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讲评(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43
201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1. B[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应用“徘徊”。
②积聚:积累。
积淀:动词,积累沉淀;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文中强调“几千年来”,应用“积淀”。
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根据语境,应用“废寝忘食”]2. C(A. 成分赘余,删除“将”;成分残缺,“推行”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
B. 语序不当,应将“接受、理解和掌握”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D. 搭配不当,应在“70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可改为“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3. B(A. 由“试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
C. 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蔷薇”拟人化。
D. 由“旧相识”“偷开门户”“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4. A(横线处前文描写了“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的现象,横线处首先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⑥是这种习俗的动机,因此应为首句,排除B、C两项。
③中“生命力”是对⑥中柳树“生殖力”的升华,因此⑥③相连。
④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①进一步阐释④,②⑤在语段的最后表明上述文化心理因素产生的行为结果。
答案为A)5. D(“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错,“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并无太大关联)6. C(申:表明)7. D(“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是“而宪来求铭”)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掌”“号”“检束”各1分,语句通顺1分)(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带解析)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带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熟悉常用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A【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江苏省名师点评:2015年高考语文卷——江苏高考新动向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严格按照江苏省2015年《考试说明》要求命题,整个试卷的结构没有改变,比较平稳,稳中有变,知识点分布科学合理,难易适度,注重了题目的选拔性功能。
语言表达题中的词语辨析、语病、语言连贯衔接,基本沿袭了去年或前年的题型,变化不大,而且选材改变了去年过于重文学性、重经典性的弊病,贴近考生的现实,如语病题、有关“清明”话题的语言衔接题、关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标志的图表题等,选材贴近考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明白“生活即语文”的道理。
修辞考查诗句中的比拟手法,取代了去年考查的对仗,难度不大,容易辨别。
所以古诗鉴赏题考查写景艺术,回避了以往常涉及到的修辞。
文言文选材墓志铭,改变了去年偏重议论的做法,也没有像去年考查虚词,恢复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一传统题型,对考生来说是福音。
今年的作文题,沿袭了2014年的新材料话题类题型,这跟江苏高考作文的考查方向是一脉相承。
考查话题是“智慧”,不容易偏题,让考生人人有话说,但想得高分不易。
试题新亮点这份试卷的选材和设题,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中学教学,关注传统文化,又能接地气。
这是区别于以往的江苏高考题的最大亮点。
如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当代一线作家王安忆的文章《比邻而居》,是一篇描写细腻,意蕴深刻,烟火味特浓的好文章,考生一定喜欢读,预计得分要比去年高得多。
【创新题】第5题,是徽标题,考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标志”的理解。
这是江苏独创的新题。
一般的图表题,都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而江苏以选择题的出现,这需要考生除了读懂图标组成要素的含义,还要细加辨析四个选项表述是否与图标相吻合,有一定难度。
【易错题】第17题,问:“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题干要求分角度进行概括,比如从“雕刻观念、雕刻内容、和雕刻形式”等方面进行概括。
考生若不注意审题,直接回答“变革是什么”,可能要失分。
简评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陈祥书)常中寓变,稳中求新--简评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215101苏州市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规中矩,涛声依旧;结构平稳,考查全面。
没有出现意外,合符2015年江苏省《考试说明》;没有大起大落,类似高考前的模拟考试。
延续传统,但也不缺对常规的变化;追求平稳,但也不乏对旧题的翻新。
可以说,今年是前两年的择优组合,完美结合: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借用江苏高考作文题来说,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常规之中有所变化,平稳之中有所创新。
简言之,常中寓变,稳中求新。
从常规与平稳来说,重要的有四点:核心上,突出理解,强化分析。
整个试卷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真正的语文能力,但核中之核的是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可以说是以理解为轴心,以分析为中心。
文言文阅读,去掉了虚词考查,换成文意理解:分析判别欧阳修长子的品格,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
诗歌鉴赏中,第1题要求概括“开颜”的原因。
表面上是考查对相关信息的捕捉与提炼,但实质上是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散文阅读中,第12题要求根据③④段内容,分析出第一户人家的生活风格。
显然,是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
第13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自然,是考查对重要词语与概念的理解;既要揭示出表层含义,又要分析出深层含义。
论述类阅读中,第17题要求概括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不光要从内容上,还要从形式上,分析出“变革”的要点。
第18题要求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很明显,是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其实,考查理解与分析,实质上就是考查捕捉、筛选、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重点上,突出归纳,深化概括。
归根结蒂,高考语文考查的是语文水平,但最为重要的是归纳与概括的水平:以归纳为重点,以概括为重心。
文言文阅读中,第4题要求简要概括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诗歌鉴赏中,第1题要求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第2题要求归纳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第3题要求归纳尾联表达的作者情感。
2015年高考试题解析:2015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试题深度解析(语文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案】B【解析】先了解这三组近义词语的解释。
徘徊:(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积聚:积累。
积淀:(1)积累沉淀;(2)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可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方法。
三组词语中废寝忘食和宵衣旰食区别最明显,从使用对象看,前者适用所有人,后者多用于帝王,结合语境中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排除宵衣旰食,进而也排除了A、C两项;其次是踟蹰和徘徊,从使用范围看,前者多用于人的心理,范围较小,后者使用范围则较大,结合语境中的人类历史,只能用徘徊,这样就只剩下B项。
当然积聚和积淀区别也较明显,二者语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聚,后者侧重淀,结合语境中的智慧,只能选后者。
【点评】从题型看,《考试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这种题型已明确列出,近几年江苏也一直在考,考生平时训练一定也不会少,因此考生对这种很题型熟悉;从内容看,考查的三组近义词语(成语)区别很明显,语境用词指向也很明确,不存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现象。
2015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点评【考查能力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到探究。
知识点覆盖面广,能力点考查面宽。
试题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结构、语文素养和能力状况。
但整体看,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创新较少,沉稳有余。
】一、语言文字运用五道选择题(与去年题型基本一致,延续稳定过渡趋势。
)选词填空,病句辨析,修辞判断(比拟),句子衔接,图文理解【中国文化遗产图形的含义】标志说明:(1)太阳神鸟图案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其造型精练、简洁,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
(2)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太阳神鸟金饰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是21世纪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
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
(4)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
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
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考点从词语辨析、语病、修辞、衔接连贯到图标理解,选择题也有个别题目涉及时事,例如有一道是中国文化遗产图形,请考生选择图形表达了什么内涵,还有一题考到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均属常规考点,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
修辞手法判别难度稍大,语料均为古诗句,孤立理解有难度;“比拟”含拟人与拟物,部分学生可能会与“比喻”混淆。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样卷专家点评样卷1【评语】智慧的内涵究竟何如?谁能解得个中味?作为一个小小的古老城邦,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地蜕变,直至“创造出永恒”?此文高妙之处,首先在于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
作为说理散文,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不止于纯粹的议论,而是借事说理,以雄厚的史实解证着智慧最凸显的特征。
智慧的话题,更须智慧地驾驭。
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遣词造句,此文拿捏有方,大气磅礴。
尤其说道“维也纳将就如同一个圈”,不仅仅将智慧的最高境界比化作一个圈,更为可贵处在于能大胆地想象,独到地比喻,灵动地行文,直至将立意升华为“智慧”地微笑。
综合判分:70分(朱万成)样卷2【评语】本文简约而有意味。
文字清晰明白,不作佶屈聱牙之语。
从佛家的人生三重界入手,类比导出智慧的三境界。
主体部分用比拟手法具象地演绎三境界的内涵与特征,山,是经验的积累,不能变通;海,水无常形,融会贯通;天,笼罩万物,无影无象。
结构简单,乍一看,山、海、天机械排列,一、二、三数来,无特别之处,其实是步步推进,由小智到大智,由否定走向肯定。
作者真心要肯定的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已达到“道”的地步,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开宗立派,化育万物,这吻合了智慧的基本特质。
书写不佳。
判为一类卷:69分。
(蔡建明)样卷3【评语】这是一篇有相当见识的考生“妙”。
首先,文章从教育切入,讨论智慧应有的自身景象,强调了智慧要有个性,不从俗,懂得圆通。
这是考生清醒地审明题意且有独立思考与辦析能力的体现,显示了对智慧的鉴识。
其次,从行文构思看,考生以“野百合也有春天”为题,文末形象地呼应,将自己认知的“智慧”形象化,这是构思的成功,文章展示在对比中彰显自己认识的“智慧”:独立之精神,丰富多样,一首诗,一幅画,一碗面……另外,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却能多用修辞将智慧的景象具象化、生动活泼,显示出考生的写作功底,尤其是一些对比性譬喻,深刻而有意味。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熟悉常用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A【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各显神通,各具特色——简评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陈祥书)各显神通,各具特色——简评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215101苏州市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2015年江苏高考尘埃落定,高考语文试题新鲜出炉。
翻开试卷,粗粗一看:没有偏题,保持了以往试卷的结构与分值,合符2015年江苏省《考试说明》;没有怪题,延续了往年试卷的题型与难度,与考生的实际情况大致吻合。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不光是不偏不怪,还各显神通,各有特点;不止是合纲合情,还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基础知识题,涛声依旧,客观呈现。
从数量来看,共有五道试题;分别是词语运用、语病辨析、修辞使用、衔接连贯与徽标理解,都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的。
主观表述题没有粉墨登场,字音字形题没有重出江湖。
应该说,跟2014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大体相似,跟南京高考命题信息说明发布会所透露的信息基本相符。
文言文阅读,选材回归,题型融合。
选文上,今年选的是张耒的《欧阳伯和墓志铭》,属于记叙类文本;与2013年的墓志铭相类,跟2014年的议论文不同。
题型上,实词考查继承传统,仍以选择题呈现;虚词考查彻底取消,与2014年不同;概括与分析内容,仍以选择形式恢复回归;文言翻译改为两道,跟2014年相同;主观问答题为去年新出题型,今年继续保留。
诗歌鉴赏,延续传统,立足创新。
选材上,一脉相承:继承以往传统,仍属唐宋诗词。
形式上,有所回归:没有采用去年的比较鉴赏,而是回到以往的单篇赏析。
格调上,和去年类似:描绘的是探访友人新居,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歆羡赞美。
题型上,有所创新。
像考查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与以往区别较大,让人耳目一新;因为过去大多考查写景抒情,再加修辞之类。
名句默写,稍有变化,导向不佳。
过去,初中考查2句,课外考查2句;今年略作调整,初中考查3句,课外考查1句。
高中考查4句,没有变化。
课内的难度不大,但课外的比较冷僻,估计能写出者寥寥。
课外的没有区分度,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