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孟浩然古诗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64 KB
- 文档页数:2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原文|译文|鉴赏《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全诗巧妙运用了与道士有关的术语及典故,涉笔成趣,幽默明快,自然天成。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原文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注释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丹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果实。
⑤“童颜”两句:意思是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⑥流霞:仙酒名。
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
”句中也指醉颜。
鉴赏整体赏析这首诗描述诗人前往梅道士山房做客的情景,描写了道士房中的景物,从而展示了道士生活的特色,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与自然界的每一变化息息相通,恬淡而自然的情怀。
“愁春尽”为下文的祈求长生做好铺垫。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道士派使者来相邀赴宴,诗人喜出望外,愁怀顿释。
这两句点题,诗人的感情也由愁转喜,表现出他与梅道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这两句才转入正题,但并没有对宴饮的具体场面多作描写,而着意于描绘梅道士居处的环境,景色幽美,仙气弥漫,使人流连忘返。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点题中之“宴”字,宾主二人饮得十分欢畅,不时举杯祝酒,共同祝愿彼此青春常在,健康长寿。
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又很切合道家中人祈求长生的愿望。
在梅道士家所经历的一切都笼罩着一股仙气,所以诗人浮想联翩,希望借流霞美酒一醉,与仙家同班,永葆青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诗人孟浩然的古诗《清明即事》主要内容《清明即事》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作。
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这首作品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首诗作吧!作品原文清明即事①帝里重清明②,人心自愁思③。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④。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诗人简介孟浩然是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历史评价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原文|译文|鉴赏'《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全诗巧妙运用了与道士有关的术语及典故,涉笔成趣,幽默明快,自然天成。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译文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注释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丹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果实。
⑤“童颜”两句:意思是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⑥流霞:仙酒名。
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
”句中也指醉颜。
整体赏析这首诗描述诗人前往梅道士山房做客的情景,描写了道士房中的景物,从而展示了道士生活的特色,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与自然界的每一变化息息相通,恬淡而自然的情怀。
“愁春尽”为下文的祈求长生做好铺垫。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道士派使者来相邀赴宴,诗人喜出望外,愁怀顿释。
这两句点题,诗人的感情也由愁转喜,表现出他与梅道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这两句才转入正题,但并没有对宴饮的具体场面多作描写,而着意于描绘梅道士居处的环境,景色幽美,仙气弥漫,使人流连忘返。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点题中之“宴”字,宾主二人饮得十分欢畅,不时举杯祝酒,共同祝愿彼此青春常在,健康长寿。
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又很切合道家中人祈求长生的愿望。
在梅道士家所经历的一切都笼罩着一股仙气,所以诗人浮想联翩,希望借流霞美酒一醉,与仙家同班,永葆青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清明即事孟浩然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即事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注释】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创作背景】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
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作品赏析】"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
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
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
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原文及赏析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人们纷纷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孟浩然的诗作《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便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在清明之日宴会上的愉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与敬仰。
诗中,孟浩然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描写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清明节日的宴会场景。
他以梅道士的房屋为背景,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梅道士被描写成随性而自在的人物,他邀请众多的朋友来共度这个令人喜悦的日子。
诗中描述了众多的客人聚集在一起,共饮美酒,畅谈人生,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房间。
诗中的第一段描写了宴会的开始,孟浩然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形容宴会的氛围。
这句诗意味深长,言近指远,以一个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表达一个更深层次的意境。
作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暗喻人情世故之险恶,而以“汪伦送我情”表示友情的温暖。
通过这个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与感激。
接着,诗中的第二段进一步描述了宴会的细节。
孟浩然以“世间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句,表达了自己不受世俗眼光束缚的态度。
他坦然面对别人对他的嘲笑和不解,并从容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乐趣。
这种超脱尘俗的心态,展示了孟浩然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精神追求。
最后一段描述了宴会的结束,孟浩然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宴会散场后客人散去的情景。
这句诗给人一种温馨而忧伤的感觉,寓意着友情的原本热烈与喧嚣在时间的流转中变得淡然。
但即便如此,作者对于友情的思念和珍惜却一直存在于心底。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是孟浩然的一首清新雅致的诗作,通过描绘清明宴会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自由的追求。
整篇诗意融洽,气韵生动。
同时,孟浩然通过浅显过深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欣赏诗意之外,能够深入思考生活的真谛和人情世故。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出自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清明即事》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注释】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翻译】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
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人评价】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反映了诗人失意之余的离俗之感《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描绘清明时节在梅道士房中宴饮、赏春并抒发闲适之情的诗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赏析,包括内容解析、情感抒发和艺术特色三个部分。
一、作品原文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孟浩然〔唐代〕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静卧在林中为春天即将远去而忧愁,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2、注释梅道士:生平不详。
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
物华:自然风光。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
《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
”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
驻:保持。
流霞:仙酒名。
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原文赏析及译文注解第1篇: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原文赏析及译文注解1、原文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2、作品赏析(1)、注解: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⑤童颜两句:意谓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流霞:仙酒名。
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
”这里也指醉颜。
(2)、韵译: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3)评析: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原文及赏析【诗句】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出处】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意思】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注释】传说中的仙酒。
唐·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唐·孟浩然《宴梅道士房》诗:“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
”【全诗】《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全诗赏析】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有关孟浩然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孟浩然《清明即事》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即事》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即事》注释: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注释】: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这里指梅道士。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也指梅道士。
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童颜两句:意谓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流霞:仙酒名。
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
”这里也指醉颜。
【赏析】:
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清明即事孟浩然古诗翻译及赏析
清明即事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
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作品赏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
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
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
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
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
"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
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
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