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凝血障碍检
- 格式:ppt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41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凝血功能障碍是指血液凝固或止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本文将介绍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稳定性、凝血因子活性、D-二聚体和FDP水平、抗凝血系统平衡、纤溶系统活性以及综合性评估。
1.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分,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检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最常用方法是血常规检查和血小板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包括输注血小板、使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血管壁稳定性血管壁稳定性是指血管对外界压力、剪切力等应力的抵抗力,保持血管完整性和通畅性的能力。
血管壁稳定性异常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
检测方法包括测量血压、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等。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血压、避免使用损伤血管的药物等。
3.凝血因子活性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类蛋白质,共有12个因子。
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检测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
治疗方法包括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抗凝药物等。
4.D-二聚体和FDP水平D-二聚体和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检测方法包括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测定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5.抗凝血系统平衡抗凝血系统是维持血液凝固与止血平衡的重要系统,包括天然抗凝物质、抗血小板因子、凝血抑制物等。
抗凝血系统平衡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
检测方法包括测定抗凝物质浓度、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抗凝药物用量、补充抗凝物质等。
6.纤溶系统活性纤溶系统是指参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酶和蛋白,其活性对于维持血液凝固与止血平衡至关重要。
纤溶系统活性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增加。
检测方法包括测定纤溶酶原浓度、纤溶酶活性等。
临床血液检验止血及凝血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英文简称中文名称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凝血四项PT凝血酶原时间11~14.5s因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检验报告中均注明所用试剂的参考值范围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等。
(2)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缩短: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等)、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指标: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一般使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倍。
为了增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之间的可比性,现多用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抗凝药物的监测。
如预防血栓形成时,INR保持在1.5;血栓性疾病治疗期间,INR达到2.5~3.0较为合适。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手工法:35~45s;仪器法:26~36s1.延长:(1)因子Ⅻ、Ⅺ、Ⅹ、Ⅸ、Ⅷ、Ⅱ、Ⅳ,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3)纤维蛋白原小于1g/L。
(4)轻度延长偶见于正常人。
2.缩短:(1)静脉穿刺不佳、血浆内含有血小板、采血1h后才进行检查。
(2)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呈高凝状态时。
3.常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1.5~2.5倍。
Fib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成人:2~4g/L;新生儿:1.5~3.5g/L1.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急性脑梗塞、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感染(如肺炎)、胆囊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治疗、外科大手术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凝血功能障碍实验室化验指标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凝血系统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
正常情况下,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可以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状态。
然而,当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时,机体就容易出现出血或血栓等问题。
实验室化验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化验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外源凝血途径(或称为因子Ⅶ路线)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PT 时间在11-13秒之间。
延长的PT时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另一个指标。
它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途径(或称为因子Ⅻ-Ⅷ路线)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APTT时间在25-38秒之间。
延长的APTT时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起着止血作用。
正常情况下,PLT的数值在150-450×10^9/L之间。
过低的PLT数值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4.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Ⅱ是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之一,也称为凝血酶原。
正常情况下,FⅡ的活性在70-140%之间。
活性过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5.降解血纤维蛋白产物(D-dimer):D-dimer是血浆中的一种降解血纤维蛋白产物,是血液凝固代谢的产物。
正常情况下,D-dimer水平较低。
增高的D-dimer水平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6.凝血酶时间(TT):TT衡量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
正常情况下,TT时间在14-21秒之间。
延长的TT时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7.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一种关键的凝血蛋白。
正常情况下,Fib的水平在2.0-4.0 g/L之间。
过低的Fib水平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8.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
正常情况下,FDP水平较低。
增高的FDP水平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一.凝血障碍性疾病1.筛选试验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2)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少。
(3)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获得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乏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
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延长。
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相应延长。
2.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诊断:(1)血友病A:可采用:a.间接基因诊断b.直接基因诊断(2)血友病B:由于因子Ⅸ基因小,所以血友病B可用直接基因测序的方法来解决:(3)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的基因诊断:vW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也是利用多态性标记进行间接诊断。
当然,对于明确缺陷的家系,亦可用缺陷基因作直接诊断。
①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顺序(ATCT),其杂合子频率高,在白种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98%;②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可对部分家系作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