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的认定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有意识地违反法律规定并具有一定的恶意。
对于犯罪故意的认定,法院通常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意以及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犯罪故意认定的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符合或者可能符合法律规定的违法性。
具体来说,就是犯罪人是否在犯罪前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错觉,或者是否在犯罪时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并选择了继续违法行为。
这主要从犯罪人主观上的认知能力、犯罪人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见以及犯罪人是否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判断。
对于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对于某些具有专门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人员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准确的违法性认识。
在金融领域从业人员可能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金融法律法规。
但是对于一些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他们可能由于缺乏法律常识或者对法律规定的了解不够而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主要需要依据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所呈现出的行为表现、言辞表达以及其他证据来进行分析。
通常会通过查看犯罪人的相关书面材料、通信记录以及过往行为等来了解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
也会结合犯罪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在实践中,对于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判断主要存在两种情形。
一种情况是犯罪人存在违法性认识的可能,但在作案时仍然选择了违法行为。
某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还是故意盗窃他人财物。
另一种情况是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违法性的认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是被误导导致了犯罪行为。
某人由于对法律规定缺乏了解,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从而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在审判中,法院通常会结合以上情形和证据对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由于犯罪故意的个体差异和案件的复杂性,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在犯罪认定和刑事判决中占有重要地位。
犯罪故意的认定并非总是容易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存在争议。
本文将围绕犯罪故意的认定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展开探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犯罪故意的认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所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有认识,并决心实施其所为的行为。
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主观上有意图实施违法行为,并对其违法行为的后果予以认识,即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预见性和过错认识。
在犯罪认定中,犯罪故意是确定犯罪行为的重要标准,对于刑罚的量刑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一定的认识可能性。
在一些情况下,犯罪主体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对其所为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模糊性。
这就需要对其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作出评判和认定,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故意犯罪的主观故意。
在刑法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无违法性认识:犯罪主体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无任何认识,即不知道其行为构成犯罪行为,或者由于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认识其行为的违法性。
4. 违法性认识混淆:犯罪主体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即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所认识,但是存在一定的混淆和不确定性。
在实际刑事审判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认定常常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客观行为表现、案件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无违法性认识的情况,通常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精神状态、智力水平等因素;对于有限违法性认识和误认违法性的情况,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行为表现、言行举止等因素;对于违法性认识混淆的情况,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行为表现、动机动机等因素。
在刑法的规定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也给予了一定的规范和限制。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果其在实施行为时由于精神疾病无法辨认或者丧失辨认能力,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指犯罪行为实施时,犯罪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的行为。
而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涉及到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过程。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指的是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具有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的可能性。
在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凸显出犯罪人对其行为的法律性质应当有所认识。
在判断犯罪故意时,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在结论部分将进一步探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对犯罪故意认定的影响,以及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准确判断犯罪故意。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审判者在判断时慎重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 正文2.1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刑事责任的认定。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分子预期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愿意接受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就包括了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图和主观愿望在内。
犯罪故意的认定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分析犯罪分子是否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去预见和控制犯罪结果的发生。
如果犯罪分子是在无意识或者是被迫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这些因素也是判断犯罪故意的重要参考依据。
只有在犯罪分子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时,才能够认定其为有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2.2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是指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必须考虑犯罪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意识,即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体现了犯罪故意的主观性质,也是犯罪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司法实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和社会危险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诉讼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刑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犯罪故意是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是指犯罪人对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具有认知和
意愿,即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因此,认定犯罪故意实属关键。
认定犯罪故意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这里我们主要讲述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应用。
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关键在于看犯罪人是否理解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即
是否知道其行为是违反法律的、有可能导致某种后果的。
通常情况下,违法性认识可以从
言行或行为中得出。
如果犯罪人在作案时有和他人讨论过该行为的违法性,或通过书面材
料或其他证据证实,那么可以认为他具有违法性认识。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犯罪人确实不具备违法性认识,这时需要综合考虑证据,判断其
是否因某种原因而缺失认知。
例如,在精神异常状态下实施犯罪,或者是因为某种语言文
化差异导致对当地法律法规出现误解,这些都是可能影响犯罪人违法性认识的原因。
然而,在实际刑事案件中,犯罪人是否有违法性认识往往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犯罪人可能会通过多种方式来模糊、抵消违法性认识,比如精心隐瞒、故意混淆,甚至是
在犯罪事实被揭发后进行狡辩。
这就需要法庭在审理中注重细节,综合评估证据,判断犯
罪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进而确定是否构成犯罪。
总之,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审判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判断犯罪
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实际判决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
犯罪行为能够得到合理评判。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司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罪犯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故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往往难以直接证明,因此需要依靠间接证据和推理来进行认定。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一种理论模型,是刑事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认定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探讨。
本文将就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核心概念、理论依据、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以期对犯罪故意认定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核心概念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故意认定时,法院应当从“罪犯是否具备预见他的行为违法的可能性”这一角度出发,来判断罪犯是否具备了犯罪故意的心理状态。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核心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违法性认识,即罪犯是否能够预见他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二是可能性,即违法性认识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也就是说,犯罪故意的认定需要考察罪犯在犯罪前是否具备对其行为违法性的预见,并不要求罪犯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绝对的把握。
在刑法学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主要得到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决定论的支持。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认知决定的,而认知又由人的观念、信念、期望等因素所决定。
在犯罪故意认定中,罪犯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是否具备预见,是一个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定问题。
而行为决定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决定所共同决定的,罪犯的行为也不例外。
在犯罪故意认定中,要考察罪犯是否对违法性有预见,也需要从行为决定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具体到刑事司法实践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理论模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具体应用。
需要通过证据来考察罪犯在犯罪时是否具备了对其行为违法性的预见。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罪犯的前科记录、现场调查报告、证人证言等方式来获取必要的信息。
需要通过专家学者的鉴定来确定罪犯是否具备对其行为违法性的认知能力。
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分析和裁决,判断罪犯是否具备了犯罪故意的心理状态。
刑法中犯罪故意的名词解释犯罪故意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对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认定。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结果的预见和推断,并且能够主观地接受、愿意、故意实施该结果的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在法律上有着特定的要件和标准,不同的犯罪行为也有着不同的故意要求。
首先,犯罪故意包括意图和过失两种形式。
意图是犯罪人主观上明确地希望和预期某种结果发生,明知该结果是违法的却仍然故意实施。
过失则是犯罪人预见到某种可能的结果却没有采取必要的注意和防范措施,由于对事态发展的漠视或疏忽导致该结果的发生。
这两种形式互相区别,但并不是非此即彼,很多犯罪行为既可以以意图为基础,也可以以过失为依据。
其次,犯罪故意在不同的犯罪行为中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刑法将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或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却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故意侵犯财产权等;而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或粗心导致某个结果的发生,对于该结果的发生并没有预见,包括过失杀人、过失伤害、过失损坏等。
还有一些特殊的犯罪行为,对于犯罪故意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比如说恶意杀人,犯罪人实施行为时明知会导致他人死亡,却以蓄意、残忍等方式实施,具有更高的社会危害性和震慑力。
又如强奸犯罪,除了要求犯罪人实施行为时具有对于犯罪结果的预见和推断外,还要求犯罪人的故意程度更高,即必须存在着对于被害人性自主权的明显侵害。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法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因为它涉及到对犯罪人心理状态的主观猜测和推断。
尽管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犯罪人的心理活动,但法官可以通过事实和证据推断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意图和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法官在认定犯罪故意时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实施过程等各种因素,从而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犯罪人的内心世界。
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刑事审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犯罪人的罪责认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对于刑罚的确定和量刑的公正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仍然故意进行该行为。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司法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定罪和量刑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在确定犯罪故意时,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具备知道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的能力和条件。
具体来说,就是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对其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正确认识,并意识到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在认定犯罪故意时,法院通常要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智力水平、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智力水平。
如果犯罪嫌疑人智力低下,丧失了正常人应有的判断和认识能力,那么可以认定其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智力残疾人犯罪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违法性。
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年龄。
根据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法院通常会更加注重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考察。
如果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并未接受过相关法律教育,也没有充分了解其行为的违法性,那么可以认定其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然后,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
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可能较有限,因此在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时需要更加小心。
如果对于特定的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和职业特点等原因,无法对其违法性进行判断,那么可以认定其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并非仅仅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还包括是否明白该行为的违法后果。
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有违法性,但还是故意实施。
因此,在刑法中,故意是犯罪必须要有的要素。
对于犯罪人是否具备故意,需要根据其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来进行认定。
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并不顾违法后果而故意实施。
间接故意则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虽然并没有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但是由于其违法性认识的缺陷或不完善,导致在合理预见的情况下,应该能够意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
对于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可以考虑犯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
比如,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完全的违法性认识,往往只有间接故意。
另外,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对法律不敬而产生间接故意的行为。
其次,可以考虑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
比如,因为愤怒、恨意等负面情绪产生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直接故意。
而追求金钱、权利等目的产生的犯罪行为则更容易产生间接故意。
第三,可以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
比如,如果犯罪行为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后果,则更容易认为犯罪人是具有直接故意。
综上所述,犯罪故意的认定需要根据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来进行分析判断,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又涉及犯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考虑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确定犯罪人的故意程度,有利于合理、公正地进行刑事司法审判。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法中重要的概念,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必须清晰掌握。
故意是指犯罪人作为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时已经意识到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后果,但是仍然坚持进行犯罪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要认定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重点在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可以分为主观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类,主观认识是指犯罪人对于事实情况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知程度;客观认识则是指对于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认知,即犯罪人是否了解其行为是否属于禁止性行为。
首先,主观认识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犯罪人对于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能够意识到,且意识到其行为的行为可以引发刑法责任时,就可以认定其具有故意。
例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喊口号,虽然不了解是否违法,但仍然可以说是具有故意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犯罪人已经对喊口号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违法性后果的行为都能被认定为故意行为。
Criminal Law Amendment IX明确规定,故意行为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有违法性后果,仍决意实现该后果的行为。
因此,仅仅是犯罪人知道其行为具有违法性质,但是并没有故意实现违法后果的行为不具有犯罪意识。
其次,客观认识也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因素之一。
根据刑法规定,刑法规定的行为禁止是依据社会经验和社会规范制定的,因此犯罪人是否了解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一个学生因不了解刑法规定而将铅笔放入同学鼻子中造成伤害,不能认定其具有故意。
因为学生缺乏对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识。
综上所述,犯罪故意的认定重点在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包括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个方面。
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要求考虑其行为后果的预见性,以及其对法律规定的认知程度,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故意。
针对一些情况下故意认定的争议,需要通过深入法律研究以及事实调查来判断犯罪人的内在动机和行为主体的特点,以便尽可能地准确地认定犯罪人的故意是否存在。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定义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是违法行为并且有意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状态。
简而言之,犯罪故意即是主观上的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是犯罪主体进行犯罪行为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犯罪的主观要件之一。
犯罪故意要求犯罪人主观上具有违法的心理认识,即主观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法律规定。
犯罪故意的认定往往需要通过犯罪人的行为及其表现、言行等来推断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陪审团往往需要根据相关证据来推断犯罪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准确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才能确保对犯罪人做出公正的判决。
违法性认识即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在刑法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违法性认识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的认知能力。
在犯罪故意的认定中,违法性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为只有犯罪主体具有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认识,才能证明其具有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关键要素。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而依然故意为之,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疏忽大意导致行为违法。
违法性认识的有无可以帮助司法机关判断案件的性质。
违法性认识可以反映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和动机。
有违法性认识意味着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触犯法律,这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违法性认识的有无也关系到对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认定。
只有在犯罪主体具有明确的违法性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其具有重大过错,进而判处相应的刑罚。
在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 正文2.1 违法性认识的概念违法性认识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进行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质,即知道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这种认识是犯罪故意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只有在犯罪主体具有违法性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其具有犯罪故意。
“主客观相统一”与犯罪“故意”的认定--------以一则盗窃案“兔毛案”为例分析姓名:周云云学号:20150031011222【案情】:2005年2月,刚刚经历过严冬考验的犯罪嫌疑人万某、文某(外地打工者,携妻儿住在简陋工棚里)共议到某棉花加工厂盗窃棉花弹二条棉被自用。
经对该厂仓库反复踩点,并经厂内工作人员确认,库内所存一直为袋装棉花。
3月21日凌晨5时许,万、文二人溜门进入该仓库,误将别人先一天临时借放该库的几袋兔毛(以前从未有过)当作棉花一人盗取一袋。
返程途中,二人被公安抓获。
公安为弄清“棉花”等级将赃物送交有关部门鉴定时,方知实为兔毛。
得知鉴定结果,二嫌疑人大惊失色,原来二人皆属兔,平时对与兔有关的东西极为忌讳。
如果以棉花计价,二袋棉花共39市斤总计价值不足人民币200元,距案发地盗窃罪的定罪数额标准1000元尚远;若以兔毛计价,二袋兔毛共39市斤总计价值人民币1267.5元,已达到盗窃罪定罪数额标准。
本案的焦点在于:①万、文二人是否具有刑法上的罪过:②对象错误是否影响对二人盗窃罪的认定。
基于以上观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二人主观上想占有他人财物,客观上窃取了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其行为符合盗窃犯罪构成要件,故应认定为盗窃罪。
犯罪对象不是盗窃罪构成的必备的认识要件,对象错误不影响定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人主观系盗窃故意,但不是盗窃罪的故意,盗窃物系兔毛非其本意,虽然客观上所窃取财物数额较大,但并无盗窃数额较大他人财物之犯罪故意,依“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能认定二人犯盗窃罪。
基于上述案件事实和争议,那么两个行为人是否犯罪?犯罪构成中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何为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何为犯罪故意以及如何适用犯罪人的犯罪故意?我们知道要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只有根据犯罪构成理论,并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分析,才能准确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
一、从犯罪构成、犯罪故意角度分析本案中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在本案中的具体适用犯罪构成要件要件有一般构成要件和特殊构成要件之分。
主体、客体、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是对所有犯罪构成要件的抽象,称为一般构成要件。
但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各不相同,对于每一个罪,其构成要件的内容又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这些具体的、各不相同的要件就是犯罪的特殊构成要件,具体犯罪构成既属于一般犯罪构成又区别于一般犯罪构成。
一般构成要件的抽象性与具体犯罪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考察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所依据的只能是特殊构成要件而不是抽象的一般构成要件。
《刑法》第264条规定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就是本罪的构成要件。
盗窃罪是故意犯罪,要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首先要证明行为人具有盗窃罪的犯罪故意。
所谓犯罪故意就是犯罪主体实施危害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应包含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险行为的认识状态和控制状态两个方面的因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一般认为,行为人的认识状态包括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性质、行为结果、以及行为发展过程等的认识。
对行为性质的认识又包括对行为手段、方法的客观属性、行为对象特征、以及行为社会属性即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等。
行为人的控制状态(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控制行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不断能动地促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动态心理过程。
在盗窃罪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中,所谓对行为性质的认识,即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属盗窃行为;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即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对行为发展过程的认识,即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在秘密窃取他人的财产;对对象特征的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盗窃的是数额较大的他人的财物。
故意的成立应该包括哪些要素,理论上仍有很大争议,但对犯罪事实的认识是故意必不可少的要件,则早已形成共识。
所谓犯罪事实,是指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
如果对符合构成要件的各要素的事实缺少认识,当然也就不能说对犯罪事实有认识。
具体犯犯罪的构成要件由刑法分则规定,刑法一旦规定某种犯罪必须具备某些要素,则缺一不可,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事实,但却对此没有认识,也不能成立此罪的故意。
因此,本案中,要认定万、文二人具有盗窃罪犯罪故意,不仅要求二人认识到自己是在秘密窃取他人财物,而且必须认识到秘密窃取的是数额较大的他人财物,因为“数额较大”作为盗窃罪的定罪标准,显然是必备构成要件之一。
否则,即使二人所盗窃的财物客观上数额较大,达到了盗窃罪的定罪数额标准(兔毛),但这一结果违背了二人只盗窃数额较小财物(棉花)的主观认识,并拒绝接受这一结果时,就不能认定二人具有盗窃罪的犯罪故意。
对于这一点,有些人可能持反对意见,因为一般认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而且客观上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是主客观相统一了从而应该定罪。
而并不考虑这个故意的结果是否是行为人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结果,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成立犯罪(尤其是故意犯罪)不仅要求符合主观与客观方面的要求,而且要求这两个要件(事实)之间是统一的。
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的现实化、客观化。
就故意犯罪而言,行为人必须明知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事实,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换言之,故意的认识内容是符合客观要件的事实,而客观要件的事实不过是主观认识内容的客观化。
这个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犯罪故意两因素之一故意的意志因素的展开过程。
这里的意志,绝不仅仅是指行为人拿定主意下定决心要去实施某行为的犯罪故意,绝不仅仅是指一个纯粹的主观心理过程,还一定包括实现主观内容的客观努力过程。
更明白点说,意志不是只在头脑里,而是包含在认识指导下的行为中。
因此,一方面,犯罪故意(主观要件)不仅在行为人的头脑中,也在行为人的行为中,行为人的行为(客观要件)是犯罪故意(主观要件)的表达过程与实现过程。
只有主观罪过的内容才能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主客观要件缺一不可。
行为人在认识的指导下行为的过程,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相统一。
只有行为人所认识或控制的条件,即只有包含于犯罪主观要件内容中的条件才可能成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否则就阻却故意,因而也就缺少主观构成要件,这个行为也就不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
因此,处罚故意犯罪最基本的条件是行为故意必须包括对全部客观构成要件的认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行为人认识到了这一具体构成要件的不法内涵。
这一观点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普遍的认识。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的或者说学者们所理解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所谓的“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而且客观上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是主客观相统一”有很大的差别,仅仅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那么,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既然盗窃罪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构成要素是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二人行为成立故意犯罪,则其主观认识的内容必须包括:①自己盗窃的是他人财物;②自己盗窃的是数额较大的财物,作为一种定罪标准,这一数额较大是指达到人民币1000元。
其意志方面表现为明知是数额较大的他人财物,仍然实施盗窃。
本案万、文二人虽然实施了盗窃行为,但对所盗窃财物数额较大有无认识,是否明知呢?根据案件查明的事实表明,二人只是因为想盗窃棉花弹二条棉被自用;而事先踩点与打探,只是为了确保偷盗对象是否是棉花;根据生活经验,在案发地农村地区,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低矮简陋工棚里,一条在冬夜里真正有良好保暖效果的自用棉被重量应在5公斤左右,加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二条棉被约需棉花正好在10.公斤左右。
二犯罪嫌疑人均为成人,只要愿意,每人多偷几袋完全有能力,这说明二人的确没有多偷的意图,的确是以数额较小的财物作为盗窃目标,二行为人认识内容中的他人财物的确只是数额较小的他人财物,即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盗窃罪构成要件的财物。
因此,二袋棉花的价值应是二行为人对盗窃数额的认识。
作为常识,二袋棉花价值几何呢?虽然事实上偷到的是兔毛,但由于棉花仓库临时存放兔毛这一异常情况不为二行为人所掌握,作案前的准备工作使行为人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所偷确为棉花,二行为人对兔毛完全没有认识,对兔的禁忌也排除了对二人主观上有盗窃较贵的兔毛弹棉被的主观故意的推测,二行为人认识内容中的对象(二袋棉花)不具备刑法所要求的数额较大的特征,因而其认识状况不是作为盗窃罪主观要件的认识状况。
行为人不具备通过盗窃非法占有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故意,即不具备盗窃罪的犯罪故意,仅仅具有盗窃的故意。
二、从对象错误、对象偏离角度分析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本案中的具体适用本案中行为人将兔毛当做棉花来偷盗的情形,在刑法上被称为对象认识错误,简称对象错误,对象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的同一性(同一犯罪构成)发生了认识错误。
这里区分的意义在于要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在行为人认识正确的情况下,刑法评价是否会发生变化。
只有当错误的对象与目标对象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形下,对象认识错误才作为犯罪构成要件错误,而作为排除行为故意的根据。
本案中错误的对象(二袋兔毛、价值超过千元、符合盗窃罪“数额较大”这一客观构成要件的要素)与万、文二人认识内容中的目标对象(二袋棉花、价值不足200元、不具备刑法所要求的数额较大的特征)构成要件上不在一个层次上,具有不同犯罪构成要件属性,构成了客观要件错误,故而成为排除行为故意的根据。
这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对象偏离)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被错误认识的对象具有相同的犯罪构成属性,例如,甲意图杀死乙,不小心把站在乙身边的丙杀死了,由于乙、丙的生命作为刑法所保护的对象是等值的,两者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刑法的保护,所以这种情形下并不阻却犯罪的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
由于对象错误是基于认识错识,而对象偏离则不是。
对象错误可能构成客观要件错误,从而成为排除行为故意的根据;而对象偏离则不是客观要件错误,不影响行为故意的成立。
这是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必然结论。
对该案的争议,表面上只是简单的对象之争,实质上却是对数额较大的特征有认识的争论,是行为人对犯罪构成要件是否有认识的争议,是对构成故意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的真争议,是对什么是刑法中的故意或者说怎样正确理解刑法中的故意之的争议,所谓“对象错误不影响定罪”的结论实为草率。
之所以构成要件错误能够成为排除犯罪故意的根据,并不是因为人为的规定,而是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内在逻辑推论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