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5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现代城市含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的意义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有何特点?4、近代城市有何发展变化?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
2)城市布局的变化: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显著变化。
3)城市与环境:工业城市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交通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某种趋同性。
6、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7、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恰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1)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3)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4)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
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5)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6)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