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件教案大班数学《有趣的二次分类》动态ppt课件 一等奖幼儿园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18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详案《二次分类》教案名称:二次分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二次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二次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1. 二次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二次分类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二次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二次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白板和黑板。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类一元二次方程。
Step 2:引入1. 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2 + bx + c = 0。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分类。
Step 3:分类方法1. 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几种分类方法,如:根的个数、判别式的值、系数的关系等。
3.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些分类方法并进行解释。
Step 4:应用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请学生根据分类方法将它们进行分类。
2. 学生用纸和笔计算,然后将答案告诉教师。
3.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Step 5:比较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对于不同问题,选择不同分类方法的原则。
3. 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Step 6: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运用二次分类的方法解决。
2. 学生用纸和笔计算,并将答案告诉教师。
3. 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并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Step 7: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幼儿园大班《二次分类》一等奖说课稿1、幼儿园大班《二次分类》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
在“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
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
目前,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
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
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3、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大班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二次分类》《大班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二次分类》》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大班数学一等奖说课稿《二次分类》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说课稿《二次分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一、教材分析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
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
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
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二、目标确定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次分类》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事物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体验类包含关系。
2、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教具: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个;水果、蔬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幼儿听音乐坐好,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观察演示。
出示图形卡片,让幼儿观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回答后,教师选择一种分法进行演示,如:将图形分成形状不同的两部分。
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一想如何将每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
教师演示分法。
3.教师小结:可先将图形按形状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状分;还可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
4.幼儿操作。
让幼儿观察图形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5.复习巩固。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结束部分:教师奖评小结,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大班数学二次分类ppt课件contents •引言•数学基础知识回顾•二次分类的概念和方法•二次分类在数学中的应用•二次分类的实例分析•二次分类的操作练习•总结与展望目录01引言大班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的初级阶段,通过二次分类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
适应儿童认知发展根据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大班儿童应掌握初步的分类和排序能力,二次分类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二次分类的学习,可以为儿童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打下基础。
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目的和背景课件内容概述分类的基本概念介绍什么是分类,为什么需要分类,以及分类的标准和原则。
二次分类的方法和步骤详细讲解二次分类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进行第一次分类和第二次分类,以及如何检查和调整分类结果。
实例演示和练习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二次分类的过程,并提供相应的练习题目,让儿童自己动手进行分类操作。
总结和反思对二次分类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分类思维解决问题。
02数学基础知识回顾复习0-10的数字,了解每个数字的形状和读音。
认识数字计数方法数字与数量的对应掌握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能够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
理解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030201数字与计数数的顺序和比较数的顺序了解0-10的数字顺序,能够按顺序排列数字。
数的比较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符号的含义,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数的顺序与比较的应用能够运用数的顺序和比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等。
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组成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方式,如5可以分成2和3等。
数的分解能够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之和或之差,如8可以分解成6和2等。
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应用能够运用数的组成和分解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如计算6+2、8-2等。
同时,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培养幼儿的逆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