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010590102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代码:INDE3010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材料科学基础后续课程: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成型原理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陈再良大纲执笔人:陈再良大纲审核人:杨宏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和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业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业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单元及制造系统选择决策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机械加工方法(6课时)第一节零件的成形方法一、Δm<0的制造工程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二、Δm=0的制造过程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三、Δm>的制造过程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第二节机械加工方法一、车削车削方法的特点和车床加工的典型工序二、铣削铣削加工的方法和特点三、刨削刨削加工的特点和方法四、钻削与镗削钻削与镗削的方法与的、特点五、齿面加工成形法和展成法的特点六、复杂曲面加工复杂曲面加工的方法七、磨削磨削加工的方法与特点八、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各自的方法和特点思考题:1、简述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表面成形原理和应用范围2、镗削与车削有哪些不同?3、车削加工能形成哪些表面?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2课时)第一节刀具的结构一、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切削运动定义、削运动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几何参数二、刀具角度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刀具角度的参考平面、刀具的标注角度、刀具的工作角度三、刀具种类刀具分类、常用刀具简介第二节刀具材料一、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刀具材料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二、常用的刀具材料常用的刀具材料及其各自的特性三、新型刀具材料新型刀具材料及其优点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一、切削过程及切削种类切削的形成过程、切削的类型及其控制、积屑瘤现象第四节切削力与切削功率一、切削力的来源,切削合力及其分解,切削功率二、切削力的测量目前采用的切削力测量手段三、切削力的经验公式与切削力估算计算切削力的指数公式、按单位切削力计算切削力和切削功率第五节切削热和切削温度一、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导切削热的定义及产生二、切削温度的测量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切削用量、工件材料、刀具角度、刀具磨损、切削液四、切削液三类切削液五、切削温度对工件、刀具和切削过程的影响第六节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一、刀具磨损的形态及其原因刀具磨损的三种形式二、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三、刀具寿命的经验公式刀具寿命的定义、刀具寿命公式第七节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件材料加工性一、切削用量的选择对加工质量、基本工艺时间、刀具寿命和辅助时间的影响二、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思考题:1、金属切削过程有和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和比较?2、车刀的角度如何定义?表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什么不同?3、刀具的正常磨损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4、简述车刀、铣刀、钻头的特点。
《制造技术基础》复习大纲学分:3 学时:50+4一、课程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制造系统及机械加工方法1、制造系统:基本概念及内容2、零件的成形方法(1)切削加工(2)材料成形加工(3)材料累加制造要求掌握各成形方法的种类及特点,以及产品适用范围3、机械加工方法(1)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加工原理(2)能加工的表面(3)加工适用范围车、铣、刨、磨、拉、插、钻、扩、镗、铰、锪螺纹加工、孔加工、齿轮加工、平面加工、槽加工——(有几种方法)各种加工方法的主运动、进给运动第二章金属切削机床1、金属切削机床的种类,机床的基本组成(7个系统)机床的工艺范围是什么?(机床上加工的工件类型和尺寸,能够完成何种工序,用什么刀具)机床的技术参数包括:尺寸参数、运动参数与动力参数机床精度:几何精度,运动精度,传动精度,定位精度,工作精度。
精度保持性机床型号的编制(通用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几种常见机床的型号代码2、金属切削机床部件传动系统:主传动,进给传动的种类主轴部件:主轴部件的基本要求(旋转精度,刚度,抗振性,温升和热变形),主轴部件的传动方式(齿轮,带,电机直接驱动)支撑件:结构形状(箱形,板块,梁支类)材料机床导轨:应满足的技术要求(导向精度,承载能力,精度保持性,低速运动平稳),截面形状及组合形式导轨的结构类型及特点刀架及自动换刀装置:类型3、常见的金属切削机床种类加工精度特点第三章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及刀具1、金属切削刀具种类:6种2、刀具的结构:刀具角度磨削及砂轮3、刀具材料:常用刀具材料和新型刀具材料4、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切削3个变形区及发生的主要物理现象切屑的种类积屑瘤对刀具寿命及加工精度的影响影响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对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的影响。
5、刀具磨损的形态及主要原因,磨钝标准的定义6、切削用量的选择V F ap精加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考虑刀具寿命和生产率粗加工:保证生产率材料切削加工性的定义第四章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1、6点定位原理:分析定位元件及其限制的自由度过定位欠定位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2、工件的安装及定位的概念,作用典型的定位方式、定位元件及装置(平面、孔、外圆及组合定位)定位误差及基本计算3、工件在夹具中夹紧夹紧装置的作用、组成及基本要求夹紧机械的基本原则及夹紧力的确定典型的夹紧机构(斜楔、螺旋、偏心、定心、多件、多位联动、动力夹紧)夹具的其它组成部分:定位元件、动力装置、导向装置、对刀装置、分度装置4、典型机床夹具: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孔夹具的主要特征5、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第五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1、机械加工精度及加工误差的基本概念(1)误差A 工艺系统几何误差:机床的几何误差及运动误差夹具误差及工件安装误差刀具误差及磨损调整误差测量误差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B调整误差C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床刚度的测定影响部件刚度的因素提高系统刚度、减少变形的措施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误差计算D工艺系统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的热源工艺系统的温升温度场机床、刀具、工件的热变形热变形的对策误差计算(2)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分布曲线法及点图法、相关分析法加工误差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实例(3)保证与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2、机械加工表面质量(1)表面质量的含义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2)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及其改善措施产生表面粗糙度及波度的原因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降低粗糙度的工艺措施(3)影响表层机械物理性能的因素及其改善措施表面冷硬层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磨削烧伤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产生表层残余应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4、机械加工中的振动(1)受迫振动的振源、查找方法(2)消减受迫振动的途径(3)工艺系统的自激振动(4)自激振动的诊断及防治第六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1、概述(1)制订工艺规程的指导思想(2)制订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与步骤(3)工件的结构工艺性2、基准的选择(1)精基准的选择(2)粗基准的选择3、工艺路线的拟订(1)加工方法的选择(2)工序顺序的安排(3)加工余量的确定(4)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4、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1)时间定额(2)工艺成本及工艺方案5、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器装配的生产类型及其特点保证装配精度的4种方法:互换选配修配调整装配尺寸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1)缩短单位时间(2)采用先进工艺方法(3)进行柔性及自动化加工6、成组技术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成组加工的原理及特点;分类编码方法;工艺准备及生产组织形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强调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重视实践性环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本科非机械类专业60学时)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零件制造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是我院本科近机类和非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了解现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知识,了解零件的常用成型方法、加工方法及所用设备和工具,了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通过实习使学员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及劳动观念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及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内容(一)讲授内容1.钢铁的基本知识(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钢的分类和编号(3)常用铸铁(4)热处理基本概念2.材料的成型(1)材料成型概述:材料成型的分类、各方法的特点及应用(2)手弧焊工艺及安全规则(3)气焊工艺及安全规则(4)钎焊工艺及应用(5)其它焊接方法简介(6)封接工艺及应用(7)粘接工艺及应用3、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1)切削加工概述零件的表面形成及切削运动。
重点:切削运动、切削要素。
(2)金属切削机床基础知识机床分类、型号、用途与特点。
(3)金属切削刀具刀具材料与结构、刀具种类、特点和用途。
重点:刀具材料与刀具结构。
(4)切削过程基础知识切屑的种类及形成过程;切削力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及使用寿命;常用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积屑瘤与加工硬化。
重点:诸因素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
(5)机械加工质量基本知识4、常用加工方法综述(1)普通加工方法综述车、铣、刨、拉、镗、钻削加工的特点和应用。
圆锥、普通三角螺纹加工方法。
铣削方式与特点、分度头的分度方法、铣刀的种类与选择。
钳工的加工范围、常用工具介绍、钻头基本知识。
重点:车、铣、刨、钻削加工及钳工的加工范围与特点。
(2)精密加工方法综述(3)特殊形面加工方法综述螺纹加工。
齿轮加工。
5、现代制造技术(1)数控加工数控加工原理,数控机床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
重点: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的特点,数控车床编程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总学时:64理论课学时:56 实验课学时:8(不含在本课程中)学分:3.5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工艺装备(主要指通用机床、刀具)并具有初步设计能力(主要指工艺和夹具设计)。
三、课程适用专业机械、机电、金属材料、材料加工各专业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绪论课程目的、意义与内容组织、学时安排介绍 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掌握课程的主要目的与任务,课程章节内容在层次上的传递关系,学习方法介绍,了解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第一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础知识 5学时(1)刀具参考系 2 学时(2)刀具标注角度2学时(3)刀具材料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掌握金属切削参考系的定义,刀具标注角度定义,不同参考系之间刀具角度的联系方式,掌握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与发展趋势,学会用视图表达刀具角度及实际切削条件下刀具角度变化规律。
重点:切削参考系与刀具角度的定义及图形标识方法难点:刀具角度在不同参考系、或实际切削时的变化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刀具角度的三维动画演示;(2)课堂上实物展示各种刀具,让学生区分刀具前、后刀面及估计几何角度;(3)设计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动手测量刀具的几何角度;(三)第二章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1学时)(1)金属切削变形规律2学时(2)切削力2学时(3)切削热2学时(4)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1学时(5)金属切削规律的应用4学时a. 切削参数的选择2学时b. 刀具角度的选择1学时c. 切削液选择1学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变形规律,切削力变化规律,切削热、刀具磨损等规律。
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本科非机械类专业 60学时)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零件制造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是我院本科近机类和非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了解现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知识,了解零件的常用成型方法、加工方法及所用设备和工具,了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通过实习使学员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及劳动观念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及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内容(一)讲授内容1.钢铁的基本知识(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钢的分类和编号(3)常用铸铁(4)热处理基本概念2.材料的成型(1)材料成型概述:材料成型的分类、各方法的特点及应用(2)手弧焊工艺及安全规则(3)气焊工艺及安全规则(4)钎焊工艺及应用(5)其它焊接方法简介(6)封接工艺及应用(7)粘接工艺及应用3、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1)切削加工概述零件的表面形成及切削运动。
重点:切削运动、切削要素。
(2)金属切削机床基础知识机床分类、型号、用途与特点。
(3)金属切削刀具刀具材料与结构、刀具种类、特点和用途。
重点:刀具材料与刀具结构。
(4)切削过程基础知识切屑的种类及形成过程;切削力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及使用寿命;常用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积屑瘤与加工硬化。
重点:诸因素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
(5)机械加工质量基本知识4、常用加工方法综述(1)普通加工方法综述车、铣、刨、拉、镗、钻削加工的特点和应用。
圆锥、普通三角螺纹加工方法。
铣削方式与特点、分度头的分度方法、铣刀的种类与选择。
钳工的加工范围、常用工具介绍、钻头基本知识。
重点:车、铣、刨、钻削加工及钳工的加工范围与特点。
(2)精密加工方法综述(3)特殊形面加工方法综述螺纹加工。
齿轮加工。
5、现代制造技术(1)数控加工数控加工原理,数控机床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
重点: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的特点,数控车床编程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熟悉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规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数值分析法:计算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实验设备:刀具、工件和切削实验机。
3. 课件:金属切削过程的动画和图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实验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熟悉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1.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发展现状和趋势.2。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大家认识到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了解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了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等概念,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知识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能正确分析工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刀具及切削用量.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2.切削用量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3.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车刀结构、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的正交平面参考系内,刀具几何角度标注方法.2.掌握切削力的形成,分解及影响因素,掌握切削热的来源,传散及影响因素.3.掌握刀具磨损及刀具寿命的有关规律。
4.熟悉工件材料加工性,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5.掌握砂轮特性及影响因素,了解磨削运动、磨削力及磨削过程的特点。
第三章制造工艺装备教学目的:1. 掌握关键表面成形方法,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
2. 能正确选择工件的定位及装夹方式,了解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工件表面成形方法。
2.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3.机床传动链的分析与计算。
4.六点定位原理;常用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夹紧力的确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种类、用途及特性。
2.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
3.掌握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Machine Manufacture Technology Base总学时:48课堂教学:48 学分:3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T.过程及其系统。
包括了金属切削过程及其基木规律;机床、刀具、央具的基木知识;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机械加工中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其控制方法;典型的制造技术等,能从事机械装备的研究、设计和制造技术。
使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与把握。
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木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木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包含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部分课程如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工.艺学、机床概论等基木内容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面的内容。
在讲授本课程前、希望学生已通过金属工艺学的实践环节。
在生产实习时,使学生了解各种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与设备、常用刀具与量具、典型央具的结构与功用、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机器的主要装配方法与过程。
本课程讲授中,应结合课程内容选做6学时实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将安排24学时的综合实验。
本课程授后,应进行阶段性生产实习和工艺课程设计,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渡。
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章次内容总学时数课堂讲授学时数绪论21■ •机械加T•方法84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210 (8)—- 金属切削机床8 1 (5)四机床央具原理与设计1610五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1410 (8)六工艺规程设计1612七先进制造技术4(自学)总学时数80481、机制模块设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限修课,金属切削机床课时E略减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分类机械制造的特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机械制造概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让学生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实验法:安排金属切削实验,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2.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设备:金属切削实验设备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让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
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理解。
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ine manufacture craft foundation
课程编号:0803010560101
学时:40(含课外学时)学分:2.5
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
先修课程: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及应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奠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设置的。
本课程是为机械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①学习切削刀具及零件制造精度的基本知识。
②学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
③学习各种常用切削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应用范围及所用机床的工作原理。
④学习机械加工过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⑤学习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初步编制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以工艺为基础,贯穿以质量、生产率、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工艺与设备、设备以及加工工艺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了解提高切削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的基本
途径。
2.掌握常用切削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常用机床的基本类型、工作原理和加工范围。
3.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制定一般常见零件加工工艺的方法,并具有选择毛坯和制定零件加工工艺方法的能力。
4.初步掌握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要求。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切削加工工艺基础
1.基本内容:
1.概述切削加工的实质和分类,金属切削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和地位。
2.切削运动和切削要素。
3.金属切削刀具的基础知识,常用刀具材料,普通车刀结构及其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
4.金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切削变形、切削刀、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与刀具耐用度。
5.提高切削加工质量和经济性的途径。
提高工艺系统的刚性,合理选用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用量,使用切削液,改善工作材料的可切削加工性。
6.刀具和切削用量选择举例。
7.常用的切削及磨削方法。
8.精密加工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阐述切削运动和切削要素、切削刀具和切削过程等有关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了解零件表面的形成原理,掌握切削运动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主运动和进洽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切削用量三要素的定义和单位;掌握刀具切削部分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及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性能及选用、掌握车刀主要几何角度的定义及作用,并能从应用出发说明车刀主要角度对切削加工的影响;了解切削力的产生、分解以及对工件、刀具、机床的影响,了解切削热的产生、传出及对工件、刀具的影响,掌握工件材料、刀具角度和切削用量对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影响,弄清刀具磨损的形式、磨损过程和刀具耐用度T的概念及影响刀具耐用度的因素,了解提高切削加工质量和经济性的主要途径,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选择原则,掌握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掌握切削液的作用、分类及性能特点、掌握工件材料的概念及衡量切削加工性的指标,了解改善材料可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3.教学重点难点:刀具角度、材料,金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
4.教学建议:无
第二章:特种加工工艺基础
1.基本内容:特种加工概述、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复合加工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特种加工的概念、特点、加工原理及常用加工方法。
要求学生了解特种加工的概念及特点,初步掌握各种加工方法的适用范围。
3.教学重点难点:特种加工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4.教学建议:无
第三章:特型表面加工
1.基本内容:
1.螺纹加工
2.齿形加工
3.成形面加工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了螺纹、渐开线齿轮的形成、几何参数、精度和各种加工方法,以及特型表面成形加工方法。
要求学生了解渐开线的形成和齿轮传动的精度要求,掌握渐开线齿轮的主要几何参数及计算;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螺纹加工的挂轮计算,齿轮加工方法工艺特点及应用
4.教学建议:无
第四章:常用表面加工方案的选择
1.基本内容:
1.常见表面(外圆、内圆、锥面、平面、螺纹、齿形)加工方案
2.选择表面加工方案的依据
3.加工方案实例:齿轮轴、法兰盘、柱塞套V形铁、支架、齿轮锻模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常用表面加工方案及选择表面加工方案的依据,应用实例来说明表面加工方案的确定。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常用表面加工方案及选择的依据,从而能够制订一般常用零件的表面加工方案及工艺。
3.教学重点难点:制定“选择表面加工方案的依据”的实践理由
4.教学建议:无
第五章:数控加工技术
1.基本内容:
1.成组技术
2.数控加工技术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成组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成组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对NC,FMC,CIMS等有基本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的区别
4.教学建议:无
第六章:零件表面处理技术
1.基本内容:
1.概述
2.表面强化处理,机械强化,电火花强化,激光强化
3.表面电镀与氧化处理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了零件表面处理的一些基本工艺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表面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
3.教学重点难点:表面强化与提高疲劳寿命的关系
4.教学建议:无
第七章:其它新技术新工艺(自学)
第八章: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1.基本内容:
1.零件结构工艺性的概念。
2.切削加工、装配和维修对零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零件结构工艺性的概念和切削加工、装配及维修对零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零件结构工艺性的概念,掌握切削加工、装配和维修对零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及示例。
3.教学重点难点:结构工艺性的实际意义
4.教学建议:无
第九章: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
1.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序,工步与安装,工艺设备、工艺装备与工艺系统,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
2.毛坯及其加工余量的选择
毛坯的种类,选择毛坯时应考虑的因素,毛坯加工余量的确定,毛坯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3.工件的安装
工件的安装方式,工件的定位原理,基准的概念及分类,设计基准、工艺基准的概念及特点,定位基准(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拟定
零件图技术要求的分析,毛坯材料和毛坯类型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集中与分散,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辅助工序的安排,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和工时定额的确定,各工序的机床、装夹方法、加工方法、测量方法及有关的工夹量具的确定,编制工艺卡片。
5.基本类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外圆表面、内圆表面、平面及成形面等基本表面加工方案的选择。
轴类零件、盘类零件、支架及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6.典型零件工艺过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阐述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基本概念、毛坯选择、工件安装、工艺过程的拟定和基本类型、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等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工艺设备、工艺装备、工艺系统的概念,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和工序、安装概念及划分,掌握生产类型的划分及各类型的特点;掌握常见毛坯的种类及选择,了解加工余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掌握工件常见的安装方式和各安装方式的特点及应用,了解基准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定位基准的划分及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掌握工件定位的概念六点定则及四种定位状态的概念、特点及应用,了解机床夹具的种类及组成;了解拟定零中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内容和步骤,掌握拟定加工顺序时要考虑的各种问题,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则、辅助工序的安排和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原则;掌握外圆表面、内圆表面,平面的主要技术要求,常用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的选择,掌握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要求,能对简单轴类零中进行工艺分析和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掌握盘套类、支架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要点。
3.教学重点难点:六点定则及四种定位状态、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工艺分析、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4.教学建议:无
第十章:微细加工与集成电路制造(自学)
第十一章:装配自动化(自学)
第十二章:新世纪的生产系统与环境保护(自学)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与实践的结合性很强,必须认真扎实地做好金工实习和认识实习。
六、实验/实践内容:
见《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大纲
七、考核方式:
见《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傅水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2、主要参考书: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吴恒文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无
执笔人:系室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