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2、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本文字词。
2、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同学知道梁思成,谁来谈谈你的了解。
生1:他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
生2:他是现代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教授。
师:可见,梁思成是一个学识丰厚的人。
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生默读课文3分钟)生1: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信息捕捉简洁而准确。
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生2: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师: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多媒体展示)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和主要成就;(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2)认识到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3)激发学生追求卓越、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本节课以《梁思成的故事》为教材,通过讲述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这位杰出的建筑师、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的一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2. 教学拓展:(1)介绍梁思成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2)分析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秀品质;(3)探讨梁思成的故事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2)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3)梁思成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
2. 教学难点:(1)梁思成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2)从文本中提炼出梁思成的优秀品质;(3)将梁思成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到其对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2)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2)分析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3)引导学生从梁思成的故事中汲取优秀品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信念。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梁思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3)总结梁思成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课题梁思成的故事学习目标1.写法探究和写作特点概括。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进行比较探究重点难点重点: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进行比较探究。
难点:写法探究和写作特点概括。
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背诵课文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4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复习引入并揭示学习目标。
1.课文概括梁思成主要事迹有哪些?2.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3.出示学习目标(见课件)二、指导学生先学。
在品味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物精神,将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比较异同,进行当堂练习。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2.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3.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5.怎样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四、检查学习效果。
问题一:明确:首先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
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其次这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
问题五: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2.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它是真的。
”这是为什么?3.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1.学生回答并订正。
2.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背景和生平,对梁思成的故事产生兴趣。
1.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生平背景梁思成的重要成就1.3 教学难点梁思成生平的细节理解梁思成成就的意义解读1.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照片、作品等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梁思成的照片和作品,引发学生对梁思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5.2 生平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教育经历等。
1.5.3 重要成就展示展示梁思成的重要成就,如他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贡献。
1.5.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梁思成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提问。
第二章:梁思成的家庭背景2.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2.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家庭成员梁思成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2.3 教学难点梁思成家庭成员的资料查找梁思成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分析2.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家庭成员的资料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5.2 家庭成员介绍介绍梁思成的家庭成员,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2.5.3 家庭背景分析分析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等。
2.5.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梁思成家庭背景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提问。
第三章:梁思成的教育经历3.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包括他在国内外接受教育的历程。
3.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教育经历梁思成教育经历对他的影响3.3 教学难点梁思成教育经历的细节理解梁思成教育经历对他的影响分析3.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教育经历的相关资料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5.2 教育经历介绍介绍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包括他在国内外接受教育的历程。
《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1《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案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成长既包含知识的积累,也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本教案教学重点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认识他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对梁思成的故事学习,培养学生对现代建筑的审美意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3、通过观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这部纪录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视听能力。
4、通过分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5、通过阅读《梁思成的故事》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点在于梁思成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推陈出新的建筑思想的讲解,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这些事件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演讲等。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梁思成所设计并修建的建筑物,引出关于梁思成的探究问题。
2、自主阅读环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梁思成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每位学生抽取一个事件进行重点阅读。
3、观看视频环节:学生观看《梁思成的故事》(北师大版),对于视频中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生平事迹进行学习和探究。
4、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梁思成设计的建筑物及其思想,以及梁思成生平中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5、自主撰写环节:学生自主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总结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生平事迹,切入到自我观念的建立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总结环节:由教师进行总结,展开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巩固学生对于梁思成的理解和思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语文《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课件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_北师大八年级下册语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课件PPT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2《梁思成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
感谢您的阅读!。
《梁思成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具体含义||。
2.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2.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勘kān察黯àn淡锈蚀xiùshí古刹chà主要写了四件事:梁思成夫妇不畏艰险||,勘察应县木塔;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二、熟读课文第一部分||,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语言||,表达了对梁思成思想精神的高度赞赏||。
强调这个世纪对梁的特殊意义以及梁对这个世纪的特殊意义;特殊在||,这个世纪有许多文明技术的进步和对人类文化精神重视的潮流||,也有许多对文明的破坏||,因此才产生了这位如此重视人类文化精神和抢救文化遗产的伟大的建筑学家||。
详见教参练习一解答||。
)三、重点读第三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文章强调了“建筑”与“房子”是有区别的||,“建筑”与“房子”有什么区别?(“房子”是实用的||,而“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
)2.写到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件事的不平凡:一是国耻||,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说古建筑不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且是全人类的结晶||。
“理性战胜了仇恨”||,凸现了梁思成的大智大仁||,因此人们会“无比钦佩”||。
梁思成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2023年《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2、品尝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会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殊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殊是叙述中的“争论”。
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妙的艺术,很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很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爱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爱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中学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高校中文系。
1979年起先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高校毕业后,安排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际——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学问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显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闻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化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高校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高校探讨院探讨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高校建筑系,后参与中国营造学社探讨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高校建筑系。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是我国文化史、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章将通过讲述梁思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学术成就和贡献。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梁思成的重要学术成果。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事业,树立为国家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意识。
1.3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
1.4 教学难点梁思成学术成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1.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6.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
1.6.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1.6.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梁思成的学术成果。
1.6.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梁思成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1.7 课后作业第二章:梁思成的生平事迹2.1 家庭背景2.2 学术历程2.3 学术成就2.4 社会贡献2.5 人物评价第三章:梁思成的学术成就3.1 考古学3.2 历史学3.3 文化研究3.4 民俗学第四章:梁思成的贡献4.1 学术领域4.2 教育事业4.3 文化传承4.4 社会影响第五章:梁思成的启示5.1 学术追求5.2 精神品质5.3 国家情怀5.4 人生价值本教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了五个章节的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从中汲取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术追求。
第六章:梁思成的学术方法6.1 实证研究6.2 比较研究6.3 田野调查6.4 跨学科研究6.5 学术传承与创新第七章:梁思成的教育贡献7.1 学术教育7.2 人才培养7.3 教育理念7.4 教育实践7.5 学术传承与创新第八章:梁思成的文化观8.1 文化自觉8.2 文化自信8.3 文化传承与创新8.4 文化遗产保护8.5 文化发展理念第九章:梁思成的学术影响9.1 国内影响9.2 国际影响9.3 学术传承与创新9.4 学术领域拓展9.5 社会效应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10.2 学术传承与创新10.3 人生价值观10.4 学术追求与精神品质10.5 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详细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关注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学术历程、学术成就、社会贡献以及人物评价。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谈对梁思成的了解,介绍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的杰出成就。
2.检测预习字词情况。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指导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的形式)
(三)品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1.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站在历史高度评价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2.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等方面赏析人物)
(四)研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远见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四、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体味梁思成正直无私的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感受梁思成对建筑的深情。
3、比较阅读,学习寓情于景、寓情于议的写法。
〖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体味梁思成正直无私的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感受梁思成对建筑的深情。
〖学习难点〗比较阅读,学习寓情于景、寓情于议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预习检测案)(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故事》(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李辉,1956年生,湖北枣阳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4年到乡村插队务农。
1976年底在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198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巴金论稿》,《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梁思成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长子。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叹为观止钦佩(qin)灰飞烟灭壮硕(shuo)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
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
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
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
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
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
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
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
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
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这从反面着笔。
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
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
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
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
”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
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
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九)、课堂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十)、课外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26430 673E 朾 38763 976B 靫40102 9CA6 鲦31257 7A19 稙25452 636C 捬a38316 95AC 閬 31341 7A6D 穭o36530 8EB2 躲)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