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o7《致命魔术》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6
声屏世界2021/2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浅析《致命魔术》的电影剧作阴季毅摘要:影片《致命魔术》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于2006年指导的一部悬疑惊悚片。
该片通过130分钟的时长向观者展现了一场魔术师的王者对决。
影片的主人公是安吉尔和博登两位魔术师,因二人之间的嫉妒和猜疑,导致他俩形成为敌人。
两人通过各自对魔术的执着与手法,来证明谁才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为出色的魔术师。
文章通过对该片进行精细解读,进而分析该片的剧作特点。
关键词:诺兰情节剧作主线支线主线、支线双重叙事在诺兰导演的电影里,很少有线性叙事的影片,《致命魔术》也不例外。
该片借用两位主人公破译两本日记的模式,向观者讲述了整个故事情节。
在影片的情节安排中,两本日记成为了两条重要的线索。
两本日记代表了两种窥视,其一是安吉尔对博登的窥视,其二则是博登对安吉尔的窥视,这两种窥视分别满足了观者整部影片的窥视欲。
无论是博登窥视安吉尔,或安吉尔窥视博登,其所见所闻正是对方想让他看到的。
这两种窥视促进了主线情节的发展,也为支线的铺陈做了最好的设计。
一条主线进行叙事。
该片的主线是安吉尔和博登二人的博弈,博弈的目的则是打败对方,完成伟大的魔术记录史册。
按照席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来讲,影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讲述了安吉尔和博登这两个极具天赋的年轻魔术师一同学习、一同长大。
安吉尔是一个天生的表演艺术家,他知道如何在舞台上完美地表现给观众;而博登则与他相反,他是极具创造力的魔术天才,他不修边幅和对魔术的痴迷导致他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表现手法去获取观众的喜爱。
二人本相安无事,却因一次逃脱魔术中博登导致安吉尔妻子意外死亡,两个人开始相互仇恨。
第二部分是安吉尔与博登相互竞争,也是整个影片的对抗部分。
二人因为相互之间的妒忌猜疑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关系,他们为了报复彼此不择手段。
二人在博弈的过程中,各有胜负,然后都因博弈而名声大噪。
直到安吉尔无法破解博登的瞬移魔术,之后去寻找特斯拉,这就进入到了影片的第三部分。
---影视鉴赏论文学院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建筑材料03班姓名:刘通学号:20093742指导教师:郑静小议《致命魔术》第一次看《致命魔术》,是在老师的课上。
说实在的,因为之前与之没有任何接触,对剧情完全不了解。
能静下心来看,完全是片名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导演织网似的叙事方式,确实让人费解。
在未看到结局时,我一直觉得迷迷糊糊,基本未看懂。
当我再次观看时,才感觉此片确实有看头。
作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经典作品之一,《致命魔术》依旧处处渗透着诺兰的一贯作风。
灰暗的落叶树林,一堆破旧的黑色帽子,低沉的画外音询问着“Are you watching closely?”,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仿佛是在问观众,又像是在问剧中的某个人。
接着出现老魔术师柯特关于魔术三个步骤的叙述,娓娓道来,像一个指路者,指引观众走进魔术的殿堂。
其间不断穿插剧情,既配合了柯特关于魔术的叙述,又让观众预先看到了影片最精彩的一部分。
只是此时的观众尚不知道自己看到了“庐山真面目”,直到最后方如梦初醒,大呼过瘾。
我本人就有这种感觉。
接着,老柯特就出现在法庭,成了波登谋杀安杰的目击者。
这一百八十度的剧情转换,确实让我懵了一下,心里登时产生了疑问,于是看下去的想法就强烈了。
我想大多数观众也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正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目的。
确实,该片以倒叙的方式开场,又采取前后穿插的手法,不断调换镜头,甚至让人都分不清现在和过去,时空错乱感很强。
我正是怀着“谋杀案是怎么回事?到底谁杀了谁?”这样的心情继续看下去。
然后从探监开始,波登得到了安杰的日记本,故事才转入正题。
通过观影,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电影。
主要讲述了两位颇有资质的魔术师从师出同门到相互妒忌乃至彼此攻伐,最终以悲剧结尾的故事。
剧情扑朔迷离,结构复杂多维,结局耐人寻味。
可以说,这部电影中记忆的拼凑,时空的错乱,气氛的诡异,让观众看起来是颇费心思的。
致命魔术解析篇一:波登的身份分析——《致命魔术》(涉及严重剧透,未看慎点) 波登的身份分析——《致命魔术》(涉及严重剧透,未看慎点)(说起《致命魔术》,不得不说我就是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彻底成为诺兰的脑残粉了,虽然之前看过《盗梦空间》,但是当时对导演什么的完全无感,直到看到这么诡异的叙事手法惊觉这么居然存在这么有才的导演然后才注意到诺兰的存在,然后才注意到《黑暗骑士》,才注意到蝙蝠侠系列经翻拍后已不再是我印象中剧情让人发呕的电影了,而是蜕变成神作的电影。
废话不再多说)《致命魔术》的剧情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直接进入正题:看过电影后我们都知道片中Borden的瞬间移动魔术的真相是:Borden其实是一对双胞胎兄弟。
而且为了掩藏真相这对兄弟以一个人的身份共享着生活(即两人轮流“扮演”Borden“和”Fallon“),但是影片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在影片中每个时刻的Borden究竟是哪个Borden,也有很多人疑惑最后Angier遭陷害而死的Borden 是不是当初无意”害死“Angier妻子的那个Borden,现在要讨论的也正是以上两个问题。
(或许有人会吐槽说编剧如果随便编剧情那不是无从推起,但是这是诺兰啊,纵观诺兰执导和编剧的电影基本上每一部剧情的逻辑都十分严密,而且有很多细节信息不是看一遍能看出来的。
)为了区分两个Borden,我们这里给其分别命名。
事实上影片中疑似道出两个Borden的真名了:在Borden第一次向Sarah自我介绍时他自称Alfred,后来Olivia与Borden兄弟及Sarah一起晚餐时,Olivia又称Borden为Freddie,也就是说Borden是两兄弟的姓氏,而其真名分别为Alfred和Freddie。
那么我们已知Alfred和Freddie这两人平时轮流扮演者魔术师Borden和机关师Fallon,要想知道电影中每个片段的Borden是哪一个,我们得先明白两人的特征。
看完影片,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对兄弟所爱之人不同,最先是Alfred向Sarah道出自己名字,所以爱Sarah的是Alfred,而后我们知道Olivia称呼了Freddie的真名,也就是说Freddie在私下让Olivia这样称呼自己,所以爱Olivia的是Freddie,所以在Borden与其爱人相处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根据其对Sarah和Olivia的不同态度看出其身份,比如Borden在向Sarah演示接子弹时Sarah感受到此时的Borden并不真心爱她(这里不得不佩服女性的直觉),所以此时的Borden是Freddie;又如电影后面Olivia与Borden接吻时Borden表现出抵触,这时的Borden是Alfred。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范文5篇《致命魔术》的故事与其说是魔术师之间的超级对决,不若说是两名人间才俊之间的生死角斗,是从私欲中衍生的一种对抗,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竞争中。
诺兰的电影作品完全是人性斗争的具体体现,很灰色晦涩,但触目惊心之处就在于对人性欲望的真实表现。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致命魔术》:假作真时真亦假扑朔迷离的剧情、复杂多维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几乎成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影片的重要特征。
他的几部有限的作品几乎都是需要观众苦苦思索的,然而这种在“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标新立异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很多观影者而言却能带来额外的愉悦感。
当然前提是你务必看懂或者至少对影片建立了自己的理解方式,否则观影过程将是迷惘和痛苦的,《致命魔术》无疑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在电影的叙述形态中,所谓的“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主宰了大部分电影,这一叙事过程普遍呈线性发展方向,再辅以异彩纷呈的视觉特效,除了情节对人的心理影响之外,观影过程都是愉悦的。
然而,诺兰的电影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他的作品是颇令观者“劳心劳神”的,即便是像《黑暗骑士》这样反映美式孤胆英雄的影片也增加了诸多变量和反传统的剧情模式,使得简单的故事有了不简单的结局。
《致命魔术》其实本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电影叙事模式,但它的过程和结局却是那样的非同寻常,除了原著小说的贡献之外,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编导潜力居功至伟。
影片开场是由迈克尔.凯恩扮演的魔术道具师库特成为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者,这是典型的故事中的主角讲述故事的模式,并且影片也是以库特的旁白为结尾的。
“你并不是真的想要明白,你想要被骗”这一道出魔术吸引人本质的话语,首尾呼应地完成了影片在结构上的闭合。
这个开场十分精彩,采用并行蒙太奇的方式,在库特为波登(克里斯蒂安.贝尔)女儿变魔术时,讲述了安杰(休.杰克曼)之死,在倒叙中还有倒叙,环环相扣,但是这一过程不但没有引起我们理解上的偏差,反而在清晰地引出故事的同时还制造了一个悬念。
剧情解谜首先要有一个谁是波登,谁是法隆的论证。
关于这个,在本剧情结束的时候,主人公也没说明白我是波登还是法隆。
有人说活下来的是法隆,有人说活下来的是波登,这些说法假如没有加一个条件的话,说法都不准确。
但是有一个最肯定,活下来的是sara的女儿的爸爸,也就是爱sara的人。
那么sara爱的是谁呢。
最合适的名字应该是波登。
a、我们应该可以注意到好几个细节,对新魔术着迷的那个人,每次别人称呼他波登的时候,他都回答一次,叫我艾佛瑞。
这个细节出现在,sara带波登回家,家门口那个不是波登,在sara家里才是波登。
还有一次安吉尔派olivia去后台找波登的时候,也说了波登先生,这时候波登立刻反驳,叫我艾佛瑞。
虽然说他们两个人全名叫艾佛瑞·波登,而法隆是他们另外想出来作为在幕轮流扮演另一个双胞胎兄弟的一个名字。
b、还有一个细节,是sara的直觉,在没有看清楚波登兄弟的秘密之前,她靠对方说“我爱你”就能分辨出哪个爱自己的波登(或者她爱的波登),哪个是爱魔术更多一些的法隆。
依照sara的直觉,当波登(其实是法隆)给sara展示徒手接子弹魔术的时候,也说了我爱你,非常爱你。
但是sara否定了。
说他更爱魔术。
而且这时候,sara 说自己有了baby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们应该告诉法隆。
(言外之意,我不是孩子的父亲)。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
孩子洁丝的父亲是爱sara的那个人的,也就是性格相对沉稳,最后活下来的那个。
但是当时场景中是作为机关师出现在sara面前的。
c、最后在监狱里法隆见到洁丝的时候,情绪很激动,有人根据这一条说,监狱里的人是洁丝的父亲。
这个说法不准确。
原因是,一个将要死亡的人,见到洁丝,出现这样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要分析一下法隆说的这句话,我爱你,法隆叔叔也爱你。
乍一听,以为他说在监狱外边活下来的那个人。
其实不是,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应该是,法隆希望洁丝长大以后还能记住法隆这个名字。
也就是自己的名字。
波登兄弟为了魔术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两个人共同拥有同一个生活,他们认为自我牺牲才是魔术精彩的代价。
为了保持平衡,他们轮流上台,轮流享受掌声。
或者对他们来说,这其中也没有平衡一说,因为他们最享受的并不是掌声。
但毕竟,两个人就是两个人,生活没有完美,同一个人的生活在兄弟两爱上了不同的女人之后变得有些力不从心。
萨拉能看出爱着奥利维亚的波登在萨拉面前的我爱你不是真心的,在一次大吵之后,萨拉问do you love me?波登回答not today.no.萨拉再也承受不了,成功之后丈夫的改变,还有丈夫为了魔术放弃他们的生活,她选择了自杀,死在了波登的魔术道具室里。
波登跟奥利维亚吃饭,奥利维亚问你为什么一点都不伤心?你妻子死了。
波登说i always love you,only you.这是爱奥利维亚的波登,这时候他对她的话其实暗示了兄弟俩的秘密。
而不知道内情的`奥利维亚认为波登冷血又假意,她选择了离开了波登。
兄弟两个都失了最爱的女人。
安杰尔嫉妒波登的成功,那个偷天换日的魔术,他始终不相信波登是用了替身,他抓狂,于是他派奥利维亚做卧底窃取波登的秘密,奥利维亚爱安杰尔,因而不甘被他利用。
她见到波登,一是由于波登的魅力,二是不满安杰尔对她的利用,她爱上了波登,并且告诉了波登安杰尔的秘密。
波登成功地反间谍,奥利维亚帮他又一次打败了安杰尔,把他骗到美国。
然而在另一个国度,安杰尔并不是一无所获,他从泰斯拉爵士那里得到了一个机器,尽管泰斯拉建议他毁掉这个机器,他还是完全忽略这个警告。
安杰尔回到英国,他的表演比波登的更为成功,但是他在站上那个机器时,他脸上的表情,不是自信,也不是开心,而是害怕。
超越波登不是他一直想要的吗?为什么他现在做到了脸上却没有一丝应有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的喜悦或者说对波登的蔑视呢?后来当我们看到,安杰尔启动这个机器之后出现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克隆安杰尔,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我觉得这部戏最成功的不是它思想内涵的深刻,而是整部电影的结构。
致命魔术师影评
致命魔术师影评一
波顿与安吉尔的恩怨主要都是从波顿为安的妻子打的死结而展开的。
从这个结,可以看出波顿对魔术是有追求的,他眼中的魔术应该是大胆的、创新的。
这也可以从他第一次成功表演完密尔顿的魔术,在后台的反应中看出所以,他在又一次的表演中选择了死结,这也是在安的妻子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
很遗憾,他的大胆带来的是一次失败。
但在事后,安吉尔的质问下,波顿选择用记不清打的是哪个结来逃避。
这一点上,我认为他不是想逃避责任,而是不想否定魔术应该大胆这个信念。
反观安吉尔,魔术对他来说仅是一种表演,这可以从他对波顿的观点不以为然看出。
但是,当那个结产生后,一切都变了。
安吉尔的内心充满着仇恨,他对自己丧妻,而波顿却合家幸福这一事实感到不公。
所以他要报复,第一次他选择的是在波顿的手接子弹魔术中杀害波顿,但被佛伦阻止,只断了他两根手指。
真是命运弄人,这竟然成就了后来波顿的移形幻影。
之后,安吉尔改变了他的报复方式,他知道对波顿最大的报复便是在魔术上胜过他。
这时,魔术对安吉尔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种表演,而是一种报仇的工具。
为此,他也要对魔术精益求精,但是波顿在魔术上的天赋要胜过安吉尔,他的鸟笼魔术直接被波顿揭穿。
这一点,在影片中异常重要,安吉尔不相信波顿是通过找替身来完成移形幻影。
一方面是,他没想到波顿会有一个双胞胎兄弟断指来帮他。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他在魔术天赋上觉得自己不如安吉尔,安吉尔不会用这种简单的、行家都能想到的方式来完成这个魔术。
而波顿正是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完成移形幻影。
《致命魔术》解读------------------------------------------作者xxxx------------------------------------------日期xxxx《致命魔术》解读《致命魔术》中最伟大的魔术师,显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都重复着相同的母题:复仇,这种复仇又往往与偏执、孤独、异于常人,等特性相联系。
正如《失忆》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的主人公的复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复仇,以及《蝙蝠侠》中双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复仇。
《致命魔术》中,复仇被转化为两主人公的针锋相对,而这场针锋相对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对Borden的复仇。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
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
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
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正叙。
这样讲起来似乎有些晦涩,我尝试着做了如下的简图: 1、Borden日记所记载的二人成长恩怨史在时间轴上最为靠前,定义为A段,最后到Borden写给Angier关键词Tesla。
2、Angier日记从科罗拉多之行开始,记录了他前往科罗拉多寻找Tesla,一边破译Borden日记,以及第一次试验Angier版瞬间移动魔术,此段紧接A段,定义为B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