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自然地理学---20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09
自然地理学课件绪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经济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
二、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研究某一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尽管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为研究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基础。
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除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外,还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路地理学的“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及意义。
P18地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的,它与其他天体或宇宙空间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是个椭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
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3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是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是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6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地球公转的意义。
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运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不变”,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作回归运动,从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地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地获得的热量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