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讲评(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43
201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1. B[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应用“徘徊”。
②积聚:积累。
积淀:动词,积累沉淀;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文中强调“几千年来”,应用“积淀”。
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根据语境,应用“废寝忘食”]2. C(A. 成分赘余,删除“将”;成分残缺,“推行”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
B. 语序不当,应将“接受、理解和掌握”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D. 搭配不当,应在“70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可改为“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3. B(A. 由“试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
C. 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蔷薇”拟人化。
D. 由“旧相识”“偷开门户”“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4. A(横线处前文描写了“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的现象,横线处首先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⑥是这种习俗的动机,因此应为首句,排除B、C两项。
③中“生命力”是对⑥中柳树“生殖力”的升华,因此⑥③相连。
④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①进一步阐释④,②⑤在语段的最后表明上述文化心理因素产生的行为结果。
答案为A)5. D(“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错,“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并无太大关联)6. C(申:表明)7. D(“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是“而宪来求铭”)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掌”“号”“检束”各1分,语句通顺1分)(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带解析)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带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熟悉常用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A【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江苏省名师点评:2015年高考语文卷——江苏高考新动向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严格按照江苏省2015年《考试说明》要求命题,整个试卷的结构没有改变,比较平稳,稳中有变,知识点分布科学合理,难易适度,注重了题目的选拔性功能。
语言表达题中的词语辨析、语病、语言连贯衔接,基本沿袭了去年或前年的题型,变化不大,而且选材改变了去年过于重文学性、重经典性的弊病,贴近考生的现实,如语病题、有关“清明”话题的语言衔接题、关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标志的图表题等,选材贴近考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明白“生活即语文”的道理。
修辞考查诗句中的比拟手法,取代了去年考查的对仗,难度不大,容易辨别。
所以古诗鉴赏题考查写景艺术,回避了以往常涉及到的修辞。
文言文选材墓志铭,改变了去年偏重议论的做法,也没有像去年考查虚词,恢复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一传统题型,对考生来说是福音。
今年的作文题,沿袭了2014年的新材料话题类题型,这跟江苏高考作文的考查方向是一脉相承。
考查话题是“智慧”,不容易偏题,让考生人人有话说,但想得高分不易。
试题新亮点这份试卷的选材和设题,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中学教学,关注传统文化,又能接地气。
这是区别于以往的江苏高考题的最大亮点。
如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当代一线作家王安忆的文章《比邻而居》,是一篇描写细腻,意蕴深刻,烟火味特浓的好文章,考生一定喜欢读,预计得分要比去年高得多。
【创新题】第5题,是徽标题,考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标志”的理解。
这是江苏独创的新题。
一般的图表题,都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而江苏以选择题的出现,这需要考生除了读懂图标组成要素的含义,还要细加辨析四个选项表述是否与图标相吻合,有一定难度。
【易错题】第17题,问:“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题干要求分角度进行概括,比如从“雕刻观念、雕刻内容、和雕刻形式”等方面进行概括。
考生若不注意审题,直接回答“变革是什么”,可能要失分。
简评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陈祥书)常中寓变,稳中求新--简评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215101苏州市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规中矩,涛声依旧;结构平稳,考查全面。
没有出现意外,合符2015年江苏省《考试说明》;没有大起大落,类似高考前的模拟考试。
延续传统,但也不缺对常规的变化;追求平稳,但也不乏对旧题的翻新。
可以说,今年是前两年的择优组合,完美结合: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借用江苏高考作文题来说,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常规之中有所变化,平稳之中有所创新。
简言之,常中寓变,稳中求新。
从常规与平稳来说,重要的有四点:核心上,突出理解,强化分析。
整个试卷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真正的语文能力,但核中之核的是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可以说是以理解为轴心,以分析为中心。
文言文阅读,去掉了虚词考查,换成文意理解:分析判别欧阳修长子的品格,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
诗歌鉴赏中,第1题要求概括“开颜”的原因。
表面上是考查对相关信息的捕捉与提炼,但实质上是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散文阅读中,第12题要求根据③④段内容,分析出第一户人家的生活风格。
显然,是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
第13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自然,是考查对重要词语与概念的理解;既要揭示出表层含义,又要分析出深层含义。
论述类阅读中,第17题要求概括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不光要从内容上,还要从形式上,分析出“变革”的要点。
第18题要求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很明显,是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其实,考查理解与分析,实质上就是考查捕捉、筛选、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重点上,突出归纳,深化概括。
归根结蒂,高考语文考查的是语文水平,但最为重要的是归纳与概括的水平:以归纳为重点,以概括为重心。
文言文阅读中,第4题要求简要概括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诗歌鉴赏中,第1题要求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第2题要求归纳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第3题要求归纳尾联表达的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