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灸类操作和推拿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健康检查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状况的定期检查。
确保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没有感染性疾病。
2.微生物检测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微生物检测制度,对灸类操作和推拿技术所使用的设备、消耗品等进行定期检测,保证无菌。
3.感染控制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培训,针对从业人员的特定工种特定操作进行培训,提高其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
4.操作规范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操作规范制度,对灸类操作和推拿技术进行规范。
包括灸具和推拿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等操作过程,确保操作规范。
5.严格消毒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灸具和推拿器械进行消毒,确保其无菌状态。
消毒方法应选择适当的消毒药剂和消毒手法,消毒时间和温度等要符合规定。
6.废弃物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对灸具和推拿器械使用后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
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包装,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7.环境卫生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环境卫生制度,对灸类操作和推拿技术所使用的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证环境干净整洁。
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个人防护:从业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
2.安全操作:从业人员在进行灸类操作和推拿技术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操作中的危险动作和不当操作。
3.设备消毒:灸具和推拿器械应定期进行消毒,确保其无菌状态。
消毒方法应选择适当的消毒药剂和消毒手法,消毒时间和温度等要符合规定。
4.废弃物处理:使用后的灸具和推拿器械应按照规定进行包装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环境卫生:医疗机构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灸类操作和推拿技术所使用的环境,保证环境干净整洁。
6.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7.医疗废物管理:医疗机构应依据相关法规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存储和运输,防止感染性废弃物的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2)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8)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5)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1)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7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诲患者注意小我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带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良,有效下降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8年7月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XXX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灸类和推拿类技术监督检查内容一、检查依据本节内容相关法律依据:《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二、检查内容检查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主要是从管理要求、诊疗环境要求、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一)管理的监督检查1.医疗机构是否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是否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是否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是否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是否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是否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是否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是否参加诊疗工作。
4.医疗机构是否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空气通风与消毒的监督检查1.诊室是否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是否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是否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1)空气消毒器;(2)紫外线灯照射;(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三)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监督检查1.是否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是否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要求。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是否每天清洁 2 次。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
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3空气通风与消毒3.1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空气消毒器。
3.2.2紫外线灯照射。
3.2.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哎呀,你们这些小伙伴们,今天老夫要给你们说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这个指南可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哦,可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感染。
感染就是指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就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呢?老夫给大家支几招: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切勿随意更改。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操作前后,要对使用的器械、药品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手部传播。
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对于从事中医医疗技术的人员来说,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
4.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
对于可能出现感染风险的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定期对操作人员、医疗器械等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啦,这些只是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措施。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更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诊疗设备等。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好了,老夫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让我们一起为了健康而努力吧!记住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哦!。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
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中医推拿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试行)背景中医推拿技术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技术操作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感染传播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推拿技术相关的性感染,制定本指南,旨在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1. 消毒措施:- 所有推拿操作工具和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
- 推拿院所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 推拿师在操作前应洗手,并佩戴适当的手套,确保操作的卫生安全。
2. 个人卫生:- 推拿师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
- 如有皮肤破损或传染病症状,应暂停推拿工作,并及时就医治疗。
3. 健康教育:- 推拿院所应向推拿师和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加强感染传播知识和预防意识。
- 推拿师应定期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对感染传播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控制措施1. 患者筛查:- 推拿院所应实行患者筛查制度,对患者的传染病史和症状进行询问。
- 如发现患者存在传染病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暂停推拿治疗、引导患者就医等。
2. 医疗废弃物处理:- 推拿院所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无害化。
3. 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推拿院所应建立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相关的感染事件。
- 对于感染事件,应追踪调查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教育和培训,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结论中医推拿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试行)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旨在确保中医推拿技术的安全应用。
推拿院所和推拿师应严格按照指南执行,不断加强对感染传播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保护患者和推拿从业者的健康安全。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2 管理要求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2。
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
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
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
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
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
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
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
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一、前言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院、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2.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指在中医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操作、设备使用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2.2 中医医疗技术:指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刺、火罐、药物煎煮等。
2.3 相关性感染:指与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相关的感染。
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1 感染控制责任3.1.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3.1.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措施。
3.2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措施3.2.1 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包括手洗和手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操作不同患者之间。
3.2.2 使用无菌的中医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器械。
3.2.3 根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2.4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特别是对于接触患者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3.2.5 规范中草药的煎煮和制备,确保无菌操作。
3.3 患者管理措施3.3.1 严格执行患者分诊制度,将有传染性疾病或高风险患者单独处理。
3.3.2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预防的意识,如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内弯遮掩口鼻等。
3.3.3 在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隔离、限制访客等。
四、监督与评价4.1 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手册2:中医医疗器械清单3:感染风险评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
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
6.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洗手池、皂液、速干手消毒剂及干手用品等。
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6.2 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6.3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7 操作要求
7.1 医务人员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7.2 采用化脓麦粒灸,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化脓麦粒灸。
7.3 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7.4 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8 职业防护
8.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8.2 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尤其雷火灸,有条件者应安装排烟系统。
参考文献
[1]石学敏.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Z].2013.
[3]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WS/T 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7]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