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温尼科特的生平和理论(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7
收稿日期:20200417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目“英国独立学派的心理治疗学思想及其临床应用”(2018xjj22)。
作者简介:王礼军,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精神分析学、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
① 罗森费尔德著,林玉华,樊雪梅译:《僵局与诠释———精神病、边缘人格与精神官能症的心理治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推荐序第7页。
② 王礼军,郭本禹:《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折衷进路:英国独立学派评述》,《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3期,第206214页。
③ RoazenP..AMeetingwithDonaldWinnicottin1965.InKahrB.(eds.),TheLegacyofWinnicott:EssaysonInfantandChildMentalHealth.London:Karnac,2002,pp.2335.④ SpelmanM.B..TheEvolutionofWinnicott sThinking:ExamingtheGrowthofPsychoanalyiticThoughtoverThreeGenerations.London:Kar nac,2013,p.xv.2021年3月第2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r.2021No.2英国独立学派的领袖:温尼科特的思想传统及其历史效应王礼军(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是以批判性地吸收和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为宗旨、遵循客体关系思想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团体。
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师和培训分析师,他被公认为是独立学派的领导者,其思想发展经历了绝对依赖、相对依赖和朝向独立三个阶段。
他基于丰富临床经验提出独具创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温尼科特理论及实践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生命早期的发展和母婴关系,他的理论实质上是关注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
他亲自咨询和观察了6万多对儿童和父母,获得大量临床经验。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
”这是温尼科特思想的标志性语言。
他的整个思想都围绕着儿童生命早期的亲子关系的观察,贡献给了儿童成长与成熟的连续过程的研究。
对于母婴关系及儿童成长这样一个普通的研究主题,他的独创性在于将其置于个体内部与个体外部、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过渡空间及文化空间的广阔领域中,展现个体从与母亲合为一体到分离和独立的成长轨迹。
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儿童精神分析的思想包括:“够好的母亲”,抱持性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母亲能否对婴儿的体验及时响应将造成儿童真实自体或虚假自体的感受;在婴儿从主观全能的体验到客观现实的体验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过渡性体验,是创造性和游戏的领域;“攻击性在婴儿由主观全能的体验到客观现实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等。
温尼科特认为:促进性环境是婴儿在成熟的过程中成长并取得成功重要条件。
适应婴儿的需要和成熟的过程是母亲的责任。
够好的母亲就是促进性环境,她创造了一个抱持性的物理和心理的空问,在其中婴儿受到保护却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保护。
“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
母亲对婴儿需要的适应提供给婴儿全能的体验,这种全能的体验创造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幻想:是自己创造了满足各种需要的母亲与环境,是自己创造了乳房。
够好的母亲能满足婴儿的全能感。
他还提出虚假自体理论,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地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这提示我们,过于顺从听话的孩子过着孤立虚假的生活,与人建立虚假的关系,不能自然的活动,缺少真实感和生命意义感,因此“顺从听话”不应该成为衡量儿童的标准。
带你读文献 002期 | 温尼科特《独处的能力》之“当谈论孤独时,我当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事实上的独处爱恨交织——三元关系中的人格发展喜欢比爱多了些什么——性交之后的独处“原来你就住在我的身体”——好的内在客体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主题:当谈论“孤独”时,我们在谈些什么?文献背景《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是温尼科特于1957年四月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科学会议上宣读的文章,后收录在《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文献集中。
1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献的理论意义这篇文章从情绪发展和母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
从三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关注点是建立在三元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即俄狄浦斯情结是孩子与父母三人的动力背景中发生的故事。
但是这篇文章把精神分析的理论重点从三元关系拉回到了之前的二元关系上。
对“创伤”的理解:弗洛伊德提出了很多现象,包括创伤,个人的力比多等;但是温尼科特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每个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里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依赖于适应的、促进性的环境。
如果这个阶段的任务能够达成,个体就能获得这个阶段的特定能力,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发展心理学角度。
温尼科特对于创伤的理解是,“在某一阶段中,环境的失败导致某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从二元关系到三元关系,温尼科特已经对“成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整理出一条发展脉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六个月,再到两三岁,经过潜伏期,一直到青春期、成年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温尼科特把每个阶段的任务基本上都说清楚了。
《百分百温尼科特》第九章:我曾是那个别人希望我是的人这一章主要讲了几个大点:1、自体概念的形成2、自体到底是什么3、自体是怎么构成的4、真自体和假自体一、自体概念的形成1945年由温尼科特提出。
温尼科特1896年——1971年,活了75岁。
温尼科特1923年的时候开始进入精神分析界,经过23年的积累和研究才提出“自体”这个概念。
然后在温尼科特去世前一年,他都还在给自己的翻译者明确,“自体”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
可见,这个概念对于温尼科特一生的研究来说,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怎么去做才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基础意义。
二、什么是自体?温尼科特的原话是:对我而言,自体并不是自我,而是那个我,而且仅仅是我的那个人。
(很概念话,有点难以理解)温尼科特深入的解释为:自体是那个活着的,有感受的某个主体相关的,而自我是与作为结构的人格相关的,是无人称的,普遍化的。
(人格是比较通用的,比如内外向的,比如自信自卑的等等。
而自体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独一无二的。
)自体,是不应当被外部侵入其存在的核心的。
(自体有自己的需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是不被外界所左右的,比如吃喝拉撒…)温尼科特说: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身上,心理和自体的界限也同样是身体的界限。
母亲照料她宝宝皮肤的方式,就有助于宝宝自体的整合。
也就是孩子明白,皮肤之内就是我的自体,而皮肤之外就是自体之外了。
三、自体的构成自体是一个逐渐发生的,各种分散元素慢慢聚集在一起的过程。
他由两个因素介入:个人生活的经验(婴儿的创造性)+周围人提供的照料(母亲与环境给与他的照料)。
如果个人生活的经验或者不合适的照料方式对待孩子。
那么孩子自体的聚集就可能会以一个对于非自我的敌意行为为特征。
理解:温尼科特举了一个放入保温箱的孩子的例子。
一个早产儿,生下来放在了保温箱里,没有得到合适的人的照料和互动。
所以孩子就把保温箱的范围定义为了自己的自体。
第21讲温尼科特的5个治疗要点曾氏语录:逆反心理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
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离不开父母。
对心理治疗温尼科特还有一个比喻,他说心理治疗就是一个游戏。
注意游戏在这个地方是一个高度褒义的词,但是中国人有好多人都把“玩”、“游戏”当成不严肃的事情,这真的是一个误解。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我说了好几次“玩”,比如说“玩”精神分析,好“玩”、不好“玩”,有个女的最后在反馈的时候说:曾老师,我对你说“玩”字非常反感,我总觉得你在玩弄什么,一点都不严肃,有那种轻浮的感觉,当然这个话我会听着,不会跟她辩论,但是两年之后,她再听我的课时,她的反馈是:曾老师,我最喜欢你说的东西就是“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女学员内心里面发生了什么?也许以前她内心里面有一个过于紧的和严厉的超我,以至于我说了一个“玩”字之后,她的超我都可能会产生警觉,或者说她有可能太想自己是一个好玩的人。
再换句话,有可能她是废了好大的力气才把自己变成了不好玩的人,然后我在说好玩这样的话的时候,就会让她好玩的那个部分出来,这会让她的超我觉得受到威胁,所以她的超我在打压她自己好玩的那个部分的同时,还要顺便把我也打压了。
也就是她在威胁我说:你不可以说太多好玩的东西,因为你这样说,我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把自己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不一定永远都是好事情,在一个新的自我出现的时候,我们第一感觉往往是恐惧,会有一个几乎威胁到我们生存的疑问出现,就是:我还是我吗?接着说温尼科特把心理治疗比喻成游戏,这个游戏就是心理治疗师邀请病人进入到心理治疗这个游戏状态中,或者说如果心理治疗师是一个圆,病人是一个圆,这个游戏就发生在两个圆的重叠之处。
从游戏的这个意义来说,治疗师要跟病人好好的游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或者说治疗师需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邀请病人进入游戏的能力;还有个能力是病人来了之后能够跟他相对来说比较长时间的玩游戏的能力,就是保持关系的能力。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上)讲课时间:2007 年第一讲青春期的孩子的问题,也是关系问题。
一切心理问题,都不是大脑里出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世界上根本没有心理问题这个词,只有关系问题。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会导致巨大的冲突与矛盾。
青春期是另外一种“ 更年期” 。
从发展角度来看,是小孩子通过客体关系,完成另外一种整合。
摆脱童年期的自我,这与父母的界限、控制产生了矛盾。
“ 逆反” 这个词,很不可合理。
“ 逆反” 是一种继发性、反应性的,是对父母关系的回应。
“ 精神分析” 打开了对性的禁锢。
改名为“ 育儿学” 是适合、改名为“ 莫名其妙” 也行。
二、病人的情感隔离,同情是一种伤害。
故事:一位女生往水里走自杀,越走越深,结果发现一条水蛇,跑出来,就再不打算自杀。
感悟: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是中德医院的督导全国排在前三名。
督导三、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理解抑郁症内化了一个严重的“ 超我” 。
攻击转向了自身。
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了,肯定了自己不好,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
认为自己不好的,一般的会情绪低落。
被强暴后,把罪犯送到监狱,是对外的攻击。
而认为自己不纯洁了,是对内的攻击。
抑郁症,需要把对内的攻击,第二,抑郁症还存在着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的特点。
《自我边界与抑郁症》他可以这样玩我,别人也一定这样玩他。
这样可以聪明的抽身,来关注他。
一个人被关爱,就会学会关爱别人。
一个人受到惩罚,就会去惩罚别人。
四、精神分析关于“ 成功” 、“ 失败”精神分析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精神分析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口误、笔误、失败、疾病。
疾病也是一种失败,健康的失败。
笔误:抑郁——养育个案:被科学家的父母一不小心生了出来,被送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想自己时“ 爷爷、奶奶”人对失败的渴望并不亚于对成功的渴望,失败往往在背后起作用。
每个人的十个最大的失败一般的都会和人格联想在一起。
成功意味着童年时某种禁忌的满足。
让自己太舒服了,会让一个人有不断的自责与内疚。
毁掉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击败他一次就够了。
陪伴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必须学会什么?教育青春期的男孩,“以柔解难”永远是第一要义。
青春期男孩就像“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深夜,闺蜜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青春期的男孩,真是可怕。
帮帮我,各位,我真的要崩溃了。
' 原来我闺蜜的儿子期末考得不好,所以我闺蜜就多说了几句他儿子。
结果他儿子突然生气了,把水果扔了一地,把电风扇踢掉了。
我的朋友想打电话给老师,问她儿子成绩为什么退步了。
他儿子抢了我朋友的手机,威胁说:“你敢叫老师,我就死。
”女朋友又气又伤心。
真是应了那句话:父母最大的卑微是他们的孩子到了青春期。
研究发现,青春期男孩的荷尔蒙是婴儿期的800倍。
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体力充沛,而且容易冲动、寻衅滋事,充满不稳定因素。
他们就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如果不小心激怒了他们,他们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因此,做青春期男孩的父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父母必须足够小心,才能陪伴孩子顺利度和过青春期。
毁掉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击败他一次就够了。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
高三男生高邮,没吃午饭就去上学了。
他妈气得一路追到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当众把男孩带回家,并强烈要求男孩吃完剩下的饭再返校。
结果,半碗剩菜平息了妈妈的怒火,却让高三男生感到羞辱。
那天他没有回学校,而是选择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青春期的男孩遇到强势的父母是一场灾难。
青春期的男孩正处于“心理断奶期”,渴望自由和尊重,努力摆脱父母。
强势的父母不允许孩子有自由,更不要说违逆他了。
他们把孩子当成“可控的木偶”,希望孩子永远服从自己。
一旦孩子不服从,他们就会坐立不安,试图震惊和控制孩子,直到他们被打败。
可悲的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一味压制命令,孩子不仅会违抗,还会激化矛盾,使双方僵持不下或两败俱伤。
还记得那个被妈妈扇耳光跳楼身亡的14岁男孩吗?妈妈因为被请家长而恼羞成怒。
她当着所有人的面骂了那个男孩,还扇了那个男孩两巴掌。
温尼科特范式
温尼科特范式,又称问题解决范式,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
温尼科特范式包括四个步骤:
1. 客户的问题陈述:倾听客户对问题的阐述,理解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2. 问题的明确化:帮助客户准确地描述问题,找到问题的核心。
3. 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客户共同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鼓励客户积极思考,推动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4. 行动计划:制定具体有效的行动计划,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达成客户的目标。
温尼科特范式的核心理念是将客户视为问题解决的主体,咨询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帮助客户探索和找到解决方案。
该方法注重帮助客户自我认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用积极沟通、倾听和预测等方法,帮助客户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