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7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
家共识(2020版)
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模式,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容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和放疗等骨髓抑制性治疗方式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根据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减少程度,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将其分为4级,1级为:1.5×109 /L≤ANC<2.0×109 /L;2级为:1.0×109 /L≤ANC<1.5×109 /L;3级为:0.5×109 /L≤ANC<1.0×109 /L;4级为:ANC<0.5×109 /L。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rhG-CSF基本存在延迟用药和提前用药的情况,PEG-rhG-CSF平均半衰期为47h,每周期仅需注射1次,1次注射可以维持药效12天。
因此,在非特殊情况下,患者在肿瘤同步放化疗期间可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并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制定了PEG-rhG-CSF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通过特定的连接头将靶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的靶向生物药剂,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
(1)ADC药物定义:ADC药物是一类由抗体、连接头和细胞毒性药物组成的靶向生物药剂,旨在通过特定的连接头将靶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
ADC药物通常应包含以下3个组分: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高稳定性的连接头和高效的小分子细胞毒药物。
(2)临床应用:ADC药物是一类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抗肿瘤创新药物,既往的临床数据显示,ADC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共识旨在推进ADC药物的临床使用规范和安全应用,使更多的肿瘤患者获益。
(3)多学科管理:ADC药物的不良反应取决于非肿瘤组织靶标的生理功能和阳性率、连接头的性质、细胞毒性药物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旁观效应等多种因素,因此,针对每种ADC药物应密切关注其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会诊,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临床数据和相关共识1.1 国内已上市的ADC药物1.1.1 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共识建议:T-DM1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仍有残留病灶患者的辅助治疗,与曲妥珠单抗比较,T-DM1可使患者显著获益,可大幅提高无浸润性疾病生存率。
因此,共识推荐,接受抗HER-2新辅助治疗后仍有残留病灶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选择接受14个周期的T-DM1治疗。
共识推荐,对于以曲妥珠单抗为基础治疗方案进展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或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复发的HER-2阳性患者,建议选择T-DM1进行治疗;对接受过多线抗HER-2治疗进展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也可选择T-DM1进行治疗。
2020版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s,UCS)仅占所有子宫体恶性肿瘤的2%~5%,但其相关死亡在子宫恶性肿瘤占比超过16%。
U CS以双相组织学为特征,既有癌成分,也有肉瘤成分,其上皮成分是主导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成分。
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将U CS按照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其预后较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差。
目前U CS 尚缺乏早期精准诊断方法和最佳治疗方案,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为进一步规范U CS诊治,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专业委员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女性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联合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特制订本共识。
01、临床病理特征1.1流行病学特征美国SEER数据库分析发现,U CS发病率为1~4/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我国报道U CS的高发年龄为50~60岁,中位发病年龄55岁,发病年龄差异考虑可能与地域有关。
U CS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类似,包括高龄、肥胖、未产妇、外源性雌激素应用、他莫昔芬和盆腔放疗等。
他莫昔芬治疗后相关U CS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RR:4.62 v s 2.07),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后U CS发病的中位间隔时间为9年。
1.2临床表现U CS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流液、下腹痛、腹部包块、腹水等。
其中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症状,阴道流液多为肿瘤渗出液或感染坏死所致。
确诊时,60%的患者出现子宫外转移,10%的患者以转移癌首诊。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脱出肿物,或可触及盆腔肿块。
1.3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大体检查可见肿瘤呈息肉样充满宫腔,切面质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常合并肌层浸润,有时累及子宫颈。
《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要点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冶)是其主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其中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尤其是联合紫杉类药物,是妇科恶性肿瘤的基本化疗方案。
紫杉类药物分为紫杉醇(溶剂型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和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两类。
1 紫杉类药物分类和药理特点1.1 溶剂型紫杉醇1.2 紫杉醇脂质体1.3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1.4 多西他赛2 临床应用循证证据和适用人群2.1 卵巢恶性肿瘤主要包括上皮性卵巢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等类型。
其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和化疗,化疗不仅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且在综合治疗中与手术具有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
2.1.1 初始化疗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以下统称“卵巢癌冶)首次手术后需要进行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者,首选静脉化疗, 亦可联合腹腔化疗。
2.1.2 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虽有争议,但对于肿瘤较大、初次手术无法达到R0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期患者可以考虑新辅助化疗,化疗前须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可通过细针抽吸、活检或腹腔积液穿刺获得标本)。
2.1.3 维持化疗缓解期给予化疗旨在延迟复发, 是为维持化疗。
2.1.4 挽救化疗卵巢癌复发分为铂敏感复发和铂耐药复发两种类型。
铂敏感复发患者化疗首选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主要包括含紫杉类药物方案。
铂耐药复发不推荐使用含铂化疗,紫杉类药物加或不加靶向药物是常用方案。
2.2 子宫颈癌早期存在高危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切缘阳性、宫旁浸润)之一的宫颈癌手术后建议补充盆腔外照射放疗+同期化疗依阴道近距离放疗;存在中危因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深层间质浸润和原发肿瘤较大)者按Sedlis标准放疗依同期化疗;晚期、转移和复发患者应行全身化疗或同期放化疗。
2.3 子宫体恶性肿瘤子宫体恶性肿瘤主要有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等,需要根据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分级等进行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相结合的辅助治疗。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解读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包括推荐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 内容。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首次发布《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为国内放疗医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共识执笔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军教授对共识内容进行权威解读。
2011年国内首个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上市,开启了中国长效保护时代,历经九载,我们终于迎来了国内首个《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作为执笔专家,请您简单介绍下共识制定背景。
王军教授: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同时,这也为临床放疗医师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带来很大挑战。
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包括推荐合理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培非格司亭)可以有效的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
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内容,并未解决放疗医师临床实践困惑。
在国内,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津优力)开展了在同步放化疗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为长效制剂在同步放化疗领域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由此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参照相关指南和最新临床研究,制定了《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为国内放疗医师临床实践提供建议和参考。
2020年多柔比星脂质体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应用进展【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手段以手术后辅以化疗为主。
尽管大多数卵巢癌患者能在手术和一线化疗后达到缓解,但由于原发性与继发性耐药的存在,约50%~70%的患者会在3 ~ 5年内复发。
由于目前的医疗手段仍然无法治愈卵巢癌的复发,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缓解癌症相关症状,延长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
铂类药物敏感性卵巢癌患者可以继续使用铂类药物,而对于铂类药物耐受的患者,可以采用多柔比星脂质体(liposomal doxorubicin,LD)进行治疗。
目前,以LD为代表的蒽环类抗生素可以用于一线治疗及姑息治疗,因其具有较低的心脏毒性及较强的肿瘤靶向性,广泛应用于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
本文将对LD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寻找LD在临床使用的最佳适应证和组合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复发性卵巢癌;多柔比星脂质体;复发;治疗结果卵巢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最高[1]。
临床上通用的治疗策略是全面的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2-4],减少肿瘤负荷,术后给予规范、足量、足疗程的化疗。
虽然给予铂类为主的静脉化疗可以取得部分缓解,但治愈的患者仍不到40%,约 60%~70%的患者会发生复发。
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方案至关重要。
一、LD概述LD属蒽环类抗生素,是以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活性强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肝癌、白血病等的治疗。
LD疗效和毒性与血药浓度有关,其包封于脂质体的结构有利于降低心肌毒性,减少心肌损害。
此外,由于LD可以在肿瘤内蓄积,从而能使其成为肿瘤靶向制剂,明显提高靶向疗效[5]。
由于肿瘤组织中无淋巴系统,LD 能选择性沉积于肿瘤组织中并能存留较长时间,而正常组织中的LD可以通过淋巴系统回到血液循环中,使得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6]。
《乳腺癌中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5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紫杉类药物包括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多西他赛),是一类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疗效确切,是乳腺癌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 紫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1.1 紫杉醇1.2 紫杉醇脂质体1.3 白蛋白紫杉醇1.4 多西他赛2 临床应用2.1 辅助化疗2.1.1 适应证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考虑接受辅助化疗:浸润性肿瘤>2cm;腋窝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对T1a以下患者,目前存在争议);组织学分级3级等。
但上述单一指标并非化疗绝对适应证,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复发风险(表2)、分子分型、生理条件、基础疾病、患者意愿、化疗可能的获益和不良反应后决定。
2.1.2 含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2.1.2.1 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序贯或联合紫杉类药物2.1.2.2 紫杉类药物的“去蒽环”方案2.1.2.3 紫杉醇的双周方案和每周方案2.1.2.4 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1)适应证:T1c 以上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应该接受辅助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
T1b或N1mi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接受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
(2)相对禁忌证: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50%。
本共识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包括TCH、AC→TH 等。
对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可将帕妥珠单抗加入到辅助治疗方案中。
对于淋巴结阴性的小肿瘤患者,尤其是激素受体阴性者,PwH和TC×4+H 也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抗HER-2辅助治疗的持续时间仍为1年。
2.2 新辅助化疗2.2.1 适应证不能达到理想美容效果的有保乳需求的/期乳腺癌患者;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Liposome Injection【成份】活性成份为盐酸多柔比星,是从一种波塞链霉菌表灰变种培养液中提取得到的蒽环类细胞毒性抗生素。
【性状】一种脂质体制剂,系将盐酸多柔比星包封于聚乙二醇化(PEG化)的,表面结合有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的脂质体中,可以保护脂质体免受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识别,从而延长其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
为无菌、半透明红色混悬液,每瓶10ml,含盐酸多柔比星2mg/ml,是用于单剂量静脉滴注的浓缩液。
【适应症】可用于低CD4(<200CD4淋巴细胞/mm3)及有广泛皮肤粘膜内脏疾病的与艾滋病相关的卡波氏肉瘤(AIDS-KS)病人。
可用作全身化疗药物,或者用作治疗病情有进展的AIDS-KS病人的二线化疗药物,也可用于不能耐受下列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化疗的病人: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和多柔比星(或其他蒽环类抗生素)。
脂质体多柔比星在国外还被批准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
【用法用量】应为每2-3周静脉内给药20mg/m2,给药间隔不宜少于10天,因为不能排除药物蓄积和毒性增强的可能。
病人应持续治疗2-3个月以产生疗效。
为保持一定的疗效,在需要时继续给药。
用25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30分钟以上。
禁止大剂量注射或给用未经稀释的药液。
建议滴注管与5%葡萄糖滴注管相连接以进一步稀释并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和外渗危险。
禁用于肌肉和皮下注射。
肝功能不全病人:对少数肝功能不全病人(胆红素值达4mg/dl)给予20mg/m2,血浆清除率和清除半衰期未见变化。
然而在取得进一步的经验之前,根据以往盐酸多柔比星的使用经验,对于肝功能不全的病人的给药量要减少。
建议当胆红素高于以下数值时考虑减少用量:血清胆红素1.2-3.0mg/dl,用常用量的;大于3mg/dl时用常用量的。
肾功能不全病人:由于多柔比星由肝脏代谢和经胆汁排泄,故使用时剂量不需作调整。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卵巢癌的中国专家共识【关键词】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卵巢癌;共识导读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以下简称PLD) 是以脂质体作为外壳包载普通阿霉素,再经过聚乙二醇修饰的新剂型,具有毒性小、保留或提高药物疗效的优点。
早在10余年前,即被引入中国市场,但因生产方面原因,原研药(美国产品: 楷莱)在中国退市。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明显改善和国产仿制药脂质体阿霉素等的涌现,PLD的应用日益增多。
为此,《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复发卵巢癌的中国专家共识》于2017 年首次发表,对国内卵巢癌规范化治疗给予了初步指导和建议。
欣闻PLD 被美国NCCN指南列入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卵巢癌的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更新即将发表,风好正扬帆,相信将为PLD 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指导性意见。
1、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的优点PLD进入机体后缓慢释放,半衰期50~70h,肿瘤组织内大量的破裂血管和新生血管使药物更易聚集,尤其在巨大肿瘤包块聚集较多。
PLD 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对中枢及特殊部分的瘤细胞发挥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之相反,血浆中93% ~98%阿霉素以脂质体形式存在,正常组织内血管壁较完整,故阿霉素对正常组织如骨髓、心肌细胞和皮肤毛囊组织的不良反应较少。
PLD较普通阿霉素对心脏不良反应较轻,骨髓抑制程度不剧烈,脱发发生率明显降低。
2、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的适用人群PLD 可替代阿霉素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
该《专家共识》提出了PLD 用于卵巢癌化疗的特定应用群体: ( 1) 初始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与近两年NCCN 指南初治化疗方案更新保持一致,增加了经过理想细胞减灭术后的初始治疗人群; ( 2) 铂敏感和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与NCCN 指南复发化疗方案保持一致; ( 3) 紫杉醇过敏或不能耐受,对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特别关注的患者,以及老年、身体虚弱、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本药对心脏、皮肤毛囊组织的损害较少,应用后神经毒性、脱发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4) 大肿块或伴有淋巴转移的患者,资料表明巨大肿瘤包块中新生血管丰富,易发生血管破裂损伤,有利于药物渗入到肿瘤组织,本药半衰期长,巨大肿瘤内药物浓度明显增高。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年2月第36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20Feb.Vol.36, No.2・111・文章编号:1003-6946(2020)02-0111-04《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姜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山东济南250012)中图分类号:K737.3文献标志码:B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或针叶中提取的四环二菇类化合物,为微管解聚抑制剂。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紫杉醇的抗肿瘤活性以来,从最初的结构鉴定、作用机制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的验证到1992年FDA获批上市,紫杉醇作为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妇科肿瘤的治疗当中,其中以钳类为基础联合紫杉类药物化疗是卵巢癌、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的基本化疗方案。
由于分子结构和药理等特点的不同,紫杉类药物目前主要分为紫杉醇(包括溶剂型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等)和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两类。
为规范临床应用,帮助临床医师合理选择紫杉类药物,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组织专家讨论并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妇瘤紫杉类药物专家共识),并于2019年9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旗下的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发表,现就紫杉醇类药物分类和药理特点以及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及副作用管理等作一解读。
1紫杉类药物的药理特点解读溶剂型紫杉醇是紫杉醇被聚氧乙稀匏麻油溶剂形成的胶束包裹,药代动力学为非线性,水溶性差,静脉给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为双相降低曲线,清除方式为非肾性。
⑴聚氧乙烯龍麻油作为变应源可刺激机体释放组胺导致过敏反应,临床用药前须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等药进行预处理。
紫杉醇脂质体主要为卵磷脂和胆固醇按一定比例形成的直径400nm的细胞膜磷脂双分子结构脂质体包载紫杉醇.不含聚氧乙烯蒐麻油和无水乙醇。
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具有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器官被动靶向性、治疗作用增强、心肾毒性降低等优点。
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二线治疗晚期铂类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董文静;宫满成;萧剑军;江小梅;殷兆锋;李慧芬【摘要】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晚期铂类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晚期铂类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采用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卡铂治疗)和对照组50例(采用吉西他滨+卡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可用于二线治疗晚期铂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具有不良反应轻、患者依从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9(017)009【总页数】4页(P1044-1046,1060)【关键词】卵巢癌;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作者】董文静;宫满成;萧剑军;江小梅;殷兆锋;李慧芬【作者单位】中山市人民医院化疗科,广东中山 5284030;中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中山 5284030;中山市人民医院化疗科,广东中山 5284030;中山市人民医院化疗科,广东中山 5284030;中山市人民医院化疗科,广东中山 5284030;中山市人民医院化疗科,广东中山 5284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卵巢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导致女性死亡的肿瘤中卵巢癌位居第4位,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1]。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主要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主,并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化疗为主,而化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患者对既往治疗的反应性和既往化疗后疾病完全缓解至复发的时间间隔来决定。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两大类。
2012年我国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6. 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8位,占全部癌症发病的2. 34%。
每年我国大约有10 万例新发淋巴瘤患者,且每年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重大杀手。
1 淋巴瘤治疗现状1.1 淋巴瘤的治疗HL常用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方案,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到目前治愈率可达80%以上。
NHL常用一线治疗方案为CHOP及类CHOP方案,B细胞淋巴瘤CHOP±R方案的10年生存率可达68%,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而T/NK细胞淋巴瘤整体预后相对较差。
1.2 MM的治疗目前,MM尚不能治愈,几乎所有的MM患者最终将复发,且复发的间隔会越来越短。
总而言之,无论是淋巴瘤,还是MM,化疗均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一线化疗方案大多数为多药联合方案。
其中,传统细胞毒药物——蒽环类药物因其出色的疗效,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淋巴瘤和MM 治疗。
2 传统蒽环类药物概述蒽环类药物疗效肯定,但以严重的心脏毒性而著称。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传统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器质性损害从首次应用时就有可能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且不可逆。
鉴于传统蒽环类药物严重的远期心脏毒性,从患者长期获益考虑,对于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患者均需要更加关注蒽环类药物的远期心脏毒性。
选用几乎无心脏毒性的新型蒽环类药物—PLD,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3 新型蒽环类药物--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 PLD)概述3.1 PLD药效药代学研究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是具有单个或多个双层磷脂膜的囊泡,其主要成分是磷脂。
3.2 PLD与普通阿霉素的对比临床研究该项研究提示,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PLD( 50 mg/m2,4周1次) 与阿霉素(60mg/m2,3周1次) 表现出相同的有效性,同时又能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危险性,降低脱发、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
2020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
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题词】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管理;专家共识传统蒽环类药物以其疗效确切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中,但临床应用中会伴随脱发、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
其中,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临床研究和实践观察显示,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往往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极大地限制了蒽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为了保证疗效,同时降低传统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新型蒽环类药物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egylatedliposomaldoxorubicin,PLD)于1995年在美国问世。
PLD以脂质体作为外壳包载普通多柔比星,外层再经聚乙二醇长链分子修饰,具有毒性小、保留或提高药物疗效的优点。
PLD先后在美国、欧洲获批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软组织肉瘤、卵巢癌、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等。
虽然PLD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毒性小,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多种不良反应,为规范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保障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制订本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PLD的理化性质及药代动力学1.药物结构及理化性质:PLD是将盐酸多柔比星包封于甲氧基聚乙二醇的脂质体中制成,平均颗粒直径约90nm,主要有效成分是多柔比星(图1)。
《妇科恶性肿瘤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要点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以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最常见,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化疗因其具有全身治疗的特点而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是妇科恶性肿瘤常用化疗药物,尤其对卵巢癌具有显著的疗效。
1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的药学特性
蒽环类药物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属于抗肿瘤抗生素,包括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米托蒽醌和卡柔比星等。
2 临床应用
2.1 卵巢恶性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以上皮性卵巢癌最常见,手术和化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2.1.1 初始化疗初始化疗包括手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一线化疗。
卡铂+紫杉醇(CP)方案是卵巢癌初始化疗的标准方案。
推荐CD方案用于卵巢癌的初始化疗(2A类),尤其适用于对紫杉类药物过敏、周围神经病变和顾虑脱发的患者。
2.1.2 挽救化疗卵巢癌复发后化疗又称挽救化疗。
2.1.2.1 铂敏感复发卵巢癌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一般继续选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本共识推荐PLD联合或不联合BEV作为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首选方案之一
(2A类)。
对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推荐PLD联合铂类化疗加或不加BEV为首选治疗方案之一(1类)。
2.1.2.2 铂耐药复发卵巢癌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对含铂化疗方案不敏感,临床上一般推荐非铂化疗疗,但反应率一般不足30%。
本共识推荐PLD联合或不联合BEV作为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首选方案之一
(2A类)。
对PLD治疗过程中CA125水平下降不理想或升高的患者,建议在第3~4
个周期进行化疗评估,结合既往诊治经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患者是否获益。
PLD治疗卵巢癌的推荐方案见表3。
2.2 子宫体恶性肿瘤
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
2.2.1 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首选初始治疗方案。
辅助治疗虽然以放疗为主,但化疗应用日益广泛,其主要用于晚期转移、复发癌、特殊组织类型和部分早期高危患者。
推荐PLD联合(2A类)或不联合(2B类)卡铂用于治疗晚期/持续性/复发性子
宫内膜癌。
PLD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推荐方案见表4。
2.2.2 子宫肉瘤子宫肉瘤包括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肉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等;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的意义尚未明确。
推荐PLD联合或不联合卡铂用于治疗晚期/持续性/复发性子宫平滑肌肉瘤(2B类)。
PLD治疗子宫肉瘤的推荐方案见表5。
2.3 子宫颈癌
手术和放疗是子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化疗主要用于晚期转移、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
推荐PLD联合或不联合卡铂用于治疗晚期/持续性/复发性子宫颈癌(2B类)。
PLD治疗子宫颈癌的推荐方案见表6。
3 不良反应及其管理
3.1 输液反应
3.1.1 处理
3.1.2 预防
3.2 骨髓抑制3.2.1 处理
3.2.2 预防
3.3 手足综合征3.3.1 处理
3.3.2 预防
3.4 口腔黏膜炎3.
4.1 处理
3.4.2 预防
3.5 心脏毒性3.5.1 预防和处理
3.5.2 注意事项
3.6 其他不良反应
4 相关注意事项
4.1 PLD用药方法和途径
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禁用于肌内或皮下注射。
4.2 药物间相互作用
对于与多柔比星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在联用时需注意。
4.3 特殊人群
4.3.1 肝功能不全患者建议根据以下胆红素水平数值考虑减量:1.2~3.0mg/dl,采用常用量的1/2;>3.0mg/dl时,采用常用量的1/4。
4.3.2 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PLD时一般不需要调整剂量,但需严密监测肾功能。
4.3.3 老年患者人群药代动力学分析提示,年龄为21~75岁的患者使用PLD无明显差异。
4.3.4 妊娠和哺乳期患者PLD禁用于孕妇,建议育龄女性在使用PLD 治疗期间和停药后6个月内避孕。
哺乳期女性在接受PLD治疗前应停止哺乳。
5 结语
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多数妇科恶性肿瘤的首选化疗方案,除联合紫杉类药物外,联合PLD亦是目前常用的临床选择。
PLD可以替代紫杉类药物用于卵巢癌的初始化疗,尤其是在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其更是首选药物之一。
PLD亦是治疗晚期/持续性/复发性子宫颈癌和子宫体恶性肿瘤常用的有效药物。
PLD是不同于原药多柔比星而具有明显药学优势的新型化疗药物,特别适用于对紫杉类药物过敏、周围神经病变和顾虑脱发的患者。
PLD除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外,HFS亦较为常见,应引起临
床重视。
PLD应用需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争取患者最大获益的同时,保障其用药安全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