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申报所需资料

绿色建筑申报所需资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

1.1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

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

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4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

化道路。

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

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

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

的保护和再利用。

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3.1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3.2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3.2.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1)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

被和自然水系;

(2)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

(3)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4)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

3.2.3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1)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2)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3)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3.2.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1)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

(2)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3)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

(4)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5)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6)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表述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图1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为绿色建筑的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

图1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

表1绿色建筑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表

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5.1.1建筑场地

(1)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

(2)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

的协调;

(4)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5.1.2节地

(1)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2)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

(3)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

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5.1.3降低环境负荷

(1)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2)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

(3)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

(4)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

(5)采用雨水回渗措施,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5.1.4绿化

(1)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

(2)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

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

(3)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5.1.5交通

(1)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2)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

(3)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并结合绿化为车辆遮荫。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5.2.1降低能耗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

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

(2)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

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

(3)采用用能调控和计量系统。

5.2.2提高用能效率

(1) 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

1)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

2)根据建筑物用能负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

(2)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

1)考虑部分空间、部分负荷下运营时的节能措施;

2)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如采用热回收技术;

4)针对不同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5.2.3使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的能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参考下表2:

表2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5.2.4确定节能指标

(1)各分项节能指标;

(2)综合节能指标。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3.1节水规划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5.3.2提高用水效率

(1)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

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空调冷却水和游

泳池用水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冲洗便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提倡使用免冲厕技术等;

(3)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量利用河湖水、

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

5.3.3雨污水综合利用

(1)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2)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和中水回用系统;

(3)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

雨水的渗透量。

5.3.4确定节水指标

(1)各分项节水指标;

(2)综合节水指标。

5.4节材与材料资源

5.4.1节材

(1)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

(2)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

(3)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

(4)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

(5)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5.4.2使用绿色建材

(1)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

(2)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

(3)使用原料消耗量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

(4)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

5.5室内环境质量

5.5.1光环境

(1)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

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

(2)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

(3)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

(4)室内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如不具备自然采光条件,可利用光导纤维引导照明,以充

分利用阳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5)照明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场景设置等技术措施,有效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

(6)分级设计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满足低标准的一般照明与符合工作面照度要求的局部

照明相结合;

(7)局部照明可调节,以有利使用者的健康和照明节能;

(8)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

5.5.2热环境

(1)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过低、透过玻璃

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

(2)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建筑物内的加

湿和除湿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

(3)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5.5.3声环境

(1)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

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

(2)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

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要求;

(3)综合控制机电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噪声,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

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减噪、消声措施,控制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5.5.4室内空气品质

(1)对有自然通风要求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可结合建

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如采用可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等;

(2)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串气、泛味,采用全部和局部

换气相结合,避免厨房、卫生间、吸烟室等处的受污染空气循环使用;

(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的要求;

(4)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5)设集中空调的建筑,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维护用户的健康和舒适;

(6)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露和滋生霉菌。

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6.1场地环境

6.1.1施工场地

(1)通过合理布置,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2)设置专门场地堆置弃土,土方尽量原地回填利用,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3)采取保护表层土壤、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

(4)使用淤泥栅栏、沉淀池等措施控制沉淀物。

6.1.2降低环境负荷

(1)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

(2)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如:仓库、油库、化粪池、垃圾站等处应采取

防漏防渗措施,防止危险品、化学品、污染物、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泄漏;

(3)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补偿施工活动中人

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

6.1.3保护水文环境

(1)岩土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前应采取避免对地下水污染的对策;

(2)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

(3)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6.2节能

6.2.1降低能耗

(1)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

(2)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

6.2.2提高用能效率

(1)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不合格临时设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6.3节水

6.3.1提高用水效率

(1)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

(2)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6.4节材与材料资源

6.4.1节材

(1)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2)周转材料、循环使用材料和机具应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

(3)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与废料;

(4)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

6.4.2使用绿色建材

(1)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管理部门对绿色建材做出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

选择建筑材料;

(2)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

7.1智能技术

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7.2智能化系统

7.2.1功能效益

(1)定位正确、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需求;

(2)采用的技术适用先进、系统可扩充性强、具有前瞻性,能满足较长时间的应用需求。

7.2.2功能质量

(1)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通信网络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子系

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智能化系

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

(2)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信

息网络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

(3)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体系。

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

8.1管理网络

(1)建立运营管理的网络平台,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的监视,提高物业管

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

8.2资源管理

8.2.1节能与节水管理

(1)建立节能与节水的管理机制;

(2)实现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3)节能与节水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4)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

8.2.2耗材管理

(1)建立建筑、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

(2)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选用绿色材料。

8.2.3绿化管理

(1)建立绿化管理制度;

(2)采用无公害病虫害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

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8.2.4垃圾管理

(1)建筑装修及维修期间,对建筑垃圾实行容器化收集,避免或减少建筑垃圾遗撒;

(2)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8.3改造利用

(1)通过经济技术分析,采用加固、改造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2)通过改善建筑空间布局和空间划分,满足新增的建筑功能需求;

(3)设备、管道的设置合理、耐久性好,方便改造和更换。

8.4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

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9.1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应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与构配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将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与构配件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工程化与集约化。9.2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

9.2.1发展适合绿色建筑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如新型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室内环境污染防治与改善技术、废弃物收集处理与回用技术、计算机模拟分析、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分质供水技术与成套设备、污水收集、处理与回用成套技术、节水器具与设施等。先发展量大面广、可推广应用、见效快、产业化前景好的技术项目,如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能型空调等新技术。

9.2.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规划设计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工具,建立三维地表模型,对场地的自然属性及生态环境等进行量化分析,辅助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C(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与建造等技术;建立新型的运营管理方式,实现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物业管理模式的提升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

9.2.3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加强材料性能、环境等指标的检测,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

9.3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

9.3.1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应在本导则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试点和示范工程,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建立完整系统的绿色建筑评价和认证体系,包括等级划分、评价指标、认证方法与工作流程和认证机构等。

9.3.2绿色建筑创新奖是建设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奖项。本导则提供了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的评定指标体系。

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申报资料清单

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申报资料 一、建设单位填写《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申请表》。 申请表需一式4份(必须盖有建设单位公章,资料组卷装订1份,另外3份以散件方式提供)。 二、光盘资料(同时应提供装订完整的竣工图纸): 1、全套竣工图及施工审查图(包括建筑、暖通、电气、给排水 专业):其中建筑部分图纸包含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节能 构造大样图,门窗(幕墙)大样图及门窗明细表,建筑总说明,建筑节能专篇,建筑节能保温范围图,建筑总平面图; 2、建筑节能设计模型、建筑节能计算报告书。 三、建设单位提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测评资料,主要资料如下: (一)建筑节能部分: 1、初步设计审批意见; 2、施工许可证; 3、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建筑、暖通、电气、给排水专业设计图及建筑节能设计模型,节能计算报告书,空调热负荷及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书);施工图建筑节能专项审查意见及设计单位的回复资料;施工图建筑节能工程设计变更文件(包括变更图说、建筑节能设计模型、节能计算报告书和相应的审查、备案文件); 4、涉及建筑节能分部工程(或建筑节能子分部)的竣工图、施工质量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相关资料;

5、与建筑节能相关的设备、材料、产品(部品)质量证明文件、进场复验报告和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节能性能检测报告和备案文件; 6、供暖、通风与空调、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及管网分项工程、监控系统分项工程调试运行记录; 7、如采用暂无国家、行业或本市应用技术标准依据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须提供其采用情况报告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审、鉴定及备案的相关文件。 (二)建筑环境与资源利用部分(有绿色建筑设计时提供): 1、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国家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提供); 2、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工程达标情况表; 3、涉及建筑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子分部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变更文件)、竣工图、施工质量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相关资料; 4、与建筑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子分部工程相关设备、材料、产品(部品)质量证明文件、进场复验报告、检测报告; 5、与建筑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子分部工程相关的计算书(表)、材料决算清单; 6、与建筑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子分部工程相关的数字化模拟计算分析报告、模型; 7、绿色施工的制度、方案、监理记录和环境检测报告。 说明: 1、所有证明资料公章应为鲜章; 2、所有建筑节能复验报告需提供原件核对(资料组卷时可装订原件或复印件); 3、施工图节能审查合格书需提供原件核对(资料组卷时可装订原件或复印件); 4、有建筑节能变更时,需提供节能变更单及重新进行节能审查的原件核对(资料 组卷时可装订原件或复印件); 5、有集中空调时,需提供空调热负荷及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书的原件(资料组 卷时可装订原件或复印件); 6、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资料按以下《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资料清单》 组卷装订。

绿色建筑申报所需资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 1.1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 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 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4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 化道路。 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 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 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 的保护和再利用。 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3.1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3.2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3.2.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1)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 被和自然水系;

申报绿色建筑甲方提供

申报绿色建筑所需资料——建设单位 1.施工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商品房预售证、竣工备案 证; 2.环评报告(含环评批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土壤氡浓度 检测报告、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报告; 3.景观图纸 4.各楼栋工程材料决算清单; 5.竣工验收备案资料; 1.照明现场检测报告、室内照明质量检测报告 2.换热站机组设备清单、产品说明及换热站运行记录 3.暖通设备清单、产品说明、水泵运行记录(提供一年的) 4.室内温湿度、风速检测报告、新风机组风量检测报告 5.地下车库CO监控系统的验收记录及运行记录 6.新风系统的产品说明及方案 7.项目用水量计量报告、节水器具产品说明书、漏损检测及整改报告 8.水系统的设备说明书、物业单位各类用水记录及统计 9.绿化灌溉用水制度及计量报告 10.景观水体补水雨水水质检测报告及水量统计 施工单位: 1.降噪措施实施记录表 2.现场作业危险源清单及其控制计划 3.现场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配套及发放台账 4.环境保护计划书及记录文件 5.项目组织机构相关文件

6.混凝土用量结算清单 7.预拌混凝土进货单 8.定型模版进货单或租赁合同 9.模版工程量清单 10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11.机电系统综合调试和联合运转方案、及记录 物业单位: 1.物业管理单位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文件 2.物业管理单位日常管理记录 3.垃圾管理文件 4.节能、节水设施运行记录 5.物业服务合同 6.公共设施检查记录 7.空调通风设备和风管的清洗维护记录 8.智能化系统方案文件及运行记录 9.化学药品的进货清单与使用记录 10.绿化管理制度及工作纪律 11.电梯样本及电梯运行记录 图纸:总平面图、日照图、景观图、2栋楼的全套图纸、地下车库、换热站、外网。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材料清单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材料清单公 共建筑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指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阶段,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保护能力,以及增强人类居住舒适感和健康因素。为了鼓励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相关政策。而对于公共建筑 而言,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材料清单如下: 第一部分、项目基本信息 包括项目名称、设计、建设单位、项目地址、项目性质等,其中还需要提供基本环境分析和技术文献。 第二部分、详细设计及依据 详细描述设计方案,并提供相关依据、证明。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基本原则和目标 详细说明该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目标,例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人性化、风景区域性等。 2、设计的绿色特征

详细说明该项目的绿色特征,即体现绿色建筑的方面。例如,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采光、通风、隔音、节能、雨水收集利用等。 3、设计所采用的绿色技术和材料 详细介绍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绿色技术和绿色材料,包括这些技术和材料如何能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4、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和目的 详细说明该项目的性质及未来的发展意向,讲述这样一个绿色建筑项目对市区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未来发展的目的。 第三部分、影响评价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过程中必要的资料还包括影响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对大气、水、声、生态等影响的评价 2、环境评价的方法、模型和指数 3、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方法和依据 4、影响评价的价值和结果 将详细评价绿色建筑项目对环境特别是自然生态的影响,讨论对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利用节约等方面做出的改进以及项目未来对环境带来的贡献。 第四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

绿色建筑施工、监理资料

1项目建设单位责任: (1) 向施工、监理单位移交的资料: ①通过绿色建筑专项评审,并加盖施工图审查专用章的施工图 纸; ②项目〈〈绿色建筑白评估报告》(设计阶段); ③〈〈项目绿色建筑实施计划》(以项目绿色建筑〈〈白评估报告(设计阶段)》选定的条款为基础,增加施工过程中需要实施的内容,和运营计划进行编制); ④与施工、监理单位相关的其他绿建资料。 (2) 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召开绿色建筑专项会审,并接受建筑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督。会审应留有记录。 专项会审参加人员有: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各专业设计人员 监理单位:项目总监、各专业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和资料员 (3) 组织各责任主体单位签订〈〈绿色建筑责任承诺书》; (4) 在项目现场设置绿色建筑公示牌。 (5) 项目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降低工程绿色建筑星级标准; (6) 负责在竣工验收前,组织绿色建筑评价专家对工程进行绿 色建筑评价,并接受建筑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督。 (7) 在工程联合验收前,组织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并接受建筑节能主管部

门的监督; (8) 项目运营一年后,负责向市建筑节能管理机构申报绿色建筑运营标识。 2施工单位责任: (1 )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落实各级责任人。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2) 施工前应组织本单位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交底。 (3) 根据设计文件、〈〈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绿色建筑实施计划》、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和绿色施工总体要求,编制〈〈绿色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绿色施工方案》,内容包括: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技术准备、绿色施工措施、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措施、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节能与能源利用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并应达到下表要求:

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实施方案

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实施方案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节水、材料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 高建筑使用效率,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绿色建筑标识是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建筑进行认证和标识,是绿色建 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提出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实施方案,以 便建筑单位或个人能够更好地了解绿色建筑标识的申报流程和要求,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申报资格 1.建筑单位或个人需具备合法的建筑资质和相关从业资格,能够独 立承担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 2.建筑项目需符合当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包括节能、节水、材 料利用、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二、申报流程 1.准备材料:建筑单位或个人需准备相关的建筑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材料清单、环保手续等资料,以便进行绿色建筑标识的申报。

2.申报审核:将准备好的材料提交至当地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机构, 经过专业审核和评估,确定建筑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 3.认证颁发:经过审核合格后,认证机构将颁发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并在建筑项目上进行标识,以示认可。 三、申报要求 1.建筑设计:建筑单位或个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节能、节水、采光、通风等因素,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施工管理:建筑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施工 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运营维护:建筑项目竣工后,需进行定期的运营维护管理,保证 建筑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 四、申报效益 1.提升形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建筑项目,能够提升建筑单 位或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申报流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方案阶段绿建(即取得施工图审查合格证): ①收集做绿建的主要资料:总平面图、建筑图纸、水暖电图纸、规划文本、节能计算书。 ②根据当地绿建政策文件,确定绿建星级,咨询单位根据所收集的基础材料进行绿建方案编制。 ③合肥这边项目绿建方案需要建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安徽省除合肥地区的项目绿建方案做好,把绿建方案、绿建施工图审查集成表、绿建设计专篇总说明打印盖章,和施工图一起送审图单位审查。 ④审图意见答复及修改。 ⑤取得施工图审查合格证(证书上面要有绿建星级这一项)。 设计标识阶段绿建: ①首先申报范围的建筑需要取得施工图审查合格证(证书上面要有绿建星级这一项)。 ②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原则上也要。 ③收集做设计标识所需的相关材料,详见附件一。 ④确定绿建星级(一般根据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上的星级来,除非甲方或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新的要求)。 ⑤咨询单位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制设计标识评审材料(包含自评估报告、申报书、各类计算报告及模拟分析报告等)。 ⑥咨询单位委托第三方评审单位,由第三方评审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设计标识评审。 ⑦开设计标识评审会(甲方、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相关人员参会)。 ⑧评审意见答复及修改,发给专家复核,专家全部无意见后,第三方评审单位在网站公告、公示。 ⑨第三方评审单位出设计标识证书(证书有效期一年)。

运行标识阶段绿建:建筑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暂时安徽省做的非常少,牵涉到现场检测、数据复核等内容。 附件一:设计标识阶段绿建主要资料清单: 一、立项审批文件 1、土地使用证-甲方 2、立项批复文件-甲方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甲方 4、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甲方 5、施工图审查合格证-甲方 6、建筑单位开发资质证明、营业执照-甲方 7、设计单位简介、资质证明-设计院 二、技术资料 (一)基本资料 1、环评报告、交评报告及批复-甲方 2、地勘报告-甲方 3、日照分析报告(应有计算点的日照时间统计表)-甲方或设计院 4、场地地形图-设计院 5、各建筑工程材料造价预算表-甲方或设计院 (二)建筑专业 1、各栋建筑施工图及地下室建筑施工图-设计院 2、各栋节能计算书-设计院 3、精装修图纸-甲方 4、最终建筑总平面图-设计院 (三)结构专业 1、各栋结构施工图及地下室结构施工图-设计院 2、各栋结构位移计算书-设计院 3、商品混凝土采购合同、预拌砂浆采购合同-甲方 (四)给排水专业 1、各栋给排水施工图及地下室给排水施工图-设计院 2、室外给排水管网总图(标明雨水收集池的位置及大小)-设计院 3、雨水收集系统施工图-设计院 4、二级节水器具检测报告(或设计变更单)-甲方或设计院 (五)暖通专业 1、各栋暖通施工图及地下暖通施工图-设计院 2、地库CO浓度浓度监测与排风联动系统图-设计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