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783.50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1.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规定国家行政主体的组织、职权和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制监督,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3.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4.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5.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6.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7.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
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适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8.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授权的组织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9.比例原则:指政府在才去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活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的措施时,应当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而且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
1.适当性要求,2.必要性要求。
3狭义的比例性要求10.信赖保护原则:政府对其行为应守信用,个人或组织对政府行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以使其免收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
11.行政裁量权:行政主体就其法定管辖范围的事务进行自主选择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权力。
12.行政复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行政行为再次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制度。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本章框架图【本章考情】本章属于行政律关系主体的内容。
考生须了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明确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掌握有关行政主体的基本知识。
考题以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题为主,考核分值在10分以下。
注:※为本章真题考点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一、行政主体(P74)(一)行政主体的概念※一般认为,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名+权+责第一,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是否享有国家行政权,是决定某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行政机关并不等于行政主体。
第二,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发布命令,并以自己的职责保障这些决定和命令的实施,独立采取行政行为等。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主要标准。
第三,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关键性条件。
第四,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特殊主体。
行政主体是与行政相对人相对应的概念。
(二)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的具体表现。
行政优益权是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权的条件保障。
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履行法定义务的具体表现。
1.行政职权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
按照行政职权在实践中的逻辑规律,我们可以对这些行政职权分为:(1)行政立法权;(2)行政决策权;(3)行政决定权;(4)行政命令权;(5)行政执行权;(6)行政制裁权;(7)行政强制措施权;(8)行政强制执行权;(9)行政委托、监督权;(10)行政司法权;(11)其他行政职权。
(1)行政立法权(第五章第二节)行政主体的行政立法权,即根据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特定的行政主体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法律规范的权力。
行政法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行政法主体进行分类:
1. 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设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
2.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3. 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一方当事人,即受行政机关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 行政第三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均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5. 其他行政法主体:包括国家公务员、行政委托组织、行政协助组织等。
以上是行政法主体的分类,不同类型的行政法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和承担不同的义务。
在行政活动中,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是最基本的行政法主体,其他行政法主体则是在特定情况下参与到行政法律关系中的。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因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或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1.物。
既可以是物质形式,也可以是货币形式;既可以是消费资料,也可以是生产资料。
2.行为。
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行政主体的行为,也可以是行政相对方的行为。
3.精神财富。
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学术著作、专利、发明等。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即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被监督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除必须存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具有相应的行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法律根据,即有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
没有行政法律规范的确认和调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就无法确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2.具有导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
没有法律事实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规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事实就是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那些法律事实,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等。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因行政法规定的事实关系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它是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国家政权的行使、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为以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政主体、行政对象、行政事实和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等。
第一,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类行政机关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机构。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无行政主体就无法产生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法行使,遵循法定程序和要求,确保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第二,行政对象。
行政对象是指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或制约的法人、个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对象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其行为受到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制约或影响,就属于行政对象范畴。
行政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和变更都与行政对象有关。
第三,行政事实。
行政事实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所需要的客观存在的有关事实。
行政事实是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它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前提和依据。
行政事实可以是一些事实事件、一定条件的存在或一定行为的发生等,只要行政主体以此为依据决定或对行政对象采取行政措施,就会产生相应的行政法律关系。
第四,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
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形成后的法律属性和法律效果。
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它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和公法性质,即依法产生、依法约束和受法律保护。
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具有相对优势地位,行政对象具有相对被动地位,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每个要素都是行政法律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实际运行中,行政主体必须确保合法、公正、公开地行使行政权力,并为行政对象提供公正的法律保护。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领域中,几个重要的概念都与“主体”有关。
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是其中之一。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很小,但关乎着行政法领域中权利与义务的主体是谁,也就关乎着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就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定义和区分作简要介绍。
行政法主体的定义与特点行政法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具备行政法律地位的社会实体。
它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构成元素,通常包括国家、政府、公共机构和公民个体等多种社会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社会实体在不同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可能拥有不同的行政法主体地位。
行政法主体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权利和义务:行政法主体不仅享有规定了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利益,而且对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地位:行政法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构成元素,占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而其他社会实体参与行政法律关系时则处于行政法主体的对立面。
3.具有法人地位:一些行政法主体,如政府、公共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并能行使法律主体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行政主体的定义与特点行政主体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政府有关机构的规定,具有行政管理权力的社会实体。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拥有行政权利和行政义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优势和特殊地位,其行为经常受到行政法的监督和控制。
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行政管理权力:行政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定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
2.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能,以保障行政法律关系的有效进行。
3.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随意行使权力。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区分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虽然两者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本质并不相同。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定义不同:行政法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具备行政法律地位的社会实体;而行政主体则是指具有行政管理权力,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定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社会实体。
2008年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2008年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集体公益复习法律基础知识主办: 南京大学《公务员考试报》 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官方论坛法的概念和特征法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反映的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基本特征: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权利和义务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通过制裁违法行为体现出来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法的发展进程和水平法与政治政治制约着法,同时法又服务于政治在阶级社会中,法调整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与同盟者的关系。
法与政策党的政策指导着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同时党又指导着执法和司法。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法的制定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及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法律体系: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我国法律部门有10个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等法的实施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守法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合法、及时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法的实施法律关系:是法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依法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具体特殊强制性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根据法律规定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一、行政法律关系概述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具有行政权力,行使行政职能,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则扮演受行政机关行政权力制约的角色。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1. 不平等性:行政机关具有行政权力,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相对弱势,受到行政机关的限制和约束。
2. 强制性: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履行法律义务。
3. 公共性:行政法律关系涉及公共利益,行政机关的行为影响公共利益的实现。
4. 专门性: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的对象,有独特的法律规范和程序。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1. 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国家机关,包括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能包括颁布行政法规、制定行政规章、执法监督、行政裁决等。
2. 公民公民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受保护主体,公民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尊重公民的权利。
3. 法人及其他组织法人及其他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
法人及其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行政机关有权对其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1. 行政权力及行政行为行政权力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行使行政活动的能力。
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所进行的具体行为,包括命令、决定、审批、奖励、处罚等。
2. 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对其行为所造成后果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应依法履行相关的法定义务,并对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行政诉讼及救济制度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向行政机关提起的司法救济程序,用于保护其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应依法受理行政诉讼,并按照法律规定作出相应的决定。
4. 行政契约行政契约是指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经过协商达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合同关系。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的行政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在我国,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本文将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种类、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 主体地位的法律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即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 主体资格的特定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特定的身份,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3. 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4. 主体责任的明确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1. 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的执行机关,负责实施国家行政职能。
国家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2. 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我国国籍的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
公民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广泛的合法权益。
3. 法人:法人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法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4. 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是指不具备法人资格,但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组织,如非法人组织、个体工商户等。
四、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1. 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利义务(1)权利:国家行政机关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负责实施国家行政职能。
(2)义务: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 公民的权利义务(1)权利: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2)义务: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又被称为行政法主体,主要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其中,行政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以自己名义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权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当事人即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被国家行政机关会法律法规组织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被管理方及相关的厉害关系方,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对行政主体及相关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履行行政职责实施监督的组织和公民,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或专门行政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组织和公民。
2. 行政法的渊源很多,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渊源与特殊渊源两大类。
㈠行政法的成文法形式: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⑤行政规章⑥决议、决定、命令、通知等文件⑦法律解释⑧国际条约或协定㈡行政法的不成文法形式:①行政惯例②行政判例③行政法律原则(另一个说法)A、行政法的一般渊源,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各自制定的规范性文件;B、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则是指有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法律解释,及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共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3.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权利活动和非权利活动)而形成或产生(引发)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关系既应包括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应包括因行政活动产生或引发的救济或监督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又被称为行政法主体,主要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该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