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拼音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27 KB
- 文档页数:3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作者:苏轼朝代:宋朝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hézǐyóu miǎn chíhuái jiù】rén shēng dào chùzhīhés ì?yīng shìfēi hóng tàxuění:níshàng ǒu rán liúzhǐzhǎo ,hóng fēi nàfùjìdōng xī。
lǎo sēng yǐsǐchéng xīn tǎ,huài bìwúyóu jiàn jiùtí。
wǎng rìqíqūhái jìfǒu ?lùzhǎng rén kùn jiǎn lǘs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苏轼的诗词大全苏轼的代表作写过的诗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陌上花三首》《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哨遍》《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贺新郎·夏景》《浣溪沙·咏橘》《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双荷叶(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送参寥师》《减字木兰花(琴)》《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诉衷情(琵琶女)》《守岁》《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江神子(冬景)》《菩萨蛮(新月)》《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定风波·三月七日》《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江神子·恨别》《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南乡子(自述)》《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河满子(湖州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如梦令(春思)》《谒金门(秋夜)》《花影》《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南歌子(雨暗初疑夜)》《南歌子(暮春)》《行香子·秋与》《浣溪沙(新秋)》《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杜处士好书画》《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卜算子·感旧》《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减字木兰花(胜之)》《醉落魄(苍颜华发)》《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南乡子(集句)》《好事近(湖上)》《黠鼠赋·苏子夜坐》《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西江月(咏梅)》《浣溪沙(前韵)》《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减字木兰花·立春》《南歌子·寓意》《减字木兰花·立春》《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方山子传》《喜雨亭记》《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浣溪沙(有感)》《九日黄楼作》《满庭芳(三十三年)》《蝶恋花(送潘大临)》《南乡子(有感)》《行香子(清夜无尘)》《南歌子(感旧)》《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西江月·顷在黄州》《和侄女王城(东风未肯入东门)》《赠刘景文/ 冬景》《临江仙·送钱穆父》《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菩萨蛮(四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满江红》《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卜算子·感旧》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译文及注释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子由渑池怀旧【评析】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译文《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译文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赏析: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
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
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
“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带拼音(实用版)目录1.渑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原文及翻译3.带拼音的翻译正文渑池,一个位于河南省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使得渑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渑池,有一篇著名的诗文《和子由渑池怀旧》,它是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创作。
这篇文章以渑池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渑池之水,清且涟漪。
女子有行,远游君子。
自彼齐鲁,至于渑池。
既替余子,俾静俾矣。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翻译如下:“渑池的水,清澈且荡漾着涟漪。
女子出行,远离家乡的君子。
从齐鲁之地,来到渑池。
已经代替我照顾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
思念却不得相见,无奈地搔首踟蹰。
思念却不得相见,无奈地搔首踟蹰。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提供了带拼音的翻译如下:“miǎn chí zhī shuǐ, qīng qiě lián yī.nǚ zǐ yǒu xíng, yuǎn y óu jūn zǐ.zì bǐ qí lǔ, dào zhì miǎn chí.yǐ tì yú zǐ, bǐ jìng bǐyǐ.ài ér bù jiàn, zhāo shǒu jū jū.ài ér bù jiàn, zhāo shǒu jū jū.”通过以上的原文、翻译以及带拼音的翻译,相信大家对《和子由渑池怀旧》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原文:
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
诗词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1.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
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diāo qiú),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破阵子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dílú)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8.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标签人生、感伤、古诗三百首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苏轼的诗词注音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jiǔ bǎwèn qīng tiān)。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shì hé nián)。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wǒyù chéng fēng guīqù, yòu kǒngqióng lóu yù yǔ, 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qǐwǔnòng qīng yǐng, hésì zài rén jiā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zhuǎn zhūgé, dī qǐhù, zhào wú mián)。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bù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cǐshì gǔnán quán)。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gòng chán juān)。
解析:这首词可太有名啦。
开头苏轼就特别酷,直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好像在跟老天喝酒唠嗑呢,问老天月亮啥时候有的。
原文注音:后长江赋——苏轼〔宋代〕[拼音版]原文注音: 后长江赋——苏轼〔宋代〕[拼音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江,浪逐胡沙至;是役老身多作赋,唯有惭人心。
病魂常似秋千索,角桥横不过马嵬,小人与天地皆老矣,何时毁宗社邦命?病国应无传世节,故困强者曰凋零,厕风尘,筐石之间不辱命。
歌两狼:(一)予之行也,直如弦。
顾自中国来也,行止是千里之外,而心也在国中矣。
履道者三十八年,其间无以衣食厨役,当感于朿言传身而有弗起意。
予有何言也?皇帝虽圣人,人臣杂才毁读无书,说者几何人?夜忧夜散何所至?江湖已远,须车驾至。
亲自总南人,南人亦远住邪?日夜示不忘寄心咨有一人矣,又当问谁人?如穿漏淤之上,空在树荫下。
推波助澜只不过,中原守者何云亡!而今彼何处?时人莫知。
时未有人。
良兮我胡底知谁,而见我矣,而奈何化作老儒贫拙居士。
白桐已尽,居士复居。
谁知予外矣?予愁莫稽。
待我从事,又安能狎性省心耶?兼声诗,聚名县,多称吾诗高云。
好再愿云,百君子高云。
非我将苦君子,使之私诗家云。
何也?输之阻兹,毁之何人?有贤人云,不值一哂。
当此之时,我误识之矣,他人不我知也。
苦君子,何云悬,何云离。
今我奚所依?巍巍长江有波澜,万里悠扬五月天。
若予鳞虺系于北,楚洪分滔滔于湘。
岂不怜君。
dj强者怀于心。
',防人露井; 浩然绝汶斐,平生无瘿。
苏轼赋《后长江赋》以悼念北宋靖康之变,表达了对亡国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赋中描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并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对亡国之痛苦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赋中以长江为象征,描绘了亡国之状和国家存亡之忧,表达了作者对忠诚者的景仰和对时局的关切。
苏轼生僻诗词苏轼生僻诗词大全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生僻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生僻诗词大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临江仙苏轼夜归临皋生僻字的读音临江仙苏轼夜归临皋生僻字的读音1、临江仙夜归临皋拼音版:yè yǐn dōng pō xǐng fù zuì ,guī lái fǎng fú sān gēng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jiā tóng bí xī yǐ léi míng 。
2、línjiāngxiān·yèguīlíngāo《临江仙·夜归临皋》yèyǐndōngpōxǐngfùzuì,guīláifǎngfúsāngēng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3、临江仙苏轼拼音版如下:shen wai xian chou kong man , yan zhong huan shi chang xi。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
ming nian ying fu song jun shi。
xi cong jin ye shu, xiang hui ji duoshi。
苏轼诗词苏轼诗词《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生僻诗词,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诗《春宵》、《后赤壁赋》、《和子由踏青》、《雪后北台书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海棠》、《上元侍宴》、《望海楼晚景》、《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苏轼生僻诗词的诗词有苏轼生僻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赏析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翻译】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
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
【赏析】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
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
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
这样的持论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作品介绍】《和子由渑池怀旧》收录于《东坡七集》。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①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②。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③已死成新塔,坏壁④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⑤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白话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创作背景】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轼《和子由绳池怀旧》原文和译文
原文:
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
诗词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h é子z ǐ由y óu 渑mi ǎn 池ch í怀hu ái 旧ji ù
【宋s òn ɡ】苏s ū轼sh ì
人r én 生sh ēn ɡ到d ào 处ch ù知zh ī何h é似s ì,应y īn ɡ似s ì飞f ēi 鸿h ón ɡ踏t à雪xu ě泥n í。
泥n í上
sh àn ɡ偶ǒu 然r án 留li ú指zh ǐ爪zhu ǎ,鸿h ón ɡ飞f ēi 那n à复f ù计j ì东d ōn ɡ西x ī。
老l ǎo 僧s ēn ɡ已y ǐ死s ǐ成ch én ɡ新x īn 塔t ǎ,坏hu ài 壁b ì无w ú由y óu 见ji àn 旧ji ù题t í。
往w ǎn ɡ日
r ì崎q í岖q ū还h ái 记j ì否f ǒu ,路l ù长zh ǎn ɡ人r én 困k ùn 蹇ji ǎn 驴l ǘ嘶s ī。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
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
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
【诗意】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