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 格式:docx
- 大小:27.48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请概括这个场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之意在鱼吗?)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望江南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意:描写渔翁的形象,是为了突出其贫寒吗?)“欢笑有儿童”——怡然自乐“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南水乡垂钓图,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以下是对《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春。
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唐宪宗时一度散失,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柳宗元渔翁赏析]渔翁柳宗元一:[渔翁柳宗元]江雪柳宗元赏析如果想要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我们可以从这首诗开始了解。
此诗表达柳宗元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
全诗如下:《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
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
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
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期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法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楚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X。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潦倒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突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奇境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气氛。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跟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赞扬。
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纳感情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察,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摘要]本文通过柳宗元的寒江渔翁、西岩渔翁与传说的渭滨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分析比较,结合柳宗元的经历,解读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蠡测柳宗元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柳宗元经历渔翁追慕老庄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先后写了两首描写渔翁的作品,其一是《江雪》,其二是《渔翁》。
一、少年得志,超取显美柳宗元,少有才学,虽有坎坷,但也少年得志。
贞元九年(793年)春,柳宗元年二十一岁,“得进士第”;贞元十二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三十三岁的柳宗元,“自御史裹行得礼部员外郎”。
“太子即位……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
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 “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
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
素与往还者,相次拨擢,至一日除数人。
”年轻的柳宗元“超取显美”。
二、被贬永州,旅途劳苦柳宗元“超取显美”之时,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由于顺宗未即位就已中风,“不能听政,深居施幄坐”,再有宦官与藩镇节度史这些既得利益者内外勾结,更由于改革集团内部王叔文与韦执谊的关系破裂,于是好景不长,“永贞革新”历时仅仅半年便被迫落下帷幕。
革新集团的领袖或遭杀戮或遭贬斥。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风华正茂之年的柳宗元,贬韶州刺史。
半路上再被贬为永州司马,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
早在天宝五年朝廷即有敕令:“应流贬之人,皆负谴罪,……自今以后,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
”几十年已成惯例。
元和四年,张籍在《伤歌行》中描写杨凭贬临贺尉时的情形:“……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
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
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
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
”这是何等的令人心惊肉跳!由此可以推想柳宗元被贬南下之情状。
三、千万孤独,寒江独钓元和元年五月,与柳宗元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去世。
【课外阅读】渔翁承载柳宗元高洁旷达人格形象【课外阅读】渔翁——承载柳宗元高洁旷达人格的形象渔父是我国传统文学中隐士形象的代表之一。
本文比照寒江、西岩渔翁与古代传说的磻溪姜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阐释柳宗元笔下的渔翁不仅是诗人孤清高洁情怀的载体,而且是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诗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载体。
【关键词】柳宗元;渔翁;形象中国古代作家柳宗元,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渔父为题材,借渔父扁舟垂钓之“象”,抒自己超脱旷达之“意”。
他在《江雪》和《渔翁》中分别塑造的寒江和西岩两个渔翁形象,从执著的贬仕到旷达的隐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
深深地透露出诗人政治上从“超取显美”的高官跌落成“自度罪大”的流囚因而寄情山水,突现了诗人郁闷、苦恼、孤愤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承载着诗人孤清高洁的情怀和映照在山水美与人格美中的理想人格。
《江雪》,仅二十字,便创设出一种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塑造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表达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地之间,凛洌苍茫,一尘不染,剔透寂静,万籁无声,人世间的龌龊污秽、尔虞我诈、魑魅魍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样一个纯洁无瑕、万恶俱灭的环境里,一位傲然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身披蓑衣,头戴笠帽,手持钓竿,端坐小船,放舟江心,独钓寒江雪。
这江野雪景,展现着一种意境。
老渔翁所处,是远离了喧嚣尘世和黑暗现实的浩渺寥廓、覆雪无垠、洁静寒凉的幽静世界,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化境。
寒江独钓的渔翁虽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不禁让我们想到传说中“愿者上钩”的姜尚。
当年姜尚怀抱文武全才,无处施展,只能隐居磻溪垂钓,“待价而沽”。
周文王慧眼识真金,请姜太公做军师,推倒了商朝腐败政权,建立了周王朝,姜太公成了开国功臣。
磻溪渔父胸怀珠玉,亦隐亦仕,处江湖之远超脱旷达、恬淡自适;居庙堂之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是古今文人志士眼中理想的渔父形象。
柳宗元渔翁形象《渔翁》具有什么鲜明的形象特征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柳宗元渔翁形象分析,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
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
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
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
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唉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
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
【课外阅读】渔翁形象,柳宗元的自我写照翻开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史册,渔翁这一文学形象,经常活跃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寄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早的渔父形象应是传说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中的姜尚。
当年姜尚怀抱文武全才,无处施展,只能隐居磻溪垂钓,“待价而贾”。
伯乐周文王慧眼识真金,请他做军师,推倒了商朝腐败政权,建立了周王朝,姜太公成了开国功臣。
姜尚这种胸怀珠玉,以隐求仕,处江湖之远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用真钩施钓,愿者上钩,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独特的待贾方式;居庙堂之上运筹帷幄、叱咤风云,伐恶扬善,伸张正义,解民于倒悬,建功立业,这是古今仁人志士心目中对于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庄子·渔父》,文中虚构了一位“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渔父。
这位渔父批评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太多事,又陈说了效法天然、崇尚真诚的理论,然后连声对孔子说“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
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可见,《庄子》中的渔父形象,既不同于奔走济世的人物;也不同于猖介抗俗的隐士,而是往来江海之上的避世者的代称,也即隐士一类人物的通名。
至于《楚辞·渔父》,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这里屈原与渔父也是两种处世观念的典型代表。
屈原是济世者,积极作为,渔父则是避世者,消极无为。
王逸《楚辞章句》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渔父形象的特征:“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显然,《庄子》与《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通达世故、钓鱼自适的避世者的形象,属隐士归隐林下,回归自然。
等到柳宗元的《渔翁》与《江雪》出现时,这一形象已是轮廓分明,且逸气十足,俨然是姜尚的再世,再现了渔翁之意不在“渔”的别有用心,是一种钓“人”的特殊用意。
论唐诗中的渔翁形象类型及意义陈鑫摘要:渔翁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职业,还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不是简单的打渔谋生者,而是以垂钓为乐之人,象征着古代士人的某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联系前代的渔翁形象,能够了解到唐人对前人的继承情况。
结合唐代文人的心理情感、社会面貌,可对渔翁形象及意义做进一步的分类归纳,从而领会到它所凝聚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渔翁;隐逸;出仕;江湖渔翁在成为经典的文学意象前,有其历史原型。
如姜太公钓渭水,范蠡游五湖,严子陵隐居垂钓。
而在文学史上最早描写渔翁并赋予其超越性意义的是《庄子·杂篇·渔父》和《楚辞·渔父》。
前者塑造了远离尘俗、高蹈神秘的渔翁形象。
后者中的渔父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魏晋间隐逸之风盛行,诗歌多写隐居生活,寄托遥深,体裁多为古风。
渔翁形象本身就有的隐逸色彩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放大。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阮籍《咏怀》其六十二)“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本身是一种职业,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审美的化身,有着高雅的情趣。
其次,南朝山水诗从侧面丰富了和渔翁有关的意象。
“水乡访松石,兰泽侣樵渔。
”(《和六府诗》孔鱼)南朝时隐士生活蔚然成风,风景优美的山水林泉是文人的首选隐地,由此带动了山水诗的兴起。
于是渔父意象和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互相辉映。
虽然前代文学中渔翁形象的隐逸含义已经固定化,但南朝山水诗中的渔翁仍只是一个简单景物,常被当成诗人山水的点缀。
直至唐代,渔翁形象才成为经典的诗歌意象。
“渔人”“渔者”“渔父”及“钓”“舟”“渔”等词语大量出现,诗人有意识地将思想情感寄托在渔翁身上,让渔翁意象成为众意象的核心。
相比前代,唐文人是比较自由的。
唐代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文化环境,贬谪、入幕、宦游、读书山林等生活体验使得文学题材多姿多彩。
古诗《江雪》赏析古诗《江雪》赏析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古诗《江雪》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浅析《江雪》中的渔翁形象0801110004 08师范一班李振关键词:渔翁渔父隐逸出仕《江雪》是柳宗元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这首是仅短短的二十字,却构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寒江独钓图。
在隆冬季节,天降大雪,是时大雪纷纷下,林裹银装,山披玉衣,远近一色,茫茫皑皑,置身其中,仿佛在北国的冰雪世界。
千山万岭不见一只,万径千路没有人的踪迹,就在这样一个荒凉严寒萧杀的环境里,在大雪覆盖的江上,有一叶孤舟,舟上只有一位穿蓑带笠的老翁凝神垂钓。
这种境界是何等的清寂孤独,正所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者也。
《江雪》据记载作于永州,具体时年不详。
单从《江雪》中的景是否为实景方面考虑,不妨考证一下在中晚唐时期是否有可能下雪。
先说永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西南,依傍湘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按照常理,像《江雪》中的严寒大雪是不可能的。
然而历史上有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证①,“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
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冰冻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冰冻的现象……”。
因此地处湖南潇湘之地的永州,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大幅的降温降雪还是有可能的。
而且在2007年的冬天,整个南方普降大雪,湖南也是罕见的遭受严重雪灾。
所以可得出结论,“江雪”发生在永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若假设《江雪》为实境实景,却又有诸多疑惑。
雪天寒江,寂寥无人,万籁俱寂,一老翁为何还要冒险泛舟湖上,是钓鱼之时吗?能钓到鱼吗?显然,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所以作者所言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
寒雪之境可能存在,孤舟蓑笠翁,泛舟垂钓于寒江之上应为诗人心中想象之景。
在大雪纷飞,万物隐匿之时,诗人面对这凄冷之境,为何有如此妙绝今古的奇思妙想?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波动呢/很显然,渔翁是诗人的化身。
然而,柳宗元为何要选择渔翁来作为自己现身的形象呢?这又要与永州的风情有关了,杜甫《岁晏行》中有诗句“楚人重鱼不重鸟”,潇湘之地,水流恣肆,江河密布,鱼米之乡,渔猎是楚地人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原文】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白话译文】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
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
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
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
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
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
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
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
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再次对我国美术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绘画、雕塑作品中,在众多的古代瓷器中,那些高士题材,多以渔父形象出现:他们或放舟山水,或垂钓碧波,或醉卧溪旁……你在欣赏的同时,一种“大美”,自然就走近了你。
最后对我国古代文人字号的影响。
明末清初有一个文学家、戏剧家姓李取名渔,号为笠翁。
李渔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后来由于科举失利,他改走人间“大隐之道”,自建家庭戏班,自娱自乐。
李渔的转型,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渔父”能让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总之,“渔父”形象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土壤缝隙中嫁接而成的一种形象。
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就永远生活在中国人心中。
五、诗词中的渔翁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失意的渔翁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2、孤寂忧愤的渔翁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渔歌子元·赵孟頫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写渔父泛舟烟波之上,与鸥鹭为友,傲视王侯的清高孤傲,传达出词人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
3、期待施展抱负用世的渔翁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戏题湖上唐·常建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渺渺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诗人写湖边垂钓的老者待鱼上钩的企盼心态,自然隐含着钓取功名爵禄的一腔热望。
读书龙门山土室作吕蒙正入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
自是钩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
写钓者涉险下饵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
迎风踏浪入险滩,下饵执竿傍钓矶,矢志以求须有得,功名自于勤中取。
诗以比喻手法,借垂钓求鱼写读书以求功名。
4、逍遥自在的渔翁赠渔翁罗隐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道情清·郑燮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写老渔夫襟怀开阔,无牵无挂,扁舟垂钓,怡然自得,直到月上东山,才高歌而返。
春江钓叟图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样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知侬有几人?一阵春风一叶舟,一纶兰缕一轮钩。
花满渚,酒满瓶,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渔父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连用四个“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江垂钓”图。
钓鱼清·纪晓岚一篙一橹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诗歌表现渔夫孤舟独钓,拍掌呼笑,独占江秋的情形,表现了渔夫自由自在的生活和高邈情怀。
5、随遇而安、隐逸闲适的渔翁杂歌谣辞渔父歌张志和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
“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
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
“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
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
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
“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
“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
“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
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
“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
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
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
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广陵别郑处士唐·高适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犹足傲羲皇。
写碧水垂钓、江田插秧的耕钓生活,胜过羲皇氏时的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
6、故作悠闲的渔翁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