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0.61 KB
- 文档页数:6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疾病概要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疾病概要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旨在为学生提供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医学检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临床检验课程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
2、熟悉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
3、了解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预后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初步的临床分析和判断。
2、能够正确解读临床检验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具备一定的临床沟通能力,能够与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呼吸系统疾病1、肺炎病因: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
发病机制:炎症反应、免疫调节。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抗感染、对症治疗。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因: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
发病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重塑、肺实质破坏。
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
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
诊断标准:肺功能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原则:戒烟、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3、肺结核病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发病机制:结核菌的感染与免疫反应。
第四部分专业课程标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参考学时:160学时职业岗位: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检疫检测中心、生物制剂公司、生物技术开发工程师等。
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卫生资格证(初、中、高级)适用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一、课程定位(一)课程地位《临床检验基础》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以临床上常规的检验项目为中心,对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一般性状、理化性质、形态学的检验。
阐述检验方法学的同时,也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观察、疾病预防等提供资料和依据。
(二)课程任务《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实验课教学、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的途径让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具体项目的基本检测方法。
本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核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综合考核与评价,旨在让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初步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见习、实习工作经验,为以后考取全国卫生资格证和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前后续课程前续课程是基础课程,它引领学生走进医学的殿堂,了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平行课程为专业课程,它们与《临床检验基础》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
后续课程为前绪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延伸。
表1 课程组成和作用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设计理念★本着课程设计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文化的依据,本课程按照医学检验部(科)临检室对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以临检室检验项目为导向,将检验科工作流程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讲授中。
★遵照我院“附属医院+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除实验课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真正做到“教学中有病房,病房中有课堂”。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大纲医学技术系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制订2016年8月30日《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1098课程名称: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类别:职业技能课程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66,实践学时:6总学分:4 开课学期:3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是在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仪器学等)等课程的基础上的后续专业课。
它定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重要补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使其掌握更多的理化检验技术,为今后的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用: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属于职业技术课。
具有很强的实验技术性和应用性,在检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2)知识目标:通过《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掌握水质检验、食品检验、空气检验中部分代表性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卫生理化检验学理论和实验的最新进展。
3)能力目标:能够适应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掌握卫生理化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和样品前处理的基本能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选择检测方法,设计检测方案的能力。
并能实际运用到水、食品、空气等样品的检验中来。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1、第一章卫生理化检验概述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内容与意义;常用分析方法;样品分析前处理方法;结果的报告;质量保证。
基本要求:掌握卫生理化检验的一般程序和要求、有机质破坏法。
熟悉卫生理化检验的分类、卫生理化检验的常用分析方法、检验的质量控制。
了解样品分析前的其它处理方法、检验结果的报告、卫生理化检验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卫生理化检验的一般程序和要求、有机质破坏法。
教学难点:卫生理化检验的常用分析方法、有机质破坏法。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多媒体教学。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系适用专业:中职检验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1.以临床检验科生化检验室的常规检验项目为主体,技能训练为主,适度减少、降低疾病生化机制的内容和难度。
2. 为了保证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符合,所有实训项目应与临床医院检验科采用的检测方法完全一致、检测用的试剂基本采用商品试剂盒、检测标本来自临床医院检验科、学生互相采血和和定值血清。
实训摸拟、仿真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室实际工作场景和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在近真实的工作场景(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工作任务。
努力实现“学习在就业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3. 以医学检验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已发展成为检测自动化,样品微量化。
为此本课程以学生是否掌握生化项目检测原理,试剂作用,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因素,仪器使用操作及维护保养为考核学生的主要内容。
学生所有实训考核内容都是检验科的常规仪器操作和常规检测项目。
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定值质控血清作标本,分析检测标本。
以学生操作及检测的结果与定值质控血清靶值相对照。
作为评价学生实训效果和教学效果的依据。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内容选择主要依据:1.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学检验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潜能型人才;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胜任中小型医院检验科生化室工作岗位及相关职业群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
3.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组织编写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实验室质量控制认证标准ISO15189》;《临床检验职称考试大纲》以及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临床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职业岗位群从事检验分析技术工作、技术指导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由理化检验理论知识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理化检验理论知识包括绪论、水、食品、空气、化妆品、生物材料、土壤与底质的检验等十八个项目,实践内容包括卫生理化检验技术中常用仪器设备的参观与使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学校)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医学检验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理化检验项目理论知识培养为重点。
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教材可读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学校)为纲领,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农村医学检验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内容上做到“宁宽勿深”,深入浅出,重视图、表的合理应用,变难为易、化繁为简,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构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教材体系。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对卫生理化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一般实践仪器的辨识的训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检验专业工作实践中去,从而达到职业学校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目的,提高解决卫生检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1本课程总学时18学时。
其中,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
除此之外,本门课程的每堂课均应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各类样品常见成分的检测。
2.熟悉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在临床检验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及其他检验与监督中的应用。
(二)技能教学目标通过各章节的沟通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对卫生理化检验技术方法和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素质教学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2.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解决沟通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掌握: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定义、意义、分类及理化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2.熟悉: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检验报告书的格式;样品分析前处理的常用方法。
3.了解: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常用分析方法;卫生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4.能掌握样品分析前处理的实验要领。
5.学会标准曲线和室内质控图的绘制方法。
(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1.掌握:水样采集的设备,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
22.熟悉:影响水样的因素,各检测项目水样的保存方法。
3.了解:水质检验的项目内容与卫生学意义。
4.初步掌握采集各类水样的技能,熟习各类水样采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5.初步学会生活饮用水主要检验项目的水样保存方法。
(三)水的物理性状和PH的检验1.掌握:水的臭和味、色度的概念,熟悉水的肉眼可见物、浑浊度的概念;测定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水的臭和味、色度测定的方法原理;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3.了解:水的物理性状和PH检验的项目内容和卫生学意义4.能根据检测项目正确采集和保存水样。
5.能运用感官检查法检测水的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等感官性状;能完成水的色度、浑浊度测定;能正确测定水的PH值等。
(四)水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检验1.掌握:溶解氧等基本概念;测定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水中“三氮”和“三氧”、总有机氮的卫生学意义和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3.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卫生学意义。
4.能运用碘量法、高锰酸钾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5.能正确使用测量中的各种仪器。
(五)水中有机成分的检验1.掌握:测定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挥发酚及三氯甲烷测定的方法原理;测定方法的注意事项。
3.了解:挥发酚及三氯甲烷的物理性状和卫生学意义。
4.能正确完成挥发酚、三氯甲烷的测定操作。
5.学会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及维护与保养。
(六)水中金属成分的检验1.掌握:水的总硬度、铜、铁、锰、铬等项目检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2.熟悉:原子吸收法和离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方法特点。
3.了解:水中金属成分检验的项目内容与检验方法;水中金属成分的来源 3及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4.能做总硬度的测定;能做铜、铁、锰、铬等金属成分的测定。
5.能正确使用测量中的仪器并能够正确保养。
(七)水中无机非金属成分的检验1.掌握:离子电极法测定氟化物、硝酸银测定氯化物、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氰化物、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催化示波极谱法测定硒的方法原理;测定结果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硫酸高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碘化物、离子色谱法测定氯化物、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砷和硒、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砷和硒的方法原理。
3.了解:水中无机非金属成分的来源、检验的项目内容及检测的卫生学意义。
4.能正确完成各种非金属成分检验的操作。
5.能够正确使用测定仪器并做好保养维护。
(八)食品样品的抽取、制备和保存1.掌握:食品样品的保存原则与方法。
2.熟悉:食品样品的采集原则。
3.了解:食品样品制备的含义。
4.初步学会各类食品样品的制备方法、食品采样工具和制备工具的使用方法。
5.学会食品样品的采集方法;能够正确保存食品样品。
(九)食品中水分、灰分和无机盐的测定1.掌握:食品中水分、灰分和钙、磷无机盐测定的方法原理;测定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3.了解:食品中水分、灰分和无机盐检测的项目内容和卫生学意义。
4.能正确用直接干燥法、灼烧质量法测定食品中水分、灰分含量;用原子吸收法、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钙、磷含量。
5.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并做好维护保养。
4(十)食品中三大营养成分的检验1.掌握:酸水解法测定脂类/裴林试剂直接滴定法测定糖类和凯多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原理;测定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索氏抽提法测定脂类/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糖类/酸水解法测定蔗糖的方法原理。
3.了解:食品中脂类/糖类和蛋白质测定的意义。
4.学会酸水解法测定脂类/裴林试剂直接滴定法测定糖类和凯多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操作方法5.学会使用测定仪器并做好维护保养。
(十一)食品中维生素的测定1.掌握:固盐蓝光B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的方法原理;测量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荧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了解:食品中维生素检测的项目内容和卫生学意义。
4.学会维生素A/B1/C的测定操作和各检测项目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5.学会使用检测仪器并做好维护保养。
(十二)食品添加剂的检验1.掌握:薄层色谱法测定苯甲酸/山梨酸/色素的方法原理。
2.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方法原理;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与定性/定量方法。
3.了解:食品添加剂检验的项目内容与检验的卫生学意义;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使用原则。
4.学会薄层色谱法测定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人工合成色素的操作方法;各项目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5.学会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十三)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检验1.掌握: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概念;食品中有害污染物检验项目内容和检验方法;测定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食品中有害污染物/农药/总砷的概念;氰化物/砷/汞等化学性食 5物中毒加速鉴定的方法原理/分析步骤和注意事项。
3.了解:食品中有害污染物的来源与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4.能正确采集/保存和处理待测的食品样品。
5.能够正确进行食品中有害污染物检验操作。
(十四)几类食品的卫生质量检验1.掌握:相对密度/乙醇浓度/植物油的酸价与过氧化值/牛乳的相对密度的概念;测量酱油的相对密度/总酸/氨基态氮的原理;测定酒类的乙醇/甲醇/杂醇油的原理。
2.熟悉: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测量植物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的原理。
3.了解:酱油/酒类/食用植物油/乳及乳制品的卫生标准4.学会测定酱油/酒类/食用植物油/乳类的常用卫生质量检验指标的方法。
5.能够正确使用检测仪器及其维护保养。
(十五)食品器具和包装材料的检验1.掌握: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样品采集和预处理原则。
2.熟悉: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甲醛/脱色实验等常规项目检验的方法原理。
3.了解:几类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检验的项目内容/检验方法及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4.初步学会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甲醛/脱色实验等常规项目检验的操作方法。
5.初步学会各类食品器具与包装材料的检测。
(十六)空气卫生检验1.掌握:氮氧化物的概念;冷原子吸收法测定空气中汞的原理;粉尘浓度/PM10/和PM2.5指标的含义。
2.熟悉:大气气体采样量/采样体积的换算;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的基本原理。
3.了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来源和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4.能正确使用采样和检测仪器,完成各类气体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5.能够学会常规检测项目的操作方法。
6(十七)化妆品的检验1.掌握:铅/砷/甲醇等项目检验的方法原理/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化妆品样品的处理方法。
2.熟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3.了解:化妆品的类型/功能及卫生要求,检测项目内容和卫生学意义;《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理化检验项目及标准。
4.学会化妆品常规检测项目的操作方法。
5.正确使用检测仪器及其维护保养。
(十八)生物材料的检验1.掌握:生物材料检验结果的处理和计算方法。
2.熟悉:生物材料/生物本底值的概念;测定尿铅/尿汞的意义。
3.了解:生物材料检验的项目内容和检验的卫生学意义。
4.能正确采集和保存尿样/血样。
5.初步学会冷原子吸收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基本操作。
(十九)土壤与底质的检验1.掌握: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中镉/铅检测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3.了解: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种类/来源和检验的卫生学意义;土壤测定结果的评价。
4.能正确使用土壤采样器采集土壤/底质样品;能正确制备土壤/底质样品。
5.初步学会土壤常规检测项目的操作方法。
四、实施建议与要求(一)教学原则1.坚持从岗位需求出发,注重学以致用,切勿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