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二章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122.08 KB
- 文档页数:11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二章笔记1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
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罗《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识记:①采诗说。
(汉代学者)②献诗说。
(产生于先秦时期)③删诗说。
(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最早明确地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流传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理解:《诗经》的流传。
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第二节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发抒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报复,这类诗称为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报复政治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一些诗篇揭露宫闱丑行,用一件典型事例活画出统治者令人厌恶的行止,表达人民的爱憎。
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并吞儿子的新娘;《鄘风·墙有茨》的宫廷秽闻。
《鄘风·君子偕老》、《齐风》的《南山》、《敝笱》和《陈风·株林》等。
有些诗对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判,如《鄘风·相鼠》,用令人厌恶的老鼠,比衬出贵族统治者道德品格的低劣,表达了人民的憎恶情感。
还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导论 我国古代⽂学史中的⼈⽂精神的⼏种主要表现: ⼀、我国⽂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那⾥,是⼀致的;⾄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转向追求国家的⾃⽴⾃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我国古代⽂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系和⽂⼈作品的⼀系。
来⾃民间的⼀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彩。
⽂⼈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彩(⽩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的⼀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阻隔,不以利⽽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
三、我国⽂学中的⼈⽣感悟主题。
1、对于⽣命虽短促⽽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的思索,实际是对于⽣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命热爱⽣命的⼀种独特的表现⽅式。
2、对于⼈⽣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的归宿问题。
在⼩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学的重要特⾊,但⽆论是抒情⽂体还是叙事⽂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
陆机《⽂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李⽩《⾦乡送韦⼋之西京》:“狂风吹我⼼,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感情的抒发⽽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九⾸开始的内⼼世界的展⽰,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学虽式样各异,但有⼀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招隐⼠》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发述⾃⼰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旱云赋》描摹云⽓和⼤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
简述枚乘开创⼤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
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缺乏作者的⾃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赋这种全新的⽂体正式登上了汉代⽂坛。
简述《天⼦游猎赋》所代表的汉⼤赋的主要特点。
《天⼦游猎赋》采⽤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更⼤的不同表现在: ⼀、它丧失了真情实感。
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空间的极度排⽐。
《天⼦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法。
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法。
以宫殿苑猎、⼭⽔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不在抒情写志,⽽在于⽂才和游戏⽂字。
论述杨雄⼤赋的创作特点 ⼀、拓展了⼤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泉》、《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的繁华,如《蜀都赋》。
⼆、进⼀步加强了⼤赋“劝百讽⼀”的“劝”的⾊彩。
杨雄的⼤赋⼏乎⽆讽谏。
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赋在写作上还有⼀些新的变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2.《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4.《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5.《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征:(1)想象或幻想。
(2)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3)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2.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产生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3.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4.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1)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2)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3)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4.我国神话精神内涵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5.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1.《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诗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