风景区形成,“西湖十景”南宋时形成●三、宋代的皇家园林●1. 东京 ·延福宫(大内御苑)●(1)前宫后苑格局●(2)以植物造景为特色,按不同种属的植物造景来分景区●2. 东京 ·艮岳(大内御苑)●园林类型●(宋徽宗)人工写意山水园●建园目的●放怀适情,游心赏玩●总体布局●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左山右水)●筑山●形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万岁山居于主位,南面的寿山居于宾位●万岁山模仿杭州凤凰山,上建介亭,与万松岭上的巢云亭呼应成对景●理水●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艮岳最大的水面是雁池●置石●以太湖石、灵璧石为主,大量运用单块特置●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充当“点景”与“观景”的作用●植物●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如孤植、对植、丛植、混交等●总结●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补充●花石纲: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交通运输名称,“纲”是宋代水路运输的组织,一组谓之一“纲”●3. 东京 ·琼林苑(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称为“西青城”●4. 东京 ·金明池(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略近方形●水操演习的地方——>龙舟竞赛斗标表演●5. 东京 ·玉津园(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仅有少量建筑、环境幽静●6. 东京 ·宜春苑(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相当于皇家园圃●7. 临安 ·后苑(大内御苑)●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为宫中避暑之地●以植物景观为特色,花木繁盛,仿效东京艮岳的做法●8. 临安 ·德寿宫(行宫御苑)●其后苑按景色不同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景区(四分地)●东区以观赏名花为主,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南区为文娱活动场所,北区建置各式亭榭●四个景区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缩移写仿西湖风景,故又名“小西湖”●大假山名为“飞来峰”,模仿西湖灵隐的飞来峰,孝宗誉为“壶中天地”●9.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更加精致●受私家园林影响,较少皇家气派,更多诗情画意与意境的含蕴●四、宋代的私家园林●(一)中原●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记录了19处园林,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中原(洛阳)私家园林的分类●花园●以观赏花木为主,如归仁园、李氏仁丰园●宅院●连接宅邸的园林,富郑公园、环溪、湖园●游憩园(别业类)●休息宴游和宴会娱乐只用,如独乐园、刘氏园、从春园、松岛●中原(洛阳)私家园林的特点●园内一般有较广阔的群众性的回旋余地●以时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园中划分一定区域作为“圃”●筑山仍以土山为主●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1. 富郑公园●总体布局●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呈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南北轴线●大水池南岸“卧虎堂”与“四景堂”隔水呼应成对景,形成园林的南北轴线●园内观景与借景●“梅台”和“天光台”借园外之景●2. 环溪●特点●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总体布局●南北为水池,环绕着中间的一块大洲●3. 湖园●湖北岸“四并堂”,出自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洛阳名园记》给予很高评价: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4. 独乐园●是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非常朴素●园林意境●造园特色在于园林意境表达●园内建筑物名称与古代哲人、名士、隐士有关系,如《钓鱼庵》为严子陵,《见山台》为陶渊明●园林布局●中央部位建读书堂,南面为“弄水轩”,北面为大水池、中央有岛●5. 归仁园●原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宅院●是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6. 李氏仁丰园●是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二)江南●1. 吴兴: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南园以太湖石特置而闻名,北园在城北门奉胜门外●南园以山石之类见长,北园以水景之秀取胜●2. 平江(苏州):沧浪亭●3. 浙江绍兴:沈园●陆游,爱情故事●文人园林的兴盛(特点)●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兴盛与宋代。
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
它经历了5 个发展阶段: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仿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
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大量经营邑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呎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
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
造园法则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和造园艺术家。
西周素朴的囿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
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
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西汉山水建筑园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
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