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IPv6转换网关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28.57 KB
- 文档页数:3
IPv4 /IPv6过渡技术研究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现有的互联网核心协议IPv4的许多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已经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
为了解决IPv4的不足,业界研发了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
从IPv4升级到IPv6将有一个长期的过渡过程。
而要实现IPv4/IPv6的互操作,必须进行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
标签:IPv4;IPv6;转换网关;地址转换;协议转换1 引言随着Internet的飞快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到互联网的使用中去。
目前全球上网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到2010年将达到30亿。
现有的互联网主要是基于IPv4协议,这一协议的成功应用促成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但是,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对互联网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使得网络本身的发展遇到了障碍,IPv4协议的不足逐渐体现出来了。
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第一,IP地址即将用尽。
随着接入Internet的设备数目的不断增加,根据IETF 专家的研究和预测,在2005年至2010年,基于IPv4的全球IP地址资源将全部分配完毕。
第二,路由表的快速增长。
由于IPv4地址方案不能很好的支持地址汇聚,现有的互联网正面临路由表不断膨胀的压力。
这使得大量的网络设备由于处理速度跟不上而被淘汰,浪费是很惊人的。
第三,对于如何简便配置以及对服务质量、移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都迫切要求开发新一代IP协议。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织(IETF)开发出了一套新的互联网协议IPv6。
从1995年IPv6的主要规格被确定以后,IPv6便成为事实上的下一代IP协议的规范。
1996年2月美国新罕布什尔的IOL实验室首先将IPv6用于通信并进行了相互连接实验。
1997年,以验证IPv6为主要目的实验网络6bone发展为连接29个国家的大规模网络。
为了彻底解决互联网的地址危机,IETF在IPv6互联网协议中提出了128位地址,并于1998年进行了进一步的标准化工作。
IPv4/IPv6 转换网关的数据模型研究张伟建,张雪洁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E-mail:wjzhang@摘 要:在 IPv4 网络向 Ipv6 网络过渡过程中,转化网关因其在配置过程中无损已有的网络 环境成为目前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最优选择。
本文对现有的三种 IPv4/IPv6 转换网关 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详细描述了每种类型的连接结构和地址转化流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 于 NAT-PT 机制的通用地址数据模型。
关键词:IPv4;IPv6;转换网关;NAT-PT;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 引 言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IPv6正被加速认可和应用推广,现有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机制 的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已被IETF所定义的诸多过渡机制中,由于转化网关 在配置过程中无损已有的网络环境, 且便于实施, 因此成为目前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 最优选择。
转换网关以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 Protocol Translation)[1]机 制为基础,因此通常也称为NAT-PT,它处于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交界点上,同时接收来 自IPv4和IPv6两种网络的数据包,根据需要在IPv4地址与IPv6地址之间进行地址转换、协议 (语义)转换[2],并且依据不同的需求定义不同的应用层网关。
IPv4网络实现向Ipv6网络的过渡首先要解决的是IP地址异构问题,地址转换是解决该问 题最便捷、最直接的办法,也为建立和实现其他协议通信奠定基础,因此NAT-PT中负责IP 地址转换的NAT模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全面分析NAT-PT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用地 址数据模型, 并用该数据模型表达了各类转换网关的地址转换流程, 最后阐明了进一步的工 作。
2. 转换网关的分类转换网关NAT-PT主要进行地址和协议的翻译,其基本思想是: 在进行IPv4/IPv6地址转 换的同时,对IPv4报文和IPv6报文进行报头格式和相应语义的翻译。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Internet协议的第六个版本,是IPv4的后继版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突出,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介绍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以及性能测试分析。
一、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IPv6网络协议是通过将IPv4网络协议进行改进和优化而来。
与IPv4相比,IPv6在地址格式、数据包头部和路由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1. 地址格式IPv6采用128位地址格式,相对于IPv4的32位地址格式,IPv6地址空间更加庞大,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设备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
IPv6地址由8个16进制数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以冒号分隔。
2. 数据包头部IPv6的数据包头部相对于IPv4有所改进,其中新增了一些字段来提高协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IPv6数据包头部的长度为40字节,较IPv4的20字节头部长度增加了一倍。
3. 路由IPv6网络协议的路由机制使用了更为高效且灵活的路由协议。
IPv6采用了一种称为无状态自动配置的机制,即设备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自动配置IPv6地址,无需手动配置。
此外,IPv6还引入了多播地址和任播地址的概念,以支持更高效的组播和资源负载均衡。
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分析性能测试是评估和验证IPv6网络协议实现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进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宽和延迟测试带宽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它直接影响网络的传输速度。
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时间,它反映了网络的响应速度。
在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中,需要对带宽和延迟进行测试,以评估协议在传输速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的表现。
2. 抗拒绝服务(DoS)攻击测试DoS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通过向目标设备发送大量的请求,使得目标设备无法正常处理其他合法请求。
IPv4-IPv6组播过渡网关的研究与实现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协议,IPv6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CERNET2 IPv6主干网的开通,更将IPv6的发展推至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从IPv4完全过渡到IPv6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过渡期中,需要纯IPv4站点和纯IPv6站点之间能够直接通信。
目前,有很多有用的过渡技术,但绝大多数是关于单播的。
组播作为IPv6必须支持的特性之一,同样存在着过渡问题。
成功用于单播的协议转换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组播,因为单播采用的是一对一的通信方式,而组播采用一对多的通信方式。
国际上已经有相关组织探讨了组播过渡的问题,国内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都未提供可用于实际网络的具体解决方案。
本论文研究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现有组播过渡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针对IPv4组播域和IPv6组播域中主机相互进行组播通信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协议转换技术的组播过渡模型——MTG(Multicast Transition Gateway)。
MTG是一个网关式系统,它位于IPv4组播网络和IPv6组播网络的边界。
MTG 针对常用的组播通信需求,支持多种部署方案,采用可管理可扩展的设计原则。
MTG针对组播视频会议和组播视频分发两种主要组播应用,利用灵活可靠的跨域(IPv4组播域和IPv6组播域)组播交互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一对多、多对多两种组播模型的过渡问题。
论文在基于网关技术(网络层的组播协议转换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简单、清洁、高效、可管理和可扩展的MTG模型。
本文根据组播地址映射是否随时间变化,提出了静态组播地址映射和动态组播地址映射的概念。
既可以实现等量组地址空间的映射,也能完成大组播地址空间到小组播地址空间的映射。
本文在深入分析Linux内核对组播支持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可装载的模块编程技术,利用Linux内核防火墙netfilter框架,在内核中网络层报文处理的入口对组播报文进行处理。
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测试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随着IPv4地址的逐渐枯竭,IPv6技术正逐渐成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主流,但是由于IPv6与IPv4不兼容,IPv6的普及和过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渡期中,IPv4和IPv6网络将长期共存,IPv4和IPv6的互通性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关键网络设备的测试与分析,探究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的互通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IPv6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二、论文主要内容本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背景介绍:介绍IPv4向IPv6过渡期的背景和IPv6技术的优势。
2.问题分析:分析IPv4向IPv6过渡期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3.关键网络设备测试:对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进行测试,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
4.测试结果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关键网络设备的IPv4和IPv6互通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论文的成果和意义,并展望IPv6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关键网络设备进行测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比对,以便得出结论。
测试方法将采用网络仿真软件,对IPv4和IPv6网络进行模拟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四、论文目标和预期成果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的测试与分析,探究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预期成果如下:1.深入分析IPv4向IPv6过渡期面临的互通性问题。
2.通过关键网络设备测试,分析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3.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解决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4.通过实验验证,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IPv4地址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然而,在过渡期间,IPv4和IPv6之间的互通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IPv4/IPv6转换技术,将IPv4地址映射到IPv6地址,或将IPv6地址映射到IPv4地址,从而实现IPv4和IPv6之间的互联互通,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目前,一些使用IPv6的PT网站存在IPv4用户无法访问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将IPv4流量转换为IPv6流量,以实现IPv4用户的访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建设和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IPv4/IPv6转换技术,包括NAT64,DNS64,SIIT-DC,等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2. 设计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方案,包括网关部署方案、网络拓扑方案、协议转换方案等。
3. 实现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并测试其性能和可用性。
4. 探讨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在PT网站中的应用,验证其能否解决IPv4用户无法访问IPv6网站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IPv4/IPv6转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方案,旨在通过将IPv4流量转换为IPv6流量,解决IPv4用户访问IPv6网站的问题,增加网络的互通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方案还可为IPv6网站提供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增加PT网站的流量和用户数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IPv4/IPv6转换技术,并设计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方案。
在实验方面,将使用模拟器和实际网络环境进行实验,测试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性能和可用性,并验证其在PT网站中的应用效果。
IPv6改造相关指标和测试方法说明附件:IPv6改造相关指标和测试方法说明一、IPv6网络性能劣化比IPv6网络性能劣化比=(IPv6网络性能-IPv4网络性能)/IPv4网络性能,其中当IPv4和IPv6性能好于某一阈值时,不再考量性能劣化比,视为趋同。
IPv6和IPv4网络性能数据来自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抽样检测,由移动和固定宽带用户到指定目标的往返时延、网络丢包率和TCP建立连接成功率等主要网络指标综合加权形成。
具体测量方法和性能阈值参见《IPv6网络性能测量指标和方法》。
二、网络IPv6活跃连接数IPv6活跃连接数指已经获得IPv6地址,且在一个月内有IPv6访问记录或者流量记录的用户数,其中访问记录或者流量记录不包含单纯的Ping操作或者单纯的DNS查询操作记录。
IPv6活跃连接数由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运营商数据采集接口上报。
三、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LTE网络IPv6流量+5G网络IPv6流量)/(LTE网络流量+5G网络流量)。
LTE网络、5G网络IPv6流量由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运营商数据采集接口上报。
四、内容分发网络(CDN)IPv6支持度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数指特定区域范围内,能过提供内容分发服务的数据中心(IDC)机房的个数。
这些节点中能够独立提供IPv6业务加速服务的节点视为支持IPv6的节点数,支持IPv6的节点数在全部节点数中占比应超过85%。
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覆盖能力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内容分发服务能够覆盖的用户范围,由覆盖的地理区域范围(地市级)和覆盖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数量综合评价。
IPv6服务覆盖能力达到IPv4服务覆盖能力的85%以上。
内容分发网络(CDN)应用加速性能指内容分发网络(CDN)运营企业提供业务加速时的性能指标。
提供IPv6业务加速的性能应达到提供IPv4业务加速性能的85%。
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与设计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飞速进步,现有的IP通信协议(IPv4协议)已展现出众多的问题,如不能适应新的网络应用、地址资源即将耗尽以及对安全性无法保证等。
IPv6是继IPv4后出现的新一代通信协议,它的出现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IPv6的众多优势成为取代IPv4必然的发展。
本文从IPv6协议本身出发,阐述了IPv6协议及其与IPv4协议的比较,对目前现有的几种IPv4/IPv6过渡技术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它们的特点,设计了转换网管,并通过测试证明转换方法的可用性。
关健词:IPV4、IPV6、NAT-PT、协议栈转换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s, the existing IP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Pv4 protocol) has shown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network, the address of resources running out, and so on can not guarantee security. After following the IPv4 IPv6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t was a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he many advantages of IPv6 to replace IPv4 a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Pv6 protocol itself, and expounds the IPv6 protocol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IPv4 protocol, several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IPv4/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aly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design of the conversion network, and tested the availability of proof conversion method.Key words: IPV4, IPV6, NAT-PT, protocol stack conversion一、引言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有的IP协议(IPV4协议)在应用中暴露出了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不能适应新的网络应用的需求、地址资源不足以继续适应告诉网络增长,以及对安全性难以保证等。
摘要:阐述了骨干网上部署IPv6网络中,解决既要满足IPv4和IPv6网络互联互通的需要,同时减少IPv4地址消耗的问题。
比较了几种比较成熟的IPv4/IPv6转换技术,提出了在IPv4/IPv6网络边界的协议转换网关上使用改进的NAPT-PT协议转换方案,指出了在城域网环境下采用NAPT-PT方案的不足和实现过程中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网络地址翻译端口扩展和协议转换;骨干网;IPv4协议;IPv6协议引言IPv4作为网络的基础协议而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和难以计数的专用网络上,尽管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协议,但是工程师和设计人员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IP地址空间随着Internet的发展只能支持很短的时间。
而且,随着联入Internet的主机数量的爆炸性增长,骨干路由器上的路由表项也以几何级数增大,骨干路由器逐渐成为网络性能的瓶颈。
随着电信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的逐步融合,IPv4显示出不能满足服务质量保证、节点的移动性和安全性要求,因此对于IP协议的改进逐步显得必要。
IETF 在90年代初开始正式研究、讨论下一代IP(IPng)。
最早的描述IPv6及其支持协议的RFC标准于1996年发表,经过完善,IPv6被选为下一代网络(NGN)的网络层核心协议。
据统计截至2003年6月,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量已达到2572万台,上网用户6800万,而分配到的IP 地址却只有3000万个。
加上各交换、路由设备和移动终端、特种设备对IP地址的消耗,以及在分配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地址浪费,实际上我国的IP地址数量是极其紧张的。
我国人均分配的IP地址为:0.023,远低于美国(5.519)日本(0.815)等国家。
IP地址的匮乏已经开始严重制约我国数据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的产生由于现有Internet的巨大规模,更换网络层协议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感受不到IP 地址匮乏带来的问题;对于网络管理者,虽然为IP地址的短缺而苦恼,但是网络层协议的升级要求为Internet上的每个主机和路由器都找到并安装新版本的网络软件,考虑到目前已经有大量网络连接到Internet,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平台运行着IPv4,因此整体切换式的升级是很难接受且难以实现的。
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空间已经急剧减少,IPv6协议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被广泛采用。
然而在IPv6应用尚未普及之前,IPv4和IPv6之间的过渡技术是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重要手段。
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是当下互联网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和技术挑战。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研究现有IPv4IPv6过渡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IPv4IPv6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研究内容1. IPv4IPv6过渡技术概述介绍IPv4和IPv6地址格式的区别,讲解IPv4IPv6过渡技术的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深入分析传统IPv4技术的瓶颈。
2. IPv4IPv6过渡技术的解决方案详细解析IPv4IPv6过渡技术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IPv6隧道技术、IPv4转换技术及IPv4和IPv6共存技术,并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各种技术的适用场景和限制条件。
3. IPv4IPv6过渡技术实际案例分析基于阅读相关论文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IPv4IPv6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总结IPv4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现有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搜集与总结。
2. 理论分析法对已有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出优化技术的方法及建议。
3. 实验方法根据论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选取合适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际数据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本文研究和总结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剖析各类过渡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结合实例分析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给出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化建议,为IPv4IPv6过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方案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IPv6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IPv6的新特点以及国内外专家提出的比较成熟的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比如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技术等。
并在着重分析隧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在校园网里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IPv4 IPv6 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转换技术目录1 前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2)2 IPv6简介 (2)2.1 IPv6的提出 (2)2.2 IPv6的新特点 (3)2.3 IPv6的技术简介 (3)2.3.1 IPv6地址类型 (4)2.3.2 IPv6的基本报头 (5)2.3.2 IPv6的扩展报头 (7)3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10)3.1 过渡要求 (10)3.2 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 (11)3.2.1 IPv4向IPv6过渡时期的特点 (11)3.2.2 软件升级支持 (11)3.2.3 路由表容量的问题 (12)3.2.4 对扩展首部的支持 (12)3.2.5 报文转发效率 (12)3.2.6 服务质量的实施 (13)3.3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13)3.3.1 双协议栈技术(Dual Stack) (13)3.3.2 隧道技术(Tunnel) (17)3.3.3 转换技术(NAT-PT) (23)4 IPv4向IPv6过渡的实验方案设计 (25)4.1 开发环境的建设 (25)4.2 实验模型的建立 (26)4.3 总体方案的设计 (29)4.3.1 方案概述 (29)4.3.2 本地管理模块 (30)4.3.3 用户服务模块 (32)5 总结 (35)参考文献 (36)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上海城域网的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目前IPv4协议下的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不足,严重阻碍着互联网的发展。
要想彻底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因此基于IPv6的互联网就诞生了。
IPv6是互联网协议IPv4的下一个版本,其取代IPv4是必然的。
IPv6的新特点将会为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由于目前Internet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基于IPv4协议的IPv4主机及各种IPv4网络设备,想快速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过渡,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同时,考虑到目前网络安全技术挑战,必须将过渡机制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通过将IPv4到IPv6的过渡机制与安全策略结合起来,对于实现平滑过渡、无缝连接和安全过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研究IPv6的现状,介绍了IPv6协议的新特点,网络地址及数据包与IPv4相比的优势等。
介绍了常见的三种过渡技术: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及协议转换技术。
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城域网建设IPv6网的需求,根据上海城域网现有的具体网络情况,提出了上海城域网过渡的方案,首先通过在CE端路由器上支持双栈协议配置隧道(MPLSL2VPN隧道),实现在现有的IPv4MPLS网络上透明地承载IPv6数据业务,最终连接IPv6“孤岛”,同时现有MPLS网络上IPv4业务/应用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次在基本不影响核心MPLS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规划部署6PE路由器,升级6PE支持IPv6协议,将IPv6的路由信息导入到6PE路由器上。
最后,为提供专门的IPv6接入等服务,构建局部纯IPv6运营网络,将其融合到IPv6的Internet中;进而改造全网,实现全网IPv6的支持,充分发挥IPv6平台的先进性。
最后,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利用华为NE80路由器各一台、华为NE40路由器2台,并通过上海移动城域网浦东大楼6509交换机接入Internet,组成IPv6测试网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接入6BONE测试。
IPv4与IPv6业务IP性能技术介绍,目录IP性能 (1)接收和发送定向广播报文 (1)接口的TCP最大报文段长度 (1)TCP的SYN Cookie功能 (1)防止Naptha攻击功能 (2)TCP定时器及缓冲区 (2)ICMP差错报文发送功能 (3)IPv4/IPv6 业务IP 性能IP 性能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环境里,需要调整IP 的参数,以便网络性能达到最佳。
影响IP性能的配置包括:•接收和发送定向广播报文•接口的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TCP 的SYN Cookie 和防止Naptha 攻击功能•TCP 定时器•TCP 连接的接收和发送缓冲区的大小•ICMP 差错报文发送功能接收和发送定向广播报文定向广播报文是指发送给特定网络的广播报文。
该报文的目的IP 地址中网络号码字段为特定网络的网络号,主机号码字段为全1。
如果允许设备接收并转发目的地址为接口所在网络的定向广播报文,黑客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报文来攻击网络系统,给网络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因此,缺省情况下,设备禁止接收和转发接口所在网络的定向广播报文。
在某些应用环境下,设备需要转发定向广播报文,例如:•使用UDP Helper 功能,将广播报文转换为单播报文发送给指定的服务器。
•使用Wake on LAN(网络唤醒)功能,发送定向广播报文唤醒远程网络中的计算机。
在上述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命令配置设备允许接收和转发定向广播报文。
接口的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接口上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决定了该接口上的TCP 报文是否需要分段。
当接口上发送的TCP 报文的长度小于接口上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时,TCP 报文不需要分段;否则,需要对TCP 报文按照最大报文段长度进行分段处理。
TCP 的SYN Cookie 功能一般情况下,TCP 连接的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即:IPv4/IPv6 业务IP 性能(1) TCP 连接请求的发起者向目标服务器发送SYN 报文;(2) 目标服务器收到SYN 报文后,建立处于SYN_RECEIVED 状态的TCP 半连接,并向发起者回复SYN ACK 报文,等待发起者的回应;(3) 发起者收到SYN ACK 报文后,回应ACK 报文,这样TCP 连接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