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占比
- 格式:docx
- 大小:14.81 KB
- 文档页数:1
2020年北京中考物理试题分析一、各个知识板块所占分值二、各个知识板块考查的难易程度三、试卷整体特点1. 试卷整体难度中等,较2020年题目难题比例略有下降。
2. 知识点覆盖较为全面,并且较多问题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化学。
3. 学科间的综合,尤其是和物理的综合更加紧密。
4. 新颖的题目类型考验了观察能力和陷阱识别能力。
5. 承担区分度的题目,如25、30、32、33、35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6. 题型间的综合在卷中尤为突出,如30题推断,加入和实验题的元素;33题探究实验加入了以往综合实验中的气体流动原理;35在题目叙述上面加入了流程型元素化合物的叙述特点。
四、试题重点题目分析12.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相同深度的液体,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7所示。
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1和S2,且。
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
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且。
将A球浸在甲容器的液体中,B球浸在乙容器的液体中,两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
液体静止后,甲、乙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A、B两球所受浮力分别为和。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7图☆对比题目(母题):(2020上海中考) 如图所示,两个盛有等高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和B, 底面积不同(SA<S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先将甲球浸没在A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容器的液体中,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是( )新浪教育图A. 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B. 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C. 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D. 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答案】 D14.小阳打排球,排球离开手后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又落回地面。
不计空气阻力,关于排球离开手后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小阳对排球做功B。
排球在下落过程中,排球的重力势能变小C。
排球在上升过程中,排球受到的力的方向竖直向下D。
中考必備——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歸納1,聲音の發生:由物體の振動而產生。
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の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
真空不能傳聲。
通常我們聽到の聲音是靠空氣傳來の。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
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5.樂音の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是指聲音の高低,它與發聲體の頻率有關系。
(2)響度:是指聲音の大小,跟發聲體の振幅、聲源與聽者の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の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の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の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の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
具體應用有:聲呐、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の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
一定強度の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
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の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の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の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光現象知識歸納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の物體叫光源。
2.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の。
3.光の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の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
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の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の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の);紫外線最顯著の性質是能使螢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1. 光の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の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の光射入了我們の眼睛。
4.光の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020年天津物理中考考情概括2020年中考物理刚刚结束,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迎接中考,对于今年的物理试卷,想必大家有很多话要说。
我们也是拿到试卷之后,第一时间对试卷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对大家,尤其是明年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有一些帮助。
一、知识考察全面,难度有所下降二、对于今年天津中考物理,总体上来看,对于知识点的考察依旧遵循往年的规律,几乎所有知识点都有所涉及。
声光热力电五大模块的分值占比也与往年差不多,具体比例如下:三、对于今年试卷分析1.单选题今年单选题总体来看难度较小,没有涉及难题,都是很基础的知识点,即使是单选第10题也是很简单的基础知识应用。
2.多选题(1)多选题的13题和往年一样考察的是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这道凸透镜成像是较为简单的一道,只考察了最基础的凸透镜知识。
(2)多选12题和13题和往年基本相同,都考察了一道力和一道电的知识,且13题仍是一道字母推导。
今年的12和13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
12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电路分析和电学公式的应用。
而13题则考察了学生对浮力字母推导题的掌握程度。
3.填空题填空题考察的知识点和往年基本相同,但难度有所下降。
考察的内容大多都是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包括平面镜成像,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电能表,改变压强和摩擦力对应的生活实例,做功,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等知识。
注重结合实际生活,考察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4.综合题今年的综合题和往年题型完全相同,考察了两道计算,两道基础实验,一道设计实验和一道压轴题。
(1)计算其中20和22是考察的两道计算题。
20题依旧考察比热容相关计算,但是并未结合热值,电和热效率等知识,因此难度很低,只需要注意计算是否准确即可。
而22题则是一道很简单的考察焦耳定律和欧姆定律的电学计算题,需要孩子熟练掌握公式,同时也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探究实验今年的基础实验也是课本上的实验,分别是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中考:物理课16个重要章节94个知识点!第二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8.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1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1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1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第四章光现象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14.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15.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6.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1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18.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022省广东中考物理试卷分析2022年广东物理中考试卷结构没有很大变化,各个知识板块分值的占比、分布总体相对稳定,电学的分值稍有下降。
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降低,基础分比较容易,没有偏题怪题;新课标下,考查的内容更重视对基础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科学实验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图像分析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题型、考点、分值及题量全卷共分为六大题,23小题,满分100分。
声、光、热、力、电、其他六个板块组成,考试的内容比较全面,内容难易度有梯度,层次比较分明,各方面的知识点都考及到,比较全面,基础题占65%左右,中等题占15%左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占15%~20%之间。
二、知识板块占比分析三、近三年各题知识点分析1、选择题(7题,共21分)选择题注重基础常识的考查,难度较低。
第1题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物体质量、长度、温度以及大气压强的估测;第2题,是高频考查的物体变化现象的判断;第3题、第5题,是对分子结构、能源的一些概念性的判断;第4题,常考的声现象;第6题,考查滑轮组拉力与绕线的关系;第7题,考查电磁感应的条件。
选择题整体偏简单,最后两题的难度明显降低,不用复杂的受力分析或电路分析,得分率会有所提高。
2、填空题(7题,共21分)注重物理规律的考查,减小了复杂计算。
在21个填空里,有4个空出现了关于物理量“变大”、“变小”或“不变”的判断,还有6个二选一和三选一的判断;考查的内容是热门考点,包括分子热运动、热机、质量和密度、凸透镜成像、内能、平面镜成像以及机械能转化;第10题、第14题考查的是运用知识对实例的判断,体现了新课改中重视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第14题考查了学生对柱形图的理解和分析,体现了数学与物理的联系,考查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
3、作图题(1题,共7分)作图题是较为简单的常规作图题,第15(1)题基础的重力和拉力作图;第15(2)题考查的是光的折射,光线是从水进入空气,易错点是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判断;15(3)三小题,电生磁中磁极判断,是常考题,难度不大。
初中物理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如,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比男低音歌唱家的音调高。
-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
-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或人说话的声音。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 = 3×10^8m/s。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光滑,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仍然平行;漫反射的反射面粗糙,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 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4. 光的折射。
中考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及公式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中考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点和公式总结。
1.运动学(1)物体的位移计算公式:S=V*t,其中S为位移,V为物体的速度,t为物体运动的时间。
(2)物体的速度计算公式:V=S/t,其中V为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3)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2-S1)/(t2-t1),其中V为平均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4)加速度计算公式:a=(V2-V1)/(t2-t1),其中a为加速度,V为速度,t为时间。
(5)初末速度关系:V2 = V1 + at,其中V2为末速度,V1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2.力学(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F = ma,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相互作用力。
(4)力的合成:若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则合力为两个力的矢量和;若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则合力为两个力的矢量差。
(5)功计算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为功,F为力,d为物体移动的距离,θ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6)功率计算公式:P=W/t,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
3.声学(1)声速计算公式:v=f*λ,其中v为声速,f为频率,λ为波长。
(2)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大约为342米/秒。
4.光学(1)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米/秒。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i=r。
(3)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n1sin(i) = n2sin(r)。
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内部资料)中考物理知识梳理目录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十五电流和电路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2024年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 F = m \times g \),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3.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包括弹簧的弹力。
4.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三、能量和功1. 功: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公式为 \( W = F\times d \times \cos(\theta) \)。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四、热学基础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五、电学基础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3.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为 \( I =\frac{V}{R} \)。
六、电磁学基础1.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3.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中考知识归纳系列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快。
4.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公式为S=1/2vt。
5.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包括频率在20Hz~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是频率高于Hz的声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的特点是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是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深度分析2024年安徽中考物理试卷为帮助新初三乃至初二、初一的孩子科学备考,我们的老师对2024年安徽中考的物理试卷进行了深度分析,希望能从各个维度观察中考形势,对大家接下来的学习备考提供方向。
合计:八年级38分,九年级32分。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选择填空题中考察八、九年级的知识点相对差不多,对于实验题中,考察九年级知识点偏多,在大题当中,考察八年级的知识点偏多。
02具体题目分析(1)把握基础在填空题中的第1、2、3、4、5、8与选择题中的第11、12、13、15、16题都是在相对来说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上安排出的题目,考察的知识点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单一,大约占了整个填空与选择总体的64%左右,这些试题主要包含了运动的相对性、声音的三要素、流体压强的特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凸透镜成像光路图、热量及比热容计算、安全用电、物态变化、光反射的现象、机械能的转化、基础物理常识等。
这些知识点在近几年来看可以说是必考题型,在整张试卷中约占有20-26分左右,在满分70的物理试卷当中占比也算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而且都是一些基础题型,所以如果把这些基础题型掌握好了,在中考物理当中,肯定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2①填空题第6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摩擦力计算题,但是在做题时需要学生们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且因为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可能在分析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挑战。
②选择题第17题是一道动态电路问题,该题的考察难点主要在于首先需要判断出电流电压表的测量对象,然后需要分析出话当滑动变阻器改变时,电流电压表是如何变化,最后还要理解ΔU和ΔI的比值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该题对学生的基础和分析能力都有着不小的要求。
③实验题中的第20题是一道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题,虽然该实验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包含了欧姆定律、电路故障分析等多种知识点相结合,综合性比较强,比较考验学生的基础知识点的应用。
④计算题的第22题是一道电学中的多开关问题,在这道题目中的考点也包含了欧姆定律、开关通断导致的电路分析以及电阻的计算等知识点,除了需要有着良好的分析能力外,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着一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