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 格式:docx
- 大小:16.62 KB
- 文档页数:3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孙玉龙摘要:自20世纪初东北移民史开始被纳入研究视野之后,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近年来学术界对东北移民的研究成果很多,著作颇丰。
但从移民史的视角研究东北移民文化的著作尚不多见。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对于东北移民文化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全新的阐释,深入探讨移民与东北文化形成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移民;移民文化;东北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6-0139-06DOI :10.13877/22-1284.2019.11.024收稿日期:2019-07-15作者简介:孙玉龙,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东北史、满族历史与文化。
(吉林通化134002)学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
只有了解移民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东北移民文化存在着误解,对东北文化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东北没有自己的文化,东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翻版。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在厘清东北移民过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价值、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东北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
范先生认为东北移民文化是在东北固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关内各地的特色文化,在不断移民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的更新。
移民浪潮使东北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同时,也在东北地区内部产生了多元的文化系统。
随着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给东北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等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断被东北原有土著文化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东北移民文化。
东北移民文化既留有原有文化的烙印,又存在着与移植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作者: 关学智
作者机构: 沈阳工程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110136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5页
主题词: 东北移民 文化取代 原因
摘要:在由清初至近代所发生的大规模东北移民潮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著民文化被外来的汉文化全面取代。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综合起来看,共有五个:一是移民人数的众多和满汉混居现象的出现;二是清王朝主动的鼓励政策对这一文化取代的推动;三是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率先汉化对东北地区留守满人的影响;四是落后的土著文化向先进的移民文化学习的本能;五是东北原著民不排外的纯朴民风。
因此五点,在东北移民过程中发生文化取代就成为社会运动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初,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移
民前来工作和定居。
这些移民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
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使东北成为中
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其次,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移
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
化多样性。
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
同时,移民也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新的思想
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推动了东北地区
社会文化的进步。
另外,移民对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量移民的涌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其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
移民的到来也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资
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同时,移民也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
他们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以及人口结构的多样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移民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了东北地区的繁荣和繁荣,成为了东北地区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一、东北移民概述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
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
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
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
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
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
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
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
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下)东迁民族——齐齐哈尔移民文化述略之二8月2日,是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的东迁节。
每逢此日,柯尔克孜族人聚集在一起,以特有的方式予以纪念。
节日的背后,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柯尔克孜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分三路进入中国东北。
据说,一支向齐齐哈尔城进发的苏军队伍途经富裕县五家子村,休息时,部队里的一名吉尔吉斯战士听到当地百姓在用吉尔吉斯语交谈。
惊奇之下请来询问,才知道这一个村子人都是吉尔吉斯人。
这件事传开后,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1952年,嫩江省省长于毅夫亲自到柯尔克孜人集居地——富裕县五家子村一带进行调查,写下了第一篇关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调查报告。
回到齐齐哈尔后,他又根据历史资料写成《嫩江草原的吉尔吉斯人》,为日后民族鉴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也正是从那时起,柯尔克孜人走进了时人的视线。
事实上,此前的1944年,日本学者栖原正人对富裕县五家子村的柯尔克孜族作过简要调查,写成《访柯尔克孜族》,作为文献被敖乐奇翻译出来,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此时已经是1986年。
那么,柯尔克孜族是怎样来到乌裕尔河流域的呢?柯尔克孜,《史记》称之为“鬲昆”,历史上有“坚昆”、“纥骨”、“契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斯”、“乞儿吉斯”之称。
清代隶属于准噶尔部,称“布鲁特”。
原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今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境内),后来游牧到阿尔泰山北部喀尔喀特斯河流域,附属于厄鲁特蒙古。
雍正年间,厄鲁特蒙古各部奉清廷之命向东迁徙。
在蒙古官兵护送下,布鲁特却反其道向西移动,引起清廷警觉。
清廷决定,将其东迁黑龙江。
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八日,特斯河流域柯尔克孜族部落276人,被分编成3队,从喀尔喀蒙古草原向东游牧。
八月初二日,抵达嫩江平原乌裕尔河畔。
九月一日起,正式分编进入八旗牛录:安68移民文化置在齐齐哈尔116名,墨尔根(今嫩江县)72名,黑龙江(今爱辉县)88名,给予银两和两年口粮,作为安家资本,享受旗人待遇,直至清朝末年旗制撤废。
从清朝“闯关东”到“移民实边”聊聊东北移民史
文/浮云君侃史
1.古代帝王为什么要移民实边?
中国古代国与国之间是没有领土界定,更没有界线的划分,做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影响,自然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贵为“天子”,带天行使管理天下的权力,那天下的土地自然都是“天子”自己家的土地,都由“天子”一个人说的算。
每当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或者抵抗外族侵略,与周边国家之间,与游牧民族之间设立重镇用边塞的来证明对土地所有权,皇帝为了维护边塞地区的安定,能够长期控制占领的地区,往往都是从中原地区征调大批人口,到边塞地区建城,派兵驻扎,进行生产生活,这种迁移活动又称“移民实边”。
对于这种人口大迁移,在我国古代书中就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的楚国,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管理,曾经迁移国内的贵族,到边境地区开荒生活,发展边疆经济,加强国防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南征,攻打百越等少数民族,并实施“移民实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派兵占领南越地区,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迁罪犯、商人等到南越边疆生活驻守。
伪满前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研究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就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侵略”。
在近代东北社会变迁过程中,“移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中即针对伪满洲国成立的前五年东北移民问题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在伪满这个特殊殖民时期到来之前,东北地区的移民的来源、职业,以及移民分布、定居情况等等。
标签:东北地区;移民;民国时期关于东北移民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代表性成果包括萧一山的《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和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等。
移民一方面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不当的移民活动也会对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针对东北的移民活动,剥夺了广大当地农民的土地,通过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又大量的侵占了旧有官地、公地和荒地,并声称其掠夺并非熟地,而是“尚未被开发利用地”。
①其移民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严重破坏了大量东北地区的垦地。
九一八前,仅1927年一年进入到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118万,而1931年—1937年的7年间,进入东北的人数不足60万。
由本文数据可知,这个数字是难以想象的。
伪满,一方面,控制并剥夺了农民土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结构,造成大量当地农户流离失所、无田可种。
另一方面,吸引大量人员进入工业产业,充当其剥削东北的廉价劳力,致使本来生产力就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发展一度停滞。
本文主要将《満鉄調査資料》第70编、100编、130编、157编以及161编中所提及的“满洲出嫁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出嫁者系日文说法,主要包括苦力、避难者、农业移民在内的一切移民,在维基百科的现代日语中“出嫁者”也有“打工仔”之意。
这里的“出嫁者”和移民并无含义差别。
本篇论文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这个时间段。
一、“出嫁者”出身地清代之后,关内向东北的移民活动就一直持续,也以农民为主要移动群体。
这种黄河下游居民为谋生计而向山海关之外的东北地区进行移民的重要历史进程也被称为“闯关东”。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作者:陈祥来源:《小康》2017年第08期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阳坐火车到长春,或者到哈尔滨去,虽然在严冬的天气,朔风扑面,滴水成冰,大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增产兴业、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例承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华北成为军阀混战的主战场,反倒是张作霖自1918年统一东北后,关外在奉系军阀统治下显得秩序安稳,直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没有大规模战争,只有个别骚乱和剿匪行动。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摘要:东北移民问题一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代晚清由于内忧外患不得不放弃百余年的封禁政策。
东北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荒地吸引着关内人民,从清代末期华北有大量的移民涌入东北,直至民国初期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本文旨在考察移民的社会心态,为移民文化研究提供心理素材。
关键词:清末民初移民心态一、民国初年的移民趋势1.主动移民是指移民者自主选择交通工具自觉自主地由远方而来。
这大多数都是因为移民者在当地由于战乱或者灾荒无法维持生计,故而选择迁徙到一个环境比较稳定适合生存的地方,晚清东北地区有许多城市被迫增开商埠,增强了东北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近代化的建设,这样对关内的人民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当年山东地区有一部分闯关东者,尤其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为了生计敢于拼搏,在东北地区寻找新的机会,不远万里来到了东北,期望重新获得土地。
2.被动移民是指中原的部分灾民受到慈善机构的救助,有组织有计划地被运送到东北躲避灾荒与祸乱,或者部分人被他人强迫来到了东北。
晚清时期尤其是在光绪年间,清政府放松了东北的移民政策,甚至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开垦土地,这是由于沙俄与日本觊觎东三省,出于屯田实边的考虑才出此政策。
3.来自外国的移民定居东北,这些国家主要以俄国、朝鲜、日本为主。
日、俄为了确保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相继地制定了本国的移民计划,而朝鲜移民则是为了躲避日本的侵略,被迫就近躲避在东北。
二、东北移民的社会心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移民者都对东北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当然也有部分畏惧者。
他们都渴望来到东北以后能够过上想象中的生活,或者至少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到极点。
但遗憾的是当他们来到东北以后,其境遇却使他们大失所望。
那里不仅是寒风凛冽,更有当地地主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有时还要受到当地土匪的欺凌。
因此,现实与愿望之间相差甚远。
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这就势必导致有机械劳作传统的人们,在应对复杂社会变迁上心理准备不足。
〔往事]History|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文/陈祥“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 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 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 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 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 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 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 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 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 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増产兴业、拍摄时间是1931到1932年,一面坡镇的主要街道一景。
该地位于黑龙江,因滨绥铁路(东 清铁路的一段)沿线车站在此而快速兴起。
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獅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一、东北移民概述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
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
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
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
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
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
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
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
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
宗法文化、农耕文化、家长统治构成的儒家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东北文化中。
随之而来的儒家文化逐渐地停留在了东北文化中,成为东北文化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象征。
仁、义、礼、智、信,在东北文化的作品中可以被看到,东北作家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价值观、生活习俗都被这种儒家文化所影响着。
在很多东北文化作品中,都充斥着儒家文化。
三、移民文化对东北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中原汉人迁移到东北,由于自然环境、土质、食物等原因,他们原本温文尔雅的性格随之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东北人其本身具有的少数民族的粗犷、率直、豁达性格的影响,使得
中原汉人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东北人的重情义、率直、乐于助人等淳朴的民风与关内人的含蓄、做事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的性格发生了融合,虽然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较之过去有了很多的相似点。
(二)道德观念异化
中国文化对道德的规范是其他任何一个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但在东北,儒家道德规范远不像在关内那样被奉为金科玉律,在某些方面反而表现为一种冷眼相看的态度。
最突出的表现在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的淡化。
这种观念也使得东北的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文学作品显得更为离经叛道,这种特点与东北人的道德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中原汉人的迁入,东北人对于儒家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改变,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三)宗教观念的异化
在东北,宗教神秘色彩是一直存在的。
这种神秘色彩融入到东北的文化作品中,在文学作品上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特点。
宗教观念的异化表现在萨满的文化被中原人所吸纳改变,成为东北大地整体的信仰观念,这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四)艺术审美观念异化
反映地域艺术审美观念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地方戏曲,东北的地方戏曲就是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在形成之初就注入了一种异化因素,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性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这在东北文学作品中也不难发现。
四、移民文化对东北作家的影响
移民文化对东北作家的影响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
他们的性格、价格观念等,由于移民的介入也发生了改变,并通过作品风格的转变表现出来。
移民受东北特殊的风土人情、时代环境影响,也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精神,使得东北的文学作品总是带着明显的异域风情。
文学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豪放的精神,广裹的场景描写等,都是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与东北文化融合在东北作家的文学作品中的表露。
东北土著民族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性格带着刚毅、勇敢的特征,加上移民而来的关内人的冒险精神的渗入,使得东北的文化有着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不稳定性。
而且与其他的文化不同的是,在东北文化中,人们是赞扬流浪冒险精神的,冒险者、流浪者成为东北文学中非常鲜明、重要的人物形象《呼兰河传》《生死场》《流浪者之歌》等,都是关内移民的后代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作者沾染的东北文化气息毫无保留地在这些作品中展现出来。
移民文化影响了他们的父辈,父辈的传统观念和东北文化的相互冲击又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而这都是与移民文化分不开的。
五、总结
东北文化的移民文化表现形态,是东北的土著居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人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东北的独特文化与移民文化是分不开的,移民所带来的经济、政治
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移民还带来了东北地区所没有的生活习惯、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等。
正是这些移民文化的相互冲撞和重新整合,才形成了现在的东北文化。
因此,东北的文化与东北移民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了移民文化才能更全面、更真实地接近东北文化,了解东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