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参与叙事和表意的电影摄影理念_斯托拉罗的摄影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6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
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
关键词: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第一节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光是自然界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光是人们视感知的必要条件,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所以能被人感知,全靠光的作用。
光是电视摄像的物质基础,也是影视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光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影视艺术。
光在摄像艺术中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是指创作者有意识地用光来描绘被摄对象,来完成电视画面的造型任务和艺术表现任务。
会用摄像机,能够正确曝光,摄录出焦点清晰、色彩正确还原的电视画面,这在摄录机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并非难事。
然而有多少电视作品的摄像具有艺术性?原因故然很多,但不会用光来造型,不会用光来描绘对象,恐怕是致命的要害。
光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1.曝光作用在影视摄影中,曝光作用是光的基本技术作用。
早期的电影、电视摄影用光,只为完成曝光任务。
即使胶片或摄像器件(摄像管或CCD)获得准确的曝光量以得到优良的图像的目的。
摄像的作用就是把景物聚焦成像,经CCD的光电转换作用,把光像变成随时间变化的电视信号。
电视信号经过传输和接收就可变成可视图像。
这个由光电转换到电光转换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光的作用,这就是光的曝光作用。
做为一个摄像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光的技术作用故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了解和掌握光的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作用。
2.光的造型作用光是揭示被摄对象形态、体积、质地和色彩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光线照明形式可使被摄对象的形、体、质、色产生丰富的变化:侧光照明易描绘对象的体积;平光照明易描绘对象的固有色彩;逆光照明则易描绘对象的轮廓形态……光还能使具有二维空间的画面造成三维空间效果,利用光的分布和明暗对比表现画面空间,利用大气透视表现画面空间深度关系都离不开光的作用。
摄像人员通过对光的选择和布置,利用光影可以真实地再现时间概念。
一部影视作品,摄像能做到正确曝光,色彩还原好、影调层次丰富,能表达不同物体外部特征,是摄像用光的基本任务。
第一编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一)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电影短片,被公认为电影诞生日。
2、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之外,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存在。
3、电影诞生原理【名词解释】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
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4.电影诞生条件摄影术: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为电影的出现准备了最为便宜的成像材料和有效的技术保障。
最早将摄影术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英国摄影师爱待德威尔——麦布里奇1884年英国弗赖斯——格林研制成的电影摄影机被誉为第一部实用电影摄影机。
放映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摄影机”第二节卢米埃尔的电影短片1、【简答】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工厂生活场景:《工厂大门》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木匠》《拆墙》等家庭生活:《婴儿的午餐》《玩纸牌》《下棋》等新闻记录:《代表们登陆》《日本内宅》等自然风光与街头实录:《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出港的船》2、《水浇园丁》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喜剧片”,开创性使用了后来长镜头理论核心要素之一场面调度技巧。
3、《假膝行人》被看作是最早的“追逐片”雏形4、其中《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三部短片被誉为早期电影诞生的标志性作品。
5、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短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概括为三点:真实地抓住人类生存的富有魅力的自然空间和日常生活行为状态,对于运动物体的记录,“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电影机的拍摄范围内”为日后电影的流行做了推广工作。
ËκìÑÒ¡¡(哈尔滨师范大学)影视艺术是以活动影像和声音相互协同诉诸人的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有它独特的视听语言系统,要培养影视鉴赏的能力,就必须从影视语言的读解能力入手。
影像是基础和生命:对符号化影像的解读我们知道影像是影视的基本元素。
影视作品正是通过丰富的影像系统来刻画各异的人物,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传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在传统的理论中,往往过多注重影像的叙事功能,将影像仅仅视为讲述故事的载体和工具。
实际上影像本身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符号体系,具有自己的美学品格。
中国对影像独立意义的开掘自“五代”电影开始,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反传统的电影观念,注重发挥影像的功能,从而突出了影像自身的独立意义。
理解影视影像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的符号性,即某一影像在特定影片中具有了超越它本身的更丰富的涵义。
在现代影片中,导演特别注重对影像的象征意义的运用。
如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对主体思想的阐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往往都蕴含在某些具有符号性的影像中,以此延伸和拓展内涵。
因此培养对影像的解读能力,首先就要了解影视的符号化特征,从而透过影视的表层故事,去洞析隐藏在影视影像背后的深层秘密。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中“红高梁”的符号化的意义。
影片中大片的红高梁一次次充满银幕,它是摇曳起舞的、野生的、疯长的、漫无边际的,在将红高梁的生长特性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相对照后,我们不难发现,红高梁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主人公生活环境的写照,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这群人自由洒脱、敢作敢为的原始生命力的赞美和歌颂。
张艺谋创造性的运用红色是本片的又一特色。
红嫁衣、红盖头、红高梁、红高梁酒在片中出现,看似无意,实际上它们正是片中主人公原始生命力、青春、激情的象征。
影片结尾“我奶奶”被日本鬼子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我爷爷站在天地之间,整个天空、高梁地、人都被红色笼罩,红色正是对他们生的瑰丽和死的壮美的赞颂。
戏剧与影视 (军队文职)复习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 分:【100分】题号一总分得分得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 (共50题,每题2分,共计100分)( )1、意大利著名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师的结局是?( )A、离开了船,到岸上生活B、与爱人一起环游世界C、与船一起沉落大海D、在船上开了个人演奏会( )2、神话的创作方法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自然主义D、现实主义( )3、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活动的中心地位是( )。
A、读者B、听众C、出版者D、作家( )4、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具体的“是非”“爱憎”等思想感情色彩体现在( )中。
A、感受B、态度C、感情D、语气( )5、电视综艺节目源于( )的广播电台,后被电视普遍采用。
A、英国B、法国C、美国D、加拿大( )6、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 )。
A、情感B、意识C、想象D、感知准考证号:姓名:身份证号:专业班级:()7、“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梦溪笔谈》B、《闲情偶寄》C、《文心雕龙》D、《诗品》()8、毛泽东认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 )。
”A、民族性B、科学性C、普遍性D、特殊性()9、场面调度派的理论基础是( )。
A、后理论B、影像本体论C、长镜头理论D、影视哲学理论()10、( )世纪称之为“艺术批评的自觉时代”。
A、19B、20C、21D、18()11、提出了“风格即人”的法国思想家是( )A、伏尔泰B、卢梭C、布封D、雨果()12、下列元音中属于“后高圆唇”元音的是?( )A、AB、IC、UD、O()13、台风掠过的台湾、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区均下起了大到暴雨。
这句话采用的停连方式是( )。
A、曲连B、直连C、落停D、扬停()14、《中国财经报道》属于下列哪个栏目?( )A、专题性新闻栏目B、杂志性新闻栏目C、专栏型新闻栏目D、消息类新闻栏目()15、在正反打镜头中,拍摄时要遵循( ),就是要保持在镜头变化时,必须保持前后镜头中人物的位置关系、视线左右关系以及运动朝向关系。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论述题)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论述题,需要结合作品分析)【1】概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反映二战后的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2】代表作: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罗西尼导演的《游击队》(1946),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1952),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和《罗马11时》(1952)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3】美学特征分析(1)“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意大利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形势下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集中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战后意大利尖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等方面。
(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个口号,鲜明地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主张,实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从电影技术手段来看,战后出现的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也使得实地拍摄具有了基本的物质手段和必要的技术条件。
影视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
1、 1895 年12月28日,在法国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由卢米埃尔兄弟摄制的《火车到站》等影片。
这一天被电影史学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无声电影电影时代的开始。
2、中国电影诞生于 1905 年 12 月 28 日。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则是 1913 年摄制的<< 难夫难妻 >>。
4、一般认为, 1927 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影片《爵士歌王》是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
1929年拍摄的<< 纽约之光 >>才可以称为是一部完全的有声片。
5、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是 1931 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
6、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是 1935 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浮华世界》。
直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初期,彩色影片才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7、电影大踏进入计算机时代是在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后。
著名影片有《阿甘正传》、《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和《玩具总动员》等。
8、电视是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1936 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
9、美国于 1954 年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10、 1958 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同年6月15日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我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
11、综合性与逼真性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兼容性与及时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
12、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雕塑、音乐、绘画、舞蹈和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13、影视艺术具有的三个积极作用是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
14、影视既是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如美国1993年拍摄的影片《找乐》就是很好的证明。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下)就《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斯托拉罗说:“核心就是色谱。
”我们今天就讲讲这个核心问题。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ASCAIC 1940 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
他18 岁考进意大利国立电影学院,21 岁成为意大利最年轻的掌机员。
斯托拉罗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大师,善于运用色光营造冲突,表达情感和哲思,他的艺术观念启发了众多后辈,堪称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摄影师。
主要作品《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70)《巴黎最后的探戈》(The Last Tango in Paris,1972)《一九零零》(Novecento,1976)《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赤色分子》(Reds,1981)《心上人》(One from the Heart,1982)《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至尊神探》(Dick Tracy,1990)《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90)《小活佛》(Little Buddaha,1993)《弗拉门戈》(Flamenco,1995)《探戈》(Tango,1998)《卡拉瓦乔》(Caravaggio,2007)凭借为《现代启示录》《赤色分子》和《末代皇帝》创造的非凡的影像,斯托拉罗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此外还曾凭借《至尊神探》获得过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这位意大利电影摄影师的作品还包括了《同流者》《巴黎最后的探戈》《心上人》《小活佛》和《弗拉门戈》等视觉上的杰作。
斯托拉罗因《同流者》崭露头角,该片成为了彩色电影摄影的里程碑式作品。
事实上,斯托拉罗广受其他摄影师的尊敬,因为他拥有独特的艺术手法,能够将娴熟的技术和真挚而富有诗意的感受力合而为一。
就像他的同行艾伦·达维奥有次提到的:“斯托拉罗是电影摄影师中的电影摄影师。
”2000 年,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热情地呼应了这番评价,授予斯托拉罗终身成就奖。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
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
影视艺术中的光与色------ 光影雕铸的魔幻人生(浅析《现代启示录》与《蓝》的光与色)一绪论自然界如果没有光,人们的一切都将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正因为有了阳光、灯光、火光,人们才能看清世界,认识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光,电影才能通过镜头和胶片去构筑一个五光十色的银幕世界。
利用光影不仅可以确立影片情调、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描绘环境气氛、构造精美的画面,光影在表现社会环境和政治行含意也起着重要因素,同时,它还是一部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所以,有人说,电影是光的交响乐,摄影机是光制的雕刻刀。
在影视艺术中没有光是不行的,但是艺术更离不开色彩,当人们举目四望,就会发现,在人们四周都是彩色的。
丰富的光谱为人们展现出一个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的艺术世界。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的挑选美丽场景,准确的布置光线和色彩,拍出许多具有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画面。
艺术家们还把彩色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使影片更加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彩色电影成为一种具有新明美学特色的电影样式。
在电影中,彩色成为电影艺术造型、抒情、叙事、和象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色彩不仅使电影更加逼真的再现现实,也加强了戏剧性效果。
不同的色彩还可以引起人们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不同联想,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色彩既有共同的特性又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同一部影片中利用不同色彩和性质的胶片,可以生动的表现幻觉,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是不同时空的情节形成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对比。
电影艺术创作中,光影和色彩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影视的两大重要语言元素,光使得电影存在,色彩是电影的意义进一步提高。
二光与色在电影中的运用(一)梦幻手法雕铸的人性疯狂(光在《现代启示录》的运用)1979年上映的《现代启示录》根据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改编,获197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金像奖。
它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战影片。
论照明的叙事性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的体现作者:刘融融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3期电影《霸王别姬》围绕两位京剧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和领悟。
该部电影用光相当考究,导演对光线的运用构思巧妙,它既不是那种单一、冷冷的暗沉色调,又不是绝对的暖色调,它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尽可能表现了旧中国时代的衰败,另一方面对人物大部分采用暖色调,利用光线和色彩来展现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看上去不单一,很具有血色。
影片多处使用人工光模拟效果,这种戏剧化的用光倾向,具有喻示性的形状,隐喻了深刻的主题。
不同角度、亮度、光源的光线,建立起了一个绚丽虚幻、充满高度假设性的场景氛围。
一、利用光线营造特定的叙事氛围对于影片而言,光与色是并存的,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形成不同色调的光线,可以营造不同的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因此电影照明具有营造特定的叙事氛围的作用,可以使影片达到符合特定情境的效果。
著名导演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说:“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在影片《霸王别姬》中,结合剧情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的是不同的光线色调。
以光线来叙事的核心,就是用光线的影像“讲述”电影的故事,表现时空、情绪、人物心理、主题、节奏或其它无法言传的东西。
影片采取倒序的手法。
体育场入口处的光束凸显出人物的轮廓,造成一种舞台光的效果。
又体现出一种类似“时光隧道”的张力,让人觉得似乎能通过那一束光回到美好的过去。
事实上,接下来的剧情饱含悲剧色彩,因此此时的气氛营造实际上给后面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给观众造成了情绪落差,形成冲击。
接下来进入回忆部分,黑白色调营造一种回忆的气氛的同时,还给人以沉重的心理体验,暗示着蝶衣悲剧一生的开始。
儿时的蝶衣——小豆子逃跑,却进入戏院观看了一场名角的表演。
明亮的色彩和光线展示出舞台的辉煌和“角儿”的荣耀,给小豆子带来心理的刺激,最后“角儿”的表演,用了近乎朦胧虚幻的光线,仿佛激起了小豆子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也让其长期以来消极的心理终于有了希望,有了积极向上的情绪。
[摘要] 光线在影视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影视艺术制造影像的重要造型手段,更是摄影师表达个人思想的核心因素。
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光线运用是摄影师非常主观化的自由创造,除了对现有事物完成正常的造型还原之外,它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场面,生动地刻画了角色的情绪特质,独特地表现了重要段落的情绪意蕴,唯美的画面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
[关键词] 电影;《现代启示录》;光线表现光线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于电影艺术,它更是不能忽略的先决条件。
没有光线就没有物体立体形态的突出,没有光线就没有物体光滑、粗糙、光泽等表面的表现,没有光线就没有景物空间结构的体现,没有光线就没有时间概念的认识,没有光线所有的感光材料也就不可能再现影像。
因此,对于一部影片、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光线是基础,光线是根本。
在一部影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影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在一部影片中价值的体现更侧重于光线的控制与处理。
国际著名电影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曾经以《现代启示录》《赤色分子》《末代皇帝》等三部影片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他曾经说道:“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
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
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①《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反映两种文明社会矛盾的影片,表现了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影片故事相对简单,越南战争中离队的美军上校可滋率领他的士兵在越南湄南河下游森林地带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和美国军方断绝联系,随意执行自己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方派伟拉德上尉前往追杀,一路上伟拉德上尉和自己的4名部下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在高棉地带见到了可滋并将其处决。
影片通过上尉伟拉德的视点给观众展示了越南战争中的残酷场面,同时也表现了可滋上校的身心遭遇和艰辛历程。
如何“以光线书写”丨斯托拉罗的摄影艺术本文选自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97级研究生刘勇宏的毕业论文《用光线书写——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电影摄影艺术研究》第三部分:“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电影摄影理念”。
指导老师:张会军、穆德远。
刘勇宏,电影摄影师,先后参与拍摄了《北京的风很大》《海鲜》《盲井》(银熊奖)《唐诗》《芒种》等多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独立电影,同时还为当代最具活力的第六代电影导演和年轻的新锐导演掌镜拍摄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江城夏日》《蒙娜丽莎》《牛郎织女》《租妻》《乡兮》等多部艺术电影,确立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影像风格。
“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
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
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左)与贝托鲁奇“用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是斯托拉罗摄影艺术的最基本理念之一,这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得到鲜明而充分的体现。
他认为电影摄影是在胶片上“用光写作”,是“以光线书写的文学”,电影摄影师是运用光影、色调、色彩,并调和了他个人的经验、感性、智慧和情感来创作的作家。
“以光线书写”的核心是用光线创作的影像“讲述”电影的故事,表现时空、情绪、人物性格、主题、节奏或其他无法言传的东西。
之所以确立“以光线参与叙事和表意”的摄影理念,首先是因为他对光线有自己完整的哲学认识:“光是一种最重要的东西,他给你一种世界的观念,它造就你并改变你,如果你出生在瑞士或列宁格勒,在白夜中生活几个月,看到永无止境的黄昏、充满阴影的世界,那你会大大地发展起一种同你出生在非洲完全不同的感觉,在那里全都是光。
光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改变皮肤的颜色和血压,影响眼睛,甚至会决定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
光,它是力和能量。
”在他看来,光就是能源,人类不仅仅是由这种能源产生的,而且靠这种能源存在,虽然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它始终推动着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种族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视觉和心理的经验。
光线---影片中沉默的语言——《美丽人生》中的用光特点分析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贝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颇有点卓别林喜剧的效果,却以喜衬悲,使一股同情,敬佩与对于和平的热爱于心底而生。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男女主人公的相恋过程。
影片前一分钟的镜头---一个背影在阴森的雾气中出现又消失,光线很弱,我们可以想到,影片一开始就以这样的镜头讲述,是否就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从1分到5分39秒,故事以幽默的故事开始叙事,讲述男女主人公的相遇,这段情节的描述主要在在自然光下进行,画面清新,颜色鲜明自然,与故事情节形成相呼应,充分的表现了人物,塑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男主人公圭多开朗、幽默风趣的个性。
5分40秒到6分10秒,表现夜景,其间,借助车灯很好的表现了环境,此后到7分22秒,圭多的叔叔给谈们介绍房间时室内的布光,很好的变现了环境,以及对其叔叔形象的塑造。
7分23秒到7分53秒表现圭多和他朋友在到达新城市的兴奋,该场面运用自然光,明亮轻快,配上轻快的音乐以及演员的表现,对人物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9分05以后圭多找办理开店手续,到与女主公的再次见面,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合理的用光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当圭多成为服务员的时候,在12分43秒对叔叔这个人物的用光,以及他们对话时的用光,既表现来了人物叔叔的智慧,对场景装饰的华丽有了很好的交代。
13分20秒圭多和其实人朋友在床上的对话,表现了温馨的场景。
16分24秒,与一位喜好猜谜的大夫的谈话,对圭多大多使用伦布朗布光,19分02分环境大多白墙,白色的阶梯将整个氛围都营造的温馨而平和,25分14秒,描述圭多在剧院侧面看女主角的画面,眼神光后逆测光,25分21秒前测光,发光,以及眼神光的运用,表现出圭多对女主角的爱慕,26分02秒对女主人公看戏入迷时神情的拍摄,都很好的表现出人物形象,塑造了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