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4
第十章如何做教育行动研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第三节学前教育行动研究实例第一节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概述一、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一) 改进传统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二) 幼儿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立与专业发展的需求(三) 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四) 幼儿园教师知识观、教育观转变的需要二、学前教育区域性行动研究的类型1.按研究模式分类从研究模式看,行动研究可分为技术模式、实践模式、解放模式。
2.按研究内容分类从研究内容看,行动研究可分为制度革新、观念变革、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保教、幼儿游戏、幼儿室内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类型。
3.按研究层级分类从研究层级看,行动研究可以是全国性协作的行动研究,省、市、县间合作性的行动研究幼儿园间的行动研究,班级学科领域间的行动研究,幼儿园内特定群体的行动研究,幼儿教师自愿组织的行动研究等。
4.按组织方式分类从组织方式看,行动研究可以是政府组织、托幼组织倡导和支持下的行动研究,也可以是教师、管理者自发组织的行动研究。
5.按沟通方式分类从沟通方式看,行动研究可以是现实情境每天直接交往的行动研究(如班级内、工作小组内的行动研究),也可以是定期直接交往的行动研究,还可以是虚拟现实的、网上合作的行动研究。
6.按研究目标与结果分类从研究目标与结果看,行动研究可能是为组织(如幼儿园)的改革与革新型的组织目标的行动研究,也可能是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或业务改进的个人目标的行动研究,还可能是二者兼顾的行动研究。
7.按研究成员构成分类从研究成员构成看,行动研究小组可以是研究者、领导者、员工结合的模式,也可以是专业型教师、新教师、在读师范生结合的模式,还可以是研究者、教师、家长甚至幼儿结合的模式。
三、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1.开展行动研究的循序渐进性2.开展行动研究的协同性3.开展行动研究的情境性4.开展行动研究的生态性幼儿园方面可以做以下条件准备以提高行动研究质量:(1) 将行动研究纳人园本教师培训的框架中,建立园本教师评价体系(2) 为教师提供行动研究的档案支持系统(3)为行动研究教室提供观察记录系统(4)定期让专家指导教师的行动反思笔记(5)提供行动研究交流的平台,规定交流时间地点方式和评价标准等第二节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1. 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教育行动研究可视为应用研究的一种,是教育实践情境中的教师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独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发展成研究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代码:03657)课程介绍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研究方法,又可直接指导幼儿园教师从事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该课程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偏向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主要内容:本课程根据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专业要求,学生应掌握在幼儿园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及策略,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及资料整理与写作。
课程目录第一章幼儿园教师应做什么样的研究第二章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课题从哪里选择第三章如何进行文献信息收集第四章如何设计研究方案第五章如何进行观察研究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研究第七章如何进行问卷调查第八章如何运用教育测量第九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第十章如何做教育行动研究第十一章量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十二章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十三章幼儿园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考试介绍1.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考察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2.试题的难易度:包括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所占比例一般为2:3 : 3 : 2。
3.试题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4.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与深入重点相结合。
2.科学学习,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做好学习笔记,在深入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能力。
第一章幼儿园教师应做什么样的研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第二节幼儿园教师适宜的研究方法第三节研究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节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一、方法类型下的广义与狭义研究(一)教育学的定义1.广义的研究:研究者与合作者、同事间对某些具体事务的商讨、思考、议论、审思、决议、专研、探求,是人们一般的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研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访谈研究是什么第二节访谈研究的类型第三节访谈研究的设计程序与实施技巧第一节访谈研究是什么一、访谈研究的概念和特点(一)学前教育访谈研究的概念访谈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回答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二)学前教育访谈研究的特点访谈研究作为收集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一种研究性交谈的方法,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2)访谈研究是访谈者主动与受访者建立积极信赖关系的人际交往过程。
(3)访谈研究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二、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1) 日常谈话的目的性不如访谈那么强。
(2) 日常谈话通常以友好的招呼开始,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和身体接触方式表明交谈双方的亲密程度和关系。
而访谈虽然也可以友好的方式开始,但通常不会超过握手的范围,招呼过后即开始预定的访谈内容。
(3)日常谈话中,双方经常有意避免重复,以免使对方感到自己心不在焉,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表达得不够清楚。
但在访谈中可就某一重要问题重复发问和追问,以便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具体细节。
(4)在日常谈话中,交谈双方可以相互问对方问题,问题的内容多半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关。
而在访谈中,通常是访谈者向受访者发问,受访者一般需要向访谈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5) 在日常交谈中,交谈双方常常向对方表示自己对话题很感兴趣,希望继续交谈下去。
而访谈只要求访谈者向对方显示兴趣和热情,受访者一般不需要这样做。
(6) 在日常谈话中,为了使对方感到自己所说的话很有意思,双方会经常使用一些表示自己惊喜、敬佩的话语,以衬托出对方话语的重要性。
而在访谈中,主要是访谈者经常会做此表示,目的在于鼓励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7) 在日常谈话中,双方的言语轮换是平等的,双方往往是有问有答,有来有往。
而在访谈中,通常访谈者提问题的时候比较多,而且主要是由访谈者挑起新的话题。
第十一章量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量化资料的归类整理第二节量化资料的特征描述第三节量化资料相关与因果分析第一节量化资料的归类整理一、统计表统计表是表示数字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以后,一一般都用统计表的方式加以表达。
对数据进行分类以后,所得到的各种数量结果称为统计指标。
把统计指标和被说明的事物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表示就构成统计表。
统计表的构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序号:要写在表的左上方,序号一般以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名称:又称标题,是一个表的名称,应写在表的上方。
标目:即分类的项目。
数字:数字是统计表的语言,又称统计指标。
表注:表注写于表的下面,它不是统计表的必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统计表的类型:简单表:只列出调查名称、地点时序或统计指标名称的统计表。
分组表:只有一个标目的统计表。
复合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目的统计表。
二、统计图统计图就是依据数字资料,应用点、线、面、体、色彩等的描绘制成整齐而又规律,简明而又知其数量的图形。
统计图在数据的整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统计图的构成统计图一般采用直接坐标系,横坐标用来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纵坐标常用来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Y,除直角坐标外还有角度坐标、地理坐标等。
图号及图题:统计图的名称为图题或标题。
图目:是写在图形基线上的各种不同类别、名称、或时间空间的统计数量,即横坐标上所用的各种单位名称。
图形:是图的主要部分。
图注:凡图形或其局部或某一点,需要借助文字或数字加以补充说明的,均称为图注。
此外,一个图形要使用各种线条,这些线条因在图中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二)统计图的种类条形图: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的数字资料,即计数资料。
圆形图:用于表示间断性的数字资料。
线形图:用于表示连续性的数字资料。
直方图:用于表示连续性资料的频数分配。
散点图:又称点图,它是以圆点的大小和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疏密表示统计资料数量的大小以及变化趋势的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