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副词“相”指代性之我见副词“相”指代性之辨正[关键词]:指代性副词宾语前置宾语省略副词“相”的指代性,首见于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
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
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王力先生的“指代性副词”一说只是把马、刘两家的观点来了一个折中调和。
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字的词性归属和语法意义。
他进而指出: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单方面行为的时候,它本身已经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
这样,它在意义上就近似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读本》在该书的“目录”中就专门列出了一个章节,标题就是:“第十一课ll.4 指代性副词‘相’‘见’”。
并指出:在古代汉语里,?相?字作为一个副词,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但它又具有指代性,所以我们称它指代性副词。
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相?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受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杨伯峻先生的《古汉语虚词》中也说:相?字下若是外动词,又没有宾语,?相?字便兼起代词作用,可以代本人,可以代对方,也可以代第三方。
此外,还有其它著述或者教材如吕东亚先生的《古代汉语》则直截了当地说:?‘相’用作前置宾语,指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笔者以为,这种提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语言实际,还会在本已混乱的教学语法体系造成更大的混乱。
一、“指代性副词”的命名不科学“指代性副词”这个名称是指“相”字的词性归类,还是指它在语言运用中的临时性的兼类现象呢?倘是指词性归类,那么,是否要在目前通行的教学语法十二类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指代性副词”而成为十三类呢?同时,这个“指代性副词”将归类为“实词”呢,还是“虚词”呢,或者是自立一类,与实词、虚词并列而三呢?如果是指词的兼类现象,那么,其它的兼类词又怎么命名呢?例如:“骑”,读如(qi)时,作动词讲,指“跨上去”;读(jì)时,作名词讲,一人一马曰一“骑”;又如“文”,在“文不加点”中,“文”作名词讲,指“文章”;在“文过饰非”中,“文”字作动词讲,指“掩饰、掩盖”。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
(方勺《泊宅编》)③请略陈固陋。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
现分述如下:相“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
例如: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
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
"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
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
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孔雀东南飞》中“相”字探微《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相”字很多,共出现了十九处,其用法大致可分三种情况,现归纳如下,以供复习参考。
一、用作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彼此”,读作“xiāng”。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副词,互相。
②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副词,互相。
③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副词,互相。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副词,互相。
⑤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副词,互相。
⑥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副词,互相二、用作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译作“我”“你”“他”“它”等;读作“xiāng”。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代词,“我”。
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代词,我。
③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代词,我。
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词,你。
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代词,你。
③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代词,你。
3、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她(他)”。
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代词,她。
②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代词,他,指县令的公子。
③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代词,他,指太守的公子。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代词,他,指府吏。
三、用作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福相”“相貌”;读作“xiàng”。
儿已薄禄相.。
名词,福相。
《孔雀东南飞》中“见”字用法探微《孔雀东南飞》中“见”字也是一个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在这篇古诗中主要有三种用法:一、用作动词,看见、见到。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二、用作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这里的“见”做助词,“见录”即“记着我”,“见丁宁”即“叮嘱我”。
“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具有了称代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
语文中什么是副词有和作用无论是在日语中还是在汉语中,副词的划分和认定都是极其复杂和混乱的。
下语文什么是副词呢?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什么是副词,欢迎阅读。
语文什么是副词副词(adverb)(英语的简写为adv.)是一类用以修饰动词(相当于英语的verb)或加强描绘词组或整个句子的词,修饰名词的词一般为形容词,又称限制词。
副词简介(adverb)是一类用以修饰动词(相当于英语的verb)或加强描绘词组或整个句子的词。
一般而言,中文在一个词(通常是定语)的后面加“的”接主语或宾语,使定语成形容词,加“地”使其成副词,加“得”接状语表述结果,这是既有的明确语法守则,只是由于“的”、“得”、“地”在普通话里同音,一般人难以细察,因此,现在一般已经不太常做这种区别了。
然而,由于这三个词在某些汉语族语言里(比如粤语)有不同的发音,因此,粤人大都能单凭平日的语用习惯,就能精确分辨这三个词的用法。
以副词修饰的句子举例:“一只非常小的虫轻易地钻进了那个洞穴里”,其中非常和轻易地为副词,小为形容词,虫为主词,钻进为动词,洞穴里指明前往地点。
一些提题时所用的词,像如何、谁、何时、什么等在某方面也可视为副词。
副词作用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a. 表示程度:非常、绝对、极度、十分、最、顶级、太、更、极其、格外、分外、一直、才、总……b. 表示范围:也、都、全部、总体、总共、共、统统、又、仅仅、只、光、一概……c.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曾、刚、才、在……d.表示肯定、否定:不、非、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e. 表示情态、方式:忽然、猛然、公然、特意、亲自、大肆、肆意……F. 表示语气:难道、决、岂、反正、也许、大约、大概、果然、居然、竟然、究竟……g. 表示地点:家、这里、那里、每一处、楼上楼下、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国外,在其他地……同一小类的副词,语义和用法不一定都相同,有的差别还相当大。
论“相”字的词义和词性的发展演变——虚词“相”的意义和其产生发展10文秘3班潘丹03摘要:“相”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重要虚词。
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相”作为副词使用已相当普遍,主要表“互相、递相、相与”义。
春秋战国时期,“相”字的偏指用法处在萌芽阶段,公元一世纪前后,有所发展。
汉末至魏晋朝,是偏指“相”字迅速发展、成熟阶段。
关键词:偏指用法、副词“相”、发展、词性“相”字作为实词它的词性和发展轨迹都比较简单,虚词的“相”有互指和偏指两种用法,下面我们将从互指和偏指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和发展轨迹。
一、互指(一)意义副词“相”由实词“相”的扶助义虚化而来,因为帮助则关系到受帮助者双方,表示彼此行为的关系,可以表示“互相”、“交互”、“彼此”等意义,是一个兼表指代意义的特殊副词,这种表示双方对待关系的用法就是互指的用法。
有“互相”和“递相”两个意思,是先秦时期作为副词的“相”的常用意义。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中“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相见”的 意思是“我不见你,你也不见我”。
《论语·卫灵公篇》 中“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思是“方向不同,便不互相谋划。
”《战国策·赵策四》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这里的“相继”就是“子继父,孙继子”的意思,“相”就是递相。
《老子》中“故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之“相”是互相的意思,“前后相随”之“相”是递相之意。
后来还衍生出“共同、都”之意。
《汉书·史丹传》中“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相长大”就是“一起长大”的意思,陶潜《拟古诗》中“出门万里客,客中逢嘉友。
未完心相醉,不在接酒杯。
”“相醉”是“都醉”的意思。
(二)发展今文《尚书》中,作审视义的“相”有13例,占全书“相”字用例的45.83%,由省视义引申为辅助及辅助者的“相”有11例,占39.28%,作副词用的“相”,占14.69%。
《诗经》大致包括周初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审视义占“相”字用例36.67%,作辅助等义占23.33%,作副词用占20%。
从《三国志裴注》来看偏指副词“相”“相”作实词,其词性易辨,也较易理解,文章在此不作论述。
“相”同时又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先贤对“相”字的论述已经很多,但对其词性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看法。
我们对《三国志裴注》(以下简称《裴注》)中的虚词“相”作了穷尽性的调查,希望能够归纳出指代性副词“相”在此期的用法,并就自己能力所及提出一些拙见。
一、“相”的词性《马氏文通》中指出“互指代字即‘自’与‘相’、‘交’诸字,先于动字,即以表施者受者为一也”,认为“相”为互指代字。
杨树达在《<马氏文通>刊误》中指出“按:‘相’‘交’皆状字,非代字”。
刘复在《中国文法讲话》中也认为“相”非代字,而应为状字。
其理由有二:一者,从形式而言,“相”字改置动词之后不可通,与“自”字异;二者,从意义言,表相互之义可用代词,亦可用副词。
吕叔湘先生在《“相”字偏指释例》中对上述几家的观点作了评议,认为表“互指”之义的“相”为副词,并对表偏指之义的“相”则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述:“然偏指之‘相’,其词性有无变易,似犹可商榷。
自形式方面言之,‘相’字由互而偏,其变甚渐,无截然之界限;互指之‘相’不能置于动词之后,偏指之‘相’亦不能置于动词之后,则仍应列于副词。
然自意义方面言之,则偏指之‘相’其内涵实至空洞:互指之‘相’表交施而互受,偏指之‘相’仅表施受之非一。
意义若是消极,即应失去其存在之理由,盖大多语句皆施受各殊,无特殊之字为之表示也。
然此‘相’字自有其句法上之作用:用此‘相’字……不得不谓为具有一种指代作用,而此种指代作用则寻常皆以代词行之者也。
……苟以此‘相’字列于副词,则应定为指代性副词(pronominal adverb),若不拘动词前后之形式限制,则亦径视为一种代词也”。
其实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也很含糊,仍然没有给“相”字定性。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也承认它是副词。
表互指的“相”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共识,即为副词。
而表偏指的“相”则有人认为应视为副词,有人认为应看作代词。
偏义副词知识点总结一、偏义副词的种类1.加强副词加强副词是指用来增强动词或形容词的表达力,使其更加生动和强烈的副词。
例如:She speaks extremely fast.(她说话非常快。
)He is really handsome.(他真的很帅。
)2.削弱副词削弱副词是指用来减弱动词或形容词的表达力,使其更加含蓄和委婉的副词。
例如:She is somewhat interested in music.(她对音乐有点兴趣。
)He is rather tired today.(他今天有些累。
)3.修饰副词修饰副词是指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使其更加具体和清晰的副词。
例如:She arrived unexpectedly.(她出乎意料地到达了。
)He smiled happily.(他高兴地微笑着。
)4.倒装副词倒装副词是指用来表示强调或反讽的副词,通常与助动词或情态动词连用,置于句首。
例如:Only after the exam did he realize his mistake.(直到考试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Rarely have I seen such a beautiful sunset.(我很少见过如此美丽的日落。
)二、偏义副词的用法1.加强副词的用法加强副词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修饰,用来加强其表达力。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副词的用法要符合语境,不能过分夸张或不合适。
例如:She is quite beautiful.(她相当漂亮。
)He sings really well.(他唱歌真的很好。
)2.削弱副词的用法削弱副词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修饰,用来减弱其表达力。
削弱副词的使用要谨慎,避免过于委婉或不负责任。
例如:She is fairly intelligent.(她相当聪明。
)He is sort of busy.(他有点忙。
)3.修饰副词的用法修饰副词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修饰,用来表达具体的情况或状态。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或动作只从单方面发出,有称代作用。
1. “相”用于动词前,可指代第一、二、三人称,相当于“你”“我”“他”“它”等。
例如: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她”。
④“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它”。
2. “见”则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一般只能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作“我”或者“自己”。
例如: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此句中“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此句中“见恕”可译为“宽恕我”。
(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相”的用法。
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②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③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⑤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
(《后汉书·朱乐何列传》)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见”的用法。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晋书·列传第五十九》)③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与彭宠书》)④岳父见教的是。
(《儒林外史》)⑤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世说新语》)⑥“见谅”“见告”“见怪”。
参考答案:(1)①现在大王和张耳很快将要死了,然而您拥有数万军队,却不肯救我。
②不久一定回来,我对天发誓永远不辜负你。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或动作只从单方面发出,有称代作用。
1. “相”用于动词前,可指代第一、二、三人称,相当于“你”“我”“他”“它”等。
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她”。
④“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它”。
2. “见”则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一般只能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作“我”或者“自己”。
例如: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此句中“见恕”可译为“宽恕我”。
(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相”的用法。
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②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③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
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⑤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
(《后汉书·朱乐何列传》)
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见”的用法。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③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与彭宠书》)
④岳父见教的是。
(《儒林外史》)
⑤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世说新语》)
⑥“见谅”“见告”“见怪”。
参考答案:
(1)①现在大王和张耳很快将要死了,然而您拥有数万军队,却不肯救我。
②不久一定回来,我对天发誓永远不辜负你。
③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
④你我本来都是同一个根苗生的,煎熬我为什么这样急迫呢?
⑤朱穆在家闲居多年,朝廷上的官员有很多人推荐他。
⑥一年三百六十天,刀一样的风,剑一样的霜,无情地摧残它(指花枝)。
(2)①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
(这里“见背”即“背我”。
)
②我对待你很好(非常优厚),你为什么背叛(背离、辜负)我呢?
③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而让仇视自己的人感到高兴。
④岳父大人指教(我)很对。
⑤张祖希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来拜访我。
⑥原谅我、告知我、怪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