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经济法的定位(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55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经济法的体系及内容摘要:经济法的体系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比调整对象更为直观和具体。
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法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了经济法体系具体内容,不利于经济法的发展。
因此,首先应该分析学界关于经济法体系的不同观点,明确经济方法体系概念,进而得出合理结论。
关键词:经济法;体系;概念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一)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体系下的定义1.认为经济法体系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是由多层次的法规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多层次的经济法规包括了基本经济法规、主要经济法规、辅助经济法规等等。
2.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经济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体表现,它以所有现行的和即将制定的经济法律为基础,以经济法的部门法为主体,以经济法群为单位,以宪法中的经济条款为统帅组成的,内容和谐一致,形成完整统一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
(二)经济法体系的概念要明确什么是经济法体系,我们可以从基本的概念法律体系入手。
法律体系,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指的是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根据法律体系的概念,相应的经济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分类组成的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一)国内经济法体系内容的学说由于国内学者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性质等的不同认识,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也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经济法体系应包括两个子部门,分别是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分法”)。
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控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和对外贸易管理法、有人认为,我国应建立一个全面调整市场经济体系的市场经济法律部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市场立法法、市场行为法、市场宏观调控法(“三分法”)、有人认为,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论经济法价值的新定位姓名:郭晓瑞学号:S1*******【内容提要】法的价值是所有法律科学所具备的基本范畴。
经济法价值是指经济法所构建的法律秩序的目标及其调整的法律活动所应当遵循的基本方向和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经济法的价值。
本文提出经济法的价值可分为主导价值和功能价值。
主导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整体效益;功能价值是经济公平、经济民主、经济安全和经济和谐。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科学发展观整体效益经济和谐法的价值是所有法律科学所具备的基本范畴,是法对人类需求的满足。
“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是古代或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的主要活动。
”①古今中外的学者通常认为法的价值包含秩序、正义、公平、效率、安全、自由等方面,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
现代社会中,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经济法价值是指经济法所构建的法律秩序的目标及其调整的法律活动所应当遵循的基本方向和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法在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时所追求的具体理想目标。
一、有关经济法价值的学说及研究综述经济法的价值是经济法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学者们对经济法的价值已有许多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一)一元论即单一价值目标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法只应具备唯一的代表经济法根本特征及其基本精神的价值目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效率说。
该学说认为经济法应以社会本位为其原则,将个体的个别行为放在整个经济运行和效率中考察和评价,从保证整个经济运行的总体利益和效益需要去分配权利义务,构筑行为模式,经济的的根本价值就是实现对社会经济运行总体利益和效益的保护。
②①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0页。
②李中圣:《经济法:政府管理经济的法律》,载《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经济法学经济法学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然法典》(1755)《公有法典》(1842)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性格的双重性①1914年《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些法律确认,任何以契约托拉斯或者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垄断或限制贸易的⾏为是违法或犯罪⾏为,应受到⾏政处罚或刑事制裁。
显⽰出限制垄断,保证市场主体绝对的实质性的契约⾃由和经营⾃由。
②德国《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把煤炭产业经营,收归国有显⽰德国经济统制法,限制民间经济⾃由,扶持特定国家垄断③经济法的产⽣反映基本性格具有双重性,因国家为弥补市场失灵,对社会经济进⾏⼲预的⽬标和⽅式的差异性,导致经济法在西⽅不同国家及同⼀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对互相对⽴的基本性格,⼀⽅⾯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另⼀⽅⾯则是国家经济统治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加快发展和西⽅国家对政府失败的深刻反省,经济正在形成⼀对新的⽭盾性格,既要规制市场失灵⼜要匡正政府失败。
3、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的主要渊源宪法法律,⾏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性法规(⼆)经济法的辅助渊源地⽅政府规章等辅助渊源与港澳台地区相关的辅助渊源国际条约法律解释4、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区别①调整对象不同,民商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关系,经济法调整的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②主体性质不同,民商法主体是⾃然⼈和法⼈,经济法的主体是,与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有关的当事⼈。
③权⼒范畴不同,民商法上的权利范畴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它们是⼀种私权利,经济法上的权利主要是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它们是⼀种公权⼒。
④构成要素不同,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法的,由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法构成。
⑤法律属性不同。
民商法是私法,经济法具有公法属性。
联系①经济法的调整要服务于民商法的调整。
民商法是对市场经济要求的记载和表述,还顺着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社会团体在经济法中的职能定位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社会团体在经济法中的职能定位摘要:社会团体作为新兴主体,一经产生与发展,便在传统法律框架、主体制度研究和社会调整机制等方面凸现出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力。
它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种重要的经济治理方式,是沟通政府与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对市场秩序和行业发展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何正确定位社会团体在我国的经济法中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社会团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社会团体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合理性、社会团体的界定和性质、社会团体在经济法中应当充当的角色、以及如何完善社会团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会团体;经济法;职能定位SocialGroupsintheRoleoftheEconomicLawAbstract:Emergingasthemainsocialgroups,andgeneratedadevelopmentwouldinthe traditionallegalframework,themainsystemandsocialadjustmentmechan ism,,'sroleintheeconomiclaw,willdirectlyaffectthesocialgroupsinC hina',socialorganizations,thedefinitionandnatureofsocialorganiza tionsintheeconomiclawshouldserveastheroleandhowtoimprovethesocia lgroupsinpromotingeconomicdevelopmentoftheinnovationsystemfuncti onsandaspectsofexposition.Keywords:socialgroups;economiclaw;therolefixesposition引言社会团体在经济法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有序和谐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于经济法的社会定位与作用分析作者:游玉庆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摘要】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把握整体发展方向。
不同国家会制定相关的经济法,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更加需要经济法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证经济正常快速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经济法究竟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就根据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经济法的社会定位以及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定位;作用分析一、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我国改革开发发展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发展计划经济,而随着改革开发的脚步不断加快。
我国经济实现了战略转型,从计划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
因此,对于制定相关经济法规,也非常有必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以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的管理。
旨在能够通过两者并行的方式,实现经济快速迅猛发展。
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在我国的社会体制以及经济体制下,经济法的社会定位以及作用解析。
二、经济法在我国的社会定位经济法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现有的社会体制,对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其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形式都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要允许一部分人能够先富起来,然后再希望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去带动其他人共同致富。
市场经济原本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适用于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为了进行经济的发展与协调,我国依然采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是为了能够让人们达到小康生活甚至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
因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仅仅需要让人们致富。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体制带给人们富裕生活的同时,更加需要给经济体制进行定位,从而符合我国的社会体制,从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并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
(一)经济法制约经济发展方向对于经济法的社会定位,首先应该理解为其能制约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经济法视角下的政府角色定位摘要:本文从经济法基本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了政府的角色定位,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讨论政府的角色定位主要就是指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
关键词:经济法政府角色定位一、政府角色的演变及经济法的相关原理1.我国政府角色的演变影响政府角色定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就是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有的生产、经营、分配、销售等环节都是依靠国家计划来进行实施的,这样的政府称其为全能政府。
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全面管制使之失去了经济发展本该拥有的活力,经济增长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起来,市场逐渐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从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政府的角色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探讨政府的角色定位,核心就是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政府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既然市场的作用在一直扩大,那么政府的作用就一直在收缩。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充分释放给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2.经济法的本质法的本质从法理学上讲是法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家认为法的本质是社会物质性,社会决定法律,法律反映社会。
经济法也是在一定社会物质条件下产生的,但是关于其本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李昌麒教授提出了“需要国家干预说”,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社会经济关系。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参与、协调经济之法,是规范政府干预之法,是平衡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之法。
中央党校张忠军教授将经济法的本质概括为:一是衡权法;二是社会本位法。
无论何种理解,核心都是在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定位政府的角色。
二、经济法对政府角色的定位1.经济法作为衡权法对政府角色的定位经济法作为衡权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对政府权力作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对政府权力进行相应的限制。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1)〔摘要〕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
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这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
经济法的三大原则,简明地表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取向;基本原则经济法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协调国民经济总体良性运行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经济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经济法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以此为起点提炼出能够体现经济法价值的基本原则,从而为经济法体系的构筑奠定基础。
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经济法的价值,指的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最终所追求的目标。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从哲学的高度对经济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作了概括,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它无疑是经济法学基本范畴的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
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围绕这一中心,它们从经济生活的不同部门、不同方面作出法律规定和阐述,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法体系。
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
经济法的价值也在于实现这些目标,并同时体现出经济法所有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应为协调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经济法也不例外。
实质正义是经济法正义观的独特展现。
行政法注重“程序正义”,强调的是程序公平促进实体公平。
民商法关心的是“形式主义”,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假设人格平等,只强调机会均等,而无法解决事实上的个体差别、收入差距、贫富分化,并导致机会不均等的一系列问题。
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的地位,指经济法在法的体系(注意法的体系、规范性文件体系、法学体系、立法体系等概念的区别)中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一、关于经济法独立地位的争论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有没有独立地位,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20世纪争议最为激烈的一个法律问题。
(一)独立地位说从世界范围考察,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部分大陆法系国家确认了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经济法成为与民法、商法、刑法以及宪法等并列的、独立的重要法律部门。
德国经济法学说认为,经济法是包括公法与私法在内的独立法律分支,公法与私法概念的相互渗透就是经济法的精髓。
日本经济法学说认为,经济法是与公法、私法两者重叠存在的,包括在公法和私法的自身发展之中。
经济法为满足经济性——社会协调性的要求,不仅采取公法的规制,同时也采用了私法方面的规制,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法正是跨于公法、私法两个领域,并也产生着这两者相互牵连以至相互交错的现象。
“现代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般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国家为防止市场机制失灵而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规制,则这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必然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这是与以往的法律门类都不同的新兴法律部门,即产生于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重要法律形式——经济法。
”有学者认为:一个法律部门不一定就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调整。
一个法律部门可能调整有着内在统一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调整。
“经济法所调整的不是某一个别运动形式,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系列运动形式。
经济法是对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予以综合统一调整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独立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
经济法在现实的各国立法体系中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事实上该国已较全面地担负国民经济管理职能,较广泛而深入地介人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即以国家为一方主体而发生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十分发达;二是该国法制,特别是经济法制比较健全,重视并实行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经济法》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定位《经济法》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经济法》这门课程,以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普遍适用的法律规则为内容,含盖了经济法、民商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相关的法律与从事实际经济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法是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来设置的,是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框架、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经济法的主体和行为,以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法律专业的高职生,是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校选课。
课程中主要包括法律关系、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合同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破产法等内容,以及与理论教学像配套的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法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于调整我国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经济法律问题。
基于我国经济立法的实际发展状况,本课程以经济法原理的理解为重点,阐述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财产权法律制度;以公司法律制度为核心,阐述我国各类企业法律制度;以合同法律制度为重点,阐述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相关法律制度;在市场调控与监督法律制度方面,主要阐述税收法律制度和产品质量等技术监督法律制度;在仲裁与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方面,则是在阐述解决经济纠纷的两种基本方式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
本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全面展开,以达到最好教学效果。
经济法是一门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科学。
学习经济法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梳理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也要求自己懂法守法。
关于经济法的论文篇1浅析经济法的价值1经济法的界定及理念(一)经济法的界定经济法的理念如果从纯文化的角度来说,是对经济法律的一种概括,是从高度抽象的角度来对经济法进行认知。
然而关于经济法的界定,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具有代表性有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是经济法的最高原理。
与此略有不同的,经济法理念是国家在依法敢于经济中,通过理性认知能力所把握的国家敢于经济的法律形式--经济法的内在精神和普遍范型。
这是不同角度下对经济法的认知的不同观念。
也体现了目前经济法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
(二)经济法的基本理念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从本质上来将体现的是正义。
正义是经济法的最终价值体现,也是对经济活动的最高维护标准。
通过对正义的伸张而立下原则,在一部上会忽视人体的主观因素以及法律的滞后性,与此同时也会导致维护形式上的非正义。
经济法中包含的经济主义与法律形式都有所体现的民商法就无法对个人地位的现代性突破,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实现难以达到完美的效果。
经济法强调保护的内容是消费者、劳动者以及经营上带有明显弱势的弱势群体,它具有一定的人格保护,致力于通过公平自由和理性的秩序来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
同时也体现了追求社会公正是经济法的最高价值目标和追求。
所以,经济法在本质上是追求正义,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法制管理准则,是经济法所不断追寻的理念。
经济法具备着新型的法律理念,突出的核心理念是社会本位的提出。
社会本位就是相对于个人和国家而言的一种法律本位,这是经济法中体现的观念。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利益不断扩大化,社会本位的作用日益突出,其诉求与观念也是经济法能够有效利用的元素,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中衍生出来的法律,它承担着法律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本位的诉求问题。
其中的核心和目标决定着它的基本走向和定位,因此将社会本位化为经济法的核心理念,是对经济法的约束和存在属性的定位。
略论经济法的定位(一)
内容提要: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法的定位进一步进行探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实践意义。
解决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这条新的路径就是经济法的宗旨。
经济法的宗旨是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定位、调整对象、宗旨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虽然在中国已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以及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在法学界以至在经济法学界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认识的存在对经济法学的发展以及对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发挥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法的定位进一步进行探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实践意义。
探讨经济法的定位,其核心问题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确立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体系、地位、作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整个法学界以及整个经济法学界都存在不同的观点,都存在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分歧和争论至今仍未平息。
综观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国家协调说、国家干预说、国家调节说、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说等学说。
虽然这些学说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表述和所包括的具体种类上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共识,而且这些共识已逐渐得到了经济法学界甚至整个法学界学者的认同。
这些共识之处主要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市场规制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因此,可以说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是经济法最主要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
解决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这条新的路径就是经济法的宗旨。
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研究经济法学的逻辑起点,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贯穿于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始终,不深入研究经济法的宗旨就很难深入研究经济法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本质、体系、价值、原则、作用、地位、特征、制定与实施等。
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是使整个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统一整体的保障。
经济法的宗旨就像一条主线,体现着研究者的核心思想与基本价值取向。
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中,存在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了。
综观各种观点的差异,究其实质在于对经济法宗旨的理解上的差异,虽然学者在论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时并没有相应论述其对经济法宗旨的认识,但在每位论者的思想中,都有对经济法宗旨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是按照这种理解去构筑自己的观点与体系的。
因此,有学者指出:“经济法的宗旨,是研究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式问题的指针,也是确定经济法调整的具体对象和基本方式的前提。
”法学界一般认为,调整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标准,其实,法律的宗旨是划分法律部门更为根本、更具决定意义的标准。
因为,调整对象只回答了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而并没有回答如何以调整对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问题,而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说,法律的宗旨是法律部门划分的决定因素。
关于这一点,从中外学者给经济法下定义的方式中,就足可见经济法宗旨对于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重要作用,德国“集合说”的代表人物努斯鲍姆(Nussbaum)认为,经济法就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或集合。
“组织经济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密特(GoLdschmidt)认为,经济法就是为了改进生产而规制交易经济和共同经济的法。
在国内学者的论述中,也有许多是以经济法的宗旨来阐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如“国家干预”说认为:“经济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根据史际春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法律部门划分的传统理论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调整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
史教授提出了新的法律部门的定义模式:“给部门法下定义就是为了某某目的而规范某类活动,调整在此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
”由此,
有学者认为:“确定经济法的任务或者说经济法的目的就成了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存在了不同于民法、行政法的特定目的和任务,经济法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由此可见经济法宗旨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