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膜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2.83 MB
- 文档页数:37
第九章细胞骨架学习纲要:1. 细胞骨架涵义。
2. 微丝:成分,装配,结合蛋白,功能。
3. 微管:成分,装配,发生,功能。
4. 了解:中间纤维。
5. 核基质:概念,成分,功能。
6. 了解:染色体支架,核纤层。
7.思考:(1)通过本章学习,对细胞生命活动的组织有何新的认识?(2)各类骨架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与细胞周期活动的关系。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细胞骨架、核骨架、核纤层、MTOC、MAR、踏车现象二填空题:1细胞骨架的分布各不相同,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核周围,放射状向四周扩散;________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内侧;而___________则分布在整个细胞。
2真核细胞的鞭毛由_____________构成,其组装过程中,以_____________作为MTOC,鞭毛的运动机制为_____________。
3动物细胞的MTOC是_____________,它决定了微管的极性,________________极指向MTOC。
4在神经轴突的物质转运过程中,由两种蛋白介导,一是________________,介导运输小泡由轴突顶端运向胞体;二是________________,介导小泡由胞体运向轴突顶端。
5几乎所有的人体细胞都有中间纤维蛋白表达,但其表达具有严格的________________;中间纤维蛋白基因表达的组织和发育调节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水平。
三判断题:1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所有微管组装的起点。
()2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微管的(-)端同染色体接触。
()3微管装配时需要利用GTP水解释放的能量。
()4秋水仙素结合到未聚合的微管二聚体上,阻止微管的成核反应。
()5细胞中微丝的数量比微管多()。
6无论是单体肌动蛋白还是肌动蛋白纤维,如果没有与ADP或ATP结合,则很快变性。
()7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微丝在细胞中的分布。
()8 中间纤维亚基蛋白合成后,基本上全部组装成中间纤维,游离的单体很少。
第九章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和膜运输教学目的1、掌握信号肽假说和蛋白质转运的机制。
2、掌握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分泌活动的作用。
3、掌握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
教学内容本章从以下6个方面讨论了细胞质质基质与内膜系统:1.细胞质膜系统及其研究方法2.内质网3.高尔基复合体4.溶酶体5.细胞的分泌与内吞作用6.小泡运输的分子机理计划学时及安排本章计划6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真核细胞在进化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成了发达的细胞质膜系统,将细胞内环境分割成许多功能不同的区室。
内膜系统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等四类膜结合细胞器,因为它们的膜是相互流动的,处于动态平衡,在功能上也是相互协同的,其中包括膜运输系统。
本章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章,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内质网及信号肽假说、小泡运输的分子机理是本章的关键内容。
1.内质网是内膜系统中的重要膜结合细胞器,主要分清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在功能上的差异。
对于粗面内质网,重点是信号肽假说和蛋白质转运的机制。
2.高尔基复合体是内膜系统中参与蛋白质加工与分选的细胞器,要求了解和掌握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分泌活动的作用,即将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送到细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
理解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物质运输中所起的交通枢纽作用。
3.关于溶酶体,要求掌握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溶酶体的类型及特点、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的生物发生。
4.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学习和掌握运输小泡的类型和分选信号、披网格蛋白小泡形成的机理、COP-被膜小泡形成的机理、小泡的定向运输、停靠和融合机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充分了解细胞内部结构的动态关系,蛋白质合成和分选的机制和“流水”作业的模式,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过程9.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和膜运输9.1 细胞质膜系统及其研究方法9.1.1 膜结合细胞器与内膜系统■ 膜结合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 膜结合细胞器种类与数量(表)● 膜结合细胞器的功能(表)● 膜结合细胞器在细胞内的分布(图)■ 内膜系统的动态性质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动态性质(图),这就使内膜系统的结构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建筑结构选型总复习、作业及答案第一章梁1.梁按支座约束分为:静定梁和超静定梁,根据梁跨数的不同,有单跨静定梁或单跨超静定梁、多跨静定梁或多跨连续梁。
2.简述简支梁和多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答:简支梁的缺点是内力和挠度较大,常用于中小跨度的建筑物。
简支梁是静定结构,当两端支座有不均匀沉降时,不会引起附加内力。
因此,当建筑物的地基较差时采用简支梁结构较为有利。
简支梁也常被用来作为沉降缝之间的连接构件。
多跨连续梁为超静定结构,其优点是内力小,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安全储备高,其缺点是对支座变形敏感,当支座产生不均匀沉降时,会引起附加内力。
(图见5页)3.悬挑结构的特点:悬挑结构无端部支撑构件、视野开阔、空间布置灵活。
悬挑结构首要关注的安全性是:倾覆、承载力、变形等。
4.抗倾覆力矩/倾覆力矩>1.55.悬挑结构倾覆力矩的平衡方式:上部压重平衡;下部拉压平衡;左右自平衡;副框架平衡第二章桁架结构1.桁架结构的组成:上弦杆、下弦杆、斜腹杆、竖腹杆2.桁架结构受力计算采用的基本假设:(1)组成桁架的所有各杆都是直杆,所有各杆的中心线(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平面称为桁架的中心平面。
(2)桁架的杆件与杆件相连接的节点均为铰接节点。
(铰接只限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没有限制转动。
)(3)所有外力(包括荷载及支座反力)都作用在桁架的中心平面内,并集中作用于节点上(节点只受集中力作用)3.桁架斜腹杆的布置方向对腹杆受力的符号(拉或压)有何关系?答:斜腹杆的布置方向对腹杆受力的符号(拉或压)有直接的关系。
对于矩形桁架,斜腹杆外倾受拉,内倾受压,竖腹杆受力方向与斜腹杆相反,对于三角形桁架,斜腹杆外倾受压,内倾受拉,而竖腹杆则总是受拉。
(图见11页)4.按屋架外形的不同,屋架结构形式有几种?答:三角形屋架,梯形屋架,抛物线屋架,折线型屋架,平行弦屋架等。
5.屋架结构的选型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答:(1)屋架结构的受力(2)屋面防水构造;(3)材料的耐久性及使用环境;(4)屋架结构的跨度。
摘要膜结构系统是由膜、索、桅杆、梁柱、基础等组件组成的,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曲面造型;可以覆盖大跨度空间,并且重量轻,具有优异的结构特性。
同时,膜结构在照明、声学、防火、保温、节能与自洁等方面也具有许多优点。
现代意义上的膜结构在国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自1997年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建成以来,膜结构在我国内地已得到较多应用,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场、展览馆、加油站等建筑中。
膜结构的组件与传统结构中的构件截然不同,其连接方式与传统结构中构件连接方式差别也非常大。
膜结构施工与传统结构施工最大的不同在于膜结构的节点连接。
本讲义对膜结构的节点连接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概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综合阐述了膜结构中各类材料的性能及其特性;二、将膜结构中的各类节点进行了新的分类,使之条理更加清晰;三、分析了膜结构的节点受力特点,并提出膜结构中节点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四、对膜结构的节点按类别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五、对典型节点进行了受力分析;本讲义的编写得到了土木工程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讲义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及时提出批评指正。
目录第一章绪论 (3)第二章膜结构体系及其组成材料 (10)2.1 膜结构体系 (10)2.2 膜结构组成材料 (17)第三章膜结构节点构造 (26)3.1膜结构节点分类、特性及其设计要求 (26)3.2 膜材连接节点 (30)3.3 索材连接节点 (53)3.4支承骨架连接节点 (59)第四章工程实例―徐州“月影风帆”膜结构改造设计 (65)第一章绪论人类的建筑活动从远古时期的帐篷到现代空间结构的膜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认识膜结构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建筑膜结构技术的演变规律,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一、膜材的发展概况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帐篷。
它采用树皮、兽皮作帏幕,用石材、树干等作支承,以后逐渐发展为天然合成材料,如棉纱、毛纺、帆布等。
[单选题]1.VI类反光膜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有金属镀层,使用寿命一般为()。
A.3年B.5年C.7年D.10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路交通反光膜》(GB/T 18833)p4页 4.2反光膜按其光度性能、结构和用途,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Ⅰ类-通常为透镜埋入式玻璃珠型结构,称工程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七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2)Ⅱ类-通常为透镜埋入式玻璃珠型结构,称超工程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十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3)Ⅲ类一通常为密封胶囊式玻璃珠型结构,称高强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十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4)IV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称超强级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十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作业区设施和轮廓标。
(5)V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称大角度反光膜,使用寿命一般为十年,可用于永久性交通标志、作业区设施和轮廓标。
(6)VI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有金属镀层,使用寿命一般为三年,可用于轮廓标和交通柱,无金属镀层时也可用于作业区设施和字符较少的交通标志。
(7)Ⅶ类-通常为微棱镜型结构,柔性材质,使用寿命一般为三年,可用于临时性交通标志和作业区设施。
[单选题]2.反光膜防粘纸可剥离性能的试样尺寸为()。
A.10mm×100mmB.15mm×100mmC.20mm×150mmD.25mm×150mm参考答案:D[单选题]3.反光膜的表层一般选用()。
A.透光性良好的普通玻璃B.透光性良好的钢化玻璃C.透光性良好的去铅玻璃D.透光性良好的树脂薄膜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反光膜一般都是由表层(保护膜)、反射层(功能层)、基层(承载层)、胶黏层和底层(保护层)等多层不同的物质组成的膜结构物体。
反光膜的表层一般选用透光性良好的树脂薄膜;反射层则根据不同类型的反光膜,其组成也各不相同,有微小玻璃珠、微棱镜或金属反光镀层等;基层多为树脂有机化合物制成的薄膜;胶黏层一般是环氧树脂胶;底层是厚纸做的保护层。
芷峪澜湾花园商业西入口广场景观膜结构工程膜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核:批准:深圳市大兴钢膜结构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二O一三年十月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3)第二章、现场平面布置及管理………………………………………第三章、劳动力安排、材料供应计划、施工机械使用计划………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第五章、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第六章、本工程重点、难点及保证措施……………………………第七章、深化设计方案………………………………………………第八章、质量管理……………………………………………………第九章、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保证措施、交通组织措施、雨季、台风和夏季高温季节的施工保证措施……第一章编制依据一.依据招标单位所颁发的招标文件、答疑纪要、设计资料及设计图纸要求。
二.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及施工规范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2001);2.《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2002)(J218-2002);3.《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1-95);4.《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50009);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7.《网架结构设计及施工规程》(JGJ11-89);8.《钢结构、管道涂装技术规程》(YB5/T9256-96);2.9《膜结构技术规程》(CECS 158:2004);1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11.《施工组织设计编写规范》(深圳市标准);12. 索制作与安装应符合钢丝绳标准(GB/T8918-1996);13. 螺丝符合相关国家规范(GB/T1229~1231)及(GB/T3632~3633)的规定;14.沧州市政府“浄、畅、宁”工程文明施工的措施要求。
三.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观澜芷峪澜湾花园商业西入口广场内,建筑面积约为542平方米,膜展开面积229平方米。
第二章1.平衡分离过程:建立在相平衡关系上的,利用相的组成差别进行混合物体系的分离。
2.拟平衡分离过程:混合物体系之外加一个势能场,在它的作用下,形成分离场。
使被分离物在分离场的端面上浓缩,或者在分离场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分布。
3.传递通量:流体在分离场内的传递现象可用经典流体力学中动量(通量)传递、热量(通量)传递和质量(通量)传递规律和作用于分离场的外加势能场来描述。
4.特异性结合:主要以蛋白质为代表的生物高分子,能分辩特定的物质,再与其可逆性结合。
这种现象是非常排他性的,特异性的结合,或称为特异性相互作用。
有时也被称为生物亲和力。
第六章1.临界点:状态超过气液共存时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下物质特有的点。
2.拖带剂:添加拖带剂即辅助溶剂以增加物质的溶解度和萃取选择性,是实际运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九章1.不对称膜:是由很薄的较致密的起分离作用的表层(0.1~lμm)和起机械支撑作用的多孔支撑层(100~200μm)构成。
2.复合膜:一般是指在多孔的支撑膜上复合一层很薄的致密的、有特种功能的另一种材料的膜层。
3.浓差极化:膜分离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会降低透水率,是一个可逆过程。
是指在膜分离过程中,由于水透过膜而使膜表面的溶质浓度增加,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与水以相反方向向本体溶液扩散,在达到平衡状态时,膜表面形成一溶质浓度分布边界层,它对水的透过起着阻碍作用。
4.膜污染:指由于在膜表面上形成了附着层或膜孔堵塞等外部因素导致了膜性能变化,根据其具体原因采用某种清洗方法,可以使膜性能得以恢复。
5. 截留分子量:截留分子量的定义和测定条件不很严格,一般用分子量差异不大的溶质在不易形成浓差极化的操作条件下测定脱除率,将表观脱除率为90%~95%的溶质分子量定义为截留分子量。
第十二章1.分配色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离,其过程相当于连续性的溶剂抽提。
2.凝胶色谱:以凝胶为固定相,是一种根据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
膜技术手册(上、下册)(第二版)加入书架登录•膜技术手册(上册)(第二版)•书名页•内容简介•《膜技术手册》(第二版)编委会•本版编写人员名单•第一版编写人员名单•前言•第1章导言•1.1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特征•1.2 膜和膜过程的发展历史•1.3 膜•1.4 膜分离过程•1.5 应用总览•1.6 现状与展望•参考文献•第2章有机高分子膜•2.1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2.2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制备•2.3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表征•符号表•参考文献•第3章无机膜•3.1 引言•3.2 无机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3.3 无机膜的制备•3.4 无机膜组件及成套化装置•3.5 无机膜在分离和净化中的应用•3.6 无机膜反应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4章有机-无机复合膜•4.1 有机-无机复合膜简介•4.2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4.3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4.4 有机-无机复合膜界面结构调控与传质机理•4.5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应用•4.6 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5章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5.1 引言•5.2 膜内传递过程•5.3 膜外传递过程•5.4 计算机模拟在膜分离传递过程中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6章膜过程的极化现象和膜污染•6.1 概述[1]•6.2 浓差极化•6.3 温差极化•6.4 膜污染•符号表•参考文献•第7章膜器件•7.1 膜器件分类•7.2 板框式•7.3 圆管式•7.4 螺旋卷式•7.5 中空纤维式•7.6 电渗析器•7.7 实验室用膜设备•7.8 膜器件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7.9 膜器件的特性比较与发展趋势•7.10 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8章反渗透、正渗透和纳滤•8.1 概述•8.2 分离机理•8.3 膜及其制备•8.4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8.5 膜组器件技术[8,43]•8.6 工艺过程设计•8.7 系统与运行•8.8 典型应用案例•8.9 过程经济性•8.10 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9章超滤和微滤•9.1 超滤概述•9.2 超滤膜•9.3 超滤膜组件与超滤工艺•9.4 超滤工程设计•9.5 超滤装置的操作参数•9.6 超滤系统的运行管理•9.7 超滤技术的应用•9.8 微滤•9.9 微孔膜过滤的分离机理•9.10 微孔滤膜的制备•9.11 微孔滤膜的结构和理化性能测定•9.12 微孔膜过滤器•9.13 微孔膜过滤技术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膜技术手册(下册)(第二版)•书名页•内容简介•第10章渗析•10.1 概述•10.2 渗析膜•10.3 渗析原理和过程•10.4 渗析膜组件设计•10.5 渗析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1章离子交换膜过程•11.1 概述•11.2 基础理论•11.3 离子交换膜制备•11.4 离子交换膜装置及工艺设计•11.5 离子交换膜应用•11.6 离子交换膜过程发展动向•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2章气体膜分离过程•12.1 引言•12.2 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分离原理•12.3 气体分离膜制造方法•12.4 相转化成膜机理•12.5 气体分离膜结构及性能表征•12.6 膜分离器•12.7 分离器的模型化及过程设计•12.8 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3章气固分离膜•13.1 概述•13.2 气固分离膜材料与制备方法•13.3 气固分离原理•13.4 气固分离膜的性能评价•13.5 气固分离膜装备•13.6 典型应用案例•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4章渗透汽化•14.1 概述•14.2 基本理论•14.3 渗透汽化膜•14.4 渗透汽化膜器•14.5 过程设计•14.6 应用•14.7 回顾与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5章液膜•15.1 引言•15.2 概述•15.3 乳化液膜•15.4 支撑液膜•15.5 Pickering液膜•15.6 液膜应用•15.7 液膜新进展•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6章膜反应器•16.1 概述•16.2 面向生物反应过程的膜生物反应器•16.3 面向催化反应过程的多孔膜反应器•16.4 面向气相催化反应过程的致密膜反应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7章膜接触器•17.1 膜接触器概述•17.2 膜萃取•17.3 膜吸收•17.4 膜蒸馏•17.5 膜脱气•17.6 膜乳化•17.7 膜结晶•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8章控制释放与微胶囊膜和智能膜•18.1 控制释放概述•18.2 微胶囊膜•18.3 智能膜•参考文献•第19章典型集成膜过程•19.1 基于多膜集成的制浆造纸尾水回用技术•19.2 基于膜集成技术的抗生素生产新工艺•19.3 双膜法氯碱生产新工艺•19.4 基于膜技术的中药现代化•19.5 基于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的化工工艺•19.6 结束语•参考文献•缩略语表•索引是否关闭自动购买?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