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反射现象及定律 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36
第二章:光现象笔记整理一光的传播:1、光源:(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也称为发光体。
(2)分类:A 根据生成原因分为:“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 B 按光速的形状分为:“点光源”(太阳、亮着的白炽灯)、“平行光源”(电筒射出的光) C 根据发热程度分为:“热光源”(太阳,点燃的蜡烛)、“冷光源”注意: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或其他光源射出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误以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中所指的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证明:在暗室中,用激光笔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3、现象:(1)影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影子,如手影。
(2)日食: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在地球阴影区的位置就发生了日食。
月食: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这就形成了月食。
(3)小孔成像:A 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B 像的形状: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C 像的大小决定因素: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D 像的大小变化规律: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越近像越大,反之,则越小。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近像越小,反之,则越大。
4、光沿直线传播的利用:(1)激光准直。
(2)站队成直线。
(3)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4)木工检测木料的表面是否平滑。
5、光线:(1)定义: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2)表示方法: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建模法:在物理学中,为了简单、形象的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规律,常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第1课时光的反射现象及定律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第1课时光的反射现象及定律课题光的反射现象及定律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从光源投射到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光线(OB):入射光线射到反射面上后,被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备课笔记备课笔记特别提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应注意以下四点:①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是因果关系,故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②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但由于反射角由入射角来决定,所以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规律总结: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旋转角度为α,则入射角改变角度为α,反射角改变角度为α,入射角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角度为2α.答案:(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 (2)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 线,即法线ON ,如图乙所示.(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甲乙 丙 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时应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抓住规律的关键所在.【教材P76“动手动脑学物理”】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解:反射角是60°.画图如图(1)所示.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光如图所示. 2.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所示.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解: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小明想要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例2】一束光线垂直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改变,把平面镜转动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改变(A.0°B.10°C.20°D.180°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MM ′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AO 为入射光线,ON 为法线,则此时的入射角为0°;当把平面镜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10°,即转到PP ′位置时,法线也随着转动10°,即转到ON ′的位置,此时入射角为°,反射光线为OB ,反射角变为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为20°.如果平面镜转动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结论相同答案:C 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所以,在物理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吸取别人的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更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案一.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现象,包括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反射的本质,掌握反射定律,并能够运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对光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射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2.反射镜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工作原理。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反射现象,巩固反射定律。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图文解释。
2.实验器材:反光镜、光源、实验桌等。
3.生活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反射现象的图片,如镜子、水面、光滑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讲解反射定律的内容,包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以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
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反射定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反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5.拓展(10分钟)讲解反射镜的应用,如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等,让学生了解反射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2节光的反射
三、课堂练习(3分钟)
1、钱包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照到了钱包,下图已标示了反射与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平面镜,并画出法线。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为120度)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2分钟)
教师:本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探究了光的反射规律,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光的反射是光射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它有几个基本概念(结合图形复习:一点二角三线),同时我们探究了反射规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同时总结本次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应用
作业:①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中1、2、3题
②写一篇探究光反射规律的感想,字数不限学生:是
学生积极参加
游戏
学生分组,小
组成员合作,
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
究法
再次以
游戏的
形式让
同学们
感受光
的反射
的一些
特点
板书设计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规律
①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②具体内容
两角相等
二线分居
三线共面
③光路的可逆性
评价与反思。
第2节 光的反射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生活中的反射现象;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哪是镜面反射,哪是漫反射,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4.理解光路的可逆性;5.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物质中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例如我们用手电筒照射游泳池水面时,会在游泳池对面墙壁上呈现光斑。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
我们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形成视觉。
射到物体表面的光,并不是全部被反射回去,只有一部分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被吸收或透射。
【例1】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因为( )。
A .人眼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B .物体一定是光源C .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进入人眼D .物体是白色的 A × 人眼之所以看到物体,多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的光射入人眼,人眼才能看到物体,人眼看到的物体不一定是光源,更不是人眼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B ×C √D × 人眼能够看到五颜六色的物体2.有关反射的基本概念几个概念:“一点、两角、三线”,如图所示。
入射点(O):光线射到界面上的点。
入射光线(AO):射到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OB):从反射面射出的光线。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的直线,是辅助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
要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1)反射光与入射光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看见的。
但法线则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时引入的一条位置参考线,它与反射物体的表面垂直。
因为法线是一条参考线,所以在画光路图时,总是用虚线表示。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是有方向的,图中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为AO和OB,不能说成OA和BO。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二节光的反射【知识要点】知识点1、光的发射定律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典例解析】例题.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答案】(1)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OA;可逆;(3)不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难度:简单【解析】试题分析:(1)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2)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变为相反方向,由图可知,光路是可逆的;(3)实验要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还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解:(1)不合理.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在白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纸板OB面和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 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OA;可逆;(3)不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考点】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知识点2、分类1、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