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8 防水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7
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住宅防水构造标准图集》二0一四年元月目录编制说明------------------------------------------3 第一章、地下室防渗漏------------------------------4 第二章、屋面防渗漏-------------------------------12 第三章、外墙防渗漏-------------------------------25 第四章、外墙门窗防渗漏---------------------------32 第五章、楼地面及厨卫间防渗漏---------------------42编制说明招商地产《深圳公司住宅防水构造图集及做法要求》是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2013年对过往已入伙项目防水做法的收集、整理后,以经济、适用、有效的原则进行筛选、优化和适当补充,并根据现行防水规范编制的用于招商地产深圳公司管理范围内的住宅建筑工程的专用图集。
主要包括住宅地下室、屋面、外墙、厨卫间等部位的防水建筑构造做法和施工技术要求。
本住宅防水作为招商地产深圳公司标准图集应优先于其他标准图集,供公司项目部、施工、监理等单位在住宅工程中使用。
1.编制依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0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收规范》 GB50207-2012《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JGJ155-2007《广东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DBJ15-2006《深圳市建筑防水技术规范》 SJG19-20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9-20022.适用范围:招商地产深圳公司的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项目,供公司项目部、施工、监理等单位使用。
本图集用于项目操作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招标文件、合同附件、技术交底、验收标准等。
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为住宅建筑各部分常用的防水、防渗漏构造做法。
1.简述柔性防水屋面的基本构造层次及作用。
参考答案:柔性防水屋面的基本构造层次从下至上依次有:结构层、找平层、结合层、防水层、保护层。
结构层:屋面承重层;找平层:使基层平整,防止卷材凹陷或断裂;结合层:在基层与卷材胶粘剂间形成一层胶质薄膜,使卷材与基层胶结牢固;防水层:屋面防水.2.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中,设置隔离层的目的是什么?其常用的构造做法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减少结构层变形及温度变化对防水层的不利影响,宜在结构层与防水层间设隔离层使二者脱开。
隔离层可采用铺纸筋灰、低强度等级砂浆,或薄砂层上干铺一层油毡等做法。
教材 1:P843.刚性防水面为什么要设置分格缝?通常在哪能些部位设置分格缝?参考答案:设置分格缝的目的在于防止温度变形引起防水层开裂,防止结构变形将防水层拉坏。
位置设置在温度变形允许的范围内和结构变形敏感的部位,如屋面转折处、现浇屋面板与预制屋面板的交接处、泛水与立墙交接处等部位.4. 楼梯一般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楼梯一般由梯段、平台和栏杆扶手三部分组成。
楼梯梯段:是联系两个不同标高平台的倾斜构件,由若干个踏步构成。
楼梯平台:是联系两个楼梯段的水平构件,主要是为了解决楼梯段的转折和与楼层连接,同时也使人在上下楼时能在此处稍做休息。
一般分成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
栏杆和扶手:为了确保使用安全,应在楼梯段的临空边缘设置栏杆或栏板。
5. 楼梯平台宽度、栏杆扶手高度和楼梯净空高度各有什么规定?参考答案:楼梯中间平台宽度不小于梯段宽度,并且不小于 1.1m;栏杆扶手高度:室内楼梯一力受不宜小于 900m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 0.5 m 时,其高度不应小于 1. 05m;室外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 1.05m;供儿童使用的楼梯应在 500~600 mm 高度增设扶手。
楼梯净空高度:民用建筑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应不小于 2m,楼梯段净高不宜小于 2.2m。
6. 室外台阶的构造要求是什么?通常有哪些材料做法?参考答案:应坚固耐磨,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抗冻性和抗水性。
第章--防水工程习题————————————————————————————————作者:————————————————————————————————日期:第七章防水工程习题一、填空题1、建筑工程的防水,按其按构造做法可分为和两大类。
2、屋面防水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以及防水层耐用年限分为等级。
3、目前屋面防水做法主要有:、和刚性防水屋面。
4、基层处理剂是为了增强与之间的粘结力。
5、卷材的铺贴方向应根据屋面坡度或是否受振动荷载而定。
当屋面坡度小于3%时,宜铺贴;当屋面坡度大于15%或屋面受振动荷载时,应铺贴。
6、合成高分子卷材的铺贴施工方法有:冷粘法、自粘法、法等。
7、刚性防水屋面是指利用作为防水层的屋面。
8、对于大面积的细石混凝土屋面防水层,为了避免受温度变化等影响而产生裂缝,防水层必须设置。
9、倒置式屋面是将防水层设在下面的屋面。
10、防水混凝土(或结构自防水)是以调整结构混凝土的或掺的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抗渗性、抗蚀性,满足设计对地下建筑的抗渗要求,达到防水的目的。
11、防水混凝土结构的顶板及底板防水混凝土均应,不宜留设施工缝。
12、防水混凝土防水结构后浇带应设置在和较小的部位。
二、判断题1、卷材屋面适用于各种防水等级的屋面防水。
()2、屋面防水施工转角处找平层应做成圆弧或钝角。
()3、卷材屋面找平层施工质量好坏,对卷材铺贴质量影响不大。
()4、隔汽层应设置在保温层上面。
()5、为确保防水质量,上下层卷材应相互垂直铺贴。
()6、卷材平行于屋脊铺贴时,两幅卷材的长边搭接,应顺流水方向。
()7、粘贴油毡的玛缔脂油层厚度不应小于2mm。
()8、垂直屋脊铺贴时,每层卷材应自屋脊铺向檐口,以防卷材铺贴不平而影响质量。
()9、涂膜防水屋面,当采用浅色涂料作保护层时,应在涂膜防水层干燥固化后进行。
()10、屋面找平层应抹平整且水平,不得有坡度。
()11、防水结构地下室底板混凝土不得留设施工缝。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一章总则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在地下防水工程中,凡需交叉进行其它工程施工时,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对本规范为作规定的事项,尚应按现行的其它有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
地下防水工程的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各种原材料,制品和配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应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检验,作好记录。
各种拌和物的配合成分和调制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参照本规范附录和有关技术标准通过试验确定。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必须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劳动部颁发的《关于防止沥青中毒的办法》以及其它有关安全防火的专门规定。
第二章地下防水工程第一节一般规定地下防水工程的防水混凝土结构、各种防水层及渗排水和盲沟排水均应在地基或结构验收合格后施工。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期间,应继续做好排水工作,并符合下列规定:一、防水工程施工期间,地下水位应降低至防水工程底部最底标高以下,不小于300毫米,直至防水工程全部完成为止;二、基坑周围的地面水必须排除或控制,不得流入基坑;三、基坑中不应积水,如有积水,应予排除,严禁带水或带泥浆进行防水工程施工;四、排水时应避免基土流失。
采用水泵从基坑内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时,集水井宜设置在防水工程底平面边线以外,并根据土质量情况选择适当距离,并不得破坏基坑及基坑附近的土层结构。
如防水工程的底面面积较大,为了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必须将集水井设置在防水工程底平面以内时,应采用可与防水层紧密连接的集水井筒,并在排水工作结束时,用混凝土将井筒填实,再用螺栓或焊接等方法将井口封严。
地下防水层需有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穿过时,应在穿过处做好防水处理.地下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避免再在其上凿眼打洞。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进度进行分项工程检查,并做好记录.隐蔽工程应经验收后,方可继续施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主编部门: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8年7月1日关于发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1847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5〕1号文的通知,由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计划出版社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7年10月14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5〕1号文件通知的要求,由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主编,具体由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试验,总结并吸取了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分为十章四个附录。
主要内容有:总则、地下工程防水设计、防水混凝土、附加防水层、注浆防水、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遂道、坑道排水、细部构造、工程检验及竣工验收。
在本规范实施过程中,请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9月23日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2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地下工程防水等级第三节地下工程防水方案第三章防水混凝土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原材料第三节施工第四节质量检查第四章附加防水层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水泥砂浆防水层第三节卷材防水层第四节涂料防水层第五节金属防水层第五章注浆防水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注浆材料第三节注浆设计第四节注浆施工第六章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第一节盾构衬砌第二节顶管第三节沉井第四节地下连续墙第五节锚喷支护第六节高压喷射帷幕第七章隧道、坑道排水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贴壁式衬砌第三节离壁式衬砌第四节衬套第八章细部构造第一节变形缝第二节后浇缝第三节穿墙管(盒)第四节埋设件第五节孔口第六节坑、池第九章其它第十章工程检验及竣工验收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已建地下工程渗漏水的治理附录三劳动保护附录四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4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一篇论述第1章房屋建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建筑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建筑空间的研究以及构成建筑空间的建筑实体的研究。
2、大量性建筑:指建筑规模不大,但修建数量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分布面广的建筑,如住宅、学校、医院、中小型影剧院、中小型工厂等。
3、大型性建筑:指多层和高层公共建筑和大厅型公共建筑,一般规模比较宏大、耗资大。
4、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以及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其它民用建筑物。
(但不包括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建筑)。
低层建筑(砖混结构):1-3层;多层建筑:4-6层;中高层建筑:7-9层;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物。
5、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房屋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的。
6、耐火极限,是指按建筑构件的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出现以下任一现象:a、失去支持能力b、完整性被破坏c、失去隔火作用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7、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l00mm,表示符号为M,即1M等于l00mm,整个建筑物或其中一部分以及建筑组合件的模数化尺寸均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8、建筑物包括:楼地层、墙或柱、基础、楼电梯、屋盖、门窗等几部分。
第2章建筑设计的程序及要求1、建筑设计的要求:①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
②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并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③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④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
第二篇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第1章建筑平面的功能分析和平面组合设计1、平面设计内容:①建筑物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②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③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2、影响建筑物空间的平面形状的因素:①该空间中设备和家具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
②使用者在该空间中的活动方式。
③采光、通风及热工、声学、消防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3、房屋的平面形状以矩形为主理由:矩形平面体型简单,墙面平直,便于家具和设备的安排,能充分利用室内面积,同时矩形平面结构布置简单,便于施工,有利于统一开间、进深,有利于建筑构件标准化。
第七章建筑防水工程[目的要求]熟悉:地下建筑防水工程中常用的防水方法;屋面防水工程的类型和基本构造掌握:地下工程自防水和表面柔性防水层的施工特点[讲授重点] 防水层基本构造[讲授难点] 防水层施工要点[讲授内容] 建筑防水工程第一节地下建筑防水工程地下防水工程是防止地下水对地下构筑物或建筑物基础的长期浸透,保证地下构筑物或地下室使用功能正常发挥的一项重要工程。
地下建筑防水工程中采用防水方案有防水混凝土结构和表面防水层。
一、防水混凝土的种类(一)普通防水混凝土1.原材料(1 )水泥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级,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
要求抗水性好、泌水小、水化热低,并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 2 )细骨料要求颗粒均匀、圆滑、质地坚实,含泥量不得大于3%的中粗砂。
砂的粗细颗粒级配适宜,平均粒径0.4mm左右。
( 3 )粗骨料要求组织密实、形状整齐,含泥量不得大于1%。
颗粒的自然级配适宜,粒径宜为5~40mm,且吸水率不大于1.5%。
2.制备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规范要求。
(二)外加剂防水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的有机或无机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结构组成,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从而达到防水目的。
由于外加剂种类较多,各自的性能、效果及适用条件不尽相同,故应根据地下建筑防水结构的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理、有效的防水外加剂。
常用的外加剂防水混凝土有:三乙醇胺防水混凝土,加气剂防水混凝土,减水剂防水混凝土,氯化铁防水混凝土。
(三)防水混凝土的施工1.施工防水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2.防水构造处理(1)施工缝处理防水混凝土宜整体连续浇筑,尽量少留施工缝墙体一般只留设水平施工缝,其位置要避开剪力及弯矩最大处或顶板、底板与墙体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300~500mm及低于顶板底面100mm处的墙身上。
墙体设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宜小于300mm。
如需留设垂直施工缝时,宜于变形缝相结合,其位置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