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26 KB
- 文档页数:12
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一、背景介绍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而配合比则是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对于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提高混凝土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制定背景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旨在规范混凝土设计和使用,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主要内容2.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普通混凝土,但不包括特殊混凝土和特殊性能混凝土。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矿物掺合料的使用- 骨料的选用- 掺合料的选用- 水灰比的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2.3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 混凝土各组分的计算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2.4 配合比实施前的试配- 配合比实施前的试验对象- 试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三、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应用3.1 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根据该规程的要求,建筑单位应当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程要求,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2 在相关领域的推广该规程的制定不仅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混凝土生产企业、建筑材料研究机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jgj55-20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出台,对于规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各建筑单位和相关行业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该规程,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也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进一步提升这一规程的适用性和指导性,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完美WORD 格式提高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水胶比,增加砼的密实度即可。
××××商混站试验室:××××××有限公司试验室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LH/W ·B 008-2011第A 版 第1次修订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第64页 共 页颁布日期 : 2011年10月20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总则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 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指水泥混凝土)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 且须用维勃稠度(s )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分为5个。
)等级 维勃稠度(s )V0 ≥31V1 30~21V2 20~11V3 10~6V4 5~32.1.3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 ~90mm 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 ~150mm 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 的混凝土。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 坍落度(mm )S1 10~40S2 50~90S3 100~150S4 160~210S5 ≥220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总则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符号2.1术语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指水泥混凝土)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分为5个。
)2.1.3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的混凝土。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1.11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简介使用表2和表3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结合混凝土耐久性能、拌合物性能和力学性能要求来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2)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3)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因此大掺量时宜复合使用;4)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5)当矿物掺合料掺量突破表中最大掺量,经全面试验验证混凝土性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也是可行的。
(4)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应具有充分的保证率。
对于强度等级小于C60的混凝土,实践证明传统的计算公式是合理的,仍然沿用传统的计算公式;对于高强混凝土,传统的计算公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本次修订增加了高强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公式:fcu,0 ≥ 1.15 fcu,k (1)公式1早已出现于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中,并在公路桥涵和建筑工程等实际工程中得到检验。
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混凝土实际生产水平,本《规程》对普通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中的强度标准差进行了适当调高。
当生产企业具有规定数量的强度统计资料时,计算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符合下述规定: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且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3.0MPa时,应按公式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取3.0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式公式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4.0MPa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取4.0MPa;当生产企业没有规定要求的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可按表4取值。
表4 标准差σ值(MPa)(5)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和计算本章规定了水胶比、用水量、外加剂用量、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用量、水泥用量、砂率、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等计算方法。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简介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设计、生产和应用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配合比设计成功与否,决定了混凝土的技术先进性、成本可控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针对原建设部下达的“使用新标准水泥配制混凝土”研究课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混凝土配制技术研究,该研究成果经建设部组织全国性验证,对科学合理地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水泥新标准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为统一我国混凝土配制的方法和步骤,并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者提供基础技术参数,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以下简称《规程》)。
为配合比设计者提供了易于操作、程序简单的快捷配制技术。
自《规程》颁布实施以来,被广泛用于基础建设、轨道交通、市政环卫、工业与民用建筑、海港工程、铁路工程等领域。
对我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和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合比设计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以耐久性能为设计指标、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不断增多、普遍应用外加剂、特殊性能要求增多等。
因此,《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需修订完善。
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申请,《规程》被列入原建设部《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并于2010年11月完成编制和通过审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4月22日发布公告,批准本《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55-2011,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6.2.5条为强制性条文。
原《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同时废止。
2 主要修订内容《规程》共分7章,主要内容如下:(1)总则提出《规程》的编制目的和适用范围。
《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术语、符号增加了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掺量和外加剂掺量等5个术语,上述术语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普遍接受。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符号2.1术语2.2符号第3章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第4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第5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第6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6.1试配6.2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第7章有特殊要求的混凝配合比设计7.1抗渗混凝土7.2抗冻混凝土7.3高强混凝土7.4泵送混凝土7.5大体积混凝土附录A本规程用词说明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普通混凝土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增长,确保混凝土工量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工汪与民用建筑及一秀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1.0.3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第1.0.4条进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应遵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1 术语第2.1.1条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干密度为2000-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第2.1.2条干硬性混凝土stiff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第2.1.3条混凝土plastic concrete混凝土物坍落度为10-90mm的混凝土.第2.1.4条流动性混凝土pasty concyete混凝土物坍落度为100-150mm的混凝土.第2.1.5条大流动性混凝土flowing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第2.1.6条抗渗混凝土impermeable concrete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的混凝土第2.1.7条抗击冻混凝土forst-strength concrete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级的混凝土.第2.1.8条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crete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第2.1.9条泵送混凝土pumped concrete混凝物坍落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第2.1.10条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2.2 符号第2.2.0条 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f ce---水泥28d抗压旨度实测值(MPa);f 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m wa---掺外加剂时每立方来混凝土中的的水泥用量(kg); m c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粗骨用量(kg)'m g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细骨料用水量(kg); m s,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细骨料用量(kg); m w0---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米的粗骨料用量(kg); m 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水量(kg);m g---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 s---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 w---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cp---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β---外加剂的减水率(%);βs---砂率(%);ρc---水泥密度(kg/m3);ρg---粗骨料的表现密度(kg/m3);ρs---细骨料的表现密度(kg/m3);ρw---水的密度(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ρc,t---混凝土表现密度实测值(kg/m3);ρc,c---混凝土表现密度计算值(kg/m3);δ---混凝土配合比较正系数.第3章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第3.0.1条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 cu,0---沸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第3.0.2条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1.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2.C30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第 3.0.3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和C25级,其强芳标准差计算值不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C30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3.当无统计资料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取用.第4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第4.0.1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可按表4.0.1-1,4.0.1-2选取.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表4.0.1-1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表4.0.1-22)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1)以本规程表4.0.1-2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用水量增加5kg ,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2)掺外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m 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w0---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β---外加剂的减水率(%).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第4.0.2条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及水灰双按表4.0.2先取.混凝土的砂率(%)表4.0.22.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4.0.2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4.0.4第 4.0.3条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一>>(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规定.第4.0.4条当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0.4中的规定.第4.0.5条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引气剂的掺入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并经度验确定,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符合表4.0.5的规定;混凝含气量亦不宜超过7%.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应作坚固性试验.长期处于潮湿和严寒环境中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表4.0.5第5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第 5.0.1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计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骨料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第5.0.2条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计算配制强度f 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量;3.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第5.0.3条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级时,混凝土灰比宜按下式计算:式中1.αa,αb---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1.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公式(5.0.3-1)中的f ce值可按下式确定:式中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f ce值也可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第5.0.4条回归αa和α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回归系数αa和αb应根据工程所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表5.0.4采用.回归系数αa,αb选用表表5.0.4第5.0.5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m w0)可按本规程第4.0.1条的规定确定.第5.0.6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 c0)可按下式计算:第5.0.7条混凝土的砂率可按本规程第4.0.2条的规定选取.第5.0.8条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 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 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 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 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βs---砂率(%);m 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ρc---水泥密度(kg/m3),可取2900-3100kg/m3;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3.粗骨料和细骨料的表观密度(ρg,ρs)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规定的方法测定.6.1 试配第 6.1.1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混凝土的搅拌方法,宜与生产时使用的方法相同.第6.1.2条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表6.1.2的规定;当采用机械搅拌时,其搅拌时不应小于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1/4.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表6.1.2第6.1.3条按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配时,首先应进行试拌,以检查拌合物的性能.当试拌得出的拌合物坍落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或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时,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试验用的基准配合比.第 6.1.4条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时,其中一个应为本规程的6.1.3条确定的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当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与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第 6.1.5条制作混凝土强度试验试件时,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粘聚性,保水性及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作为代表相应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第 6.1.6条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每种配合比至少应制作一组(三块)试件,标准护到28d时试压.需要时可同时制作几组试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试压,以便提前定出混凝土配合比供施工使用.但应以标准28d强度或按现行行业标准<<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一>>(JGJ28)等规定的龄期强度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调整配合比.6.2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第6.2.1条根据试验得出的混凝土强度与其相对应的灰比(C/W)关系,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f cu,0)相对应的灰水比,并按下列原则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1.用水量(m w)应在基准配合比用水量的基础上,根据制作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进行调整确定;2.水泥用量(m/c)应以用水量乘以选定出来的灰水比计算确定;3.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m g和m s)应在基准配合比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基础上,按选定的灰水进行调整后调整后确定.第6.2.2条经试配确定比后,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校正:1.应根据本规程第6.2.1条确定的材料用时按下式计算混凝土的表观密度计算值ρc,c:2.应按下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较正系数δ:式中ρc,c---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kg/m3);ρc,t---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3);3.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按本规程第6.2.1条确定的配合比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当二者之差坡过2%时,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经校正系数δ,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第6.2.3条根据本单位常用的材料,可设计出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备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情况及混凝土质量检验的结果予以调整.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1.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2.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3.该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7.1 抗渗混凝土第7.1.1条抗渗透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2.细骨料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外加剂宜采用防水剂,膨胀剂,引气剂,减水剂或引气减水剂;4.抗渗混凝土宜掺用矿物掺合料.第7.1.2条抗渗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试配步骤除应遵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总量不宜小于320kg;2.砂率窒为35%-45%;3.供试配用的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7.1.2的规定.抗渗混凝土最大水灰比表7.1.2第7.1.3条掺用引气剂的抗渗混凝土,其含气量宜控制在3%-5%.第7.1.4条进行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渗性能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配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2.试配时,宜采用水灰比最大的配合比作抗渗试验,其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P t---6个试件中4个未出现渗水时最大水压值(MPa);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3.掺引气剂的混凝土还进行含气量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第7.1.3条的规定.7.2 抗冻混凝土第7.2.1条抗冻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宜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细骨料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4.抗冻等级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所用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均应进行坚固性试验,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及<<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5.抗冻混凝土宜采用减水剂.对抗冻等给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应掺引气剂,掺用后混凝土的含气量应符合本规程第4.0.5条的规定.第7.2.2条抗冻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试配步骤除应遵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外,供试配用的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7.2.2条的规定.第7.2.3条进行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冻融性能试验.抗冻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表7.2.27.3 高强混凝土第7.3.1条配制高强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2.对强度等级为C60级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对强度等级高于C60级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5mm;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含泥量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3.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大于2.6,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其他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4.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掺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5.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掺用活性较好的矿物掺合料,且宜复合使用矿物掺合料.第7.3.2条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步骤除应按本规程第5章规定进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配合比中的水灰比,可根据现有试验资料选取;2.配制高强混凝土所用砂率及所采用的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3.计算高强混凝土配合比时,其用水量可按本规程第4章的规定确定;4.高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大于550kg/m3;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不应大于600kg/m3.第7.3.3条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与确定的步骤应按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进行.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其中一个应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2-0.03;第7.3.4条高强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尚应该配合比进行不少于6次的重复试验进行验证,其平均值不应低于配制强度.7.4 泵送混凝土第7.4.1条泵送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送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不宜大于10%;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符合表7.4.1的规定;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表7.4.13.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其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少于15%;4.泵送混凝土应掺用泵送剂或减水剂,并宜掺用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第7.4.2条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按下式计算:T 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T 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T---试验测得在预计时间内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值.第7.4.3条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步骤应按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规定进行外,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送混凝土的用水量与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之比不宜小于0.60;2.泵送混凝土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小于300kg/m3;3.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为35%-45%;4.掺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其混凝土含气量不宜大于4%.7.5 大体积混凝土第7.5.1条大体积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应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如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廷缓水热的释放;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采用中砂;3.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酬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第7.5.2条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酬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第7.5.3条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步骤应按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进行,并宜在配合比确定进行水化热的验算或测定.附录A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简介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设计、生产和应用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配合比设计成功与否,决定了混凝土的技术先进性、成本可控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针对原建设部下达的“使用新标准水泥配制混凝土”研究课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混凝土配制技术研究,该研究成果经建设部组织全国性验证,对科学合理地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水泥新标准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为统一我国混凝土配制的方法和步骤,并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者提供基础技术参数,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以下简称《规程》)。
为配合比设计者提供了易于操作、程序简单的快捷配制技术。
自《规程》颁布实施以来,被广泛用于基础建设、轨道交通、市政环卫、工业与民用建筑、海港工程、铁路工程等领域。
对我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和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合比设计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以耐久性能为设计指标、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不断增多、普遍应用外加剂、特殊性能要求增多等。
因此,《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需修订完善。
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申请,《规程》被列入原建设部《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并于2010年11月完成编制和通过审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4月22日发布公告,批准本《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55-2011,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6.2.5条为强制性条文。
原《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同时废止。
2 主要修订内容《规程》共分7章,主要内容如下:(1)总则提出《规程》的编制目的和适用范围。
《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术语、符号增加了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掺量和外加剂掺量等5个术语,上述术语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普遍接受。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简介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设计、生产和应用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配合比设计成功与否,决定了混凝土的技术先进性、成本可控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针对原建设部下达的“使用新标准水泥配制混凝土”研究课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混凝土配制技术研究,该研究成果经建设部组织全国性验证,对科学合理地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水泥新标准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为统一我国混凝土配制的方法和步骤,并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者提供基础技术参数,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以下简称《规程》)。
为配合比设计者提供了易于操作、程序简单的快捷配制技术。
自《规程》颁布实施以来,被广泛用于基础建设、轨道交通、市政环卫、工业与民用建筑、海港工程、铁路工程等领域。
对我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和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合比设计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以耐久性能为设计指标、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不断增多、普遍应用外加剂、特殊性能要求增多等。
因此,《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需修订完善。
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申请,《规程》被列入原建设部《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并于2010年11月完成编制和通过审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4月22日发布公告,批准本《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55-2011,自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6.2.5条为强制性条文。
原《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同时废止。
2 主要修订内容《规程》共分7章,主要内容如下:(1)总则提出《规程》的编制目的和适用范围。
《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术语、符号增加了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掺量和外加剂掺量等5个术语,上述术语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普遍接受。
修订了相关符号,使计算过程更加清晰。
(3)基本规定依据我国混凝土实际应用情况与技术条件,本《规程》新增“基本规定”一章,详细规定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原材料要求、最大水胶比、矿物掺合料限值、氯离子最大含量、最小含气量和最大碱含量等技术指标。
本章重点强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耐久性能要求,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仅应满足配制强度要求,还应满足施工性能、其他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要求,并规定配合比设计所用原材料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宜采用干燥状态骨料进行配合比设计,也可选用饱和面干状态骨料,两者均为过程控制的一种手段。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因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了环境类别,故本表不再体现。
本次修订系统解决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中的掺量问题。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分别符合表2和表3的规定。
表2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表3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使用表2和表3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结合混凝土耐久性能、拌合物性能和力学性能要求来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2)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3)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因此大掺量时宜复合使用;4)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5)当矿物掺合料掺量突破表中最大掺量,经全面试验验证混凝土性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也是可行的。
(4)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应具有充分的保证率。
对于强度等级小于C60的混凝土,实践证明传统的计算公式是合理的,仍然沿用传统的计算公式;对于高强混凝土,传统的计算公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本次修订增加了高强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公式:fcu,0 ≥ 1.15 fcu,k (1)公式1早已出现于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中,并在公路桥涵和建筑工程等实际工程中得到检验。
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混凝土实际生产水平,本《规程》对普通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中的强度标准差进行了适当调高。
当生产企业具有规定数量的强度统计资料时,计算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符合下述规定: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30且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3.0MPa时,应按公式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取3.0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式公式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4.0MPa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取4.0MPa;当生产企业没有规定要求的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可按表4取值。
表4 标准差σ值(MPa)(5)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和计算本章规定了水胶比、用水量、外加剂用量、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用量、水泥用量、砂率、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等计算方法。
在水胶比计算公式中,采用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来计算水胶比,解决了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水胶比计算问题,符合目前混凝土配制和生产的实际情况。
水胶比计算公式如下:上公式中的系数aa和ab宜通过试验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当不具备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5选用。
表5 系数aa、ab 选用表表5中系数aa和ab值经大量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出。
本次验证试验覆盖全国代表性的主要地区和城市,十多家单位参与试验,试验结果规律性良好。
此外,经过全国性大量试验验证,给出了粉煤灰影响系数cf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cs,如表6所示,可用于推算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值。
由于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易通过胶砂强度试验测定,故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自己测定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的实测值。
表6 粉煤灰影响系数cf 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cs选用表6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Ⅰ级、II级粉煤灰宜取上限值。
2)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3)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当计算水胶比缺乏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根据表7给出的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推算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值。
表7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cc应当指出,尽管目前我国水泥多数采用新型干法窑生产,质量控制水平较高,整体控制的强度富余系数也高,但是实际混凝土生产时应注意对中小水泥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
(6)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试配是配合比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极易忽略的环节。
应通过试配工作调整拌合物性能并尽量节约胶凝材料,以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和经济性要求。
试配工作还包括检验计算水胶比是否合适,并根据抗压强度等试验数据对试拌配合比进行调整和校正;经耐久性试验确定并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确定为设计配合比。
应当重视本《规程》增加的强制性条文“对耐久性有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应进行相关耐久性试验验证”。
(7)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章规定了抗渗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材料要求、配合比参数及其他技术规定。
针对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规程》规定其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8的规定;复合矿物掺合料掺量宜符合表9的规定;其他矿物掺合料掺量宜符合表2的规定。
表8 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表9 复合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从表8中可知,本次修订增加了最小胶凝材料用量的规定,这是因为研究结果表明胶凝材料用量同样是影响混凝土抗冻性能的重要因素。
从表9中可知,由于抗冻混凝土需要更高的早期强度,所以其复合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适当降低。
当采用其他水泥时,混合材的计算规则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本《规程》重点修订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近年来,国内高强混凝土研究成果丰富,工程实例较多。
依据系统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本《规程》指导性地给出了配制高强混凝土所需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等参数取值范围,如表10所示。
表10 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此外,本《规程》还规定: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掺量,应通过试配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宜为25%~40%;硅灰掺量不宜大于10%;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0kg/m3;抗压强度测定宜采用标准尺寸试件;配合比确定后尚应进行不少于三盘的重复试验等。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本《规程》专门规定了胶凝材料的3d和7d 水化热要求,并规定在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时,控制混凝土绝热温升不宜大于50℃。
3 主要特点本《规程》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规程》是一部规定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应用技术规程,适用于常规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抗渗混凝土、抗冻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等。
(2)《规程》完善了配合比设计的耐久性能要求,并列有强制性条文。
(3)《规程》规定了以胶凝材料胶砂强度计算水胶比的计算公式,并解决了掺加矿物掺合料情况下的配合比设计等实际应用问题。
看似短暂的一生,其间的色彩,波折,却是纷呈的,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人拼尽一切阻隔,在路漫漫中,上下而求索。
不管平庸也好,风生水起也罢,其实谁的人生不是顶着风雨在前行,都在用平凡的身体支撑着一个看不见的灵魂?有时候行到风不推身体也飘摇,雨不流泪水也湿过衣衫,而让我们始终坚持的除了一份信念:风雨总会过去,晴朗总会伴着彩虹挂在天边。
一定还有比信念还牢固的东西支撑着我们,那就是流动在心底的爱,一份拳拳之爱,或许卑微,却是我们执著存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跨越任何险阻的勇气、力量和最美丽的理由。
人生的途程积累了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成了哲学家。
因为生活会让我们慢慢懂得:低头是为了抬头,行走是为了更好地休憩,不阅尽沧桑怎会大度,没惯见成败怎会宠辱不惊,不历经纠结怎会活得舒展?看清才会原谅,有时的无动于衷,不是不屑,不是麻木,而是不值得。
有时痛苦,不是怕失去,不是没得到,而是因为自私,不肯放手,不是自己的,也不想给。
人生到最后,有的人把自己活成了富翁,有的人却一无所有。
梭罗说:一个人富裕程度如何,要看他能放下多少东西。
大千世界,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以为自己得到的太少。
是啊,一个贫穷的人怎么会轻易舍得抛下自己的所有呢?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明白一个人对物质生活的过多贪求,反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愈加贫穷。
人生到了最后,其实活出的只是一个灵魂的高度,清风明月,花香草色,便是一袖山水,满目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