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_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07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彩故事情节概括?西游记?精彩故事情节概括:1.石猴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有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突然有一日崩开,里面出现一只石猴。
该猴发现水帘洞后被群猴拥戴为王。
2.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单独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
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
一日,悟空变为松树,被逐出洞。
回到花果山,自称美猴王。
3.官封弼马温:悟空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
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玉帝知其厉害,便假意招安,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将其封为弼马温。
4.大闹天宫: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
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
悟空被刀砍斧剁。
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5.祸起观音院〔大闹黑风山〕: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火烧禅院。
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
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后请观音菩萨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
6.计收猪八戒:唐僧悟空来到高老庄,庄主女儿被一长嘴大耳妖怪强占。
悟空追赶妖怪来到云栈洞。
得知妖怪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误投猪胎。
经观音收伏,赐名猪悟能,在此等候取经人,遂引起拜见唐僧,赐号八戒。
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
7.大战流沙河: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
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
木叉叫出妖怪悟净。
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8.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
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
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巩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9.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知识点梳理1、安徒生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
2、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
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3.本文主要表现哪些人物?集中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主要表现的是皇帝和大臣、官员。
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虚伪和自欺欺人。
表现了大臣、官员的阿谀逢迎,愚蠢和虚伪和自欺欺人。
4.本文在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什么特点?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表现皇帝和大臣们自欺欺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
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5.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6.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由于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
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是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和虚伪。
8.“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一、表达人称〔三种人称〕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
“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
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
”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拟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拟灵敏自由。
〕二、表达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表达。
顺叙型的构造形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展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开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结束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表达上来。
这种插叙不是表达的主体局部,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
假设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化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好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好,构造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篇一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 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本篇文章旨在对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单元的知识内容。
一、相关概念1.1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长期存在于一个民族中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传承、经过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而得以保存的文化遗产。
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丰富多彩的方面。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赏析赏析是指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进行深入理解和审美体验的一种活动。
在赏析过程中,需要考虑作品的写作背景、主题、结构、风格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评价和理解。
1.3 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指通过运用语言的特定技巧和手段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语言艺术包括了修辞手法、形象化描写、虚实结合、反衬等多种技巧。
二、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2.1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单元重点讲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章《我们珍重的书》中,描述了古代传统书籍的保存和传承。
在《月亮》一文中,描绘了中国古代赏月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这些文章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2 文学鉴赏本单元还涉及了文学鉴赏的知识点。
通过《秋日》、《绿》两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和主题内容。
同时,这些文章也让同学们具有了更高的文学素养,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2.3 艺术鉴赏本单元还讲解了艺术鉴赏的相关内容。
文章《紫色的葡萄》和《兄妹》中的插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绘画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针对这些绘画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品的内涵和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总结通过对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本单元重点讲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学鉴赏和艺术鉴赏。
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___用黄土创造了人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传说之一。
重写:第26课皇帝的新装】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xuàn)耀称(chèn)职滑稽(jī)陛(bì)下头衔(xián)爵(jué)士赏赐(cì)随声附和(hè)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2)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4)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___。
他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
第27课___诗两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缈(piāo miǎo)模糊(mó hu)鲛(jiāo)人2.解释下列词语。
1)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必定。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2.月光谈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___,漏出了几点疏星。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天上的街市》中想象牛郎织女幸福相会情景的两节。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___来往。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4、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5、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二)《秋天的怀念》1、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古诗词鉴赏。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写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但也不乏与世无争的“自得之乐”。
C.第三、四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巴山夜雨涨秋池”意为: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又逢秋雨缠绵,心中因为思乡而生发的愁苦自然就又浓了几分,更感孤独与凄凉。
本项中的“自得其乐”属无中生有。
故选B。
2.赏析古诗文下面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B.第二句,“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C.作为唐代绝句,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实有累赘之感。
D.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秋词(其一)》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六单元一、知识结构第21课《皇帝的新装》(一)文学常识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
早期写过一些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
在《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文章主题: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三)重点问题1.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2.皇帝对这件美丽而神奇的新装已是垂涎欲滴了,总想去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请找出能反映皇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有关词语,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
说明: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又深化了中心思想。
3.这场骗局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孩子总是单纯天真,不会说谎且无所顾忌,直言不讳,会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西游记》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部名著导读内容。
这部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学生上了初中以后接触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从文学性、思想性以及中考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学生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这本名著的原著。
新版语文教材不但明确了学习的要点,还对读书方法进行了指导,即精读。
在此基础上,也就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对《西游记》应该非常熟悉。
可是他们大多只是对重要人物基本了解,对部分故事情节大体熟悉,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品析、写作手法探究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让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从而提高其文学修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网络、图书资料,初步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过程及方法:采用精读方法解读主要人物、情节片段,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自我的艺术欣赏力。
四、重点与难点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通过精读和跳读的方法,解读主要人物和片段,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片断和导演所拍的电视片断,多么详尽,多么精彩,然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仅仅用了239个字,多么的精炼呀!下面请再回到原文中,好好品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3.传神的描写,精炼的语言,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怪不得北京大学白话文教授对《西游记》作了这样的评价将自己刚刚的书写整理调整,指定学生朗读自己的解读。
齐读名家点评。
PPT展示:《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
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
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斗42。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册课本中,我们将学习汉字、古诗、文章阅读等各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1. 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必要的汉字。
在学习汉字时,我们需要注意字形的书写、笔画的顺序、读音的正确发音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汉字,在写作和阅读中灵活运用。
2. 古诗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为优美的诗歌之一。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歌。
在学习古诗时,需要了解诗歌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文章阅读文章阅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文章阅读时,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学习如何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等阅读技巧。
4. 交际用语交际用语是在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交际用语,如问候语、道歉语、感谢语等。
在学习交际用语时,我们需要注意学习标准的语法、语音,学会如何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5. 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写作技巧时,我们需要了解写作的基本规律,如结构、语言、用词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多练习,学会如何写作,如何发掘写作素材,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提高写作技巧。
总而言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词汇、古诗、文章阅读、交际用语、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知识点归类第一单元复习一、作家作品: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方抱负,用群山比方重重艰巨,用爬山比方艰辛奋斗。
告诉人们:奔向抱负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绝不屈服地坚持奋斗,抱负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艰巨分化为小艰巨,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艰巨,终将战胜巨大的艰巨,赢得最后的胜利。
3、《蝉》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
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浮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伴侣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需好好活着。
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罢了。
结尾作者写本身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席慕容(1943年-),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分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
和《蝉》的写法分歧,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式,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斑纹中间有着色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皇帝的新装】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xuàn 耀称chèn 职滑稽jī陛bì下
头衔xián 爵jué 士赏赐cì随声附和hè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2)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4)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
容没有主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国名)著名童话作家(称谓)安徒生(人名)。
他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竟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
【女娲造人】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wā莽莽榛zhēn榛澄chéng 澈掘jué 掺chān合捏niē
2.解释下列词语。
(1)绵延:连续不断。
(2)神通广大:有特别高明的本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
2.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哞mōu哞潺chán 烫tàng 蔷薇qiáng wēi
酥sū踉liàng 跄qiàng 孪luán 生
2.解释下列词语。
(1)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2)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有一天,他问影子:“请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影子回答:“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话(体裁),作者是金波。
【寓言四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bì护塞sài 上遽jù 髀bì跛b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果大亡其财果:果然。
亡:丢失。
(2)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3)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居数月居: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6)父子相保保:保全。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人皆吊之,其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有人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到胡人的地区去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战死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3.《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本课的除外)《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