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2020·天津和平二模)《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
见下表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解析] 由以职业为姓氏的俘虏以及其职业分类可以看出,周初职业,尤其是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分工,C项正确;先秦姓氏存在社会等级差别,贵族阶层的姓氏与职业无关,题干中所列的是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俘虏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D项。
2.(2020·湖南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
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
这说明汉代( B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解析] 据材料可知,“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安徽池州调研)2017 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
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
这一制度( A )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C.旨在利用都城的影响力D.反映了秦朝政府对工商业的压制[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物勒其名”指的是在制成品上篆刻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和名字,一旦发现其质量问题,立刻循此线索,严惩不贷,这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A项正确;这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B项错误;该制度与都城的影响力无关,C项错误;这是对工商业的管理,而非压制,D项错误。
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田庄手工业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田庄农户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这种生产模式严重限制了手工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形式。
2.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
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
二、“工官”制度的演变1.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由中央许多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工官”制度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3.在一定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
其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1.纺织业(1)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等器物。
这说明早期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通过考古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
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商代有负责蚕商生产的专职官员。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
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
(3)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4)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明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2.冶金技术(1)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制度因素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
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中外关联]。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20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课时规范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20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课时规范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20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课时规范训练的全部内容。
2-6-20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不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 B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西汉时期,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
2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1.[2017·辽宁大连摸底]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 A
解析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名字可知,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知,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A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项错误。
2.[2017·南昌模拟]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答案 B
解析后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A项错误;素纱衣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达到巅峰时期的作品,B项正确;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项错误;五铢钱是西汉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D项错误。
3.[2017·湖北荆州模拟]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
5.[2018·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6.[2017·四川资阳联考]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答案 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者从雇主那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错误。
7.[2017·四川绵阳一模]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工匠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技术的变化与周期性动乱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历代技术命运的背后反映的是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反映古代部分技术的失传,故D项错误。
8.[2017·辽宁铁岭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
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答案 A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庭手工业多以棉纺织业为主,且自给自足,这不利于棉纺织业市场的扩大,也阻碍了棉纺织业大规模生产和手工工场发展,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
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
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
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
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
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
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
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
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器当成典范。
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
——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
革命性变化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
第(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而退出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