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14-1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22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免疫的概念:机体对⾃⼰”或⾮⼰”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的⽣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种⽣理性功能。
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功能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称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①⾮特异性:作⽤范围⼴,并⾮针对某⼀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③⽆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改变。
2.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髓和胸腺⾻髓的功能1. 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2.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 免疫调节功能⼆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成熟T 、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 :1.T 细胞及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的场所1)浅⽪质区:细 B 胞定居的场所 2)深⽪质区: T 细胞1)髓索: B 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1. 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合成⽣物活性物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 T 细胞、 B 细胞的 TCR/BCR 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及要求:掌握部分以黑体打印。
第1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中枢免疫器官(一)胸腺的组织结构、细胞组成、微环境、功能;胸腺外的T 细胞发育(二)骨髓的组织结构、微环境、功能;骨髓外的B细胞发育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的体内分布、结构、功能(二)脾的结构、功能(三)黏膜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特点(四)三级林把组织(五)淋巴细胞再循环第2章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立体结构、其他成分、水解片段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与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五、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六、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概念及其优缺点)第3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概述:组成、命名、理化性质、代谢二、补体的激活: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及其共同末端效应三、补体活化的调控四、补体受体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六、补体系统与疾病第4章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的概述:分类、共同特点、表达与功能调节二、细胞因子受体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四、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五、细胞因子各论(掌握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来源、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六、细胞因子与临床第5章白细胞分化抗原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二、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CD1的生物学作用)三、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五、CD分子与临床第6章粘附分子一、粘附分子的概念及分类二、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三、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一)黏附分子的免疫学作用(二)黏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四、粘附分子与临床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概述:基本概念、小鼠MHC二、人类MHC(一)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二)HLA复合体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分类与命名(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及其意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三、HLA抗原系统(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二)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三)HLA抗原的表达(即组织分布)及其调控四、MHC的功能(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五、HLA与医学的关系第8章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的概述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详见第9章)】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第9章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一)T细胞的个体发育(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及其生物学意义)(二)T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二、B淋巴细胞(一)B细胞的个体发育(抗原非依赖期的阴性选择;抗原依赖期)(二)B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三、大颗粒淋巴细胞的一般特征、主要生物学功能附: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概念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一、抗原提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即DC的来源、分化、发育、迁移、分布、分类及生物学功能(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激活及生物学作用(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特点)(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二、其它免疫相关细胞第11章抗原与抗原提呈一、抗原概述(一)抗原的性质: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状、完整性(二)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交叉反应(三)抗原的种类(四)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免疫佐剂、丝裂原、超抗原二、抗原提呈(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 Ⅱ类分子途径)(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三)交叉提呈途径(四)非经典MHC分子(CD1)提呈途径第12章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一、免疫应答概述(一)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类型(二)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三)T细胞活化的胞内分子机制(四)T细胞增殖、分化(五)T细胞介导的效应1、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2、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1、B细胞识别TI抗原2、B细胞识别TD抗原(二)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四)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四、其他免疫细胞的效应机制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一、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一)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二)BCR、TCR基因重排(三)BCR、TCR多样性的机制二、免疫应答的记忆性三、免疫耐受性(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外周耐受(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五)人工诱导免疫耐受与临床第14章细胞凋亡与免疫一、细胞凋亡概述(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三)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四)免疫相关的凋亡信号转导二、细胞凋亡与免疫生理(一)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与凋亡(二)淋巴细胞的致凋亡效应三、细胞凋亡与免疫病理第15章天然免疫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第10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作业及答案--医学免疫学第10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一.名词解释: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二. 单选题1.婴幼儿易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于( )A. 物理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 B.化学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C.微生物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D.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E.血-胎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2.组成化学屏障的杀、抑菌物质不包括( )A.α-防御素 B.脂肪酸 C.乳酸D.溶菌酶 E.抗菌肽3.固有免疫细胞所不具备的应答特点是( )A.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配体分子B.识别结合相应配体后,立即产生免疫应答C.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后,迅速产生免疫效应D. 没有免疫记忆功能,不能引起再次应答E. 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4.可直接作用于G+菌细胞壁、使之溶解破坏的物质是( )A. C—反应蛋白 B.穿孔素 C. 溶菌酶D.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TNF-α5.瞬时固有免疫应答发生在感染后()A.0-4小时;B.4-96小时;C.24-48小时;D.96小时;E.4-5天6.γδT细胞的表现型是()A.CD4+CD8+;B. CD4+CD8-;C. CD4-CD8+;D. CD4-CD8-;E. CD2+CD3-7. B1-B细胞抗体应答的特点是()A.可针对TD-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B.针对TI-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C.诱导产生抗体为IgG;D. 具有免疫记忆;E.作用时间长8.巨噬细胞不具备的依氧杀菌系统是()A.过氧化氢;B.髓过氧化物酶;C.O2-;D.OH-;E.1O29.T细胞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亚群是()A.TH细胞;B.Tc细胞;C.TCRαβ+细胞;D. TCRγδ+细胞;E.T DTH10.B-1B细胞识别抗原()A.识别蛋白质抗原;B.识别糖蛋白抗原;C.识别LPS;D.识别抗原有严格特异性;E.识别人正常抗原11.巨噬细胞可提呈()A.TI-抗原;B.细菌抗原;C.病毒抗原;D.肿瘤抗原;E.LPS12.下列哪一种不是固有免疫细胞的受体()A.Toll样受体B.甘露糖受体C.清道夫受体D.细胞因子受体E.TCR13.γδT细胞所不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A. 非特异性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 非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细胞C. 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D.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E.非特异性杀伤损伤衰老的自身细胞14.自然杀伤细胞能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而对正常宿主细胞不杀伤的机制是()A. KAR与MHCⅠ类分子结合B. 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具有识别自身受体C. KIR与细胞表面糖类分子结合D.KAR与MHCⅡ类分子结合E.肿瘤细胞表面缺乏MHCⅠ类分子,KIR不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15.固有免疫细胞不包括()A.T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中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16.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细胞是()A.B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中性粒细胞E.DC三.多项选择题:1.天然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A.非特异性识别B.识别多种抗原的“共性”C.通过抗原特异性受体识别抗原D.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抗原E.无MHC限制性2.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树突状细胞3. 体内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是()A. γδT细胞 B.αβT细胞 C. B1细胞 D. B2细胞 E. NK T细胞4.能诱导细胞凋亡的物质是()A.穿孔素 B.TNF C. FasLD.防御素 E.颗粒酶5.模式识别受体()A.较少多样性B.是胚系基因重排后编码的产物C.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某些共有的配体分子D.只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无游离形式存在E.可识别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如磷脂酰丝氨酸等6.表达于病原菌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A. G-菌的脂多糖 B.G+菌的肽聚糖C.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 D.细菌非甲基化DNACpG序列E.真菌的酵母多糖7.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包括()A. Toll样受体B. 清道夫受体 C.甘露糖受体D. C3b受体 E.IgGFc受体8.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固有免疫细胞是()A.单核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四.B型选择题A.物理屏障B. 化学屏障C.微生物屏障D. 血-脑屏障E.血-胎屏障1.妊娠3个月内孕妇感染了病毒容易导致流产,是由于哪种屏障部完善()2.构成人体防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3.滥用抗生素能够破坏哪种屏障()A.甘露糖受体B.清道夫受体C.FcεRD.调理性受体E.KAR4.能够识别G-菌脂多糖的受体是()5.能够与免疫球蛋白Ig Fc的受体是()6.NK细胞具有的受体是()7.肥大细胞具有的受体是()A.单核细胞B.Th细胞C.CTL细胞D.NK细胞E.B细胞8.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9.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10.具有分泌抗体功能的细胞是()11.具有免疫监视的固有免疫细胞是()五.问答题:1.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有哪些?2.组织屏障作用的组成及其作用?3.固有免疫细胞有哪些?4. 患儿,男,3岁,因高热、嗜睡入院。
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述该系统识 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 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 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如, 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 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 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 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 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 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 境稳定功能的总称。
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免疫系统的组成T 淋巴细胞 H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现胞、中性粒细胞) 树突状细胞MHC 分子 细胞因予受体其他(■嗜酸性粒解胞和嗜鼠性粒细胞等)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 后天获得 抗原参与无需抗原激发 儒抗原激发 । 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至4 •天) 4 -5天后发挥嫩皮靛4L 免底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 T 细胞受体、H 细胞受体 免疫记忆无 有.产生记忆细胞 参与成分用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T 细胞《细跑免疫敌应F 细胞等) 吞噬细胞,NK 细胞r NKT 细艇 — B 驱典f 佳裱免疫•抗体)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 免疫细胞匚口周—■里濯巴结融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_ 免疫分子 模型分子 务泌型分子 TCRTf*祢5免疫球蛋白 ECR 机M 唯补体 CD 分抬嗡郛胞因子 黏附分和明 占K 细胞 NKT 细胞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免疫学绪论: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固有免疫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无记忆组织屏障、固有免疫器官,固有免疫分子0~4小时适应性免疫系统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4~96小时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学应用:诊断、预防、治疗抗原: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或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狭义:抗原通常是指能与T,B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抗原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表位的分类: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功能相关表位和隐蔽性抗原表位抗原理化性质和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化学组成与结构,易接近性,物理状态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有免疫记忆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无免疫记忆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隐蔽抗原,改变或修饰的自身抗原抗原的来源分类: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超抗原:是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刺激多克隆T细胞活化(占T细胞总数的2%-20%),使之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大分子蛋白物质丝裂原:是指能够非特异刺激多克隆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又称有丝分裂原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BCG)抗体:抗体:(antibody)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诱导B细胞活化,使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产生免疫反应的球蛋白,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抗体的类型:同种型,同种异型(恒定区),独特型(可变区)抗体主要功能:(1)特异性识别抗原,中和毒素,防止病原体入侵(2)激活补体,细胞溶解(3)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4)介导一型超敏反应(IgE)(5)穿过胎盘屏障(IgG)和粘膜(sIgA)H基因连锁群:14号染色体D-J V-DJ C-VDJ κ基因连锁群:2号染色体V-J C-VJ λ基因连锁群:22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的过程单克隆抗体: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补体: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系统经典补体途径:C4a C2 C3→C3a C6 C8↑↓↓↓↓C1q→C1r→C1s→C4 →C4b→C4bC2→C4b2a→C4b2a3b→C5→C5b→C5b67→C5b6789↓↓↑↑C2b C5a C7 C9n丝氨酸蛋白酶活性:C1s、C2a过敏毒活性:C3a、C5a趋化作用:C5a高度亲脂性:C7攻膜复合物:C5b6789凝集素补体途径:C4a C2 C3→C3a C6 C8↓↓↓↓↓MBL/FCN→MASP-1→MASP-2→C4 →C4b→C4b2a→C4b2a3b→C5→C5b→C5b67→C5b6789↓↓↑↑C2b C5a C7 C9n旁路补体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C3→C3a C6 C8↓↓↓↓↓↓液相C3b→C3bB→C3bBb→C3bBbP→C3bBb3b→C5→C5b→C5b67→C5b6789↑↓↓↑↑C3自发水解Ba C5a C7 C9n补体三条途径激活特点及比较:补体激活的调节: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作用: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H因子,I因子,S蛋白,过敏毒素灭活剂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作用: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补体受体1、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调理作用、免疫粘附及其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炎症介质作用,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补体缺陷与疾病:补体固有成分缺陷补体调节分子缺陷(C1抑制物缺陷、I因子缺陷)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第一章绪论1. 免疫(Immune):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是机体抗御病原体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清除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机制,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时清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度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抗原1.抗原(Antigen):广义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狭义抗原通常是指能与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 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
4.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Ag与Ab、 TCR、 BCR 特异结合的部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是指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共同抗原。
6.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
第三章抗体四、简答题1、试述 Ig 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 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 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 IgA、IgG4 和 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② ADCC 作用;③ IgE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
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2.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1)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IgM。
(2)IgM 的半衰期为 5 天,很短。
由于 IgM 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哪几种抗体?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1)羊抗人 IgG 同种型抗体,包括①抗γ重链的同种型抗体,②抗κ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③抗λ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2)羊抗人 IgG 同种异型抗体(3)羊抗人 IgG 独特型抗体4.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由一个 B 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
mAb 的特点:(1)结构均一,一种 mAb 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或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2)mAb 纯度高,效价高。
(3)mAb 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第四章补体系统二.填空题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补体的激活过程有经典途径、 MBL 途径、旁路途经三条途径。
3.补体系统由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大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