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97.50 KB
- 文档页数:6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配筋工艺及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常见的地面铺设材料,其采用配筋工艺可以有效增强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配筋工艺及要求。
一、配筋工艺的基本原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配筋是指在混凝土铺面中加入钢筋或其他配筋材料,以提高路面的抗裂和承载能力。
配筋工艺的基本原理是结合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特性,形成一种互相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构体系。
二、配筋工艺的要求1. 配筋设计:根据路面的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进行合理的配筋设计。
配筋的主要参数包括钢筋种类、直径、间距等,需要考虑路面的荷载要求、使用寿命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
2. 配筋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钢筋材料,一般采用冷拉钢筋或热轧钢筋,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延性,能够满足路面的使用要求。
3. 配筋施工工艺:按照设计要求,将钢筋按照规定的位置和间距布置在路面内部。
在铺设混凝土之前,需要先制作好配筋网格,并进行必要的加固和固定。
4. 配筋布置要求:配筋的布置要均匀、紧凑,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充分的黏结。
钢筋的长度和间距要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应避免出现过长或过短的现象。
5. 配筋保护层:为了保护钢筋免受外界的腐蚀和损坏,需要在钢筋周围设置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
保护层的厚度一般为钢筋直径的1.5倍以上,以确保钢筋的持久性和耐久性。
6. 配筋施工控制:在配筋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施工质量。
对于配筋的清理、布置、焊接等工序,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确保配筋的质量和精度。
三、配筋工艺的优点1. 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通过合理的配筋设计和施工,可以增加路面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和交通压力。
2. 提高路面的抗裂性能:配筋可以有效地抵抗路面的裂缝产生和扩展,提高路面的抗裂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3. 提高路面的平整度:配筋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和平整度的持久性,使路面更加平稳和舒适。
4. 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合理的配筋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路面的变形和沉降,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1总则1.0.1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水平、使用品质和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新建和改建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材料、建设和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及环境保护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
1.0.4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设计、结构层厚度设计、材料组成设计、接缝构造设计、钢筋配置设计等内容。
1.0.5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要求,在设计基准期内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作用,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6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concrete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作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
2.1.2普通混凝土路面jointedplainconcrete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也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fiber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复合式路面composite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材料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block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勘误条文:1. P48倒数第十行:“γc ——混凝土容重(K/m 3),一般可取为24KN/m 3;”应改为“γc ——混凝土容重(MN/m 3),一般可取为0.024MN/m 3);(注:原来报批稿中没有错,而且该处必须要修改,不然计算结果会有较大误差)。
2. P48倒数第六行:“ρ——纵向钢筋配筋率,为钢筋断面面积s A 与混凝土断面面积c A 的比值(%)”中的“(%)”要去掉。
(注:需要去掉,不然容易误导,比如若配筋率为0.8%,计算时应代入0.008而不是0.8)。
3 P49第二行:“Tg —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负温度梯度(℃/m ),可参照该地区最大正温度梯度(查表3.0.10)的1/4~1/3取用”修改成“Tg —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负温度梯度的绝对值(℃/m ),可参照该地区最大正温度梯度(查表4.0.10)的1/4~1/3取用”。
(注:此处需要明确,以避免设计人员出错)。
4. P50:D.0.4的第三条,“式(D.0.3-1)”应改成“式(D.0.3)”。
条文说明:1. P105,倒数第十行,在“混凝土抗拉强度 3.22t f =MPa ”后加入“混凝土弹性模量31000c E MPa =” 。
2. (10)P105倒数第十行将混凝土重度“324/c kN m γ=”,最好改为30.024/c MN m γ=。
当然,不改也可以,但是后面计算时要使用0.024。
3. P105倒数第三段。
“7.303/92-=-=g T °C/m ”改成“7.303/92==g T C/m ”(注:这样和这次条文说明中第6条的修改意见相统一)。
4. P106第三行:()42.10.286104 2.10.28641.511027010 1.0(1.51101400270)10 4.8405104c a w f ε---∞----=⨯⨯+⨯=⨯⨯⨯⨯+⨯=⨯中的40改为42,与题目所给条件相对应。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1总则1.0.1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技术水平、使用品质和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新建和改建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材料、建设和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及环境保护等,通过综合分析确定。
1.0.4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设计、结构层厚度设计、材料组成设计、接缝构造设计、钢筋配置设计等内容。
1.0.5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要求,在设计基准期内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作用,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6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concrete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作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
2.1.2普通混凝土路面jointedplainconcrete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也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fiber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复合式路面composite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材料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block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1总则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经验以与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制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1总则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配制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配筋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一种常见的道路路面形式,在交通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配筋设计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
一、配筋的作用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配筋,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控制裂缝的开展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温度变化和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
配筋可以约束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减少裂缝的宽度和数量,从而提高路面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2、增强路面的承载能力通过合理配置钢筋,可以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抗弯拉强度和抗剪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车辆荷载,减少路面的损坏。
3、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配筋能够减少路面的变形,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噪音和振动。
二、配筋设计的原则1、满足力学性能要求根据路面所承受的荷载和应力分布,确定钢筋的布置方式和数量,确保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适应温度变化考虑到温度对混凝土的影响,配筋应能够有效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3、经济合理在满足路面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钢筋的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三、配筋类型及布置方式1、纵向钢筋通常布置在路面的纵向方向,主要承受车辆荷载产生的拉应力。
纵向钢筋的间距和直径应根据路面的宽度、厚度和荷载等级等因素确定。
2、横向钢筋横向布置在路面中,用于增强路面的整体性和抗剪能力。
横向钢筋的间距一般较纵向钢筋小。
3、钢筋网在一些特殊路段或对路面性能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钢筋网的配筋形式。
钢筋网由纵向和横向钢筋交织而成,能够更有效地分散应力,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四、配筋计算1、确定荷载包括车辆荷载、温度荷载等,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计算。
2、计算应力根据荷载情况,计算混凝土路面中的应力分布,包括拉应力、剪应力等。
3、选择钢筋根据应力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钢筋类型、直径和间距,确保钢筋能够承受相应的应力。
五、施工注意事项1、钢筋的质量控制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筋,并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钢筋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满足要求。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034.4面层4.4.1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4.4.2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
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
表 4.4.2其他面层类型选择4.4.3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
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4.4.4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
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4.5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
4.4.6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
表 4.4.6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4.4.7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
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0mm;中等或轻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40mm。
4.4.8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mm。
4.4.9除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外,各种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
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B.1和B.2计算。
面层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采用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做基层时,宜将基层与混凝土面层视作分离式双层板进行应力分析。
上、下层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C.1和C.2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