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2
走进生活,享受传统文化之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一、活动背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璀璨夺目。
然而在现在的青少年中,肯德基、圣诞节节等“洋文化”越来越多地流行着,对于传统文化,很多孩子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喜爱了。
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看到这些国之瑰宝,同学们无不啧啧称赞,无不满怀自豪。
于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让综合实践与语文同行,设下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践篇章,让学生展开实践研究。
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二、活动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并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
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在组或班内说一说。
3、拓展延伸:谈一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孝道”,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难点】有顺序有目的的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及感悟。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小学三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案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一)导入活动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前几天我们去泉城广场秋游,在文化长廊里你看到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
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小组专题研究内容(1)民间工艺(2)民族艺术(3)古诗文赏析(4)风俗风情(5)神话传说(6)饮食文化(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咸专题小组(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附:小组专题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研究课题组长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时间获取资料的途径[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目录1. 活动目的与意义 (3)1.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4)1.2 提升文学素养 (5)1.3 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6)2. 活动对象 (7)3. 活动主题 (7)3.1 探究与体验中国传统节日 (9)3.2 “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 (10)4. 活动目标 (11)4.1 知识目标 (11)4.2 能力目标 (12)4.3 情感目标 (13)5. 活动准备 (14)5.1 资源准备 (15)5.1.1 教学资源 (16)5.1.2 实践活动材料 (17)5.2 人员准备 (19)5.2.1 教师分工 (20)5.2.2 家长志愿者 (21)6. 活动内容与流程 (22)6.1 节日活动介绍 (23)6.2 节日知识学习 (24)6.2.1 节日故事分享 (26)6.2.2 节日谚语收集 (26)6.3 节日手工制作 (27)6.3.1 节日相关的折纸活动 (28)6.3.2 节日装饰绘画 (29)6.4 节日习俗走访 (30)6.4.1 走访当地民俗文化馆 (32)6.4.2 探访亲友庆祝节日 (33)7. 评价方法 (35)7.1 目标评价 (36)7.2 过程评价 (36)7.3 成果评价 (38)8. 活动总结与反馈 (39)8.1 活动总结 (40)8.2 学生反馈 (41)8.3 教师总结 (42)8.4 家长反馈 (43)9. 活动预算 (44)9.1 物资购买预算 (45)9.2 人力成本预算 (47)9.3 经费来源与预算管理 (48)10.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49)10.1 活动风险评估 (50)10.2 应急预案 (51)1. 活动目的与意义文化传承: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祖先智慧与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知识扩展:活动不仅关注节日的传统习俗,还要引导学生研究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设计盐池县第一小学钱秀红【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穿插其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第三篇课文后又给出活动提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
该活动既和单元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这种有机组合,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儿童生活、心理的了解和年龄特征的把握。
因此,在进行课文学习的同时,随机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并让“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从不同角度落实。
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文字总结。
这种编排真可谓是匠心独具:将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融于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内外学习活动的交互之中,学知识,长才干。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
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借助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契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使其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综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凸现个性,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反思及教学实录【教材解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安排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彩多姿,异彩纷呈。
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学情分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安排在学完第17课之后,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方法方式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等。
【设计理念】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中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倾听、表达、领悟交际,从而达到听得认真,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的目的。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长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交际。
【教学重点】“向生活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去运用知识,于生活中去创造知识。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
在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教学难点】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设计中的一些环节让学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中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