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的第三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胡克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弹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如橡皮筋、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现象,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a. 弹力的定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力。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c. 胡克定律: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弹性物体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结构、原理、使用方法。
3. 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b. 测量一个弹性物体的弹力,并计算其形变量。
《弹力弹簧测力计》知识全解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
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
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难点是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仔细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把握好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实验反复测量达到熟练的程度。
主要出题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
1.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的规律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即加在弹簧上的力不能太大,拉力大到一定值以后,弹簧的伸长就不再与拉力成正比,甚至无法恢复原状。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就是弹簧测力计允许测量力的最大刻度值。
2.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值是指弹簧测力计上最小一格代表的力的大小值,也叫分度。
有同学会把最小刻度值误认为是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数值,认为是零,这是不正确的。
三、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二、弹力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a、钢尺压弯反弹;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d、读数:数值+单位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形变包括形变和塑性形变,弹力是指。
2、诸如力、力都是因为物体形变而产生的,这个力我们叫。
3、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是,它是根据在一定的范围内,拉力越大,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主要是由、、组成。
4、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和。
(3)要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弹力弹簧测力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 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
3. 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4.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7.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示意图,并标注力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示意图,并标注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题目: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确保被测力不超过量程;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零刻度线上,需要进行调零;要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因摩擦而影响测量结果。
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中,深入探讨弹力以及弹簧测力计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4.1节“弹力”和4.2节“弹簧测力计原理和使用”。
我们将详细学习弹力定义、产生条件以及影响因素;同时,探究弹簧测力计结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弹力概念,掌握弹力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2. 解弹簧测力计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并学会正确使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弹力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程度关系,弹簧测力计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物体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形变和弹力产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弹力概念和产生条件。
2. 讲解弹力定义、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4. 演示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弹力: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2. 弹簧测力计: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弹力定义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是什?如何正确使用?(3)一个弹簧测力计量程是05N,若悬挂一个质量为0.5kg物体,测力计示数是多少?2. 答案:(1)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力,产生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量与受到拉力成正比。
正确使用方法:检查量程和分度值,确保指针归零,避免过度振动和冲击。
(3)示数为4.9N(计算公式:F=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相关知识。
3.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弹力,学习弹力的定义、计量单位以及作用。
•学习测量动力等量的装置——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弹力的计量单位和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3. 教学内容3.1 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指物体受到变形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是一种恢复力。
在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性形变和弹性力是成比例的。
力学中,称单位长度内的恢复力为“单位弹性力”。
单位弹性力的国际单位为牛/米(N/m)。
3.2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测量物体所受拉力或压力的装置。
它是由一个弹簧和弹簧两端的固定支架组成,弹簧的一个端点与被测物相连,另一端与沿直线移动的指示器相连。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在受受拉力或压力时产生形变的原理来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紧密度与其弹簧强度、弹簧数量、弹簧刚度和指示器的精度有关。
3.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弹簧测力计适用于测量小的压力和拉力。
在使用时,应该先将弹簧测力计静止,把要测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让其自然受力,读取显示值。
待弹簧测力计上的指示器恢复到原来的起点后,便可取下测力计,并关闭电源。
4.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由老师简要介绍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计量单位以及作用,然后对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进行现场演示,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5. 教学步骤1.介绍弹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作用、计量单位等内容。
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其构成以及原理。
3.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4.让学生自行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拉力、压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5.分析实验结果,进行实际问题解决训练。
6.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作用。
同时,学生认识到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物理问题,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实用工具。
课题内容教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 > 讲课日期1、认识弹性、塑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与技术2、研究弹簧的伸长跟遇到拉力的关系。
教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学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研究弹簧的伸长跟遇到拉力的关系。
目过程与方法2、培育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标感情态度与1、培育学生生勇于研究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表现物理根源于价值观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1、弹簧的伸长跟遇到拉力关系。
教课要点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课难点1、弹力的观点及产生的条件。
教课方法讲解法体验法实验法察看法对照法研究过程教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环节复习教师演示:学生察看后,回答下列问题经过学生活动来感觉力都改引入老师分别用手捏气球和橡皮不一样:气球不受力时能恢复变物体的形状,但不受力时弹性泥,让学生察看现象,为何原状。
橡皮泥不受力时不可以恢形状复恢不同引入物体特与塑会发生这类现象。
而后松手后,还原状。
性:弹性和塑性(弹性形变性再让学生察看现象。
比较现象和塑性形变)有什么不一样?物体学生活动一:学生回答:培育学生从物理知识走向社会生弹性学生回忆生活,哪些地方用到活,物理知识根源于生活。
与塑物体的塑性或弹性呢?请举例性在说明?老师增补:(视频)生活拉力器、弹弓、撑弹簧秤、摩中应托车的减震器等用学生活动二:学生活动谈感觉经过自己的体验感觉弹力产1、让学生用手刚接触弹簧,谈生条件及弹力的方向。
谈手有没有受力的感觉?再让学生用手拉弹簧或压弹簧,谈谈手的有没有受力感觉?两次对照说明这个力产生的原由是弹什么呢?感觉力方向有什么不同呢?力2、老师演示实验::学生察看回答下列问题:经过力的作用成效,小车的实验:把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长1、小车在两次和弹簧接触时运动状态改变来认识小车受产木板的一端,让小车恰好接触小车的运动状态能否改变?到了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