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预习单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主要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图来展示人口数据。
本单元内容包括:人口普查的定义、人口普查的方法、人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及解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和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人口普查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学会利用统计图来展示人口数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定义、方法和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解读技巧。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人口普查的定义、方法和过程。
2.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人口普查的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探究人口普查的方法和统计图的绘制。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人口普查的相关案例和数据。
2.准备统计图的绘制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3.准备教学PPT,包括人口普查的定义、方法、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宣传视频,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
提问:什么是人口普查?为什么我们要进行人口普查?2.呈现(10分钟)呈现人口普查的相关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方法和过程。
提问:人口普查有哪些方法?是如何进行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并绘制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邀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统计图,并解读图表所反映的人口数据。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3课时人口普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回顾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整数数位顺序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通过迁移类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探索大数的读法;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探索大数的写法;第三个问题是总结交流大数读、写的方法。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达到能正确读、写大数的学习目标,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
1/ 8
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读、写中间和末尾有0的大数。
教学过程:
2/ 8
3/ 8
1.读数。
师:你能读出全国总人口数吗?北京、安徽、香
港的呢?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师:小组讨论交流1370536875的读法。
组织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反馈。
13 7053 687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反馈,课件演示。
师:你能用上面的方法读出北京、安徽、香港的
人口数吗?
4/ 8
5/ 8
6/ 8
7/ 8
8/ 8。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口普查》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背景,让学生在了解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他们对统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统计是一种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人口普查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统计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知道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统计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3.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人口普查的过程和统计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人口普查模拟,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4.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统计,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口普查》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人口普查这一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利用统计图来表示和解释数据。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人口普查数据到复杂的人口统计图,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和信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统计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统计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知道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解释统计图中的信息。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解释统计图中的信息。
2.难点:让学生学会通过统计图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人口普查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人口普查的相关课件,展示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人口普查数据表格和相关问题。
3.统计图模板:为学生准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模板。
4.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统计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教案-第一课时-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1.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准备。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谈话: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教师: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
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742 4600 8000 100003215 509 5009 7010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新课学习1.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
赤道长40076千米。
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
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2.把数据进行分类。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把以上数据进行分类。
小组学习后,可能会有几种分类情况:(1)按照位数分类,相同位数的数分成一类。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口普查》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目的和意义,以及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掌握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对于人口普查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目的和意义,理解人口普查的重要性。
2.掌握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目的和意义,掌握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
2.难点:理解人口普查的重要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人口普查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人口普查的相关案例和数据。
2.准备人口普查的工具和材料,如问卷、记录本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人口普查吗?人口普查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进行人口普查?让学生对人口普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口普查的相关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实际应用。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人口普查的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口普查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人口普查的模拟操作。
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社区,让学生扮演普查员的角色,进行实地。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如何进行问卷设计、如何进行数据记录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对模拟操作的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3 《人口普查》(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普查的含义和作用,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情况。
(2)掌握人口普查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人口普查的含义和作用(1)人口普查的定义(2)人口普查的作用2. 我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情况(1)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2)我国人口普查的现状3. 人口普查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1)数据收集的方法(2)数据整理的方法(3)数据分析的方法4. 实践活动:模拟人口普查(1)活动目标(2)活动准备(3)活动过程(4)活动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2)引出人口普查的概念2. 讲授新课(1)讲解人口普查的含义和作用(2)介绍我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情况(3)讲解人口普查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3. 实践活动:模拟人口普查(1)分组进行实践活动(2)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汇报成果(4)总结评价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人口普查的重要性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结果评价:检查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讲解清晰,让学生充分理解人口普查的含义和作用。
2. 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主题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况的思维能力。
3.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借助数位顺序表探索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同桌合作、集体交流,检验学习目标2和目标3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练一练,检验学习目标1、2、3的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人口普查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生活中更大的数和认识了十进制数位顺表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正确读、写方法,这为后面大数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安排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探索大数的读法;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探索大数的写法;第三个问题是总结交流大数的读、写方法。
这几个过程都需要借助数位顺序表来顺利完成,并且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达到能正确读、写大数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过大数,但是对大数的正确读、写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读数和写数过程中会容易混淆,学习本课需要对顺位顺序表非常熟悉,会正确划分数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数级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区别。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看一看,读一读(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位1370536875人,下面是部分地区的普查结果,你能读出这几个数吗?2.我的思考:怎样读数更快速方便3.交流讨论:(1)说说自己的想法(2)全班交流4.同桌交流:相互读一读全国总人口数。
教师活动11.从人口普查事件引出生活中的大数。
2.鼓励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1.3 人口普查(1)(Word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3节“人口普查(1)”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47页的例题和第48页的练习题。
例题讲述了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如何填写人口普查表格。
练习题则针对例题中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拓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填写人口普查表格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填写人口普查表格的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人口普查表格样本。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和成果,引发学生对人口普查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知识点讲解(10分钟)讲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填写人口普查表格的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教材第47页的例题为例,讲解人口普查的实际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填写人口普查表格。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口普查基本概念:定义目的意义方法:调查登记统计填写表格:注意事项示例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2. 根据教材第48页的练习题,完成人口普查表格的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填写表格的技巧掌握较好。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人口普查(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2. 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3.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我国人口数量和发展状况,引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吗?你们觉得人口数量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影响?2. 学习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定义,明确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 讨论人口普查对国家政策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 学习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 介绍人口普查的方法和步骤,如户籍调查、抽样调查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具体操作流程。
4. 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5. 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6.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调查自己家庭的人口情况,并整理成表格。
2.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家庭人口结构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人口普查(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理解人口普查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人口普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人口普查的方法和步骤3. 人口普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4. 人口普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人口普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人口普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人口普查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人口普查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口普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授新课(1)教师详细讲解人口普查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具体操作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普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人口普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口普查的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人口普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口普查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人口普查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2.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庭或社区进行人口普查,并撰写一篇关于人口普查的实践报告。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人口普查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人口普查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投入,评价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统计观念。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出人口普查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人口普查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统计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人口普查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人口普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学会如何进行人口普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方法,学会如何进行人口普查。
2.难点:培养学生的人口普查实际操作能力和统计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人口普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采用提问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人口普查的宣传短片,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
3.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人口普查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人口普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普查的定义、人口普查的方法、人口普查的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本单元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数据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人口普查的概念和方法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定义、方法,学会整理和分析人口普查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口普查的定义、方法,数据整理和分析。
2.难点: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实际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口普查数据材料,如我国近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报告。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人口普查数据。
3.准备纸质的人口普查,让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近年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报告,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普查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普查?为什么需要进行人口普查?2.呈现(10分钟)介绍人口普查的定义、方法,以及人口普查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的实际应用。
3.操练(10分钟)分发纸质的人口普查,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答。
第3课时人口普查开心预习新课,轻松搞定基础。
1.读出下面各数。
703000读作: 50072008读作:40600030读作: 1300000000读作:2.写出下面各数。
(1)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面积大约是三万五千八百七十三平方千米。
写作:(2)全世界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约达四十二亿八千万人。
写作: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3. (1)75230569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是( )位,其中的“3”表示( )。
(2)在85的中间添上( )个0,这个数是八百万零五。
4.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约为十三亿七千零五十四万人。
写作:(2)小明:“我知道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
”写作: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5.读出或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1)我国的万里长城长约6300000米,读作: 。
(2)截止2005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约25050000册,读作: 。
(3)地球赤道周长为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米,写作: 。
(4)2013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某市旅游总收入为五亿零六十万元,写作: 。
6.根据下列要求,用三个5、四个0组成一个七位数。
(1)一个零也不读出来:(2)只读出一个零:(3)读出两个零:第3课时1.七十万三千五千零七万二千零八四千零六十万零三十十三亿2. (1)35873(2)42800000003. (1)八千万3个万(2)54. (1)1370540000(2)4400005. (1)六百三十万(2)二千五百零五万(3)40075700(4)500600000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