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二、智力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于1927年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2、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3、瑟斯顿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成了后来多重智力理论的前身;而且,这一理论还支持学生在某些智力方面表现出不足,但在另一些方面往往又很优异的现象。
•4、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
1967年提出智力是由120个独立的因素组成。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Δ: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Δ: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Δ: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1983,1993年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1998年又增加:自然智力、精神智力和存在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教授通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该理论由三个亚理论组成: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
它们分别针对智力行为发生的外部环境方面、智力行为的内部与外部的中介方面和智力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方面。
这三个亚理论的结合,描绘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智力构成图7、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1996年)(1)成功智力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一、引言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工作计划。
本工作计划旨在确保教师更好地理解并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学生个体差异分析1.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评估,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
2. 学习风格差异:学生的学习风格包括听觉型、视觉型、动手型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兴趣爱好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创造力。
4. 家庭背景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其学习习惯、价值观等方面。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三、教学策略调整1.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拓展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评估与反馈1. 过程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终结性评估: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总结本工作计划旨在帮助小学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在新的工作计划中,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我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方式、理解能力、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我需要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优点和挑战。
这样,我就能更好地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我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我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独立研究等。
同时,我也会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工具,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我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
同时,我还会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观点。
这样的课堂环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最后,我将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
评估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
我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项目作品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通过评估结果的分析,我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自我评估,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工作计划,我明白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我将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我也会向其他教师请教,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挑战,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更好的指导。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填空题1、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即和。
(斯皮尔曼、一般因素、特殊因素)2、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即。
(多元智能理论、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3、情绪智力主要包括四种基本能力,即、、、。
4、美国心理学家斯腾博格提出了,该理论认为智力由、、成分构成。
5、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
6、鉴别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最通用的手段是镶嵌图形测验和身体适应测验。
7、Kagan等人根据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沉思型和冲动型学习风格,并编制了进行测查。
8、分类风格有三种,分别为:、和。
9、一般认为超常儿童的智商高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低于。
10、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方式)叫。
二、选择题1、最早对天才人物进行研究的是。
A. 英国的F.高尔顿B. 美国的F.高尔顿C. 美国的M.特曼D. 英国的M.特曼2、首创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和研究天才儿童的心理学家是。
A. 英国的F.高尔顿B. 美国的F.高尔顿C. 美国的M.特曼D. 英国的M.特曼3、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B 。
A. 自主学习B. 合作学习C. 探究学习D. 有意义学习4、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 。
A. 数学B. 历史学C. 教育学D. 心理学5、不属于沉思型学习者的特征是 B 。
A. 错误少B. 反思速度慢C. 深思熟虑D. 权衡多种解决方案6、不属于场独立个体的特征的是。
A. 信息加工对内在构造有较大的依赖性B. 心理分化的水平高C. 加工信息依据外在的标准D. 和人交往很少能够体察入微7、场依存概念的提出者是 B 。
A. 卡特尔B. 威特金C. 吉尔福特D. 列维托夫8、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B )。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9、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D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归纳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1奥苏伯尔提出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步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2.智力,也即是一般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
3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极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表现的行为上。
4性格是在后台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核心成分5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1认知方式差异:有成认知风格差异,指学生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人在活动中采用的习惯新方式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和冲动性(杰罗姆·卡)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具体型和抽象型具体型学生在被提供的尽可能多信息的条件下能够更加深刻精确的分析问题或材料抽象型学生在所提供信息存在一定模糊度的条件下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2认知能力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范围的差异群体差异:1男女智力差异不大男性分布的离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差异各有优势3认知结构的差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他将认知结构成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
认知结构变量包括: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编好4对学科设置的编好5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相关程度如(小学阶段0.6~0.7、中学0.5~0.6、大学0.4~0.5)5卡特尔的人格性格特质理论模型1个体特质和共同特质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根源特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通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6性格的类型差异分类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外倾型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顺从型4按两维分类: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7性格差异的签定1自陈量表式测验:①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③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2投射测验: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3情景测验: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一、概述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在相同教育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涉及到个人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业成就、性格等多个方面。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惟独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学生中,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等方面,使得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下的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健康因素。
学生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
例如,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期的身体不适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但此外一方面,如何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思量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分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鼓励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4. 赋予及时反馈。
及时的反馈可以匡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也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应对?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工作计划——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一、引言在教育工作中,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1.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则更擅长形象思维。
有些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优秀,有些学生在语言方面更胜一筹。
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兴趣爱好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更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1.学习态度和习惯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三、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1.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需求。
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和评估,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1.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激发他们的挑战精神;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验或实践活动;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进行教学,如用音乐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等。
这样的教学计划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