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86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
这些单位的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各单位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运行就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系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1.指国家或国际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了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构架。
2.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的结果,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2.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可用于国际比较。
4.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功能。
三、国民账户体系(SNA)简介SNA是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首创于英国。
195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附属表”,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
第八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一、基本概念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经常账户资本负债账户积累账户平衡项经济交易账户非金融账户生产账户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货物服务账户国外账户国民财产(国民财富)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社会核算矩阵二、思考题1.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个部分的核算内容是相对自成体系的,但各个子体系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中,划分经常账户、存量账户和积累账户的依据什么?它们各自包括哪些子账户?3.试述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的构造原理,以及如何解释行列交叉点上对应项目的具体含义。
三、练习题(一)填空题1.构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基本依据是关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概括,即以____________ 为起点和终点的_________过程。
2.每个交易账户的平衡项既是各特定经济活动环节的_________,同时又作为下一个经济活动环节的_________,在下一个经济环节被利用或被解释。
3.国外账户是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体系中的一类账户,它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
答案:1.资产负债存量生产-分配-消费-投资2. 结果起点3. 立足国外设置各个项目(二)单项选择题1.从内容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劳动者报酬与原始收入账户中的劳动者报酬之间的差额为_______。
A. 对国外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净额B. 从国外获得的劳动者报酬C. 对外支付的劳动者报酬D. 零2.应该如何获知有关一时期支付的劳动报酬和获得的劳动报酬?答案是________。
A. 收入形成账户B. 收入初次分配账户C. 劳动报酬获得见收入形成账户,劳动报酬支付见收入初次分配账户D. 劳动报酬支付见收入形成账户,劳动报酬获得见收入初次分配账户3. 已知某地区个人消费支出1015亿元,公共消费支出368亿元,又知用于居民个人的公共消费支出为228亿元。
国民账户体系基本形式
国民账户体系是指用于记录国家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一系列账户。
其基本形式包括国民收入账户、国民支出账户、国民储蓄账户、国民资产账户等。
其中,国民收入账户主要记录国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国民支出账户主要记录国民总支出和消费支出;国民储蓄账户主要记录国民总储蓄和储蓄率;国民资产账户主要记录国民总资产和资本形成。
这些账户相互关联,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国民账户体系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家经济状况,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1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
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根据上述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2、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对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使其保持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估计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可以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决策和计划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
(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提供的信息,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环节、各部门的运行动态,据以及时监测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以便于尽快采取调控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关系,投资与储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国民经济核算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是从定量、定性角度分析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有力工具,是为企业、行业研究经济周期、商业机会以及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基础。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扩展统计专业统计分析与经济分析的基础和能力。
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联系我国实际,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增强经济数据信息处理综合能力,提高经济分析和科学决策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2.掌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制度、规则和基本数据;3.能够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进行核算和有效的综合分析。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和学分1.学时:36课时2.学分:2学分(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分为录象教材和IP课程两种,分别计划为13课时(50分钟)和7课时。
电视课形式以精讲为主,全面系统的讲授课程内容。
IP课件以模块式讲授,以讲解重点、难点为主,并随课程进度录制。
3、其他包括网上动态实时和非实时发布的教学资源及计算机CAI课件。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形成本课程的网络课程。
(三)教学环节1.自学及面授辅导电大是远距离成人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
面授辅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辅导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合录象课的进程及文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辅导,按中央电大的统一教学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
1根据中国的经济形势,以下哪一项不属于2000年代“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1.0分)1.0 分A、税收B、投资C、出口D、消费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根据新福利经济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满足条件:()(1.0分)1.0 分A、所有的市场均衡是帕累托有效B、帕累托有效率配置达到竞争均衡C、A和B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STC是以下哪一种成本的简称:()(1.0分)1.0 分A、长期总成本B、长期边际成本C、总成本D、边际成本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C-D函数的性质:()(1.0分)1.0 分A、线性齐次式函数B、产出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C、藕断性图表D、边际生产率决定收入分配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5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国际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
(1.0分)1.0 分A、.741.47C、.47D、1.74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以下哪一项是垄断竞争市场在长期中的利润趋势:()(1.0分)1.0 分A、为零B、波动C、递增D、递减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以下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变成向左下方凹陷:()(1.0分)1.0 分A、资源的来源具有消极性B、资源的来源具有冲突性C、资源的用途具有消极性D、资源的用途具有冲突性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企业停止生产以减少损失的标志:()(1.0分)1.0 分A、平均收益小于等于平均可变成本B、平均收益大于等于平均可变成本C、平均收益等于零D、平均可变成本等于零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9以下哪一项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和边际储蓄倾向体系(MPS)共同拥有的指标:()(1.0分)1.0 分A、工业总产值B、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D、工农总产值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供给者实现差别定价的前提条件:()(1.0分)1.0 分A、供给者能够制定价格B、市场可以有效分割C、产品不易转移D、不存在文化差异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1供给者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索取的价格被称为:()(1.0分)1.0 分A、供给价格B、均衡价格C、市场价格D、需求价格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2在萨缪尔森《经济学基础》出版之后,经济学与以下哪一学科的关系最紧密:()(1.0分)1.0 分A、数学B、历史C、语言D、哲学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3以下哪一项属于市场完全竞争和市场完全垄断在经济曲线上的相同点:()(1.0分)1.0 分A、总收益等于边际时间B、总收益等于市场价格C、平均收益等于市场价格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4资本的产出弹性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所拿到的利润在整个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这种情况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1、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如下:1 货物和服务账户来源使用总产出中间消耗进口最终产品使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净额固定资产形成消耗库存增加出口333总供给总需求2 生产账户使用来源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消耗国内生产净值生产支出总额生产总额3 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来源劳动者报酬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总营业盈余国内生产净值固定资产消耗(折旧)净营业盈余收入形成使用总额收入形成来源总额4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使用来源财产收入支出劳动者报酬国民总收入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总营业盈余国民净收入固定资本消耗净营业盈余合计合计5 收入再分配账户使用来源经常转移支出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国民净收入国民可支配净收入经常转移收入6合计合计6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使用来源最终消费支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储蓄总额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储蓄净额合计合计7 资本交易账户使用来源总资本形成国民储蓄净额固定资本形成资本转移收入3 库存增加固定资本消耗(-)资金余缺合计合计8 金融交易账户使用来源金融资产购买净额960 资金余缺负债净额合计960 合计9602、资金流量账户体系中各总量指标的含义和相互联系以及具体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另一是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
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
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
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
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
(财务知识)第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第8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8.1国民经济账户的特点和种类壹、国民账户和企业账户的异同国民经济账户和企业会计账户既相似、又相异:形式相似(P.312),实质有异(P.312~315)。
(壹)账户主体的差异账户主体:账户所要反映的经济交易或经济事项的具体承担者企业会计的账户主体:从事生产运营等经济活动的个别机构单位国民核算的账户主体:各机构单位(包括住户单位)、各机构部门或国民经济总体;非常住单位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国外部门”账户主体的差异表明:企业会计核算是从个别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从整个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观察问题。
这种差异使得国民经济账户和企业会计账户之间,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方式、账户平衡关系等方面呈现出种种不同特征。
(二)账户设置的差异企业会计账户体系:完整反映机构单位内部财务情况,包括各种资产和负债账户,以及产、供、销各阶段的成本(费用)和收入(成果)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纵向:反映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诸环节的数量情况及其数量联系(设置各环节账户);横向: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数量情况及其数量联系、经济总体和国外之间的经济联系(设置各部门账户);循环过程:反映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过程和结果(设置完整的存量和流量账户)。
(三)记账方式的差异于国民账户中:复式记账的借贷符号内涵更丰富;复式记账的借贷对应方式更复杂。
P.314举例:零售商业企业向住户出售消费品双重的复式记账=四式记账“复式(或四式)记账”构成国民经济账户平衡的基础。
(四)账户平衡的差异企业会计账户的平衡:起点:期初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资产存量)和贷方余额合计(负债和净值存量)的恒等;复式簿记:保证期内全部账户的借、贷俩方的发生额(流量)合计也是平衡的;结果:期末全部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的恒等。
但对于各别的企业会计账户(无论余额或发生额),且未体现或强调“借方合计=贷方合计”的平衡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导论【思考题解答】1-1 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
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
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
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
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 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
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它是从国民收入统计发展而来的。
凯恩斯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创立的国民收入理论和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使国民收入统计得到迅速发展。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加强了经济管理职能,对经济生活进一步加强干预,逐步形成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953年、1968年和1993年,联合国先后三次公布了SNA体系,并向市场经济国家推荐使用,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SNA 体系进行核算。
①SNA核算形式。
随着宏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SNA在原来国民收入核算基础上增加了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等内容,形成有5个子系统的SNA体系。
②SNA计算方法。
SNA不局限于原有的统计方法和模式,吸收了会计、数学的一些方法,通过一整套账户、矩阵表、平衡表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实物与资金、流量与存量的联系。
SNA中的账户形式,以总量平衡为出发点,以会计复式记帐原理为基础,把经济循环过程中每笔交易分别在对应帐户中记录,使借贷双方保持平衡,采用矩阵表进行计算,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详细的数据。
③SNA的主要生产指标和分类。
SNA有关生产核算的主要指标是:总产出、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等。
SNA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采用产业部门分类和机构部门分类,分别用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
(3)两大核算体系比较。
SNA和MPS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但两者是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产物,SNA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MPS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因此两种核算体系,在核算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在核算范围上:SNA以全面生产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都纳入核算范围,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组成统一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