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较为陌生。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4.小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个学派吗?它们分别是哪些?”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呈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各个学派的特点和影响。
《百家争鸣》教案4(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家思想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载体,深入剖析各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教学内容,准备典型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故事,引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家主要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网权威发布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更多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
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
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石家庄81中倪艳静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及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继承”,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家、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争鸣史实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敢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意见的宽容精神。
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百家争鸣。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避免死记硬背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视频《祭孔大典》导入新课同学们,为什么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人们还会如此祭拜孔子呢?在两千五百年前,世界各主要文明的文化开创者几乎在不同地区同时出现:古希腊的苏格垃底、亚里士多德,中东的耶酥,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中国的孔子。
尤其是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一大批思想巨匠灿若星河,照亮了中华文明黎明前的夜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板书课题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二.教学内容:一、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走近第一位圣贤,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刚刚学完了《论语十则》我们已对孔子及其思想有所了解。
想一想;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孔子呢?学生回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大影响提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吗?1.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
日期:2015年月日星期姓名目标明确心中有数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百家争鸣。
难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11课孔子与百家争鸣探索未知(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一下小题,如有疑问写在空白处)1.孔子名丘,______时期____国人,是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_____”。
2.相传孔子整理了《_______》等书,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________》。
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________》一书。
3.孟子是________学说的继承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实行“_______”,反对过分压迫剥削人民;还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________”。
4.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
他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__________。
还主张选贤任能,提倡_______,反对贵族的奢侈浪费。
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他鄙夷权贵;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__________的态度。
6.法家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______,国家权力应集中于_______手中;还主张___________。
7.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_______,著有《________》。
书中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结论:1.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________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2._______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________,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________”的局面。
我的得分:合作探讨,我来问(通力合作,各尽其能,写出各题答案)1、你认为治理国家应施行“仁政”还是“法治”?为什么?“仁政”讲求以百姓为核心,民贵君轻,符合现在以人为本的的理念,如果没有法律的准绳社会就会大乱。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各家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思想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各家思想。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家思想的内涵。
2.案例教学法:以各家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思想特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安排。
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对各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教案: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二子目百家争鸣中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发表看法,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诸子百家的背景,知道孔子、墨子、老子等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 能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难点: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背景,掌握孔子、墨子、老子等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诸子百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
7. 课堂小结8. 板书设计百家争鸣儒家:孔子——仁、礼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法治、权谋9. 作业设计答案: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仁、礼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法治、权谋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发表看法,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思想涵盖了政治、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孔子等思想家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
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板书)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讲授新课)(板书)一、孔子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
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
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
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
[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做好教案是离不开的!所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
3.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4.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
【自主学习】一、老子1.概况(1)春秋后期_______人,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被集中在《_______》一书。
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思想(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_______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人物简介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__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
3.治国主张(1)主张以_______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_______,体察民意。
(2)反对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_______,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4.教育主张(1)创办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
(2)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和_______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文化成就孔子的文化贡献:___________。
三、百家争鸣学派姓名时期思想主张著作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合作探究】1.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薄赋敛”。
材料三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2.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 百家争鸣的影响。
2. 理解各个学派之间的思想差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孔子的了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孔子为何受到尊敬,顺势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背景介绍a. 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中关于百家争鸣的片段。
b. 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c. 过渡到思想领域的活跃,引出儒家、道家等主要学派。
2. 主要学派介绍a. 儒家学说i. 播放关于孔子的纪录片片段。
ii. 引导学生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b. 道家学说i. 播放关于老子的纪录片片段。
ii. 引导学生总结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c. 其他学派i.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百家争鸣的影响a.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自己对儒家和道家的认识。
2. 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卓越贡献,体会到古代学者的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百家争鸣》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刘影教材分析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下面是一个字的古汉语解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字吗?①婴儿;②孩子;③儿子或女儿;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⑤泛指人;⑥特称孔子;这个字呢?就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用到第四种“对人的尊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子”,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孔子等思想家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
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
(板书)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板书)一、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
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
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
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
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
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59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
(板书)①创办私学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板书)二、百家争鸣
(板书)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
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